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轶碎碎念|“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我想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只说了人类命运的上半场
从3月初结束温州的地面工作坊后,我就一直留在上海。老天爷的安排很有趣,如果不是阴差阳错的发生,我原本的计划会是在成都,那或许我在3-4月的工作安排都会照常进行,甚至超然于所有这一个月里在上海的发生,只不过没有如果,接受一切的发生、臣服于天意的安排,也收获着珍贵的必要的生命礼物。
前不久有朋友说我是正能量代表,我想是赞我在卡点面前多能快速转化,我收下了这个一直觉得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词,毕竟能够传递一些“正能量”,总也是一些贡献吧。
而我想要补充的是,我收到了转化带来的礼物,我的灵魂是喜悦的,可是此刻的身体却还能感受到悲伤——然后我选择了好好陪伴脆弱。成长不是打鸡血,不是去俯视三维世界里的肉身,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对“正”能量我还是有些感冒,我还是希望给到所谓“负面”情绪充分的抱持,而不加以分别。
过超然的生活很好,亲历舆论中心也很好。那就来说说我的这一段转化历程与感悟吧。
01
上海从3月初陆续有区域封控,到4.1日全域封控,这个时刻才可以说所有留在这个城市的人(大约2千600万)都不再置身事外。“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并不是说我们天生没有慈悲心,却是有了分别心后的我们必经的历程。我想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只说了人类命运的上半场。
看了一下朋友圈,一直到3月20日左右,我住的小区“决赛圈”出圈,喜提封楼4天。后来我才知道很多地方已经封了至少一周以上。因为这次封楼,我这个常年不在上海家中、也习惯“独立”的人才有机会进到新建的业主群,感受与200多位邻居如此靠近。
那几天,虽然足不出户,我却被这突如其来的“相互依存”激发起了无尽新奇感,称令我这个研究沟通、关系、文化的人亲历一场迷你田野调查:
与居委会主任之间关于什么时候解封的无数迫切问询再到抱怨,施压...
所有大大小小曾经想表达又不知道找哪个邻居去提的意见...
当然还有各种团购、以及一闪而过的微小互助与相互的鼓励...
最令我感动的是那位因为密接令整幢楼封控的邻居,在他被接走的那天在群里主动告诉大家自己的情况,以及自己已经给楼道都做了消杀,对于让大家遭封控感到抱歉!令多少人避之不及的、羞愧的经历却因为他的坦诚与真诚负责,化解了一场潜在的“敌人形象”(见文末注释)带来的对抗。
那个时候已经有人因为封城的“谣言”开始抢购,我在朋友圈分享自己不会因为有足够的物资为了恐慌而买东西,有人留言说怎么可以做到呢,我说,如果在真正雪崩的那一刻依然保持观察者的内心,或许自己才算做到了。
02
那一刻很快就来到了,是不是雪崩很难定义,失序是显而易见的。
因病无法得到救治而身亡的医护人员、老人、再到年轻人;无法按时血透的病人、临产的孕妇;已经被封将近一个月来不及补充物资的人们;专业人士的无助;居委会主任的哭声、基层社工们的身心俱疲;与家长分开隔离的孩子们;还有许许多多边缘群体的安康无法被我们知晓...
我本能地想要寻找答案,想听听专业人士的声音,当我转发尹烨的一则有关病毒的科普分享(实际上是集微观与宏观的万物一体视角)以及他被网暴的新闻的几分钟内,我收到了一则私信,用Ta手上的证据让我了解其人的问题。
虽然这段日子,我已经感受到在朋友圈表达带来的少许张力,也有好友告诉我如何因为对当下议题的理念不一致而选择退群的...我却还是对自己的环境有信心。张文宏医生几次遭遇网暴,我目力所及的朋友圈都支持着他。
但在收到这条私信的时候,我还是冻住了几分钟... 感谢了此人的好意后,紧接着的几分钟,我继续被应激反应驱动着,准备对朋友圈做清理,想着“没错,我的言论确实有一定公共性,可是微信朋友圈是我的私人属地啊...”
几分钟后,我安静下来,我问问自己,渴望创造包容多元、慈悲文化的我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活出来、示范自己?
我没有删除这个人,也没有删除尹烨所分享的内容。他说:现在疫情迟迟不能停歇的原因是人类自身的分裂,不是病毒和人类能不能共存,而是持不同见解的人类能不能共存的问题...
