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智慧的人,不配谈论幸福——心灵哲学教授高新民的演讲
幸福在哪里?
——我的“幸福实验”和初步解答
高新民
非常荣幸来到我们智慧课堂,感谢丁茜老师对我的谬赞。其实,我最喜欢的、对我个人行为的概括就是“幸福实验”。这是前几年媒体在报道我的时候用过的一个标题,这应该是对我个人所做过的一切最为中肯的概括。从实践上讲,是做幸福实验;从理论上来讲,就是对古今中外围绕幸福问题的理论做一些自己的探讨。
今天的课有两个要点,一是从理论上给大家介绍一些幸福科学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我所了解到的国内外关于幸福哲学研究的最新信息;二是从实践的角度给同学们的三观建设、人生实践,尤其是对幸福的探索尽可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东西。
面对幸福,我们都有一种困惑:幸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幸福;但是幸福又好像从来没有来到我们身边,以至于我们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幸福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就表明,幸福对我们来讲很遥远,很渺茫。还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就是前几年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路人,问:你幸福吗?当时问了很多人,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当问到莫言的时候,他的回答就很奇怪:“不知道”。据说,他所获得的诺贝尔奖奖金、版税和其他收入至少是五千万,那么,按照世俗的标准他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但是他居然回答不知道。我个人认为,他的这个回答是非常有水平的,至于原因我们接下来就会说到。
关于幸福我们有很多理论,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在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幸福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哲学和有关科学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西方,当今的幸福研究发生了一种新的转向,这种转向就是由过去对幸福的规范性的研究转向了科学性的研究。在过去,幸福属于伦理学等规范性学科所研究的课题,现在则变成了经验自然科学,特别是神经学的研究课题。这当然也是我所从事的工作——心灵哲学所做的课题。
学者们在研究幸福的时候常常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如美国一位深谙东西方文化的学者,他通过对幸福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幸福是世界上一切问题中最困难的问题。我们对幸福问题的无知还有很多,例如,究竟什么是幸福?回答往往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换句话说,有多少人在研究幸福,就有多少种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我们对幸福的科学研究不深入,究其原因在于幸福这一对象的特殊性。
就我们学术研究的对象而言,我们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两大类:事实和价值。例如,这是一朵花。这就明显是一个事实判断,有对错之分。那么与此相关的,这朵花很美,这就是价值判断。就复杂性而言,价值性现象比事实性现象更复杂。为什么更复杂,因为价值性现象不仅包含着事实,而且包含着我们人意图、意愿、特别是价值性的评价。幸福就是这样一个价值性的现象。价值性现象,也有人将其称为怪多性。怎么怪呢?你不思考它的时候,你清清楚楚,但当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它时,我们就会变得困惑不已。不仅如此,幸福不是一般的价值性现象,它比一般的价值性现象还要复杂。为什么复杂?我们都知道古希腊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哲学家叫亚里士多德,他曾经对很多人提过这样一个问题:在你追求的东西当中,有没有一个东西,只能作为目的而不能作为手段。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可以肯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幸福。
价值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金钱、权力、地位,这些东西毫无疑问很有价值,但这些东西是我们追求的目的吗?它们只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唯独幸福才是最终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最熟悉的一个概念:五福临门。每年过春节的时候,很多家庭最亮丽的一点就是会贴写有五福临门字样的对联,我们就从这个词入手。其实,这个词很早就诞生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儒家经典《尚书》一书,它认为人类的幸福有五种: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所)好(喜好)德。这里的“好”是动词,五曰考(老)终命。为避讳,东汉桓谭于《新论·辨惑第十三》中五福改为:“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我个人认为,这个命题尽管非常古老,但它表达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幸福观。在这里我们要探讨几个问题,第一,古人的“五福”说了什么?里面是否包含有价值的思想?
