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芳华丨我和刘晓庆: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

上游新闻 新三届 2018-07-17


以1970年代文艺兵生活为题材的电影《芳华》热映。当年现实生活中的文艺兵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上游新闻”采访了前四川省军区重庆警备区宣传队的两位男女文艺兵——贺新春、刘嘉良,用两期专栏打望重庆文艺兵的如烟往事。




重庆文艺兵往事(上)

我和刘晓庆:

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


1974年贺新春(左3)和刘晓庆(右3)在成都


优越感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当时当兵是很牛的,换上军装,走在街上都不一样。”市委党校退休教员、前重庆警备区宣传队乐手刘嘉良,引用当时流行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两句唱词,谈到当时当兵的优越感。


优越感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干部子女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说不出来。但他走路、说话,他们父母来看他们,给他们带来的东西,比如奶粉呀这些,优越感就显出来了。但总的说来不明显,只是有时候显露在无形之中。宣传队有老红军和老八路的子弟,大家当时都年轻,有时有点小矛盾什么的,难免,但是整人不敢,没有《芳华》里面那种欺辱人的事。”


渝中区文化局退休干部贺新春,是队上的舞蹈演员,老八路的女儿,家里有两个大姐姐。“按当时的说法,我身上很多‘骄娇’二气,要‘斗私批修’。确实有一些表现很气人:有一次我们宣传队下到长寿湖去演出,地方上很热情,请我们去一个小岛上吃鱼,环境也好,鱼也好,但我就是不吃,队上还有几个女孩也不想吃。我家里是北方人,吃鱼比较少。现在看来,当时我就是个傻瓜。”


关于吃的,刘嘉良另有糗事。“有一次我们到望江炮兵连去慰问演出,战士们也是热情得很,把他们最好的东西拿给我们吃:每人面前端上来一盘肥肉。队长说:吃得下去要吃,吃不下去的,更要吃,不能伤了战士们的感情,反正必须吃完!我完全是硬吞进去的,从此看到肥肉就伤人。”


真家伙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文艺兵就是涂脂抹粉、吹拉弹唱跳。但贺新春、刘嘉良他们这帮文艺兵首先是真正的兵,然后才是文艺兵。刘嘉良说:“我们宣传队可以说是季节性的,平时女兵的编制在部队机关,男兵的编制都在作战部队。隔一段时间有任务了,比如八一节、春节,或其他情况,就集中排练节目,再演出。演出任务完成,宣传队就解散,大家各自回连队。我当兵六年,差不多一半在连队,一半在宣传队。”


贺新春说:“我们女兵一般都分到医院当护士,还有在机关打字室当打字员,总机当接线员。我是下到特务连电话班守总机,各科室的分机电话都是两位数的号码,我们要背下来。绿灯亮了,就给要通话的人接上,红灯亮了,通话结束,这个不难。最喜剧的是最先下连队,半夜军号响,紧急集合,有的战友事先搞到情报,晓得半夜要集合,就穿着衣服睡觉,被子也不打散,我们不知道的就傻了,根本来不及,披头散发的,我又最爱哭。”


这不算什么,最狠是还是拉练。“后来紧急集合这些能对付了,但出去拉练一个半月,那才要命。背枪、背包走区县,长寿、巴县这些地方,全部走路。有一个战友得了阑尾炎,可以坐车,我羡慕惨了,心想我怎么不得阑尾炎嘛?又只有哭。我的娇气,还没有摆脱。”


刘嘉良他们男兵那边,情况要好些。“拉练是很苦,步行到长寿,要翻两座大山,我们队有一个收容车,但是大家都不上车,我们在路上还要打快板鼓励大家。在连队很苦,站岗放哨、作息时间、训练任务,卡得很死,宣传队比较自由,但大家都是真正的兵,苦一点,也没什么。”


