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尔也文集》六人谈

月如钩、小小等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书评】

尔也文集六人谈

(按来稿时间排序) 


“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都是为了活下去
文/月如钩
我是个懒散的人,心中倒也不乏各种写作计划,无奈贪玩,付诸实践较少,所以如今只能读别人的文章。曾先生尔也老师的文集,就是我最近读的书,同时也读《鸿渐风》上新发的曾先生作品,整体感觉:乡贤长辈好文章。
年轻时,我爱写诗,八十年代初在大学,好像真的是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那时候追求华丽的语言,各种修辞堆砌出自以为美丽的词句,看文章的好坏就看语言的功夫,很不待见那些淡远质朴的文字。年纪大了,却又偏爱清简的文字,朴素的文风。读尔也先生的文章,顺畅自然,既有用词修饰的讲究,又有稚拙朴实的叙述,感觉特别过瘾,不知不觉就被作者带引到了那个小时候印象模糊又渐渐淡忘的年代,跟着作者一悲一喜感慨万千起来了。特别引起我感情共鸣的有两部分内容:生活不幸缺少食物的愁苦;与戏曲有关的演员票友故事。
小时候的记忆就是找吃的,看到尔也先生写荠菜,我就回忆自己当初挖地米菜做蒸菜,拣地脸皮炒鸡蛋,掐灰灰菜尖土苋菜马齿苋,挖茅草根,甚至嚼夜关门的叶子,扯野葡萄藤,摘端阳泡,摘野枸杞……那时候什么都乱吃,似乎也没发生中毒的事,只偶有拉肚子,也不管,过一两天就好了。等到读了尔也先生的文章,才发现地米菜也入诗入药,也是野生家族里见过历史大世面的大户。
我也算得上是个京剧票友了,清唱彩唱伴奏地在台上招摇过,但关于家乡的戏,无论楚剧汉剧花鼓戏,除了听妈妈哼唱几句外,就没见识过真格的。在尔也先生的侃侃叙谈里,终于补上了这缺失的一课,也才知道了家乡戏也有很多种类好多名角。
尔也先生的文字特点很明确:因为记忆力好又读书多,写起来旁征博引,引述很多,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史料翔实,引人思考;再加上毕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尔也先生作品的语言也很讲究,形象活泼。俚语俗话,诗词文言,信手拈来,趣味横生。
我只是不喜欢那在特殊困难时期对一条尿素袋子做的裤子也要上纲上线的女孩子,尽管她也是被洗脑的。一个将要饿死的人偷了一只烤鸡,也不过是忏悔一下就理直气壮地吃了,连主教大人也觉得他没错——这是我很早时候看过的一本书里谈的生存与教义或信仰的关系。用现在某句流行一时的话来说,有时候,人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都不过是——活下去。
 

2019年,尔也先生(右一)陪省文史专家

考察京山南庄


眼底烟云  心中大爱
文/陆羽金鱼
我与尔也兄长素末谋面,进入鸿渐风群后,才陆陆续续读到他的作品。《尔也文集》的出版,让我有幸能完整的阅读他的文章。
尔也兄长的文笔清晰自然,文字通顺流畅,故事言之有物,描写如画有趣,议论据理有力,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时常会带给人眼前一亮的惊艳,我喜欢他的作品。
人性之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很深奥,是善,是美,是情,是义,是孝,并且还有很多正确的答案。我个人认为人性中最美的莫过于“大爱”。她源至于人们心中朴实的认知,一个人不具备这种朴实的认知,又怎么能辨别出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又怎么能判断出事物的对与错?《尔也文集》正是通过反映小城过往烟云里的小人物命运,启迪人性中应该具备的朴实认知的优秀作品,同时将人性中最美好的最优秀的本质传递给读者。
通过《尔也文集》,能或多或少地了解到尔也兄长的成长历程,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密不可分。可以这么说,《尔也文集》是用文字还原了他所经历的那段真实历史。在这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中,这部实话实说的文集,更显得弥足珍贵。
阅读篇中的故事,让我看到尔也兄长对家乡充满眷念;对苦难充满怜悯;对师长充满敬仰;对朋友充满真诚;对家人满爱意;对生活充满信心;对邪恶坚决斥责。《尔也文集》宣杨的是人性中的大爱,是一部闪光的文集。
透过《尔也文集》,我们看到尔也兄长那颗金子般的心。
 