由于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一个思想家能够对这个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我们可以先从儒家幸福观说起,其回答主要体现在这四个字中:“孔颜之乐”,这个概念最先由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提出。孔颜之乐说的是颜渊的幸福,简单地讲就是箪食瓢饮:“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按照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幸福,颜回身在陋巷,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应该是快乐不起来,幸福不起来的。但是奇怪的是,孔子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那么,儒家所说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儒家所追求的幸福是真正的快乐,是真正的大乐,不是一般的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的感受,而是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完美的生存状态。在儒家看来,只有成为人格完满的人,只有去凡成圣、成为圣人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儒家所追求的圣人形象,就是儒家经典《大学》中所概括的“三纲”:第一是“明明德”,第一是“亲民”,第三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表达了儒家一种非常特殊的幸福观:“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怎样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好的效果,按照儒家的观点,就是要做到心静。只有心静,我们才能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儒家在这里给我们指出了很好的一条道路,我们要想有好的学习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第二种和第三种幸福观都是西方的幸福观,快乐主义在古代就有,快乐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快乐。那么问题就产生了:幸福是否就是快乐?我想这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我个人认为,快乐只是幸福的一个构成要素。现代幸福主义者,他们正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对幸福感进行测量。现代快乐主义者对幸福的标准做了大量的探究,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幸福感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的结果,幸福指数最高的并不在富裕的国家,而在不丹这个小国家。幸福主义者对于幸福的评测有三个标准: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
我们再来看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认为幸福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种复杂的状态。这涉及主观主义的幸福观,他们看到了幸福的复杂性,看到了幸福构成要素的多样性。为了测评幸福的指数,他们对幸福的指标也做了探讨。这种幸福观特别强调客观的方面,客观主义者测量人的幸福感的指标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如: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的、良好关系、情境把握、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生命活力。所以,幸福不仅有程度的差别,而且还有量上的差别。也就是说有高级的圆满的幸福,有中级的,也有低级的幸福。所谓至福就是最圆满的,所谓最圆满的就是我们在体验或享受幸福的时候没有其他烦恼。我们的幸福是绝对的,是无条件的。我们现代人所认同的幸福充其量是一种有条件的幸福,甚至是一种建立在痛苦上的幸福,算不上至福。
究竟什么是最高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他的幸福理论,并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刚才我们谈到的问题。这就是幸福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在一般人的幸福观中,我想都存在这样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把它称作幸福的“二律背反”——借用康德的一个词。我们追求幸福,大概很难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们要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也许就要牺牲很多幸福。在一般人的幸福观中,这两者似乎是难以统一的。通过对幸福的理解,亚里士多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了。那么,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幸福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充满理性、德性的幸福主义。不同于快乐主义所说的幸福,它指的是一种生存状态和一种存在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幸福一定是在理性指导下获得的,是充满德性的幸福。
