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土 | 葛有彦:不疯不魔不成戏,从小看戏着了迷

新三届 2020-08-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河南戏 Author 浩锐 纯子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葛有彦,1947年出生于河南济源北官庄,1963年从济源五中考入郑州一中,1966年支边援藏,风雪高原10年。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2年分到河南农业厅。1984年应聘山东德州农村发展学院,任学院党委委员,系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1988年到河南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资金项目工作。曾获国家、省级奖多次,参加编写经济类书籍3本,发表学术论文、译文、文学作品、评论数十篇。


原题

难忘老家看大戏




作者:葛有彦




1、姑姑庵前有个舞楼


儿时的家乡戏,使我着迷,也给我带来了不少乐趣,还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人生路上能有所收获,也得益于此。老家济源,是原怀庆府所辖八县之一,最流行的戏曲是老怀梆。记得小时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就喜欢跟着大人去看戏,看的最多的是家乡的怀梆戏,也看过豫梆、曲剧、越调的戏。


我们家住的村子叫北官庄,村北原来有个姑姑庵,庵前面有个舞楼,也就是唱戏的戏楼戏台。后来姑姑庵改成学校,就在村中间的文庙那里另建了一个舞楼。我们那一带的很多村子都有舞楼,凡有舞楼的村子,大都有怀梆戏班,可见怀梆戏在我们那一带的流行之广。


2、怀梆剧团唱大戏


我们村就有一个业余的怀梆剧团,逢年过节都会在舞楼上唱大戏。不仅能唱文戏,还能唱文武带打的蟒靠架子戏。最初看过村剧团的戏有:《陈妙常》《卖苗郎》《木莲女征西》《火烧柴王庙》等。六十年代初,农村经济形势好转后,我们村还从沁阳请来教戏的老板许有才,过去的老艺人全凭心记,他肚里装有几十出戏,我们村能唱的戏更多了,有《上门楼》《五凤岭》《盔缨记》《大祭桩》《虎丘山》《对花枪》《对银碗》《反西唐》《反徐州》《秦英征西》《姚刚征南》等。


3、宋江杀了阎婆惜


三里五村,逢集赶会,我也常跟着大人去邻村看戏,年龄稍大点,就自己跑着去看。去的最多的是辛庄,过了这个村子中间的那条河,往东走不远,路北面的大院子里有个舞楼。我记得,在那里看过从东面来的沁阳怀梆剧团的一些戏,我印象很深的是,名老生“麻柱”主演的《宋江坐楼》,那是他已经退休,在莲东村教戏,给他配戏的是我们村名叫“小领”的演员,扮演阎婆惜;还看过该团名老生“毛旦”主演的《薛刚反朝》,当演到徐策跑城一场时,台下掌声雷动,尤其是他那独具特色的有声无字“挑后嗓”花腔音,高亢激昂,穿云裂石,更是令人叫绝!


4、雪越下越大,观众就是不走


该团还有一个名小生,人称“毛艺”,在我们那一带享有盛名,也是妇孺皆知。有一天晚上演《赶秦三》,“毛旦”饰秦三,秦洪误信谗言要赶走儿子秦三。戏未过半,天上就飘起雪花,秦三在台上唱,在哭诉,观众在台下看,在流泪,雪越下越大,观众就是不走。后来,我还在济源东戏院,看过他们演出反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红色风暴》(毛艺饰林祥谦),反映洪湖人民革命斗争的《洪湖赤卫队》(毛艺饰刘闯),还在辛庄舞楼看过他们根据赵树理《三里湾》改编的《袁天成革命》,毛旦饰袁天成,毛艺饰满喜,饰“能不够”、玉梅、小俊的几个女演员,也能演的活灵活现,只是不知道她们姓甚名谁。


