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场丨姚天臣:一个退休老者的围城记事

姚天臣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档案

姚天臣,1948年生,1966年武汉东湖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底下放监利县,1970年6月底招工回汉。1977年参加高考,1982年1月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毕业。后在企业当过教师,管理干部。现已退休。


原题

封城记




作者:姚天臣


2020年1月23日早晨,打开《楚天都市报》公众号,看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第1号通告,从当天10时起,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决定是凌晨两点作出的。我猜想,这么重要的决定,绝对不可能是由武汉市领导作出的,甚至不是湖北省领导作出的,因为他们都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可见疫情非常严重。


去年12月23日,弟弟确诊肝胆管癌,住在协和医院,几天后做了手术。手术那天我陪护,手术前后,我和老婆、姐姐妹妹都去医院看望了他。医院里,无论病人还是医生护士,无人戴口罩。其实,去年12月30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12月31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抵达武汉调查,武汉卫健委称未见明显人传人和医护感染。


既然没有人传人,大约和几年前的禽流感一样,几乎没人当回事。后来才知道,很多医生已经知道人传人,李文亮医生发出了预警,但是被当作谣言压下去了。


1月中旬,每年都开的食品博览会照常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我和老伴也去了,展会上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吆喝的,品尝的,购买的,人们手上大包小包。没有一个戴口罩的。


1月20号,我和老伴去白沙州农产品大市场购买牛羊肉。市场内,公交上,没有人戴口罩。在回来的公交车上,我旁边的一位女士还对我说,她女儿在北京,她特意买了菜薹坐晚上火车带到北京。我们在武昌火车站下车,一家老老少少五口也下车去乘火车。到处都是祥和的节日气氛。


谁也没想到,病魔已经从潘多拉魔盒逃出来,凶恶地扑向留在武汉的900万人民。


1月21日看到,昨天钟南山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确认人传人。建议外地人不要去武汉 ,建议武汉封城。习近平对疫情作指示,李克强作批示。武汉已累计确诊病例217例。恐慌的气氛开始蔓延,群里都是口罩买不到了,哪里确诊了几个,医院里人满为患,发热病人没病床不收了的消息。


姨妹的儿子是去年结婚的,她亲家早些天在酒店定了年夜饭,邀请我们几家都去。侄女对侄儿说,你赶紧要你老亲爷取消,都是有家有口的,哪个有点事都划不来。孩子们都嘱咐大人不要出门,老年人是易感人群。


1月23日,武汉封城了,商店关门了,网上各种消息满天飞。


1月24日(大年三十),出租车也停运了,政府要征集6000台出租车分配到各个社区,每个社区三台。街道上冷冷清清,车辆稀少,行人寥寥,毫无新年气氛。春晚照常,不过临时加了武汉抗疫的诗朗诵,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新年祝福,不再是恭喜发财,都换成健康平安。晚上老伴拉被子准备睡觉,突然感到腰疼,以为扭了,已经半夜也没办法。


1月25日(大年初一),睡了一晚,老伴腰疼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起不了床。公交车停运,出租车停运,私家车不能过桥(弟弟妹妹有车都住汉阳),没有车怎么去医院?无奈给社区书记打电话,问分配给社区的出租车有没有?书记说,还没有,她帮我问问社区卫生院是否开门。过一会书记说,卫生院开门,社区有台治安巡逻车过来把我老伴接去卫生院。


到卫生院,分诊护士说,卫生院只能拍片,如果是腰间盘突出,卫生院没有CT,  先拍片吧。找医生开单,两个接诊室都贴着发热门诊。一个诊室外面有人等,等在另一个诊室外面。


老伴坐不住,一直催促,本来想进去要医生开单,但是见医生穿着防护服,就诊的女人说她发烧,哪敢进去,只好等那个女人看完。医生开完单说,你们片子拍完以后,去中医理疗科,不要再来门诊,太危险了。


拍片室还有好几个人等着,厚着脸皮给央求大家,我两个都七十几了,老伴腰疼坐不住,能不能让我们先拍?虽然有个别人嘀咕,好在基本都默认了。拍完片到理疗室做理疗,腰疼有好转,巡逻车把我们送回家。


24日全国确诊病例超过1千人。


全国确诊病例疯狂增加,26日,超过2千人。28日,5千人。31日,1万人。2月3日,2万人。6日,3万人。9日,4万人。12日,5万人。13日,6万人,16日,7万人,其中70%是武汉的。


虽然全国大批医疗队支援湖北,火神山、雷神山十天内建成,所用公立医院都成了定点医院,还征收了私立医院甚至包括我们街卫生院增加床位,但是赶不上每天新增确诊数千人,死亡数百人。


武汉堕入人间地狱。医院每天接诊一万多发热病人,人民医院打针的队伍,从注射室延伸到医院外巷子里,即使确诊也住不了院,一床难求。


高中同学群有人转发了一封求救信,说父母都确诊了,但是跑了几家医院都没有床位,父亲已经病危。转发的人注明,那个父亲就是我们学校的某某。这个人我认识,只是下放后没有见过面。同学们都只能为他祈祷。天知道,有多少人在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2月4日起,武汉陆续建成16所方仓医院,2月11日,中央指导组要求应收尽收,那个同学才住进医院,已经不能行走,被抬上救护车。武汉市还准备把市属高校都建成方仓医院,使病床数达到10万张。