第六,就是皮浪的怀疑主义。皮浪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也叫怀疑主义,尽管在本体论、认识论、宗教哲学等问题上不尽合理,但在幸福观上是有可取性的。这与东方的观点有一致之处,表现在他对幸福的理解: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心灵处在宁静的状态。我们的心理状态多种多样,而心态却有好坏之分,那什么样的心态是最好的呢?皮浪主义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宁静的心态就是最好的心态,这应该是古今中外很多哲学家的共识,如后来的英国哲学家休谟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态,比拥有万贯家财更美好。也就是说,世界上最好的价值,其实不是权力不是财富而是心态,心态好就是幸福。那么怎样进入这种人生最好的心态呢?很简单,就是尽量少做判断,悬搁判断。
第七,我想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代西方科学和哲学最新研究。我个人认为,幸福研究发展到今天,在西方发生了一种转向,所谓转向,就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其表现是多方面的,第一就对象而言,当代的幸福研究,从过去规范性研究对象转为现在事实性、经验性研究对象,因而,它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特别是神经科学的研究对象。在这方面,西方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我们和他们有很大的差距,这应该引起我们国内哲学和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当代科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关心这些问题,如幸福的本质、幸福的构成、幸福的内在机制、幸福的条件等,西方很多神经科学家都投入大量精力做这个工作,当然这里面也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
幸福是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一种合力的结果,是一个多元复合体,不是由某因素单一决定的,如果幸福仅仅跟大脑状态有关系的话,那一切理想都会变成现实,当然他们也还研究幸福与大脑、心灵的关系,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后一方面的,就是心灵实验。第二,幸福的哲学基础发生了变化,新的幸福研究的哲学基础就是关于规范性与描述性,关于事实与价值的新的思考,这里面涉及到广泛的形而上学问题,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深入讨论。第三,当代西方幸福研究的科学基础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西方流行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现在在西方特别在英美是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大陆则反自然主义,坚持的是现象学。所以以自然主义为基础与以现象学为基础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两大传统,从方法上来讲,就是系统方法和综合方法。
说到这里我们要简单介绍弗拉纳根的幸福理论。他对我们东方文化、东方哲学都非常有研究,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比较研究,同时他也是一位神经科学家。通过比较研究、神经科学研究、心灵哲学研究,他提出了一种幸福整体论,或者是意义整体论。意义在这里是个多义词,最常见的就是我们语言的意义,这里的意义可以跟幸福划等号。所以幸福整体论也可以叫意义整体论,他更喜欢用意义整体论,因为意义这个词包含的内涵比幸福更丰富。意义整体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是否幸福不能只看某一方面,例如不能只看大脑状态,也不能只看感受,而应该综合地考察,全面地来衡量。所以人是否幸福取决于怎样分享艺术、科学、宗教、伦理、政治、精神活动这六大空间——也许还不只六个。通俗地讲,人是否幸福是由很多的因素共同决定的,不是由单一的某因素决定。
现在,我想讲一讲通过我的幸福实验所得出的初步结论,或者说是初步思考和初步解答,因为这一探讨还在进行中。这几天我的变化就很大,为了准备给你们讲课,我几乎天天都在变,所以我对幸福的探讨还在进行和变化中。
第一,究竟什么是幸福,它有哪些构成因素,其源泉是什么?刚才我们谈到,人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幸福,那么我们要想得到幸福,要想避免过去的悲剧——一场辛苦一场空,为避免这样的结局,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前提性的问题,那就是,你要想追求的幸福,它究竟是什么?现在我们遇到的最大悖论就是大家都在追求幸福,但不知道幸福是什么——那你怎么可能得到幸福呢。所以我们要想体验到幸福,要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首先要知道,究竟什么是幸福,要解决幸福观的问题,这主要是强调幸福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就是刚才讲的,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
