查看原文
其他

小熬浆糊:才倾天下,谤誉一身

小熬浆糊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辜鸿铭像

【汉滨人物漫话】


才倾天下,谤誉一身

——辜鸿铭在武汉
文/小熬浆糊



公元1889年岁末,张之洞从广州坐船北上赴湖广总督任,严冬时节,天地苍茫。行将抵达汉口,张之洞慨然对身边幕僚道:“吾辈鞍掌为常,转籍道路为休假,明日又将治官事,愿无忝六君子之称。”史籍中“六君子”多矣,最著名的“六君子”是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以及“戊戌六君子”。生为人杰,志在千里,张之洞把从广东带来的5名幕僚与自己合称 “六君子”,既是此身许国的自慨,也是对幕僚们的深重期许。
在中国,地方军政长官帐下设幕僚的历史十分悠久,幕僚兼有顾问、秘书、助理等职能,作了“入幕之宾”,往往意味着成为心腹,所以张之洞说的其实是“哥们几个一起干”。其中一个“哥们”叫辜鸿铭,《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载:“辜汤生,字鸿铭,同安人。”数百字的传略,待遇不低。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载入了史册的人物。


19世纪末已初具气象的汉口江滩


这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自称“东西南北人”。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父亲祖籍福建同安,母亲为葡萄牙人;娶日本女子吉田贞子为妾;10岁随义父布朗先生去英国,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著名学府求学10余年;作为中国最早的海归,先后任张之洞的“洋文案”(外文秘书)、上海黄浦江浚治局督办、外交部次郎等职。
这是个才气冲天的人——辜氏通晓9种语言,拥有国外文、史、哲、工等学科领域13个博士头衔,学界认其为清末民初精通西方语言、文化、科学,兼及汉学的中国第一人。西方有学者说辜鸿铭脑袋里装的书比大英博物馆的图书还多几册。林语堂认为在中国人中,辜鸿铭的英语“二百年来未见其右”,孙中山说国内三个半英语人才,辜列第一。他曾在英国乘公汽时把《泰晤士报》倒拿着看,几个英国年轻人在旁讥笑这个黄种人不懂装懂,辜鸿铭自言自语道:“英文这玩意儿太简单,不倒过来看还真没什么意思。”一口正宗伦敦口音,几个年轻人顿被镇住,提前下车了事。
这是个名满天下的人——国内系统、准确向域外推介国学典籍的第一人,他将 “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大学》译成英文,前两种被西方用多种语言出版;英文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在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由此掀起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林语堂去德国留学时,他的著作已被德国莱比锡大学、哥廷根大学等多所学校列为必读书目;和辜往来的世界级名流有毛姆、托尔斯泰、泰戈尔、芥川龙之介,以及曾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等,印度圣雄甘地则赞他是“最尊贵的中国人”;1913年,两个东方人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个是最终获奖者泰戈尔,另一个是辜鸿铭。那些年,西方流传一句话:去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能不看辜鸿铭
这是个狂放不羁的人——林语堂说:“辜鸿铭是一块硬肉,非柔弱的胃所能消受……他的作品像充满硬毛的豪猪”。胡适称他是“我那博学多识的敌人”,胡从美国新归,在一次演讲中,引用荷马的诗,飚了一句英语。台下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英语声,说你这说的是英国下等人的英语。大家定睛看去,不是辜鸿铭还有谁!北大新聘的英国教授到教员休息室,一戴瓜皮帽、穿长袍的老头倚在沙发上,问洋教授教哪一科。洋教授听到对方一口纯正英语,顿时肃然,答教文学的。老头马上改用拉丁语与他交谈,见洋教授结结巴巴,老头说你拉丁文都玩不转还教西洋文学?这就是辜鸿铭,他看不上眼的,是英国教授就用英语骂,德国教授用德语骂,法国教授则用法语骂。名气太大、辩才无敌,人皆敬而远之。
他骂人无禁区,骂洋人,骂教授,骂名人、骂官僚,一直骂到总统。康、梁被他骂过,严复、林纾这样西学功底深厚的人被他怼过,新文化运动众多干将是其论敌,李鸿章、盛宣怀等炙手可热的权臣更逃不脱挨骂。行伍出身的袁世凯说:“张中堂(张之洞)是讲学问的;我不讲学问,我是办事的。”语气颇为自得。辜鸿铭笑道:“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道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的。”袁世凯死,全国举哀,辜鸿铭却请了戏班,邀来外国友人,开堂会,听大戏。警察闻声寻来,见是辜鸿铭,打了退堂鼓,“这老头不好惹,算了。”


