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杨慧君:一榜三及第:兄妹三人同年跨入大学校门

杨慧君 新三届 2019-06-07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大学时代的作者


杨慧君,1949年生,中学就读于贵阳一中,曾在贵阳二十六中任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78级,毕业后在贵州教育学院(今为贵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任教,现退休,偶尔从事一点文史写作。所写均是自己经历的事实,或自发关注的问题。


原题

一榜三及第

父亲的“中国梦”与我们的大学


                                                       

作者 | 杨慧君


杨慧君(前排左二)在贵阳二十六中任教时



桂林城里有一坊门座,叫做“三元及第”。我们有个故事在贵阳城被戏称为“一榜三及第”。


1978年,弟弟慧人考取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哥哥慧天的考分超过北京大学录取线,但他鉴于1965年的经历,保守地选择了贵州农学院农机系。而我有幸进京就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则得益于父亲及时的当头一声棒喝。


“学中国文学,不去北京去哪里?”父亲的话自然有他的道理,他曾在北平读大学。我们考上大学的情形,竟然跟父亲当年的一个“梦”境相似。


父亲从海外归来,发现上海的外国租界取消了,印度巡捕“红头阿三”消失了。国人生老病残,劳动就业和住房都有保障,实行每周五日工作制。“教育,中级学校为义务教育,不徵学费,大学废止给学位,一切实事求是,不受年龄限制。”


父亲的“梦”发表在上海《东方杂志》1933年元月号特辑上,题为《梦想的中国》,同题作文的有柳亚子、马相伯、杨杏佛、徐悲鸿等名人,还有谢冰瑩、郁达夫、林语堂、巴金、老舍、茅盾等作家。


“一切实事求是” ,1978年的中国正是如此!报纸社论、评论员文章、邓小平讲话、刘西尧(教育部长)报告、答记者问……许多条条框框,禁区禁言不断被打破。慧天哥四处鼓动贵阳青年报考大学。“今年要公布考生成绩,可以查询试卷。有公开就有公平,有公平就有希望!”


我把笼罩在心头的“文科恐惧症”抛到爪哇国去,报考自己喜欢的文史类专业,在先我是倾向于与世无争的药学专业。大学还欢迎“有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 的青年报考,我便把计算学生分数的简便算法归结成一正一变两个公式附在报名材料上,为录取加上一条保险杠。我这是胜过计算器和算盘的心算法,即便不是什么发明创造,也可以当作教育口的技术革新吧。


大学教育“无年龄限制” ,1978年的中国正是如此!沉淀了十几年的青年才俊不拘一格,脱颖而出,我班同学的年龄跨度达十四、五岁之多。我们三兄妹都突破了报考年龄的一般限制,到达父亲梦想的境界。


1978,我们两代人共同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巨变。父亲先自一醉方休。有诗纪之:


甚矣吾衰也,友朋尚念之。

逢余览揆日,酌彼取盈卮。

贪饮先人醉,催诗得句迟。

忻然成一笑,笑我是狂痴。

 

佳气转阳春,又惊物候新。

我逢家有庆,谁谓国无人!

四罪成齑粉,孤忠婴逆鳞。

三年见大效,醉饱不忧贫!

 

“春江水暧鸭先知” 。科学和教育的春天刚一来临,诗人就迫不及待地大声宣布将要告别“贫穷”!而就在几年前,他还在低垂苦吟:


高低五子女,俱出此门中。

鎗擎市魁首,围棋省一雄。

四方今散去,孤独有衰翁。

以校为家住,年年过年穷。


慧人弟曾在我校数学楼201教室参加全国高校围棋赛。那个大教室环境最为安静优雅,正是我们中文78级的教室。如今,慧人弟把他的围棋梦延展到国外,多次斩获北美洲冠军,参加“丰田杯”“三星杯”“应氏杯”等世界大赛。




慧天哥的经历斑烂多彩,他自己有文叙说。




我在文史方面能偶有所得,多来自老师当年课堂的启迪。


“先有绿叶后有花,先爱祖国再爱她。”老师高声吟诵这首诗歌,引得一百多位同学会心大笑。这首歌曲的作者是杨友群和汪秋逸,在叶丁易先生的《新文学大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他们在音乐史上不是被忽视就是遭贬斥。


为恢复两位作者本来应有的地位,我撰写《从贵州高原流淌出来的歌——记抗战抒情名曲<谈淡江南月>系列》一文,论述他们歌曲的创作、流传、影响,及其文学造诣和艺术魅力。


党史课老师资料丰富,叙述严谨而富有启发。我关注他讲述“福建事变”,发现其中一个人物,在反帝制运动和巴黎和会期间,在省港大罢工、收回汉口英租界、十九路军上海抗战等时期,都起到特别的作用。他就是不会讲中国话的外交部长陈友仁。我的《加勒比海飘洋归来——外交强人陈友仁》一文发表在台湾《传记文学》上。


我有《<屈原列传>一处标点文字之管见》一文。韩兆琦老师对《史记》的标点断句支撑了我的观点,让我不禁回想起韩老师曾在晚上给我们加开《史记》讲座,突然遭逢停电,他在黑暗中继续热情奔放抑扬顿挫地给我们讲解。真是一种学术的光明和温暖啊。


求实求是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大学生活给了我最宝贵的东西。


韩兆琦老师对我的作业批语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发表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避免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