第二,幸福的定义,这是我经过思考得出的一个初步的结论。我认为幸福是一定物质条件下充满智慧、充满德性、充满快乐与满足感的持续的生存状态。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障。我们的幸福不可能跟物质财富成正比,不是说财富越多就越幸福,世界上那些亿万富翁,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他们的痛苦烦恼也许比我们还多。但是也必须要有最起码的物质条件,如果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怎么可能感觉幸福。我个人的观点也就是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的,你这一辈子如果能当个处长,或者在县里当个科长,能够有房有车,那你就具备了获得人生最美满幸福的物质条件,再多了也跟幸福没有太大关系,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第二就是没有智慧的人,不配谈论幸福。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有可能得到幸福,愚昧的人怎么可能得到幸福?当然我这里说的智慧有特定的含义,因为智慧有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的智慧,一类是生存的智慧,也就是做人的智慧,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做人的智慧,科学不能帮我们得到幸福,如果科学能帮我们得到幸福,世界上就没有那么多的人、没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去信仰宗教,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宗教信仰者,这说明了科学不可能帮人们解决幸福的问题。第三就是德性,这点亚里士多德已经讲过很多。第四点,幸福一定是快乐的,我也赞成有幸福就一定会有快乐。但一定要注意,快乐只是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全部条件,后者是“持续的”,我理解的幸福不是某一个时刻的一种很美好的感受,而是能够持续一段时间,这样的状态我认为才是幸福。例如我刚才跟大家合影我很快乐,但我觉得那不叫幸福,只是说我刚才有一点点快乐。我认为幸福在时间上是有一定持久性的,幸福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一点上,用英文well being表述幸福就非常准确,即好的存在就是幸福,这个词非常准确,我认为这是对幸福最好的概括,well being——最好的存在方式。
第三,我们要想得到幸福,我们就要知道幸福由哪些东西构成。幸福的构成因素,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赞成多因素论,具体内容我个人有一些思考:第一,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第二,好心态,刚才我们在讲皮浪主义的时候我们就提到了这一点。有些人走向了一个极端,说好心态就是幸福,认为一个平和的心态比拥有世界上最宝贵的物质财富更宝贵。尽管我不很赞同这个结论,但是我认为,幸福的必要的构成要素是心态好,一个心态不好的人绝对不可能得到幸福。那么也许大家会问,怎么样让自己的心态好呢,借用刘少奇说的两个字:修养。要修身养性,用心理学的话来讲,要学会多种心理调节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心理学是有用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研究的心灵哲学也是有用的。我们的心灵哲学也会探讨这个问题,用一个专门的俗语叫“心灵转化”。这是我们心灵哲学用的比较多的一个词,我们研究的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心灵转化。什么叫心灵转化?你如果发现你的心态不好,那么你要做的工作就是转化你的心灵,心灵是可以转化的,心灵不仅可以转化,而且可以人为的生灭,这是我们对心灵哲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那什么叫人为的生灭呢?心理现象有两种生灭的情况,一种是自然的生灭,另外一种就是人为的生灭,即采用人工的方式让它产生,让它消灭,让好的东西通过人工的方式产生出来,让不好的心态通过人工的方式减轻直至消灭,这是可以做到的,这就叫心灵转化。所以我们要想有好的心态,就要学会研究心灵转化,研究心灵转化的学问,研究心灵转化的方法。再一个就是感受结构。幸福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你能不能找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你自己。你不要去外面找原因,你幸不幸福跟外面的世界关系不是太大,更多的是跟我们自己有关。
所以我对“幸福在哪里”这一问题觉得很好笑,幸福就在我们身上,我们还在问幸福在哪里!那为什么很多的人感受不到幸福呢?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因为很多人得了“幸福麻痹症”。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活得幸福,必须有非常敏感的幸福感受结构,不同的人的感受结构是不一样的。在我眼中、在我嘴里,一切都是最好的,一切都是幸福的,为什么呢?我思考了一下,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就是有些人的幸福感受结构太迟钝了,或者这个器官不发达,而我的比较敏感。如果你的幸福结构好,你就会将一点点幸福加以放大;如果你迟钝的话,那么,幸福到你身边你都不知道,你甚至把它变小,直至变到没有。所以这个幸福结构、感受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保护、要发展我们的幸福的感受结构。