1924年,辜鸿铭(前右)与来京的泰戈尔(前左)、徐志摩(左侧二)等合影



在张之洞发表“六君子”感言的时刻,身边的辜鸿铭时年三十有三,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谈举止,还没来得及充分展现于世,这个满怀抱负的年轻人正在努力地武装自己,调试准星。他在幕府的最初时光并不美妙,在同僚心目中,这不过是个学了点“西艺”的人,远不能与周围的硕学鸿儒们相提并论。沈曾植是张之洞视为泰山北斗的名儒,张特将沈介绍给辜鸿铭认识,两人攀谈间,听这个蓝眼睛的中国人滔滔不绝大谈西学,沈默然无语,只是最后淡淡一句:“你说的这些我都懂,你要懂我的话,还要读20年中国书。”这一棍子打得也忒狠了一些。过了20年,辜随张进京,又见到了打棍子的,辜命人将张的藏书悉数搬出,指着书问沈:“请教沈公,这些书,哪一部你能背的,我不能背?你能懂,我不能懂?”沈记起20年前的旧事,大笑道:“今后中国文化这副担子就落在你肩上了。”一口郁结20年的闷气,至此方得平复。后来辜说:“中国只有三个聪明人——周公、纪晓岚、沈曾植。”
也不怪沈曾植当初轻看了他,终其一生,辜鸿铭都是英语比汉语好,英语著作比汉语著作多。他刚入幕府时甚至都不会查中文字典,张之洞亲自教辜鸿铭查《康熙字典》,教《论语》。辜鸿铭竟把《康熙字典》背了下来!须知辜鸿铭10岁去英国,学习生涯就始于背诵英文原著——莎士比亚37种戏剧、弥尔顿一万两千行的史诗《失乐园》、歌德一万多行的诗剧《浮士德》、更有卡莱尔60万字的《法国革命史》,如此卷帙浩繁的巨著,全部都是背下来的,童子功在身,这次不过是重拾旧艺。
在香帅(张之洞)眼里,“辜先生精于别国方言,邃于西学西政,经纶满腹,确是杰出之才。”因之对辜鸿铭宽容回护并尽力扶掖。1891年,俄国皇储携其内眷希腊世子来访,张之洞在晴川阁设宴,刀箸酒樽,中西兼备。张之洞坐主位,身旁为翻译辜鸿铭,俄皇储,希腊世子分列宾位,辜鸿铭以法语作通译。席间,尼古拉用俄语私嘱希腊世子少吃点,辜鸿铭笑着用俄语说道:我们的菜肴很卫生,不妨多吃点。”俄皇储吃了一惊。饭毕,张之洞吸鼻烟,希腊人很稀奇,用希腊语问俄皇储是否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辜鸿铭听了,即拿了鼻烟壶递过去,又用希腊语解释了一番(俩外国佬心里可能在想:遇上外星人了!)。俄皇储叹道:“各国无此异才!”离别时以镶钻金表赠辜。宴会圆满礼成,张之洞赠俄皇储折扇,扇面为张氏亲笔题诗:
海西飞轪历重瀛,储贰祥钟比德城。
日丽晴川开绮席,花明汉水迓霓旌。
壮游雄览三洲胜,嘉会欢联两国情。
从此敦槃传盛事,江天万里喜澄清。
通篇辞令“外交”,气象端正,真可谓诗赋中的馆阁体。
这个俄皇储,就是后来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末代沙皇的下场比溥仪惨,1918年尼古拉全家被布尔斯维克处决。在90年后的2008年,俄罗斯最高法院为沙皇平反恢复名誉,这是题外话。