尔也先生(左一)1963年

摄于天门城关旧陆羽亭


为市井小民立传
文/小小

俗话说的好,人活七十古来稀,活到八十万事休。而尔也文集的作者年近耄耋,仍然笔耕不止,傲游在文学写作的大海中,本身就是在向旧的传统观念挑战。

尔也先生年轻时即长于“舞文弄墨”,进入古稀之年后,写作节奏大幅加快,笔耕不止。洋洋50万字的尔也文集(上、下)出版,在作者的有生之年给家乡人民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为家乡文化增添了光彩。从字里行间看出尔也先生的执着精神和高超的写作水平。

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没有那些口若悬河,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没有居高临下正人君子般的说教,也没有紧跟潮流马屁精似地歌功颂德,更没有太平盛世岁月静好的华丽辞藻,而是用极为朴实的平民语言和家乡俚语,描述着普通的人,平凡的事。并且这些人这些事都是发生在作者身边的事,或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读来赖人寻味。

尔也先生经历坎坷,阅历丰富,记忆力超强,文章内容有血有肉,还原了真像。用他的话说,力求写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物的描写,都要做到证据可查,力求真实性。这种求真务实的写作精神,比之当今热衷于抄袭、弄虚作假,还受到热捧的一些作家、学者,无疑有云泥之别。比如他写自己哥哥的婚事,毫无忌讳,自己的亲哥哥有外遇,造成婚姻破裂,作者能秉持公正,不因嫂嫂是外人去鞭挞,哥哥是内人而褒奖,一是一,二是二,反而用更多笔墨赞扬嫂嫂的温柔与勤奋,令人感佩。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几千年来的不平等婚姻枷锁确实应该去掉。年纪稍微大点的人都体会到计划经济年代的困苦与无奈,尔也先生也一样,不得不把聪敏机智用在本不该用在的地方。为了能买的一点计划肉,星夜兼程,步行几十里路,调动一切能调动的人脉资源,想尽一切办法,说了假话,还真能把事情办好了,虽然只是用计划票证买到几斤肉而已。按现在文明人的话说,像个小混混,耍小聪明,不讲规矩。

这样的事情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我自己也做过,把作废的号码票(武汉市发放的通用计划票,上面只有号码,具体买什么用几号的票买,需要等到节假日前看商店门口的通知),为了多买一份豆腐,把过期的号票进行裁剪后再拼接,把17号拼接成27号,还要趁早上买菜的人多的时候去买,这个时候业员比较忙,不会过细看。尔也先生大胆写出这些不光彩的事,它的意义不在于事情的本身。如果是现在,谁去做这样的事!

尔也先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很强,兴趣也很广泛,家乡的生产,生活,娱乐,穿戴都有他的字迹,留下了历史的记录,从鲁谷记的豆丝,到(红老壳)的锅盔,从鳝鱼臊子面到糊汤米粉,看到文章就已经流出了口水……

作者不仅写自己的家事,更多的描写街坊邻里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坎坷命运,为市井小民立传,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真人真事还原给读者,有的可笑,有的可恨,有的可气,每一个故事让我看完后陷入久久的沉思。年龄上我已在步尔也先生的后尘,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在老有所为的精神世界中,我是望尘莫及,只能把尔也先生的执着精神当作我晚年生活的楷模。愿尔也先生健康长寿,激情常在,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尔也先生小学毕业照

烛照人性的力作
文/老茂

我有幸获赠曾凡义先生的签名著述《尔也文集》,上周开始紧赶慢读,这才刚读完上册前三章《天门的一些事》。读后感是在读尔也先生说到的一些细节时就有生发的,甚至是每读到生鲜天门土话谚语时就停下来不胜感慨,若待到收罗成字,却可能翩似鸿飞。不如及时记下所感,再等看完,当见更深更喜之处。

尔也先生与我父亲同龄,我以为先生的故事当如往回很久之前、那种恍若隔世的样子,只看到开篇“蟠龙”邮票,和暗地里的集邮故事,就倍感亲切。上一辈人在天门城关读书,和我这辈在小镇高中读书,时隔虽有约三十年,而两代人通过方寸之地的邮票来拓宽认知视野的方式,却相似乃尔。就个中细节而论,似乎农村孩子的开智程度,大约落后县城同龄人一代人的距离。

