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孙义燧:做一名快乐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江苏自古崇文重教、英才辈出,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在苏工作的院士群星闪耀、灿若星河,他们是江苏的骄傲与荣耀,他们的精神已成为引领江苏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少年社特别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展示在苏工作院士的光辉事迹,展现他们艰苦探索、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爱党、爱国、爱真理的理念情怀,以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成长,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代代相继。

孙义燧

做一名快乐的科学家

孙义燧,天体力学家。1936年12月生,浙江瑞安人。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国际天文联合会、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贡献是发现和证明了不具辛结构的近可积系统中不变环面的存在性,由此否定了拟遍历猜测和珀欣猜测。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 次)。2010年9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编号为185640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孙义燧星”。


在孙义燧院士的人生印记里,生活轻松而又生动,有蛐蛐、鸟窝、山野、田趣的童年记忆;有喝茶、听音乐、读画的闲雅人生;有矛盾、情谊、谦让的千行万象;有心如止水、 埋头钻研的纵写香笺…… 那些娓娓道来的故事, 正如山涧清澈明快的小溪。孙义燧说,做科研工作,在踏实苦干的同时,更要懂得快乐的艺术。


写意水墨觅童趣,解剖苍蝇抓蛐蛐


孙义燧喜爱中国画,飘逸洒脱的画风,让他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中国画里诗意多,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有人问,那份洒脱是不是天文学者的身份所赐?孙义燧细细回忆,才发觉是本性使然。儿时的他,与同龄孩子不同,不循规蹈矩,甚至有些“调皮”。


1936 年,孙义燧出生在南京,第二年随父母回到老家浙江瑞安,一直在那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生活多年。童年时期的孙义燧,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是个有名的“调皮鬼”。
在瑞安中学 120 年校庆的时候,老同学欢聚在一起。提起中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很多同学都记得孙义燧的经典故事。那时候,他爱给别人起外号,一叫一个准,外号传播很广;他爱打抱不平,只要有人恃强凌弱,就会有孙义燧的挺身而出。


“但是,调皮的小孩可不都是坏的呀!小时候虽然调皮,但与同学的关系都不错。” 孙义燧说,那时候他们属于玩得比较野的小孩,课间三五成群,常常聚在一起,斗蛐蛐, 因为玩得太忘我,老师来了也不知道。当时,因为这些事挨了老师不少戒尺。


孙义燧孩童时期非常调皮,甚至有些“野”,对任何事情都很好奇。这种好奇在初中 时期得以爆发。那时,学校的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己到实验室做感兴趣的实验。孙义燧就经常到实验室里摆弄一些小实验,比如自制显微镜等。


他将坏灯泡的玻璃弄一片放在用旧铜丝绕成的小圈上,  然后放在酒精灯上烧,将它烧成一个凸透镜,再用马粪纸做成一个非常简单的显微镜。之后,就可以美滋滋地享用劳动成果了。将一根头发丝,或者苍蝇的腿、蚊子的嘴,放在上面看一看,别说,还真可以看到不少细节。


显微镜为年少的孙义燧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从此孙义燧变得一发不可收。 再到后来,他又自己绕线圈做电动机,电表上还会显示有电流输出,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发电机与电动机是怎么一回事。甚至有时,他还会抓一只青蛙来解剖,看看肚子里都有啥,当发现将青蛙的内脏拿出来,青蛙的心脏居然还能跳动时,他感觉十分好奇,更想知道其中的缘由。


上树掏鸟窝,下河游泳捉鱼,自称是“调皮大王”的孙义燧,在学习上可一点也没放松。小学考中学时,200 多名考生,他考了第一名,这让他颇为自豪,更是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初中时期,孙义燧成了数学老师关注的对象,经常被叫到老师办公室,当面批阅他的几何作业,当面指出他哪些题目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这对他来说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学习对孙义燧来说,成了一种乐趣。
参加天文知识科普活动。


浩瀚苍穹探真理,浪漫之都结朋友


一般情况下,报考天文学的人,大都是天文爱好者。孙义燧却是“另类”。他说,当他拿到南京大学天文系录取通知书时,甚至还有点稀里糊涂。不过,数学、物理成绩一直很好的孙义燧,看到南大天文系专业介绍中,提到学习天文学需要有充实的数学和物 理基础,随后他就变得“淡定”了。没想到这一选择,让他与天文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天文学其实没有想象那般美好。”孙义燧回忆大学求学经历,坦诚地说,天文学的研究,少了些诗情画意,全是埋头苦读的情形。那时候大学里的考试,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单独面对面口试,而且每个同学的题目不一样,根本没有划重点的概念,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要考。