今日晴川阁


辜鸿铭除了办理洋务,于私也是大有收获的。说“婚在东洋”,其实是“婚在汉口”,在汉之初,就娶了个日本姑娘。民间流传的版本像明清话本,比寥寥几笔语焉不详的传记好看。说是辜鸿铭和一干同僚去逛青楼,奉茶的侍女叫吉田贞子,面容姣好,自述不远万里来寻在汉经商的父母无果,却被坏人拐卖到此。辜鸿铭掏出二百两银子给贞子赎了身,并给了她路费,让她去寻找父母。不久又在街头遇到居无定所衣食无着的贞子,于是领回家,经夫人淑姑撮合,纳为小妾,英雄救美的桥段最终成了一笔生意。但辜鸿铭对吉田宠爱有加是实,他公开说吉田是他的安眠药,没有她睡不着。可惜吉田蒲柳之身,36岁即早逝,辜鸿铭将贞子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墓碑上刻着辜鸿铭撰写的悼亡诗:
此恨人人有,百年能有几?
痛哉长江水,同渡不同归。


辜鸿铭和他的原配夫人淑姑(左)、吉田贞子(中)



百多年前,世纪之交的武汉,在张之洞经略下风生水起,引入新型教育和现代工业,是香帅留给武汉的两大遗产。辜鸿铭在汉一十六年,自称“汉滨读易者”,一边钻研儒家典籍,一边扬其所长,为武汉的发展贡献才智。
1893年,张之洞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文中称“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亟需及时创设学堂……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 可见学堂以培养涉外人才为宗旨。有资料说奏稿为通晓洋务的辜鸿铭所拟,似乎也符合情理。上奏获准后,辜参与筹建高等学府——自强学堂,并任方言教习,讲授英语。自强学堂即武汉大学前身,辜氏实乃武汉大学的第一代名师。


原自强学堂图书室(现武汉大学图书馆)


汉阳兵工厂原名汉阳枪炮厂,是中国枪炮制造业的骄傲,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之初即建成。初创阶段,盛宣怀推介某外国兵工专家给张之洞,礼遇优厚。有一日,张之洞欲见这人,手下报告,说是此人已被辜鸿铭打发回家了,这种违反职场准则的事也只有辜鸿铭干得出来。面对张的责问。辜说那人不过是自己在德国学工科时低几届的同学后辈,而且是学商科的,在上海开洋行,哪里懂枪炮!辜鸿铭说自己有一同学、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监督威廉福克斯,是货真价实的一流兵工专家,还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亲戚,自己可以动员其前来。如此一说,张之洞当然转怒为喜,本来张购买的就是德国设备。威廉应邀来汉,张十分开心,设宴款待,威廉酒量好,香帅酒量更豪,这威廉被灌得七荤八素,吐出了不少克虏伯工厂的机密。有赖威廉加盟,很快生产出了克虏伯山炮,和著名“汉阳造”步枪,后来,“汉阳造”不仅打响了辛亥首义第一枪,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依旧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装备,辜鸿铭功不可没。


汉阳兵工厂旧址


辜鸿铭尽管心比天高,但终其一生,仕途庸常,最高做到外交部左丞,相当于部长助理,一个司级或充其量准副部,且很快去职。主要还是以文章名世。除了最初居留香港时写的抨击国外汉学家的《中国学》,在上海英国人办的《字林西报》上发表,其大部分重要著述,都是在汉期间撰写发表,系统反映了辜氏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立场,在东西方引起很大反响。简要梳理一下其发表的主要著述,即可清晰地看出辜鸿铭的学术轨迹——
1896年,写《上湖广总督书》,“独静谧,言必者古昔,称先王,或为谐语以讽世。”反对像西方那样开报馆、设议院,反映了他回归儒家传统的保守主义立场。
1898年,英译《论语》在上海出版,英文书名为《孔子的讲学和格言》令西方学界耳目一新,争相传读。



