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东初:江湖赶酒艺人

张东初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HongJianFeng


江湖赶酒艺人

文 / 张东初


    【写在前面】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十分同情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如手拿渔鼓赶酒的江湖老艺人们,本文的创作初衷即源自我在一次宴席上与他们的不期而遇。这些艺人的动情演唱,以及在酒席间不辞辛劳来回穿行的身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后来打探到他们中一些人的家庭情况,还有他们苦涩的人生经历,我更被深深触动。我于是决定去写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同时也是探寻和挖掘天门渔鼓这一曲艺行当及渔鼓艺人的赶酒文化。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的足迹遍布天门杨林街办事处、卢市镇、净潭乡、马湾镇、横林镇等多地。我对这些地方的民间渔鼓艺人进行摸排查访,先后采访30余人,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撰写成文。考虑到渔鼓艺术的日渐式微,斟酌该文的史料价值,我又花了一个多星期,穿乡拍摄了16位艺人的照片,同时收录了两段艺人渔鼓表演的视频,以飨读者。承蒙编辑不厌其烦,反复沟通编辑,致有拙文今日模样,谨致谢忱!


天门地处湖北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东接武汉,西连荆门,南枕汉水,北临京山,其文化底蕴厚重,孕育了不少地方曲艺,天门渔鼓『1』就是其中之一。

相传,渔鼓始于唐朝,源于古老的道教文化。天门渔鼓形成于200多年前的清朝中叶,是道教音乐与民俗音乐融合、演变而成的一种曲艺形式。早期的渔鼓主要用于沿门乞讨,或为红白喜事赶酒助兴,是民间艺人谋生的手段。清嘉庆年间,已有职业艺人收徒传艺。这门古老的艺术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曲牌体系,有《道士腔》《还魂腔》《观音调》等。渔鼓演唱的道具有渔鼓筒、简板(云阳板),其主要演唱形式有单口唱和二人对唱,由艺人怀抱渔鼓,手执云阳板击奏演唱。

天门沿汉水一带,“地卑下,四望皆水,以堤为命”。明陈所学『2』所著《采真园》有载:“盖汉水自鄢郢而下,汇为三澨,播为三汊,迤逦百余里。”清末民国年间,襄河堤经常溃口,特别是沉湖、乾镇驿(现干驿镇)一带“十年淹九水”,灾民因灾荒流离失所。人们迫于生计,身背渔鼓卖艺乞讨,后来还出现了三棒鼓、敲碟子、装扮蚌壳精等曲艺乞讨形式,“身背三棒鼓,逃荒走四方”的民谣,正是当年真实的写照。

▲江湖赶酒艺人

左上:魏德树,右上:熊在喜,下为:刘佑仙。


过去卖艺乞讨的艺人,以及手拿打狗棒沿门化彩的叫花子,统称丐帮,本为一家,后来分成两个不同的行当,而且出现了等级分化,其间还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母娘娘举行蟠桃寿宴时,曾派两只神鸟下到凡间,召集丐帮人员前去祝寿,其中一只驮着身背渔鼓的艺人先行赶到,在寿宴上把渔鼓玩得不亦乐乎,博得王母及众仙大悦;另一只偷喝了王母娘娘酒坊的仙酿,当它驮着其他的丐帮弟子返回天宫时,酒劲发作变得迷迷糊糊,因而迷失了方向,久未飞返天宫。王母娘娘眼看吉辰已到,恼怒地下令关闭南天门。待这些丐帮子弟赶到天庭时,只见南天门紧闭进去不得,无奈只得在门外化彩祝贺。从此以后,只有身背渔鼓的艺人,才能登堂入室赶酒,其他乞讨的艺人包括叫花子,只能沿门托钵,俗称“绕檐子”,若是在集市上挨个门口化彩,俗称“拖街”。