03
我看了一下过去几日自己的分享转发,做了一些删除,默默地做了留存(我想见证历史)。我捍卫我自己的观点,我也捍卫任何人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我并不想执着在对错上,执着在自己是否被认同,我也希望对于自己的言行会引发Ta人(对于观点是否对错)的执着而保持警觉。
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在用一种观点表达自己是对的,另一个(群)人是错的,想要说服别人,不管是自己写的还是点赞转发别人写的。
实际上,通过说服,我们永远无法影响别人;我们也都很想找到“正确答案”,可现实是,没有一个人在认知上可以做到全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永远”带着偏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断练习着“观察”);而一旦我们想要“正确答案”、想要对错,也就想要抓着某种“不变”了——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哪里来不变的答案和说法呢。有的只有不断被“人为”所干扰的、支配的、臆断的碎片,并且以一种冻结的方式停留在我们的头脑里的能量。所谓找“真相”亦如此。
当我说三维世界里没有“真相”的时候,有一个朋友问,那真相在哪里?
我说,求“真相”依然是在求一个不变的所以并不真正存在的东西,超越二元才能有更多的“看见”,或者说是一种更清晰的辨别与洞察力discernment,这会省掉你很多时间陷入观点的沼泽。而在这个三维世界里,我们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的便捷法门就是召唤慈悲心、践行爱啊。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为世界贡献了非暴力沟通,这门又被称作为慈悲沟通、生命的语言的练习,邀请我们去看到每一个表达、声音背后的需要、渴望,哪怕我们彼此在观点上有多么不认同,却有可能发现我们的渴望是那么一致,我想此刻,我们都希望人的生命得到保护和照顾。
我们原本有机会为了我们共同的渴望而做些什么,可我们却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证明谁对谁错,谁是自由派、谁是保守派,谁更勇敢、谁更服从,谁更懂得、谁更无知... 我们终于成为了真正的“敌人”。
04
“当我们把非暴力沟通应用到自己和Ta人身上,可以支持我们从‘恐惧-羞辱-责备’的框架转向‘爱-脆弱-好奇’的活法。”-《父母无需靠压服养育孩子》Kashtan,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认证培训师
2020年,武汉疫情封城的时候,我邀请凯瑟琳老师给到我们一些内在的支持,她说伤害免疫力的不是病毒,是恐惧。(点这里阅读🔗)
如果说2020年,我们能感受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新病毒物种带来的是恐惧;“抗疫”近3年后的2022年,新冠差不多就要成为我们的老朋友了,可在面对它,我们除了不同程度的恐惧,却似乎多出了更多愤怒,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对抗、甚至羞辱和责备。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点,哪怕停顿片刻,或许就能来到些许脆弱,甚至微微打开我们的心,去感受“命运”如何落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悲喜。
令我难过、悲伤的除了这个城市里无数人生命未被善待的苦痛,还有你我之间无法看见彼此的心痛。事实上,今天的发生会在任何地方再次重演,而我们还要以一样的方式继续对待生命、对待彼此吗?
如文章一开始所写的那样,这一次,我的难过比我以为会停留的时间多了些,也就是在那一天,我在朋友圈分享在课堂上谈论感受时会和大家分享的一张卡通画。我也是这样陪伴我自己的,去哀悼、允许难过、陪伴难过。
05
马歇尔博士在谈到愤怒时,说到愤怒好像唤醒我们的闹钟、提醒我们背后有重要的需要。鲁道夫.斯坦纳博士则称愤怒为“神圣的愤怒”,是因为一旦我们能转化愤怒,会发现那背后是爱。是啊,如不爱、如不在意,何必愤怒?
而穿越愤怒的门槛就是悲伤。对此,非暴力沟通为我们提供了“哀悼”的过程。
我有幸在多年前亲历了2014年韩国邮轮失事事件(船上200多位学生遇害)后给到全社会带来的愤怒与悲恸情绪,凯瑟琳老师带领着韩国的非暴力沟通老师们走向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群体里,去聆听Ta们在愤怒背后的感受,陪伴Ta们经历哀悼。
而当眼泪得以流淌,难过被陪伴、被听见,每个人内心都会升出些许温暖以及腾出更多空间,为发现自己真正的渴望创造条件,并且有机会为此行动——如此是为了丰盈生命而行动,而不是应激反应式的,这样的重建才会有意义,才能带来正向的改变。
能够真正带给我们改变的,很难来自于对抗,而是超越对抗的智慧,这智慧很多时候来自于我们的内在,当我们能带着爱、带着慈悲,就能走入其中。而若我们不去轻视自己微小的力量、汇聚成爱的海洋,我们一定能够带来在系统、文化层面更大的改变。(还有超级免疫力!)
谁说这一切没有在悄然发生呢。如今整个上海的每一个小区、每一幢楼都在创造自己的“附近”(见文末注释)、由衷的相互给予每一天都在发生,许多相互帮扶的倡议正在得到接力,许多勇敢的声音被听见,上万人参与到志愿者的工作中,甚至还能看到更加成熟的协作与自治在社区发生... 这一切能在多大程度上被称为一场公民觉醒教育,目前还不好说,但至少我们可以少一些悲观。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在每一个安排背后,哪怕是极度痛苦的安排背后,必定有我们成长的礼物。
于我,莫大的力量,来自于将自己所收到的礼物落在行动上,在面对已经在发生的人类命运的转折面前澄清使命工作,以及NVC中文网所能贡献到的改变路径:特别是基于伙伴关系的养育与协作意识和能力。
#如果你希望走入基于伙伴关系的养育与协作,与我们一起推动爱的文明、庆祝生命的文化,欢迎加入我们的社群,以及走入非暴力沟通线上认证工作坊「从心养育——行动中的正念」(点击链接🔗或查看文末海报)以及「NVC同理心领导力」(点击链接🔗或查看文末海报)的学习!