1901年,将一年来的论文结集出版,书名《尊王篇》(英文版),将专制王权视为实现文明的唯一途径,为君主制摇旗呐喊。第一篇篇名为《我们愿为君王去死,皇太后啊——关于中国人民对皇太后陛下及其权威真实感情的陈述》,看篇名就知是颂歌体。这是“庚子之祸”的翌年,文中竭力赞美慈禧,说慈禧是“中华文明之花”,并为义和团激烈辩护,说庚子年中外冲突,杀传教士和外国使馆人员“是一场人民的战争”(这话耳熟)。这是一篇反映辜鸿铭忠君意识新高度的文章。
1906年,英译本《中庸》问世,书名《人生准则和宇宙秩序》,扉页题词:
特以此书献给亡妻吉田贞子
1910年,出版《中国的牛津运动》,又名《清流传》,比照19世纪中叶由牛津大学教授们发起的社会文化运动,介绍包括张之洞在内的中国“清流派”(其时,张之洞早由“清流派”领袖转为“洋务派”中坚了),希望回归汉唐气象,在西方暴得大名。继而在年底出版《张文襄幕府纪闻》,这是他少有的用中文写作的两部著作之一(另一本为《读易草堂文集》)。
1915年,这是辜鸿铭汉滨生涯结束之年,也是其北京大学英语教授生涯的开端。似乎是要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来一个总结,英文版《中国人的精神》,中文书名《春秋大义》在北京出版,为其文化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当时正是一战期间,他认为一战起因是群氓崇拜与强权崇拜的冲突,是基督教失效的产物。该书迅即在欧美引起轰动,德国一些大学成立了“辜鸿铭研究会”。哥廷根大学哲学教授奈尔逊是辜鸿铭的铁粉,他将辜氏的论文用德文结集出版,论文集取名《呐喊》,让人想起国内另一部同名的名著,对那个无论捍卫或控诉礼教都需要奋力嘶吼的时代产生无限感慨。这是辜鸿铭声名鼎盛时期,他在北京东交民巷六国饭店用英语演讲《春秋大义》,开国内有偿演讲先河,票价两元,同时期“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票价一元二角。



辜鸿铭以“古老中国的最后一个代表(毛姆语)”自诩,认为西方是物质文明,中国则是心灵文明。在他笔下,英国人傲慢、法国人伪善、德国人自私、俄国人残忍、美国人粗鄙。中国人则各种优点兼具,最优秀的特质是温良,尤其以满洲妇女为代表的中国女性,具有“三从四德”的完美人格。他为几乎所有的“国粹”辩护:辫子、小脚、八股、太监、廷仗、纳妾……N多的自信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对本土遗存文化的执迷已经无以复加,原来他拒绝的不是西方文明,而是现代文明。
辜鸿铭数十年杜鹃啼血般为大清王朝鼓呼,1910年终有回报,被清廷列为“游学专门一等”,赏文科进士。到了1924年,受已为废帝的溥仪召见,一起进膳,一生辩才无敌的辜鸿铭面对一个年轻人感激涕零,说不出话来(据庄士敦回忆)。


 辜氏仅有的两部中文著作



一个长期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人,成为最坚定的反西方文明和捍卫东方礼教的斗士,这实在是个深可奇怪的现象。
辜鸿铭的恩师卡莱尔为英国浪漫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以批判否定资本主义文明,维护神性、良知、道义著称,集中体现了西方文化保守主义的理念。与此同时,卡莱尔,还有美国的爱默生等人对中国体制稳定性、民族性格中与世无争、安分守己特点的推崇,以及其锐利文风和批判精神,都深刻影响了辜鸿铭的一生。西方学界对工业文明弊端的剖析,以及一战前后人们对现代道德秩序頽倾的失望与反思,都成为辜鸿铭的思想源泉和道德动力。早年求学时,爱丁堡大学爬满常青藤的教室、夜晚卡莱尔家中柔和的灯光,还有莱比锡那高大的歌德雕像,一定时时在他脑海里浮现。


