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小个子华人为何成为“楠榜的大象”?刘玉祥的举重人生

丁剑乃辉 丁见印尼纪事 2023-08-20

60多年前的一天,印尼苏门答腊楠榜小城普林赛乌(PRINGSEWU,译成中文应该是千竹市的意思)。

盛产竹子的楠榜普林赛乌小城,以竹子造型建造的千竹门。

几个高头大马的欧洲人,正在一座别墅的草坪上练习举重。一位身材瘦小的华侨少年偶然路过,顿时被这种大力士玩的运动强烈吸引。
只见一个洋人弯腰握住杠铃,另外一个同伴朝他后背拍了一下,那人便突然发力,将杠铃提至胸前,手腕一翻,重量挤压在粗壮的胳膊和肩膀上。杠铃的铁棍在脖子下掸了两下,肌肉膨胀,额头上的汗珠闪闪发光,那家伙一瞬间再次发力,嗷的一声咆哮,双臂向上一挺,高高举起了杠铃。

时间仿佛停滞了一般,我看到他的身体紧绷着,眼里充满了骄傲。杠铃放回原地,那人脸上绽放出无比的开心。哇嘟!举重那种满足感无法形容,一下子就把我迷住了。

华侨少年走过去,请求允许他尝试一下。
洋人打量着这个十七八岁、个头也就1米6左右的矮小的男孩,迟疑了一会儿,还是友好地用印尼话说了句:“比萨(Bisa 可以),西拉甘(silakan 请)!”

我好奇地握住杠铃,提起来感觉一下它的分量,还好,大约不到一百公斤吧。我学着洋人刚才的动作,并没觉得太过吃力,顺利将杠铃举起。那几个外国人好像有点不可思议,然后就纷纷竖起大拇指:“巴古斯!(Bagus  好!)——厉害(li hai)” 你知道印尼人夸奖一个人也会用中文的厉害来形容,而他们欧洲人在印尼生活久了,也多少会说印尼话。

我很兴奋,同时也察觉自己可能天生具有举重的能量,于是疯狂地爱上了这个项目,到现在79岁,从来不曾改变过。

刘玉祥年轻时扬威国际比赛的举重台。

从那时起,这个名叫刘玉祥(印尼名字:伊姆龙·罗萨迪  Imron Rosadi )的华人天才大力士,成为印尼举重界一个光荣的传奇。

他不仅多次在国际比赛中扬名立万,而且在1965年到1979年期间,作为举重运动员,在亚太地区72公斤这个级别的项目上没有对手。
刘玉祥告诉我吗,当年他的挺举最好成绩是175公斤。

刘玉祥因此获得一个响亮的绰号——楠榜的大象。

更为人称道的是,刘玉祥退役之后,开始当教练,并且动员全家人都投入到举重选手的训练中,几乎耗尽全部家产,挑选供养了一批以街头小贩、蹬三轮车和拾荒为生的穷苦少年,并将几十名运动员送上各种比赛的领奖台。
其中一位楠榜土生土长的选手埃科·尤利·伊拉万( Eko Yuli Irawan),在年迈的刘玉祥坐在轮椅上的悉心调教下,先后四次挺进奥运会,共获得2枚银牌和2枚铜牌,成为印尼国宝级的举重天王。

上图: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61公斤举重亚军埃科·尤利·伊拉万。
下图:伊拉万的恩师刘玉祥坐着轮椅,每天仍坚持在训练馆内指导学生。

伊拉万让整个印尼为之欢腾振奋,他的华人恩师伊姆龙·罗萨迪(刘玉祥)的名字也随之家喻户晓。

在出产苏门答腊大象著称的楠榜普林塞乌市,当地为彰显刘玉祥将该市打造成为印尼“举重之乡”的功劳,特别以其绰号建造了这座举杠铃的大象纪念碑。


四月五日晚上,我在楠榜采访完客家华人的清明节祭祖活动,返回酒店的路上,收到楠榜华人文学俱乐部前任主席黄逢良先生发来信息:

丁老师,明天你若有空,我想带你去楠榜PRINGSEWU市(距楠榜市45公里),去探访一位曾经的举重健将刘玉祥先生。他是我们文学俱乐部同仁黄桂云的姐夫,也是华人为印尼体育运动作出贡献的杰出代表,非常值得一写。