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当下就是幸福。你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就是幸福,到处都是幸福。所以像我们这种在过去经历了很多磨难的人,只要有一点幸福到身上我就会把它放大,我就会觉得太满意了,太好了。我二十岁上大学,是77级的,过去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苦难,我们那个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吃一顿没有水、没有青菜、没有萝卜、没有红薯的饭,有一碗单纯的大米饭就是幸福。所以我感觉到我身边的都太好太好了。关于智慧,我们现在用三观这个词来表述,其实一个人幸不幸福,跟你的世界观,特别是财富观、物质观、人生观息息相关。还有一个构成要素就是快乐,所以后面加了一个“等”。构成幸福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想得到幸福,必须弄清楚幸福由哪些要素构成,这样你就有前进的方向了。
现在,我们来回答标题中的问题,幸福在哪里?幸福的源泉是多样的,即在富贵寿考当中。这里的富贵寿考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价值,这个“考”不是考试,是我们刚才说的“老”,要老得好,要死得没有痛苦,像我们那些革命烈士视死如归,死就是快乐,奉献自己的生命也是幸福。所以,幸福既在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当中,同时也在我们身上,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心中。因此,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有道理的,很多东西我们中国的古人已经弄得非常清楚了,对“幸福在哪里”这个问题我们中国人已经做了非常圆满的回答,可以得诺贝尔奖,的确如此。上次也有老师讲到“李约瑟难题”,我们中国的科学哲学在近代以前是领先西方的,如果要那时发诺贝尔奖,绝对都被我们中国人拿到了。对于幸福问题,我们中国古人的研究远远领先西方,西方现在有所谓的存在主义,是喝着中国哲人的智慧乳汁而长大的,他们是靠中国哲学家抚育成长的,对这些问题,我们中国古人都做了非常好的回答,特别是幸福就在我们自己心中。例如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性”,人性论,这不仅仅是人性善恶的问题,从构词分析它,它是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心”,第二部分“生”。这个“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刚生下来就具有的心,用荀子的话来讲,就是“天生之质材”,我们生下来心里面就有东西,我们就有资源,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人生下来,心不是“白板”,它里面有无穷无尽的矿产,这个矿产不一定都在地球下面,我们的心中也有很多很多的矿产,所以我们要开发我们的幸福。向自心开发也是一个途径,因为古人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我们的心是“性”,它里面包含很多很多的资源,幸福就在我们心中。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心态好,幸福无处不在,到处都是幸福。心能凡夫,心能圣贤,心能天堂,心能地狱。尽管这夸大了心的能动作用,但是能成为凡夫还是能成为圣贤,关键取决于你的心态,也是很有道理的。
像刚刚我们说到的“五福临门”,我的基本结论就是,幸福不是唯一的,幸福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世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往往只看到一种幸福,认为有财富就是幸福,所以我们的悲剧都根源于此。我们要想得到幸福,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幸福的多样性,幸福形式的多样性。中国古人把幸福分为五种,这里列举的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不同形式,例如荀子的“师其类者谓之福”,这也是一种幸福,这里的“师”就是效法、顺从、顺应,“其类”就是我们人类,你顺应人类、跟人类和解就是幸福,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们只追求个人的幸福,注定是事与愿违,也就是说假如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幸福,其他人都不幸福,那你真的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有他人同时都幸福,你才会幸福,所以“师其类者谓之福”。
我们中国古人在这个问题上贡献很大,发现了很多的幸福样式。我个人认为,幸福的样式还有很多,例如奉献,这是通过我的实验得出的一个结论,也就是做好事、帮助别人,这个感受究竟如何,大家可以实验。我通过我的幸福实验得出结论,奉献就是幸福,或者说奉献是获得至福的一种方式,是达到幸福的一种方式。大家可能都曾经去过田家炳楼,不知道有没有注意过对田家炳的介绍,有一句话和我讲的道理是一样的,即“施比受有福”,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你看我们做慈善的人,只要你走上了这条路绝对不会再收手的,因为我们的体验跟那些一毛不拔的人是完全两样的。因为我们感受到做好事本身就是快乐,就是幸福的,这是田家炳先生的家训,“施”就是布施,就是做好事,就是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包括你的物质财富,包括你的精神财富,包括你人生得到的真理,所有所有的一切,都给别人,这个比你自己享受更有福,而且我自己的体验,比你自己的感受更美好。钱花在自己身上与钱花在别人身上,你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感受,一定是花在别人身上这个感受更好,用在自己身上有什么意思呢。为别人做了一件大好事,我只要一想到这个事情,我就非常快乐,所以这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尽管对幸福的样式进行分类很难,但我们还是尝试性地进行分类。首先,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能力方面进行分类,幸福是跟我们自身有关系的,特别是跟我们的能力有关系,如有感性的幸福,有理性的幸福,有德性的幸福等等;然后,从所依的对象来分,如有物质的幸福,有精神的幸福等等;再者,从圆满程度上来分,有至福、中福、漏福。漏福,就是泄露的、不圆满的幸福。