英国爱丁堡大学


曾任驻法公使郭嵩焘翻译、大名鼎鼎的《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是影响辜鸿铭思想走向的国内第一人。1881年,当时在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任职的辜鸿铭遇到赴新加坡公干的马建忠,两人倾谈数天,一见如故。辜鸿铭当时所读过的惟一中国文学作品,英文版的《聊斋志异》,在马建忠口里,不过是一落第秀才的茶余笔记,连纯文学作品都谈不上。他劝辜鸿铭读唐宋八大家,读儒学典籍。这是辜鸿铭留辫改服读线装书的开始。40年后,辜鸿铭说,马建忠“使我再一次变成中国人。”
待到进入张之洞幕府,置身于满肚子诗书、满脑子皇权的幕僚群中,少不了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待熟读儒家典籍后,辜叹曰“道固在是,何待旁求!”这是辜鸿铭皈依儒学的宣言,在辜鸿铭心中,皇权、清廷和自己已是同理连枝不可分割。他以对西方世界的极端不屑来捍卫强烈的民族自尊,以偏执到荒谬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传统的挚爱,甚至嫌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不伦不类不可取,以致张之洞批评他是“知经而不知权”。
辜鸿铭学问是由西而中,装束也从求学及归国时的西装革履,改为中式打扮。他以学问在西方博得极大声誉,在国内,其顽固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受到几乎左中右各阵营人士的一致抨击。沈从文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演时回忆:“辜先生穿了件缃色小袖绸袍,戴了顶青缎子加珊瑚顶瓜皮小帽,系了根蓝色腰带。最引人注意的是背后拖了一根细小焦黄辫子。老先生一上堂,满座学生即哄堂大笑。”瞧,吸引眼球的,只是这个老头儿稀奇的模样和古怪的举止而已,普罗大众基本上不懂和无视辜鸿铭对民族文化遗存的深厚执念和崇高愿景,这是辜鸿铭唐吉坷德式的宿命。
辜鸿铭虽一心卫道,却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的角,自有对世事人情的爱憎立场。据冯友兰回忆,1915年他考入北大,在开学典礼上,除了校长致辞,就是辜鸿铭的即兴演讲,说到官僚,辜嘲讽道:“他们的饭碗大得很,可以装洋楼,装汽车,还可以装姨太太。”1902年,张总督在府衙办宴席庆祝慈禧太后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因写英文文章痛斥袁世凯,造成国际影响,袁为缓和关系,以月聘金500大洋延请辜作家庭教师,被辜断然拒绝。
沈从文回忆道:面对学生的哄笑,辜先生从容地说:“你们不要笑我这条小小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那根辫子,据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关于“精神辫子”的话意味深长,骄傲的北大学子们无言以对。时代大潮浩浩汤汤,顺昌逆亡,聪明绝顶且博学广闻如辜鸿铭者,焉能不知不觉!辜鸿铭的尖刻言论和狂放姿态,正是一个前朝遗老维护衰亡体制尊严的含泪演出。



1920年,辜鸿铭素所尊重的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职,他随之辞去北大教职,一度生活困顿。后曾受邀去日本讲学三年,颇受欢迎。其间,张作霖欲请他当顾问,见面后话不投机,辜鸿铭怏然而去。随着中日交恶,辜两边失势,晚年的辜鸿铭蛰居在北京椿树胡同的小院里,家无余粮,生活窘迫。1928年初,张宗昌聘辜为山东大学校长,未及赴任即一病不起。
是年4月30日,才倾天下、谤誉一身的辜鸿铭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临终前,他要女儿为他原文朗诵弥尔顿的《失乐园》,这是他一生吟诵过无数遍的不朽史诗。作品里天堂与地狱的混沌壮阔,还有迭经磨难的英雄悲情,成为一代怪杰脑海里最后的意绪。
庚子冬 于北京

 

【主要参考资料】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胡适《记辜鸿铭》、宋书强《大家精要——辜鸿铭》、林语堂《大旅行的开始》、英.毛姆《哲学家》、唐利群《文化怪杰辜鸿铭》、钟兆云《天生我材辜鸿铭》等

 
(责编:鳝鱼臊子)

作者往期部分文章链接 :
小熬浆糊:下汉口
小熬浆糊:驶过海峡,越过山丘
小熬浆糊:襄河谣
小熬浆糊:三十万言三十年
小熬浆湖:幽韵萧深海岛风
小熬浆湖:中学春秋
小熬浆湖:武汉叙事——沧浪之歌(下篇)
小熬浆湖:武汉叙事——沧浪之歌(中篇)
小熬浆湖:武汉叙事——沧浪之歌(上篇)
小熬浆湖:平民英雄:我们身边的志愿者
青衫客:谁被关进了笼子?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大鱼海棠:阿成离职记

四巷子:和平(中篇小说连载之三)

古禅:渔村残稿

四巷子:和平(中篇小说连载之二)

陈玉祥:陆羽与李冶

彭文标:随笔三章

尔也:一对京山和天门的“酸”亲家

四巷子:和平(中篇小说连载之一)

天门山:育儿记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