宣传队季节性解散后,乐队的乐手下到连队,乐器都是随身带,乐器、武器,样样精通。“乐器带回去,有时候拉一下,还在连队搞个演唱小组什么的。我是重机枪手,机枪分轻机枪和重机枪,轻机枪就是班用机枪,还有排用机枪、连用机枪。我主要打的53式营用机枪,就是重机枪了,有护板的那种。枪管、护板、子弹、枪身、脚架,一大堆,很重,但我们几十秒钟就可以装好。宣传队下连队演出时,枪都用的真家伙,不是道具枪,七斤多重的枪,舞动时哗啦啦响成一片。”


1973年,重庆警备区宣传队女兵


刘晓庆


1974年,在成都军区的文艺汇演上,贺新春跟同是文艺兵的《芳华》编剧严歌苓同台演出过,但不认识并无交集,她跟刘晓庆有一段交往。“严歌苓当时是成都军区后勤部文工团的,刘晓庆是达县军分区宣传队的,我是重庆警备区宣传队的。那是文革后第一次文艺汇演,军区各地去了六个队,1974年初,我们宣传队派我去成都呆了半年。”


省军区文工团阵容豪华,人很多。“当时流行唱《红灯记》,文工团就把一个地方京剧团的全部班底挖起来参军。最先可以演出整台整台的样板戏,我去的时候,只演片段了,还从川音招来了很多乐器和唱歌的人才。”


刘晓庆任何时候都是一个中心人物。“刘晓庆聪明,跳舞弹琴,很有才气,但性格倔得很。我们演小歌剧,女主角分A角B角,她是跳A角的,就对跳B角的小妹说:凡是有大领导出席的演出,我上;没有的,就你上。B角是来自南充军分区的一个小妹,刘晓庆比我们大五六岁,她说这些,就像一个大姐姐在家里安排小妹。她能主事,个子高,有1米65的样子,跟我家大姐同年,我家大姐是机关作风,老老实实的;刘晓庆性格张扬,什么都会,脑子灵光得很。见得场面,待人接物很大方,如果有首长来了,我们这些小妹儿就躲后面,她是主动上去大大方方的。”


所谓汇演,就是各路人马汇集军区,排练一台节目,最后演一场,然后评奖、散伙。“刘晓庆她们那个小歌剧,她演主角,是领唱;本来我是另外一个舞蹈的领舞,但那个节目没有获奖,上面就要我加入刘晓庆她们那个节目,站在刘晓庆后面的合唱队里唱伴唱。我性子倔,平时我不想演的,就不演。这次我又闹情绪,不想去,领导就给我谈心,最后我还是演了,还获了奖,是我和刘晓庆上台去领的奖。”


汇演一结束,大家又在成都呆了一个多月。“1974年,省级军区不能成立文工团,只有成都军区这种大军区才可以。最后大家分散的时候也没有难舍难分的感觉,因为军人就是这样。但刘晓庆没有走。战旗话剧团把她留下来了。”


贺新春再次看到刘晓庆,是两年以后。1976年,刘晓庆在八一厂的彩色片《南海长城》中演甜女,跟大名鼎鼎的王心刚配戏。“当时我已退伍到地方上,在黄花园新华眼镜厂搞检验。跟厂里面工友去和平电影院,一下子就看见刘晓庆出现在大银幕上,我就说这是我们的战友,现在她是电影明星啦,我还是工人,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了。感觉她还是原来那个样子,虽然化了妆,但还是很本色。她对人热情,说话还拍你的肩膀,说一口重庆话,带一点成都口音,重庆口音要重一点。是一个理论水平成熟的大姐姐形象,什么事情你不懂,她跟你讲,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所以最后她能成功,有她的道理。”

文艺女兵刘晓庆


在部队上老是爱哭的娇气小女兵贺新春,也成长了。“退伍后在工厂搬铁坨坨,很重,我搬起就走。书记看见了,还表扬我:你看人家是老干部家庭出来的,家庭条件好,从小都有保姆,但照样很吃得苦。我听了,很感慨:原来我在部队老是受批评,到地方上,还成了榜样,一点都不娇气了,这才感觉部队确实锻炼了我。”