为了区分这些艺人,人们把赶酒的称为“东行”,把沿门乞讨的称作“西行”。“东行”艺人在赶酒时,一般与东家的厨师共进餐食,有的还可享受在宴席上与宾客同桌共饮的优厚待遇;此外,他们可“跨行”作业,从事绕檐子、拖街的乞讨“业务”。而“西行”人员不得入室赶酒,即使遇到红白喜事,也只能在门外“讨喜”,哪怕口渴腹饥,也不能入室进餐,只能待东家用一簸箕端来餐食,即不多于三个的荤素菜式,置于室外椅凳上,取用时不可坐下,仅能站立。一般而言,“西行”艺人多是待东家打发几个彩头钱后,随即离开。

旧时艺人在外乞讨,俗称“跑江湖”。他们行走在江湖之上,礼数众多,特别是“东行”赶酒的艺人,需加入某一(小)地方上的“赶酒帮会”,方能入室赶酒,不仅如此,还得对那些江湖礼数烂熟于心,逢问则对答如流,否则将会贻笑江湖,甚至“翻船”。譬如遇有懂行的东家发问,如果赶酒艺人答非所问,东家会羞辱性地包上人民币三角三分钱,打发给赶酒的艺人。三与山谐音,三角三分即两“”相叠意为“”,寓意对艺人“请出”,意思是恁郎不要到这里玩耍了,快快离开。

▲江湖赶酒艺人

左为:王小年,右上为:石金发,右下为:喻杏香。


赶酒艺人每到一地,总会有好事者刨根问底,考问其江湖礼数,如问:

东行祭拜的是哪路神仙?

先天参拜尹仲师祖,后天祭拜神仙汉钟离。

渔鼓从何而来?

<一>先天渔骷

先天渔鼓实难求,

升入广寒紧相随。

鳌鱼沙滩来打盹,

偶遇先祖到此游。

尹仲先师来动手,

斩断鳌鱼三节头。

头尾飞到池庙口,

中节做了渔骷头。

<二>后天渔鼓(版本一)

渔鼓本是先人留,

钟离(汉钟离)老祖起根由。

渔鼓生来为宝竹,

长在昆仑山顶头。

寅末卯时长出土,

午时开花绿油油。

三十六枝风摆就,

七十二叶照九洲。

竹叶做了扬尘帚,

竹尖子牙(姜子牙)捶鱼钩。

偏枝赐于王善祖『3』

文王卜封是竹兜。

二节送于湘子(韩湘子)手,

还有五寸做香炉。

中间还有一尺九,

钟离带回仙山头。

炼了七七四十九,

赐于玩人度春秋。

蟠桃会上饮寿酒,

来了悟空小毛猴。

他将渔鼓倾在手,

落在地上两节头。

八仙与它两对斗,

来了鲁班讲情由。

并将渔鼓车“纸”口,

两节相连好如初。

从此玩人江湖走,

师兄师弟同骨肉。

<二>后天渔鼓【由鱼骷(骨)改成竹子所做】(版本二)

青枝绿叶鲜,

长在八宝边。

黄龙穿心过,

今古吐圣贤。

与渔鼓配套的简板(云阳板)的来历?

东三西篾四,

臣道北皮四。

大渡昆仑六,

铜匠漆二十四。

解释一下,相传简板共有二十四块,飘浮于九宵云外,由曹国舅撒入人间进行分配,其中“东行”赶酒的艺人分得了三块(渔鼓艺人所使用的简板为三块),篾匠一块,朝中的大臣、寺庙的道士各一块,皮匠两块,摆渡的大渡船、小渡船各一块,昆仑山六块,铜匠因制作铃铛及摇得咚咚响的饰器,需要简板多特批了七块,油漆匠所使用的工具少,一刷一铲而已,所以只给了一块,作为披灰的托板。

鞔渔鼓的皮革为何人所赐?

猛张飞张翼德。

江湖有多重?