因为已经订好了明天中午楠榜飞雅加达的返程机票,我不得不抱歉地回复黄先生说,明天来不及拜访刘先生了,下次有机会来楠榜再去采访。

不一会儿,文学俱乐部的现任主席朱启刚先生又打来电话:

“丁老师,不必等下次,我们已经和刘玉祥老先生的家人说好了,他们决定明天一大早从PRINGSEWU市赶来楠榜,同你见面,这样你能完成采访,也不耽误中午的飞机。”

我有些过意不去,说:“麻烦刘老和家人那么早大老远赶过来,真不好意思!我想问一下,刚才上网搜了老先生的印尼文名字,发现印尼网站有关他的报道和电视专访已经有很多。为什么还要我来写一篇呢?”

朱启刚沉吟片刻,回答道:

“因为丁老师是中国来的媒体人,我们希望祖籍国的读者能够了解刘先生的事迹,知道我们印尼华人不只是在工商业方面打拼成功,其他领域也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我听了心里一阵感动,连忙表态:“明白。我今晚再搜集一些资料,做好准备,明天上午抓紧采访,我会认真写一下这篇文章。”

刘玉祥先生近影(印尼电视画面截图)。
翌日早上八点多,黄逢良、朱启刚两位文友开车来酒店接我,并告知:刘玉祥老先生和家人已如约而来,因为老先生行动不便,所以接我过去刘家在附近的一个二手车店铺见面。

我跟随黄、朱二人来到那个小院。刘玉祥和他太太黄梅云、长子刘冬源、女儿刘婷,以及妻妹黄桂云都等候在一间办公室内。

这位昔日在举重台上叱咤风云的健将,如今已变成身体瘦弱、满头白发的平常老者的形象。他坐在一张靠墙的办公桌前,刻意挡住了早已病残的双腿。

刘老平静地微笑着,缓慢地和笔者说着中文普通话,遣词造句比较简洁。他太太黄梅云中文很好,性格活泼,爱说爱笑,热情帮忙回答笔者的提问。看得出,年轻时一定相当漂亮。

刘老的儿子和女儿穿着都很朴素,虽然和老爸一样也都是印尼举重界的名人,但仍然保持着小地方华人特有的淳朴。由于不谙中文,采访中兄妹俩很少说话。

采访刘玉祥先生的合影。前排右起:刘玉祥、太太黄梅云、长子刘冬源。后排左起:刘家小女儿刘婷、黄桂云、朱启刚、笔者丁见。

通过访谈和收集相关资料,笔者了解到这位“楠榜大象”感人至深的杠铃人生。
1944年3月5日,刘玉祥出生在楠榜一个富有的华侨家庭。他是客家人,父母均来自广东梅县。父亲经商非常成功,在当地开办了一家卷烟厂,还拥有十数间店铺和一大片种植园。
刘玉祥在当地中华学校读完了小学。和所有的华商家庭一样,父亲从小就一门心思培养他将来接班,子承父业,努力成为一个企业家。
但是自从他十几岁时,不可救药地迷上了举重,便瞒着父母,悄悄走上另一条道路。
“父亲后来知道你想成为一名职业举重运动员,他同意吗?”我问道。
“当然不同意。不过我已经痴迷了,决心献身这项运动,不管家里怎样反对,也要坚持。”刘老平静地说。
“我支持他!”快人快语的夫人黄梅云眉毛一扬,笑呵呵地在一旁接住了话茬。

我15岁就同他谈恋爱了,当时他18岁。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佩服他,我家住在一个巴刹(农贸市场)旁边,我父母的商店对面有一家举重馆,是一位来楠榜种茶园的华侨老板开办的。玉祥每天过来练习,我们俩就在举重馆认识了,从此相好起来。我放学回家,一有空就跟他在一起,我喜欢看这个大力士每天练习举重。玉祥虽然个头小,人也安静斯文,但是身体特别结实,很有男子汉气概。