现在刘嘉良居住的重庆市委党校校园,就是当年重庆警备区大院,他们宣传队就在这里。“当年,谁也想不到,几十年后我上班的单位,就是当年我们宣传队的营房。现在队上的战友们聚会,都回到这里,大家操家伙来了一个合奏,时光倒流。这里现在就是我的家,好像我自己一直在守着我们当年的芳华。”




重庆文艺兵往事(下)

男女兵寝室串门?不可能的


1971年,重庆警备区宣传队全家福


文艺兵


老照片上,市委党校退休教员刘嘉良当年抱着造型朴素的民族乐器——芦笙,低调地坐在小乐队大提琴手和小提琴手后面;而渝中区文化局退休干部贺新春,则英姿飒爽地摆着当年流行的女兵造型。


刘嘉良在解放碑下面长大,父亲是地下党,1949年后任渝中区邮局局长。他对当时文艺兵的来源,有点研究。“我们初中就搞宣传队,唱样板戏。同学们都在学乐器、学唱歌跳舞。我最先是吹笛子,当时民乐比较普及。后来在长江文具店买了一个芦笙,就学吹芦笙。当时只要有部队来招兵,大家都互相传消息。也有部队到学校去选人的,我是抱起乐器自己去闯的。最先我是警备区下面一个团的宣传队招进去的,后来才升到重庆警备区宣传队。当时只有大军区才有专业文工团,如成都军区的战旗文工团,省军区的只能叫宣传队。我们的编制都在战斗部队的机关或连队,是真正的兵,然后才是文艺兵。”


贺新春最先并没去考文艺兵,她考的重庆歌舞团。“那是1970年代重庆歌舞团招的第一批学员,当时的团长是邢子汶。在八一路歌舞团的考场,我们跳了几下,掰了几下腿,试了试软度,我跳的‘北风吹' ,当时我们跳的土芭蕾,就是没有舞鞋,力量运在前脚掌,做一下那个垫脚的意思。当时可能去了100个左右的妹儿,只录取了3个。后来我们3个又走了2个,只剩下一个王亚非,后来是重庆杂技团团长,有名的杂技艺术家。”


在歌舞团没待多久,重庆警备区宣传队招人了。她父母都是从山西打过来的老八路,父亲是冶金局的副局长,“家里要我当兵,我就去考。是1970年12月,考官是部队一个男的宣传干事,我又跳的‘北风吹‘ ,当时我是‘北风吹'打天下。我跳得不错,但是政审还是很紧张。还好,政审没事。爸爸当时不能回家,我参军了,他还是回家来和我们照了一张全家福。妈妈和爸爸都是部队下来的,也没什么多的话,只说:到了部队,要好好干!”


宣传队


宣传队旧址在现在歇台子重庆市委党校内,1970年代那里是重庆警备区大院。刘嘉良说:“宣传队有30多人,分为男兵班、女兵班和乐队班。男兵女兵班都是唱歌跳舞的,乐队全是男的,但我们有个手风琴手,又分在女兵班。本来手风琴不是乐队配置,但在那个年代,手风琴音量大,下部队演出,携带方便,就划在乐队了。我当时17岁,最小的14岁,队长宗兆富三十七八岁,他原来是志愿军文工团的,后来当过成都警备区政委;乐队指挥是副队长范绍康,也比我们大,参加过西藏平叛,原来是团卫生队的。”


他们一进宣传队,队上就宣布了“五不准”:“男女之间不准单独谈心,不准互相串寝室,不许单独上街等等,都是十七八岁,青春萌动,不得不防。所以电影《芳华》中男兵女兵还可以互相串寝室,我们战友看了,都说当时不可能这样,男兵女兵寝室是隔得很近,但你不可能去,也不敢去。”


1974年,贺新春换装照


臭鞋子


贺新春从小家住五一路育婴堂三楼一底的老房子,有长长的回廊,是她小时候跳舞蹈和展示新衣服的T台。“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弟弟。家里只有弟弟吹笛子,其他人就没有什么文艺细胞了,但我读巴蜀幼儿园时就喜欢跳舞,在巴蜀小学跳得更多。妈妈从小爱打扮我,照着《苏联画报》上那些图片做衣服,很漂亮,但姐姐们不穿,还说太妖精,只有我穿了。我还有一条俄式灯笼裤,又有点像裙子,当时好洋气哟!”