5、真“毛艺”妇孺皆知,

假“毛艺”牙齿咬得“咯嘣咯嘣”响


老家的人,喜爱看怀梆戏,不仅因为演员唱得好,而且有许多绝技。我们村业余剧团演出《木莲女征西》,扮演木小红的演员小名叫营法,他嘴里能耍四颗獠牙,他唱的“木小红生来力量勇,两膀千斤有余零”,我至今记忆犹新;还有的演员能从两张桌子上往下翻跟斗;还记得有一次去邻村看戏,唱的是《李刚打朝》,扮演李刚的演员,人称“假毛艺”,因酷似沁阳怀梆剧团的名演员“毛艺”而得名。他演到愤恨时,能把牙齿咬的“咯嘣咯嘣”响,后面的观众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我在老家还看过一出怀梆戏,光听人说是《反灯棚》,长大了才知道是《反登封》,小时候看戏,虽然只是看个热闹,图个高兴,但是戏曲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益处。


1963年,我从农村考上郑州一中,离开了故乡。从那时起,我就很少再看到老家的怀梆戏了。但儿时看过的戏和唱戏的人,都留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在我们那一带影响很大的几位怀梆戏剧名演员,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很喜欢看他们唱的戏。长大后,才知道这些名演员的真名实姓。“麻柱”大名张树柱,“毛旦”大名李法贵,“毛艺”大名赵登云。


6、副司令一按按钮,

就有人从大匣子走出来唱戏


高中毕业后,去西藏,上北京,到山东,一直没安定下来,也没能再看到家乡戏。1969年,我从西藏回老家探亲,在本家葛传华爷爷家里,听他说,五龙头村李某人的弟弟在北京是副司令员,李某去北京弟弟家,一天晚上说想去戏院看戏,他弟弟说不去戏院也能看戏,他问弟弟怎么看?他弟弟把桌子上一个大匣子的按钮一按,里面就有人出来唱戏了!当时我虽然知道已经有电视机了,但是还真是没有亲眼见过。


1980年,老家还很少家有电视机,大队买了一台电视机,几乎是全村的人,晚上都在葛祠堂前面的空地上看电视。我当时在北京上学,暑假回来在那里看过电视戏曲《桃花庵》《对花枪》,但那是豫剧,没能在电视里看到老家的怀梆戏。因为在全省来说,怀梆是小剧种,文化革命刚结束是,电视里还看不到怀梆戏。

 

7、久违了的怀梆戏,使我如痴如醉

 

直到1984年,我又听到了家乡的怀梆戏。有一天夜里,我在收听河南电台的节目时,忽然听到播音员预报下面播出沁阳怀梆剧团赵登云演唱的《辕门斩子》唱段。我高兴坏了,手忙脚乱地赶紧按下收录机的按键录下来,久违了的家乡戏是那么的亲切入耳,激活了我脑海里记忆碎片,真是让我听得如痴如醉,又有多少往事涌上了心头。



1986年,家里买了电视机,随后,我在电视里看到了赵登云主演的《古槐案》。后来,有一年我回老家探亲,在广济河东面,辛庄西面的一个大院里,又看到了家乡舞台上的大戏,那是沁阳怀梆剧团唱的《攀龙附凤》,主演还是赵登云。2000年,我去沁阳市出差,向市局的人问起来赵登云,听说他已经去世多年了。


8、最中听的,还是乡音乡韵老家的戏



家乡的大戏,又有很久没看到了,因为怀梆戏,多在沁阳、济源、温县、博爱、孟县、修武、武陟、原阳和山西、河北的一些县市流行,很少到黄河南面来演出,就很难看到了。不过,现在广播电视和音像事业发展了,也偶尔能从广播电视里,听到和看到家乡的戏。更可喜的是可以从新华书店买到音像资料。


我每次去书店,都要到音像资料架区看看,只要有怀梆戏的磁带和光碟,就往回买,家里有电视机、影碟机、收录机,书架上有许多家乡戏的光碟,如《古槐案》《老少换》《红珠女》《反西京》《王东明》《好媳妇》《汉宫血泪》《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怀梆经典唱段精选》等,现在真像当年传华爷爷说的那样,按钮一按,不出门也可以看戏了,而我一直觉得,特别中听还是家乡的戏啊!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图片选自网络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乡土记忆

葛有彦:故乡旧事

张维迎:他就是辛庄村的特朗普

冯印谱: 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

冯印谱:父亲的旱烟袋与"资本主义尾巴"

周永威:放牛娃的冬天

谢长顺:东北乡下杀年猪

佟振国:刻在心底深处的那个小山沟

田平疆:我与水井结下的不解之缘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