两斤(或四斤)十三两五钱四分。

解释一下,“”与“”谐音,“两斤”指“两京”,即北京、南京(后添加了东京、西京便为四京,谐音“四斤”)。“十三两”即为十三省的引申义,明朝时期除了(南京)南直隶和(京师)北直隶,另有十三个布政司(省),这十三个省分别是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到现在,除湖广省拆分为湖北省、湖南省外,其他都还沿用没变。如陕北民歌《兰花花》所唱:“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兰花花好。”“五钱四分”即为五湖四海。这都是江湖术语,旧时除了适用于乞讨艺人,同时也适用于做手艺的工匠,如木匠的斧头多重?磨刀戗剪子的板凳有几斤几两?答案皆与此相同。

何为江湖大阵?

两京共枕合一京,

十三大省管万民。

五湖四海同日月,

千国万洲乐太平。

师傅(艺人)从何而来?到哪里而去?

闲游仙景而来,奔五湖四海而去。

老师傅今日是从瓢上过,还是从线上而来(“瓢”即船,意思是坐船走水路而来;“线上”即路上,指步行经陆路而来)?


师傅今天是下锚,还是扯篷(“下锚”即登堂赶酒,意思是在此玩耍一天;“扯篷”即顺风跑,意思是站在门外说唱几句,东家打发后即离开)?

过去的江湖礼数众多,可谓说不尽道不完,这里不一一相表。赶酒的艺人每到操办红白喜事的东家,首先找的是知宾先生。知宾先生负责客人的迎来送往、代收宾客的人情钱,以及牵席入座等事项,是东家的左膀右臂,对赶酒艺人的安排有一定的发言权,所以艺人对知宾先生难免要恭维一番:

知宾先生的能力强,

今天管理(账)房。

才学多深奥,

赛过三国的诸葛亮。

支派料理不走堂,

先生是个老内行。

拜过知宾先生后,艺人又到后厨拜会大师傅(厨师):

掉转头来扭过身,

急急赶来相恭维。

大师傅的手艺本不错,

又撑瓢子又掇甑,

又上蒸笼把溜子(三蒸)蒸,

五味都调和。

我们来贺彩,

平时难得来。

艺人唱完后,厨师道:“先破我的阵。”随即取一碗水,碗上横放着一根筷子,艺人见此情景,手拍渔鼓唱道:

阳光大道好走,

独木桥难行。

艺人唱毕,将碗里的水倒掉。厨师微微点头,艺人赶紧掏出三支香烟递到厨师面前,厨师将中间的一支拿起。还有另一种递烟的方式,即艺人取出两支香烟,呈前后状,厨师取后面的一支,或两支都取了过来,自己手上拿一支,另一支还给艺人,这表示厨师对艺人江湖礼数的认可。艺人又道:“我们要抹腰。”“抹腰”是江湖艺人的乞讨术语,意思是肚子饿了要吃饭,厨师便炒几个菜“招待”艺人吃便饭。

艺人吃过便饭后,还得拜会乐器演奏的人员,比如吹唢呐等的乐师,要不然这些乐师可能当吹不吹,而当艺人正好登场演唱时,他们却使绊子故意把乐器捣鼓得响彻云霄,致使艺人无法正常表演。

艺人来到乐师面前,先奉上一支烟,然后唱道:

今日到喜堂,

拜望乐师长。

我是一外行,

请乐师长多原谅。

拜会完这些能“拿捏”自己的人员,艺人方可登堂一展歌喉,进行自己的表演。

▲江湖赶酒艺人

左上起:许又堂、周银环、甘楚才

左下:严小方,右下:喻春喜。


艺人的渔鼓表演,内容和唱词取决于东家所操办的红白喜事,如婚庆志喜、丧事操办、婴儿的满月酒、儿童周岁、老人的寿宴以及升学宴等。艺人根据不同的宴席,运用不同的渔鼓唱腔进行演唱,这些唱腔乡土气息浓厚,时而婉转,时而欢快,但在丧葬孝堂唱的,则悲壮激昂,如诉如泣,让宾客动容,整体而言有着浓烈的艺术感染力。渔鼓唱词多为天门地方方言、俗语、歇后语等,通俗易懂,题材广泛,一般没有固定的版本,多为艺人临场发挥,自编自演。这里编选一二,以飨读者,如婚庆酒宴:

远望贵府结彩楼,

金毛狮子滚绣球。

掌朝的太师把媒做,

千金小姐配王侯。

题诗一首喜堂走,

手敲渔鼓唱不休。

香车送出月中仙,

宝马迎来云外客。

鸾凤和鸣昌百世,

鸳鸯合好共白头。

或者:

新郎新娘对面坐,

今日送恭贺。

渔鼓叮当响,

简板来开场。

新郎好比杨宗保,

新娘恰似穆桂英。

男爱女的人品好,

女爱男的工作强。

来到喜堂走,

用目观清楚。

东家老板人情好,

我们来打吵。

宾客到处搁(结交的意思)

朋友皆满座。

阳光照高楼,

庭院栖喜鹊。

红包把四个,

子子孙孙都不错。

又如,艺人在白喜事的孝堂内开口唱:

来到孝堂内,

用目观情况。

你家老人去把阎王会,

一去永不回。

老人家的福寿大,

今日崩了驾。

去到天宫地王下,

永不回老家。

子孙为满堂,

都是泪两行。

兴家创业又贤良,

尽是日夜忙。

亲戚朋友聚一堆,

哭也哭不回。

孝儿孝女来听好,

前传和后教。

三月三日把亲吊(凭吊亲人)

七月十五烧袱包。

愿老人家一路好走、安息!

再如,艺人为死者哭灵,其唱腔哀婉凄凉:

太阳一出紫英开,

赶会仙乡上天台。

有福之人登灵位,

孝男孝女跪灵牌。

进孝堂、观孝堂,

白纸对子贴两旁。

左写身去音容存,

右书亮节昭后人。

进得孝堂一层门,

金丝白线守头门。

进了孝堂两层门,

孝男孝女在哭灵。

进了孝堂三层门,

打动锣鼓请动神。

一请天上的玉皇帝,

二请地上的土地神。

三请八仙来过海,

四请观音来渡生。

五请灵宝发丝行,

超度亡灵上天庭。

▲江湖赶酒艺人

左上起:黄满香、谢培春、肖道善

左下起:杨运香、李小发、肖道善。


艺人在酒宴上的演唱,俗称“浩水”,其唱词称作“浩水词”。艺人通过演唱,活跃宴席气氛,博取客人的欢悦,同时得到部分宾客打赏些许彩头小钱。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艺人便将小花碗逐一放在各酒席桌上,怀抱渔鼓手执简板进行即兴演唱:

<一>致全桌宾客

来到席前界,

上前一礼拜。

客人好抬爱,

我们走拢来。

渔鼓抱在怀,

心中多感慨。

大家都发财,

打赏像比赛。

<二>讨彩部分来客

香碗桌上塞,

我今天把话说(读xué

这位幺爷(年轻女性)身上的衣裳有颜色,

足蹬一双耐克(鞋)

幺爷的头发黑如墨,

脸蛋白如雪。

一张巧嘴真会说(读xué)

这天门真冇得。

娃们北上广深做买卖,

幺爷出手又摆阔。

不要幺爷的一千至八百,

绿克马(人民币伍拾的票子)多丢几个都可得。

如果艺人赶酒时遇到自己熟悉的东家及客人,那将是比较尴尬的事情,但艺人通过滑稽幽默的演唱,仍然能使大家乐得哈哈笑,如:

船到岸边把帆落,

不是熟人不下脚。

东家的人情本不错,

打赏的红包用瓢撮。

假如在“浩水”过程中,有客人说身上没带零钱,意思是给不了彩头钱,艺人则唱:

来到席前过,

今日送恭贺。

各位贵客席上坐,

人人都快乐。

今日碰到我,

不得到处躲。

没得零钱搞借挪,

市场要放活。

听着艺人的演唱,宾客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推杯换盏,不醉不归。当宴席落下帷幕,东家最后给艺人“讲礼”,即用盘子端出两包香烟、两块香皂、两条毛巾(各地打赏的风俗有异),以及红包,以示对艺人辛劳一天的打赏,艺人大喜,高声唱道:

众仙齐聚终南修,

身背渔鼓遍地游。

一见贤东曹培德『3』

遇到出官李相愁『3』

洛阳桥下水中流,

水清鱼白来上钩。

众仙不必把法斗,

各显神通乐悠悠。

艺人唱完后,此时不得用手直接去取盘中的物品,须用手中的简板逐一夹过来,放入携带的包中,随即向东家叩手相拜,道一声多谢,然后高兴离去。

作为江汉平原乃至鄂中平原地区的特色曲目,天门渔鼓长期以来以地道的天门方言演唱,保持着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它以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百家曲艺中有着重要位置。除部分团队表演外(如民间的皮影戏表演),赶酒艺人的渔鼓演唱是天门渔鼓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这门古老艺术的传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时代的日新月异,新生代的人们不会为了几个彩头小钱去赶酒乞讨,渔鼓艺人已几乎后继无人。健在的赶酒艺人,大多年迈体弱,有的早已“金盆洗手”,告别了江湖,在家安享晚年。如今在红白酒宴上,只能看到他们中少数人的身影。可以想见,若干年后,这些艺人将会在社会上隐退,他们和他们的赶酒艺术也将一起变成一种记忆,成为永久的怀念。


【后记】

笔者穿乡采访的民间艺人,分别是:卢市镇:肖道善、黄社章、李小发、黄满香(女)、甘楚才、刘佑仙(女)、许又堂、熊在喜(女)、王小年(女)、魏德树、喻春喜(女)、喻杏香(女)。马湾镇:杨良善、周银环(女)杨林街办事处:杨运香(女)横林镇:戴中昌净潭乡:严小方、谢培春、张五末。在此,一并向这些艺人致谢。

文中照片为艺人展示渔鼓技艺时作者拍摄,不代表赶酒图片。照片在刊发前,已征得艺人本人及家属同意,作为本文配图,特此说明。

▲ 作者在创作中



【注释】

『1』天门渔鼓,即沔阳渔鼓,是一种湖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 ,是湖北省流行最广、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曲艺走唱形式。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1958年改名为湖北渔鼓。2021年5月24日,湖北省天门市群众艺术馆申报的“天门渔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Ⅴ-137,类别:曲艺。『2』陈所学,(1559—1641),万历庚辰(1580年) 进士,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正甫,号志寰,别号松石居士,湖广承天府沔阳州竟陵县乾滩驿人(今湖北省天门市乾驿镇<乾驿镇又称“乾滩、干滩、干驿或干一”>)。主要作品有《检身录》、《会心集》、《鸿濛馆集》、《松石园诗集》等书。『3』文中摘录的渔鼓唱词为历代艺人口口相传,如“曹培德”为某东家人名,“李相愁”为某厨师人名。



图文编辑 | 飞   鱼
图片拍摄 | 张东初


作者往期部分文章链接:张东初:天门的丧葬习俗
天门八字垴才女陈迦林张东初:寻找蒋状元墓
张东初:远去的匠人
张东初:上梁记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彭振:次韵鲁迅《自嘲》杂感集(6)

姚监复:敬祝张三同志身体勉强健康

喻训天:那些“深挖洞、广积粮的日子

施一公: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飞鱼:读书笔记两篇

冯骥才:时代一粒灰,人间两条命

尔也:天门画家郑碧帆

彭振:次韵鲁迅《自嘲》杂感集(5)

马克思:太平天国就是魔鬼的化身

荆楚山樵:七律·秋之蕴20首(新韵)

周公说:注意点吃相!

曾庆伟:盐,食肴之将

老人、子女与保姆,一出纠结的“戏”

撼钧:在东湖艺术馆与秋天来一场约会

彭振:次韵鲁迅《自嘲》杂感集(4)


敬请赐稿,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

鸿渐风·公众号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