靠着踏实苦读,孙义燧一步步迈向了自己的梦想。1979 年,在南京大学天文系任教的孙义燧被公派到法国尼斯天文台做访问学者。在那里,他结识了国际著名的天文学家 Henon 教授,这位志同道合的学者也成为他的挚友,并且因为他,孙义燧找到了自己学术研究的新方向。
在一次学术讨论上,Henon 教授提到,在保守动力系统中,发现对保守系统中不具有辛结构的系统从没有人去研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权威的消息,激发了孙义燧的好奇心,他暗自思忖:这个方向就是自己研究的突破口。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孙义燧与生俱来的性格。小时候的他,因为拥有这种“胆识”,让老师和同学记忆深刻,但带到科研中,就意味着要比别人多吃苦。全新课题的研究,相当于走进一个未知领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没有基础理论支持,没有数据记录,没有实验结果……起步阶段的孙义燧,可以说举步维艰。
执着的性格和探索未知的责任,将孙义燧牢牢地拴住了。他玩命似的钻研,锲而不舍地坚持,终于有了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研究论证,他大胆否定了两个著名猜测。他首先发现并与南京大学的程崇庆教授一起严格证明的定理,也被称为“类 KAM 定理”, 这一重大成果被应用于流体力学和彗星运动的理论研究中,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国际天文联合会学术会议上致开幕词。


精雕细琢学真知,求索不倦勤创新


如果说,水墨画法,尚意轻形,题材多为自然;那么,工笔画则崇尚写实,巧密而又  精细。学习、做学问都是一样,调皮归调皮,该巧密精细的时候,就一点不得马虎。


在孙义燧的回忆里,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自己的几何老师。直至现在,中学课堂上的事他仍记忆深刻。如今,他教学生的方法,也受到老师的深刻影响。


孙义燧要求学生的基本功必须绝对扎实,  一些知识的细节要认识得清清楚楚,绝对不能一知半解。他说,学生交给他的所有论文,都会要求学生再用两个星期时间自查,看看文章到底还有没有问题。在孙义燧看来,要想真正出类拔萃,一般的努力还不行,必须要“玩命”。


有人和孙义燧开玩笑,说人过一生,干吗把自己搞得这么累。但孙义燧认为,全身心地投入一项科研工作中,并不是一种累,而是一种幸福。


正是这种求索不倦的精神,使孙义燧抓紧一切时间工作,即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 例外。他常常教导学生,出国学习不仅是学知识,还要重点学习几样东西:一是学习别人研究的前沿在哪里;二是学习别人是怎么工作的;三是交朋友。


孙义燧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国际学者朋友,他做出了一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创新  成果后,就转向研究其他问题去了,而别人沿着他的原始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成果。孙义燧问这位朋友,为什么不继续做下去,因为树上有很多即将成熟的果子,让别人摘了多可惜。这位朋友却自信地说,在之后的十年内,新的成果很难超过他现在的成果。这让孙义燧很受启发。所以,他现在也常常用这件事教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研究创新不能按部就班,只有确定新的目标,敢于探索新的未知,才能处于领先位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END-


文/孟婧 夏文燕

来源:《江苏院士风采录》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编著



往期精彩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钱七虎:奋斗一甲子 铸盾六十年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王泽山:硝云弹雨挥洒万丈豪情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祝世宁:甘为人梯的追光者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贲德:雷达人生“三部曲”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郑有炓:翻过最高的山 遇见最美的风景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冯端:回首向来萧瑟处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方成:仰望苍穹 俯瞰大地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戎嘉余:科研观奠定成功路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都有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赵淳生:用生命熔铸“超声电机”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张淑仪:光声热电伴春秋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齐康:“凝固的艺术”铸就丰碑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朱兆良:为求双赢的“氮组长”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陈颙:点亮地下奥秘的明灯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周志炎:揭开亿万银杏演化的谜团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王德滋:山石磊落自成岩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王志新:独树一帜的“酶专家”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