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丨邹坚峰:年夜的忆苦饭过后,大鱼大肉就端上了桌面

邹坚峰 新三届 2019-01-05

      

作者简介

作者在南洋


邹坚峰,1960生于江苏无锡,77级,1982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同年在北京从事科技图书编辑,1987年获南京大学理学硕士。1995年移民新西兰。

原题

忆苦思甜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常听忆苦思甜报告。这些报告说是忆苦思甜,其实都是忆苦,思甜讲的少。对“甜”我们不感兴趣,因为新社会的甜大家都在经历,你讲不讲我们都知道。


讲报告的是从外面请来的贫下中农或者是厂里的老工人,他们在解放前苦大仇深,对旧社会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幸酸事。这种诉苦在当时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充斥在各种文化载体中。八个样板戏中七个有诉苦的戏。那时我们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知道白毛女,吴清华是受压迫的穷人。我们听李奶奶沙奶奶讲身世,听小常宝声声泪字字血控诉土匪罪状,听马洪亮讲杠棒的往事,起先都是含着热泪的。

 

我们的语文课本也有大量的这样题材,有一篇课文名叫《一块银元》,讲的是穷人逃荒要饭,怀里揣着唯一的一块银元,路上被国民党反动派开枪打缺了一个边,银元被抢走,小姐姐被地主买了去,那块缺边的银元又回到了手里。小姐姐的凄惨结局是被地主用水银灌制成活体模型,给死去的地主他妈做陪葬。

 

我们还看过电影《半夜鸡叫》和《收租院》,那首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的歌至今还会唱。我们痛恨周扒皮,痛恨王世仁南霸天刘文彩。但这些故事毕竟离我们远了点,都是课文里电影里编的。听忆苦思甜报告就不一样了,活生生的人就在眼前,讲的是他们的亲身经历,我们会感到更真切更受感动。


当老师通知说哪天全校不上课听忆苦思甜报告,我们总是很兴奋很期待,兴奋的是听报告就是听故事,有情节有内容,比上课念书要轻松,期待的是报告内容常常能打动我们的心,激发我们心中的那份阶级情感。


报告一般在学校操场上进行,全校同学每人搬一个凳子在操场上排好坐定,先唱林副统帅的“念念不忘”歌: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歌毕,领导讲话,然后是报告人登台开始讲他们的血泪史。


这样的报告听多了,情节彼此串併,反而记不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内容大都是从小没爹,三岁死娘,童养媳妇,屡被转卖,沦落街头,受尽欺凌。或者是家乡遭灾,地主逼租,高利贷驴打滚,逃荒要饭,卖儿卖女,被地主狗腿子打,被恶狗咬,被兵匪抢,被军警欺,被反动的法院拒之门外,堂堂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讲的人声泪俱下,大家听得眼圈发红,到了情节悲愤处泣不成声的时候,站在后面的老师就领头呼喊: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打到万恶的旧社会!翻身不忘共产党!全场群情激奋。


几遍口号后,讲台上的人情绪稳定一些,抹干眼泪喝口水,继续报告。有一次我们全校师生排着队去无锡师范附小听报告,记得讲报告的人曾在一家叫申新纱厂的工厂做童工,被一个叫韩少林的拿摩温打,女工逃到工厂女厕所里,韩少林一脚踹开厕所门冲进去抓住女工的头发拖到外面继续暴打。报告人边说边向大家展示额头上的伤疤。


这些报告的故事还不算是最惨的,后来我们听录音广播,有个叫成占武的解放军战士做的报告那才真是让人心碎,听那报告的人没有不掉眼泪的。不仅小学生收听,大人的单位也在组织听,成占武的名字一时成了社会上人人皆知的忆苦明星。后来还有一个叫巴桑的藏族农奴,他的报告更加悲愤,报告是由讲解员替他讲述的,农奴主将他家的亲人挖眼剁手,将他绑在马后面在地上拖。


听到这些惨无人道的事我被极大的震撼了,心里淤结着沉重的压抑,很长时间不能开释。那时候我感觉到整个旧社会就是一个阎王殿,不是人活命的地方。我们相信自己生在新社会,那是泡在甜水里。我们对这些报告的真实性从来没有怀疑过。


有一次我住的楼上有家姓杨的老奶奶从乡下来到,听说老奶奶家在农村是贫农,我们楼上几个孩子就围着杨家奶奶要听忆苦思甜故事。杨家奶奶边纳鞋底边说,那时候啊,农民要给地主交租子。然后就没话了,我们提醒说然后呢?我们期待的地主逼租,狗腿子拿皮鞭抽,卖儿卖女,上吊逃荒的情节统统没有,杨家奶奶翻来覆去就这一句话:农民种地,秋天收了稻子要交租,讲的时候表情平和,脸上也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那种苦情,这使我们几个孩子大失所望。


后来社会上流行吃忆苦饭。

 

当时的社会是这样认为的,大家光听报告还不够,得有体验才能有对比。新一代接班人生在红旗下,长在甜水里,自然是没有办法再回去经历旧社会的苦,但旧社会穷人吃的饭是可以复制出来让大家来体验的。起先我听见大人在议论,忆苦饭如何难吃,糠麸窝窝头如何难咽,心里是又神秘又紧张,感觉这忆苦饭大概就像是喝黄连汤药一样的难咽。


记得那时小学校做忆苦饭,请了一些学生家长到学校里一起帮忙,做好后通知每位家长去学校领一份回去给孩子吃。我所在的长征小学的忆苦饭是一种糠加菜做成的糠饼,颜色酱黑,少油寡味,领回的糠饼刚刚出锅还有点热,口感粗糙,味道不算好吃但也绝没有议论中的那样难咽。


这也许是开始听过人们的描述,在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臆想,作了拼死的准备,真正尝过,反而觉得没那么痛苦了。再者这忆苦饭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小学生,考虑到健康好消化,也不能太过分,所以烹制的人手下留了情。

 

那些日子吃忆苦饭成了社会的一种时尚,几个孩子在家没事就翻着花样发明点忆苦饭出来吃,记得当时最“潮”的人家大年三十不吃年夜饭改吃忆苦饭,报纸称赞说这叫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这忆苦饭就是年夜饭。这顿年夜饭吃过,这一家子的阶级觉悟就猛然升华了。

 

我后来知道,这大年三十吃忆苦饭的人家,大多只是做个样子,草草了事,忆苦饭过后,大鱼大肉就端上了桌面。

 

2014/8于悉尼


延伸阅读

邹坚峰:发疯似地挖洞,打击帝修反!

 邹坚峰:那年冬天,你走向考场

邹坚峰:我在文革年代的课外阅读

 邹坚峰:你们做了阶级敌人不敢做的事


文字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记忆

顾土:母亲长达30年的交代史

陈原:祖母,你因何受难

尚晓援:母亲阮季,

永远活在我的生命延续中

孟小灯:追忆父亲,

我能写成一本厚厚的书

项威:寸草心犹在,不忘慈父情

李豫生: 我与 "人民大学七同学的一封信"

李豫生:长矛刺入同学头颅七厘米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悲情往事

甘惜分先生抗战年间的一次人生劫难

丁东: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甘粹:林昭与我的苦命爱情

吴昊:我所知道的林希翎

李大兴:歧路与和解——个人记忆

李大兴:历史的温度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