第七,就是幸福的条件与获得方式。从总体上来讲,我认为我们要获得幸福,我们要记住两个字:改造。大家都是哲学专业的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说到改造的时候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同样地,我们要想获得幸福,问题不在于解释幸福,而在于改造我们自己。这个改造,我认为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改造外部世界,当然这个也包括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让我们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我们要获得幸福,更重要的是要改造我们自己。我们没有幸福、没有幸福感的主要原因不在外部世界而在我们自身。那大家也许会说,你没有起码的物质条件怎么能够追求幸福呢,其实这个也不尽然。有些人一贫如洗,也照样可以过得很幸福。后面有几句话可以供大家参考,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要想过美好的生活,第一,世界观要恬淡,当我们走得不顺利的时候,要看破、看淡;第二,要建立快乐主义的苦乐观,可以研究一下莱布尼茨,他的快乐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即使现在很穷、很匮乏,什么都没有,但是照样能够快乐;第三,福德要统一;第四,心态要平静;第五,感受结构要灵敏;第六,要争做自我实现的人。这是我个人的体会,我们要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一定要有事业的支撑,一定要有理想、有追求、有自己想干的事情,而且要真正的不断地有所成就,这样的人才会过的幸福。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再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一下“五福说”。我想它告诉我们第一个道理就是,幸福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第二,它告诉我们幸福的构成要素也是多种多样的;第三,它还回答了题目里面所提到的问题,即幸福从哪里来;最后就是回答了福德关系问题。所以别看“五福临门”几个字就这么简单,但是里面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回答了福德关系,其中我们讲的第四种幸福就是“好德”,就是追求道德,那么幸福跟道德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不外乎这样几种:一个就是一般的理解,幸福跟道德是对立的,是水火不相容的;第二种观点,这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就是道德是幸福的原因,“五福临门”就是这样,即做好事就可能得到幸福,做好事就是原因,得福就是结果;第三种就是圣人境界,幸福就是道德,等同关系。
总之,我们要想幸福,就要有智慧,心态要好,感受结构要灵敏,如果我们做到这些,无处不是福,地狱是天堂,反之,我们就像采蜂蜜一样,最终是一场辛苦一场空。结论:幸福主要在自心之中。
好,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而成,整理者:肖薇、陈德升、卢锐、徐梦蓓。来源:逸华之家
推荐阅读
感谢“闲书”——2017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总冠军李明子成长经历分享会
昨天朋友圈刷屏,今天各大媒体头版头条,武汉人都在为一鸣惊人的华师打call
教育是等待不起的事业——黄晓玫在资智回汉华中师大专场上的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到底留给了我们什么呢?——华师校友、紫光集团总裁王慧轩的演讲
学风是世风的反映,学风又应成为世风的先导。学风随世风堕落,随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不嫌夸大的话,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
章开沅
1998年11月5日
《桂子先导》颇受各界关注,深感欣慰。今后希望能听到更多年轻人的声音。何事最令老头乐,喜听雏凤吐清音。我虽曾自喻为领着一群小鸡到处啄爬觅食的老鸡,但更期盼年轻人能够成为与暴风雨相搏击的矫健海燕。青年不能仅限于偎在火炉边听老爷爷讲故事的温驯子弟,应该努力成为引领潮流的强者。因为你们才是未来百年的真正历史创造者,理应拥有勇立潮头的胆识与明辨是非的智慧。试看历史上众多有所作为者,哪个不是在青年时代就立大志干大事,乃至成为时代先锋。
章开沅
2017年3月16日
学风是世风的先导,大学是社会的灯塔——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一个追求思想深度和人性温度的高校微信公众号,投稿请发至449215551@qq.com。点击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