老伴的腰疼并没有好转,还是下不了床,可是医院那个状况,谁敢去?只好忍,在床上躺了个把星期,才勉强可以起床,起来也只能坐一小时。半个月才基本好转。


2月4日,年前买的蔬菜吃完了,却不敢轻易出小区买菜。因为家里没有医用口罩,仅有四个防尘口罩。按专家的话说,根本防不了病毒。没办法,戴上聊胜于无,自我安慰吧。硬着头皮到小区对面生鲜超市买了一拖车,够十天半月的。


2月11日,武汉市小区封闭管理。


2月16日,社区公布本小区疫情,我们单元就有确诊病例2个,疑似1个,吓了一跳。更可怕的是,小区群里嚷嚷,1栋有个单元门封闭了,还说,2栋我们这个单元也要封门。疫情何时是拐点,谁也不知道。


菜可以没有,但是米不多了。赶紧打电话问副书记我们单元封门是不是真的,她说是真的,下午就封。我说,米不多了,她说赶紧买。


小区封闭管理后,对面的生鲜市场就关门了,只有中门私人小超市隔着栅栏给小区居民卖东西,小区内还有一个,但是价格很贵。儿子赶紧跑下楼买,没有商标一公斤面条10块,20公斤一袋大米90块(平时卖60块),一块生姜10块。没法子,再贵也得买。


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单元门没有封。最恐怖的是,有专家说病毒传播方式,除了飞沫,接触,还有气溶胶,而且气溶胶传播距离很远。有一天,老伴在阳台上和对门的说了几句话,被儿子狠狠批评一顿。


市防疫指挥部命令,从2月17日起,三天时间,必须把确诊的、疑似的、无法排除可能的发热的、密切接触的四类人应收尽收,那个区有遗漏的,唯书记区长是问。


2月1日起,湖北省外新增确诊病例开始下降,而武汉市病魔肆虐,确诊和死亡病例飞速增长,大约都是在医院交叉感染的,直到17日以后,才放慢增长速度。


3月1日,确诊病例超过8万。


小区封闭管理后,不能出门。弟弟的癌症药怎么办?打电话问他,他说年前买了一个月的药,暂时没问题。重症的药原来都在黄石路买,现在卖药每天要站几个小时。医药公司把可以卖重症药的药店扩大到50家,保证每个区有两家。马上把消息发给弟弟。后来药店不对个人,要社区统一购买。又马上打电话告诉他找社区。


老伴有高血压,一个多月后药也快完了。在小区群里问怎么买高血压药,马上有人回复,给了小区门口老百姓大药房的电话,打电话一问,有要买的药。不能出小区怎么办,叫门口的志愿者代买。


小区封闭了,疫情缓解了,购物困难了,小区组织了几个团购群。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确诊病例新增多少,还经常抱着手机看团购信息,稍不注意,就买不到想买的东西。比如说,政府提供的低价储备肉,只买到五花肉,没买到排骨和瘦肉。


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饭、睡觉、看手机。如果说,监狱的犯人每天还有放风的时间,900多万窝在家里的武汉人,连放风的时间都没有。


前几天,有人在小区群里发了个照片,有个婆婆在垃圾桶里拾荒,还没有戴口罩,要物业管管。我们小区是经济适用房小区,都是拆迁户、住房困难户,还有低保户。拾荒的婆婆就是低保户,平时靠拾荒补贴家用,疫情以来,断了一部分收入,冒险也顾不得了。其实,封城以后不能上班没了收入的人很多。两个外甥都是开出租车的,个把月没一分钱收入,只好吃住在父母家。侄儿是送快递的,弟弟得病后,辞职招呼弟弟。但要养家啊,只好再出去上班。


武汉人民的坚守,终于把疫情控制住了。从3月1日,新增确诊病例193人,下降到6日74人,10日,下降到13 人。16家方舱医院封仓,习近平主席来汉视察,称赞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


3月12日下降到5人。


封城50天,武汉累计确诊病例49991人,死亡2436人,还有12358人在医院治疗,其中重症3948人。为了中国,为了世界,武汉人有多少血泪,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咬紧牙关坚守,终于看到胜利的曙光。盼望春回大地的那一天!


视频:《汉阳门花园》

演奏/唱:郭可  作词/作曲:冯翔


方方日记全本
点击二维码阅读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视频选自网络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新冠疫情专题
李晓平:一个武汉人的隔离日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小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续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三记
梅长钊:武汉疫中生活四记
贺建:大年初一,我拍了两百多张实景照片
向品国:武汉围城中的医院亲历记
郭爱平:94岁妈妈写下武汉围城记录
一个武汉老人的美国惊魂与万里牵挂
萧蔚:不羁的澳洲人和口罩
萧蔚:悉尼的抢购潮
阳光全落在空寂的街上,感觉好浪费
灾难中没有岁月静好,
只有生者的向死而生
新生命的降临,是上天赐予的最好希望
张志鸿:“方方日记”说明了什么?
方方:我不是一个专门挑刺的人,
对治理难处也多有体谅
新三届作家方方“武汉日记”走红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