1971年,贺新春参军穿上军装后,就跑去相馆照了生平第一张军装相。“我记得是在现在日月光那个地方,有一个相馆,我照了一张,当时那种军装不分男女,风纪扣扣到颈子。相馆的人觉得照得好,就对我说要留相,就是放大一张在相馆橱窗里面展出。当时大家都觉得军装好看,是因为军装神气。但军装又不分男女,只分大号小号,大裤脚,大腰身,女兵不准自己改。我们的衬衣是土白布,上面有点疙瘩那种,越洗越白,练功的时候,就扎在军裤里面穿。”


1974年下半年,全军换装,男女分装。“女兵的军帽换成了无檐帽,还有半截裙。女兵原来跟男兵一样,都是风纪扣扣得严严实实的,现在领子翻开了,还是西装的小尖领,很漂亮,配上军裙,走在街上,回头率很高。我又穿起,趁周末回家的机会,去留真相馆照了一张相,这回照得更好,相馆的人对我说,要留相,又放大在橱窗里面展出了。”


换装之后,领口小开,就足以让巧手妈妈手痒了。“妈妈给我做了一件姜黄色衬衫,是的确良的,当时很时髦的面料,小尖翻领,还有一颗漂亮的有机玻璃扣子。我就穿在军装里面,把领子露出来,当时这叫做只要点点小漂亮 ,但还是遭批评了,我穿了一次就脱下来压箱底了。”


到现在刘嘉良都还记得。“当时男兵女兵的衬衣上,很多都打着自己缝的补丁,在当时,这是很主流的勤俭节约好作风 。后来队上给我们每人打了一套涤卡演出服装,但平时不穿。我们津贴每个月七块钱,男兵抽点烟什么的,够用。”


贺新春说:“女兵买点毛巾,友谊雪花膏、百雀羚,也够用。当时我们演出,上妆用的是那种很重的油彩,颗粒很粗,当时年轻,脸皮也经得搓。卸妆最先是用凡士林,后来不知谁发现用菜油更好,对脸皮没有刺激作用,大家都用菜油,再用香皂洗。”


文艺兵,也费鞋,特别是跳舞的。贺新春说:“我们服装,跟全军战士一样,我们的鞋子,也没有一点特殊,也跟大家一样。只是练功时发过方口北京布鞋,是灯芯绒的;还有粗线白袜子,后来才自己可以买尼龙白袜子来穿。平时训练跳舞,全部都是战士穿那种橡胶帆布解放鞋。青春期,汗多,跳了一天下来,前面一圈白花花的汗碱,臭惨了。”


原载“上游新闻”微信公号,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芳华岁月

马小冈:一个北京知青的从军之路

张小雪:当文艺兵的日子

侯杰:从《芳华》中我看到反战情绪

钟健夫:《芳华》的精神分析

缝合人生和历史的创伤

蒋蓉:那些年那些人那些芳华

冯印谱:“狗崽子”当上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员

黄健:天南地北的战友们,你们好吗?

肖星:我所经历的1979年对越作战

《芳华》女神原型现身,

美得冯小刚不敢直视

电影《芳华》火车站外景地,

碧色寨的前世今生

女兵忆越战最尴尬一幕: 身体真的忍不了

朱江明:冯小刚讲的其实不是《芳华》,

而是老炮儿们的中产焦虑

冯小刚电影《芳华》55句精彩台词

严歌苓原著小说《芳华》在线快览

严歌苓:让导演们拜倒在石榴裙下的那个女人

冯小刚电影《芳华》海报剧照集锦

冯小刚激情燃烧的《芳华》岁月今日重现

西路军悲歌:两千多红军被就地活埋


阅读《芳华》电子版

http://www.136book.com/fanghua-1/

点击网址-选择复制-搜索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