开智还在于人生路上遇到适逢其时的提携人、导师。曾先生在初中遇到了端庄秀丽的数学老师吴新民,吴老师不仅仅是他集邮成好的教导者,后来更成了亲人嫂子,以至于中考能获得优异成绩得以走出县城的得力辅导者,可以说吴老师是曾先生打开后来人生成长之路的关键人物之一。吴老师在橘红色夕阳下走进曾家老屋中开场,继而教集邮知识、赠邮册、讲文学、辅导学习,再进一步成为亲人,后来在政治斗争和自然灾害双重灾难下因病去世。这一场美好而又哀伤的悲剧直让人唏嘘不已,吴老师也成了文集中第一个唯美的存在。

第二个美丽的女子是杨婆。不只是类古董八角碗的故事,而是一个鲜活的女子,从大户丫鬟到填房小妾,再到以厨娘独立谋生,甚至“老婆子宣传队”的文艺高光时刻,改变人生命运的不只是她天生的姿色,更是凭藉个性泼辣的谋生手段和对人性有清晰认知的智慧,处处都体现为人善良的高德。八角碗珍贵却仍逃不出流于深潭,莫不正合杨婆浮沉于暗世的象征

文集上下册,我至今只走到三成余地,相信后来更有或光鲜和或沉沦的动人故事,无论光鲜或沉沦,都是刻录乡史、烛照人性的力作。尔也先生文集成事,也当如文集序中的断语:“他完成了对自己的人生拯救”。

 

尔也先生(后排中)1963年

天门城关四牌楼前


“挟稻禾以遨游,抱山川而长终”
也是一种理想
文/飞鱼

手头书不少,《尔也文集》,我是断断续续看的。最大的感受,是老先生文笔麻辣,颇有几分迅翁之风,惯于自顺手拈来中生发出耐人品评的滋味。那些荒唐年代的荒唐事,自文字中汩汩流出,常令我有时空穿越之感。

因上册的很多文章在“鸿渐风”上刊发拜读过,我先读了下册部分章节,滋味莫名,略举几例。如写自己下乡后百般难熬走投无路被拉去“对相”时,是“慌不择路,贫不择妻”;祭奠不堪批斗折磨跳水自尽的窑匠老王时,偷偷在地上书写“黄叶未调青叶落,嫩芽初绽根杆殒”,然而结尾却说,感谢王师傅的蒙冤自尽,不然自己没机会学到烧窑这门手艺;放弃高考良机原地守护妻儿,是因“人怕狠鬼怕恶干部怕知青”;被迫接受现状安于修理地球,是“挟稻禾以遨游,抱山川而长终”的心态,这境界,直可比肩曾国藩的“世事痴聋百不闻,笑置诗书如埃尘”;形容票证年代买肉之艰难,堪比“朝武当”……无论做窑匠、当代课老师还是做水管站站长,老先生干一行精一行。被时代所误,为家庭和后代做出巨大牺牲的老先生,儿女争气,孙辈出息。可是天不遂愿,老来又遭丧女之痛。文末的悼亡诗,读来凄恻无比。

守着中风的病妻,老先生笔耕不辍,真正是风骨不减当年,值得我辈景仰。假以时日,我定将慢慢品读完文集的每一个句段,到那时,再写一篇洋洋洒洒的读书笔记。


尔也先生(右一)上世纪60年代

摄于天门城关陆羽“三眼井”处


七律.读《尔也文集》

小熬浆糊 


天下文章一扫无,莼鲈堪脍故乡殊。
谩嗟弱冠栖蓬荜,长看青衿出泥涂。
三眼井颓泉有泪,四牌楼圮唾成珠。
固知尔也春来去,但鉴冰心是玉壶。


【注】
1.天下文章:原天门钟谭合祠别名,详见《尔也文集》中的《天下文章》文。
2.三眼井、四牌楼:尔也先生在这一带居住并长大。
3.唾成珠:咳唾成珠,语见《庄子》,谓文辞好。

特别提示欲购《尔也文集》者,可致电:13597983277。


(责编:糊汤粉)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乡村微观地理杂记

郑福平:我的家家婆

乡村混混研究:“家门口来了个陌生人”!

《故乡的女儿》就是一颗化不了的糖啊,  可以甜永久永久!

从神话到神仙传

陈玉祥:绿野轩茶话(下 )

尔也:黄家舅妈

刘少奇“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提法的由来

陈玉祥:绿野轩茶话(中)

“改革第一人”和他们的悲喜人生

陈玉祥:绿野轩茶话(上)

连载之六:祸害天门、汉川的巨匪:古鼎新传略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鸿渐风·公众号

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