06
或许如何从痛苦中接收礼物并不容易,或许你会认为如今这一切的发生离自己很遥远...但我相信你依然能够从慈悲与爱的练习中收获颇丰。
在一个从旧范式走向新范式的转折点时期,我们势必会经历愈来越多的挑战、不确定甚至危机与震荡,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为此做好准备。
除了“如何在动荡的外部环境里经由非暴力沟通培养内在的安全感与复原力”(点击链接阅读🔗)一文中所提到的,我想补充几条在大规模疫情封控期间我们可以尝试去练习的,从而带来更多的觉察,超越对立、对抗走向慈悲,成为我们想要看到的改变,并从中收获生命成长的礼物。
练习一:给自己慈悲
允许自己难过,照顾好内在的脆弱。不要为陪伴自己计时。让脆弱引领你照见更多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正是那把开启你的热情与使命的钥匙。)
寻找或为自己创造支持系统,比如在NVC中文社群内持续进行的各种支持活动、同理心伙伴等。
在你所在的社区群里,与邻居多一些互动,甚至提出帮忙的请求。(如果你们还没有这样的社区群,不妨就此开启!)
练习二:给Ta人慈悲在看到那些令人悲剧的发生背后,在我们的内在为当事人送去一份祈祷与祝福。
与在封控区内的老年长辈保持更多交流,就算没有新话题,也尝试用聆听带去一份支持。
如果你有朋友身在上海,除了从主流媒体或者网红那里获得信息,发一条关心的消息或者打个语音电话。温暖问候不仅能予人慰藉,或许也能带你走近更真实的生命体验。
我们是不是常常对观点对错比对人类的悲喜更加感兴趣?当我们真的能够把他人的悲喜放在自己的内在去听见和看见,我们就在最直接有力地练习慈悲心。
练习三:培育与拓展觉知把每一次内容阅读带给自己的影响当成一次训练觉知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条消息来自哪里,这些内容希望证明什么观点?我知道的真的无有偏颇吗?
在转发消息的时候,问一问自己的意图,是为了证明自己认同的观点,并且要说服其Ta人的观点吗?
练习四:成为改变当我看到别人的观点时,我的内在升起了哪些对对方的评判,怎样的感受?我是否能看到自己与对方的渴望都有着对生命的保护与关爱?
如果我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包容,面对他人不同的观点,如何从我自己开始示范呢?
面对当下的发生,还有什么是触动我的、甚至让我感受到痛楚的,我渴望活在怎样的文化与社会中呢?我可以从自己开始做的一小步是什么?
注释:1、敌人形象:当我们对一个人不满,带着对这个人的评判,对方就仿佛成了我们的敌人。在非暴力沟通的转化练习里,有一个关键练习即转化敌人形象。我们唯有转化内心对对方的评判、敌意,才有可能以一颗打开的心看见对方,建立双方之间的连结。
2、附近:来自社会人类学家项飚老师。他所提出的有关创造“附近”来疗愈今日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撕裂,一直给到我共鸣,去透过非暴力沟通,“创造连结的运动、编织归属的网络”,支持社区以及更多人的身心安康(亦是我们发起的2021年度NVC中文峰会的主题,点此🔗了解或进入公众号菜单-服务“年度主题峰会”查看)。
作者介绍
刘轶
NVC中文网创始人
中国大陆首位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认证培训师
最新版《非暴力沟通》译者
ICF认证转化教练、人智学生命历程教练、NVC冲突教练
阅读更多刘轶老师文章,带来多角度地阐释和分享
刘轶碎碎念|我选择
2021年度NVC中文主题峰会回顾|转化恐惧
“非暴力沟通之心”(复旦大学分享精华回顾)
新版《非暴力沟通》译序
NVC的道路要怎么走,是一门深入还是整合其他内容?
理想的伴侣关系不是互补,而是赋能彼此成为完整
所有和外在的相遇,都是和我们自己相遇
为什么我不建支援群、不自我邀请做心理援助,但要做同理圈
实践非暴力沟通的三个误区/迷思
2022年的非暴力沟通之旅
我们的使命和愿景是:让同理心成为通识教育,让生命成为一场庆祝!
教育 ACADEMY
社群 COMMUNITY传播 COMMUNICATION咨询 CONSULTING
网站:http://nvcnet.cn微信号wechat public:nvcnetFB page: @nvcnet邮箱mail:giraffe@nvc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