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昔年丨郑毅民:11岁少年的饥荒远行

郑毅民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郑毅民,1948年生,1967年高中毕业下放农村。1971年~2002年在宣城医药药材站工作,任主管药师,1988年毕业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原题

少年饥荒远行




作者:郑毅民


作者少年
 
1959年元旦,家乡的公社大食堂为社员供应最后一顿饭后断炊了。家中没有一粒粮食,我跟随村民到高山上采摘箬叶的种子回家磨粉充饥。据说箬叶(包粽子的叶)60年才开花结籽一次,让我们碰到这样的机会真是天意。我也在自家的菜园里挖过苎麻根,到山上采挖蕨菜根,把这两种植物的根捣烂做粑粑充饥。


这年秋天母亲去了凤阳,大姐姐在凤阳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学习。一天,父亲对我说:“你到小姐姐那里去要点粮票回来……”前不久我小姐姐从芜湖师专分配到南陵县初级中学教书,我家离南陵有一百多里,我未去过那里,当年我11岁。当天我向街上亲戚黄奶奶借了一元钱,嫂子弄了一斤米给我。那时候外出钱是买不到食物的。


第二天,我穿过山岗、河流、田野,走了二十里路来到柿木铺。我看见路边停了一辆货车,司机正在低头修车。我走近他的身旁同他攀谈起来,我告诉他,我要去南陵找姐姐,希望他能够把我带到南陵。司机说他只到泾县,不到南陵。他想了一会说可以把我带到泾县。我很高兴,递给他二块蕨菜根粑粑。司机见我带的黑乎乎粑粑,笑着说他不吃这个。


司机修好车后让我坐到驾驶室,把我带到泾县。我下车后向这位好心的司机挥手致谢。我来到泾县汽车站,见里面挤满了人,买票的人排着长长的队,估计买不到去南陵的车票,只好决定走往南陵。


当我走到离泾县十五里的地方昌桥,天快黑了。我到一家饭店去投宿,饭店的大娘很慈善,她把我安进一间房住下,没有收我的住宿费。夜间我听她在隔壁的房间同人说:“小家伙住的那间房,几天前有一个人在里面吊死了。”我听了一惊,不过我很快就睡着了,大概是走累了,没有想许多。大娘要我做她的干儿子,不知我为何没有同意,现在想想真有些对不起她。


次日清晨,我用自带的米在饭店换了一碗稀饭吃了上路,那天泾县至南陵的路上没有多少行人和车辆,一个人走在山间的路上还是有些胆寒。中午前我走到两县的分界地分界山,用所带的米在路边一个饭店换了一碗饭。当我走到南陵城东的其林桥时,正值小学中午放学,我似乎看到了希望,加快了脚步。


走到南陵县城,我想起家乡的嵇兰芬同学在南陵师范读书,我问到她的学校找到了她。她很热心,当即带我到南陵西郊找到我姐姐。此时太阳西下,我已经走不动了,脚底走出了脚泡。姐姐心痛我,高价买了两个鸡蛋犒劳我。

姐姐的学校开办不久,学校里的路还是黄土路。姐姐与一位女教工同住一间房,房子是草屋,房子东头是学生饭厅。当年粮食紧张,教职员工的伙食都是定量供应。姐姐每天从食堂把她的一份饭菜打回宿舍,把饭菜兑入开水烧开,然后与我分吃。有时吃稀饭没有菜,我们就把酱油倒入碗中当菜。我们还到野外采集野菜做菜、充饥,就这样在姐姐学校住了几天。姐姐通过努力筹了三斤全国流通粮票给我带回。


一个星期天,姐姐要我跟随一个弋江镇的学生回家,我在这个学生家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他送我渡船到对岸返回。下船后我一个人往家乡的方向走去,当我走进一个竹园时,忽然一声哨响,从竹园深处钻出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他挡住了我的去路,把我全身搜了一遍,又把我的背包打开检查。我带回的三斤全国流通粮票,因为姐姐把它藏在袜筒里,没有被他发现。他没有搜到他想要的东西,失望地望了望我,让我走了。我惊吓一场,庆幸我带的粮票没有被他搜出,他也没有为难我。


我走了十多里后,来到寒亭一个叫长山头的地方,绵延几里的山岗长满了茅草,路边的茅草高于人头,山上鸦雀无声,周围没有一户人家,不见一个行人。我一个人走在山中毛骨悚然,于是快步小跑,直至见到有人家的地方才舒了口气。


我家在弋江镇的东南方向,我边走边问路。黄昏时我问到我哥哥教书的学校西亭农业中学,哥哥批评了我一顿,说我不应该一个人瞎跑。


第三天我经高桥谭村回家,潭村是一个较大的村庄,我经过时没有听到一声狗吠,没有看到村上的人,家家关闭着大门。下午我回到家,把姐姐带回的三斤全国流通粮票交给了父亲,父亲喜出望外。


六十年过去了,饥荒年代的少年远行,我一直没有忘却。 

作者的姐姐,1959年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甲子之祭
李世华:1960年,困难时期过年关
蒋蓉:我记忆中的大跃进及其它
周永威:初中三年,念造孽书,干苦力活
 周永威:1958,我把青山烧成灰
高时阔:农家少年的饥饿青春
高时阔:大饥荒孤儿跌宕曲折的大学梦
王世浩:那年月沒有吃饱的只有吃撑的
蔡善康:饥饿年代的个人体验与记忆标本
蒋国辉:大饥荒记忆
老鬼:1960年代爹亲娘亲没有粮票亲
明瑞玮:社员忆苦思甜不忘“三年困难时期”
大饥荒时期出生的中国人,中年后容易失忆
张宝林:读高汾的《北大荒日记》
开往北大荒的右派专列
冯印谱:我家办过“人民公社的大食堂”
冯印谱:自留地——公社社员的命根子
湖南女子在中南海贴“打倒人民公社”标语
董国和:大饥荒中的大吃大喝风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岁月   青工光阴  高考之路校园回望  浪漫  菁英       职业生涯  学术   追师长子女教育  健身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