那个时候,我们都崇拜强者,玉祥父亲的布店门口,曾经有一些小流氓聚集闹事,甚至有人吸毒,玉祥因为举重变成了强者,那些人就躲开了,不敢再来闹事。我更加理解他,愿意嫁给他,一辈子帮忙他实现梦想。他的父母后来也做出了让步,同意他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因为投入比赛,我们恋爱了十几年才结婚成家。

尽管家境十分富裕,但刘玉祥从小就想独立,不愿意依靠父母。他要靠自己打拼的事业养活自己。
早在1959年,当时只有15岁的刘玉祥,已经在楠榜最主要的商业城市丹戎加冷开办了经营二手车的业务。20 岁那年,刘玉祥前往万隆、三宝垄、泗水等许多城市,一边做二手车生意,一边到处找志同道合的举重爱好者切磋技艺,从未放弃过刻苦训练。
1965年,刘玉祥报名参加印尼全国举重锦标赛,头一次上场即轻松夺冠。然后便一发不可收,多次在全国乃至国际锦标赛中过关斩将。

他曾荣获1972-1974 年和 1976-1977年印度尼西亚全国举重协会最佳运动员称号。
在国际赛场上,刘玉祥获得了1967年新加坡杰出举重运动员称号,并先后在1970年菲律宾亚洲锦标赛、1972年墨尔本亚太地区举重锦标赛和吉隆坡东南亚运动会上夺得金牌。

上图:刘玉祥在比赛生涯中登台领奖的资料照片。
下图:刘玉祥获得的各种奖牌。

1976年,刘玉祥参加了蒙特利尔奥运赛,在72公斤级举重比赛中取得了排名第十的优秀成绩。

1979年,35岁的刘玉祥以运动员身份退役。他回到出生地普林赛乌,在小城建了一座住宅,从此开始了一段隐居生活。

竞技体育有一种说法:

运动伤害,几乎是冠军的“必经之路”!

作为职业运动员,身体素质虽然比普通人强壮,但长年累月高强度的训练,很难不对身体造成损伤。尤其举重项目,运动员骨骼结构受损更是通病,刘玉祥同样不能避免。

自1979年以来,他就抱怨腰、肘和膝盖疼痛,但直到1992年才接受了手术,背部植入了两根不锈钢条。这就是为什么当他五六十岁,便不得不慢慢走路的原因。而现在年事已高,更是只能靠轮椅代步。
他也有过短暂的消沉,但很快振作起来,孜孜不倦从事举重教练的工作。
刘玉祥把家族做生意赚来的钱全部投进去,在普林赛乌建了一座2800平米的举重馆(下图),立志要将这里变成印尼最有实力的举重训练基地。

妻子黄梅云仍像谈恋爱时那样,崇拜着日渐衰老的丈夫,毫不犹豫拿出钱来全力支持刘玉祥的事业。

当刘玉祥专注于四处寻找有前途的苗子进行培训时,黄梅云便负责照顾学生的需求,包括管理他们的生活。在这个举重馆训练的运动员,不但可以获得免费寄宿以及膳食和饮料,还能领取一些零用钱,甚至他们的家人也受到刘家适当的照顾。

2010年前后刘玉祥指导学生练习举重的情景。

这一切,都是刘玉祥和妻子为了让学生们专心训练而心甘情愿做出的。

支撑举重馆运转的大部分资金,来自刘玉祥的家人买卖二手车、开钟表店、餐厅和做土产生意的盈利,还有一小部分来自政府的援助。
为了挑选学生,刘玉祥和他的助手们勤奋地进出楠榜的乡村,寻找有意从事举重运动的贫困家庭的男孩和女孩。

除了有兴趣成为举重运动员之外,也有一些孩子表示,他们因为对能够住在城里,并且得到免费膳食和零用钱很感兴趣,所以选择加入训练。

举重运动看起来简单,但有天赋和毅力符合条件的人才非常少。刘玉祥说,100个练习的孩子中,不能确定有1个人会成为成功的举重运动员。

刘玉祥培养的这位穆斯林女徒弟,也成为他的助理教练,指导小孩子进行训练。

印尼楠榜有媒体报道说:

事实上,培训学生的成本之高,有时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刘玉祥每年必须自掏腰包,为举重训练提供不少于 15 亿印尼盾(大约相当于人民币70万左右)用于孩子们的食品、保健、补品、教育和零花钱。
他经常需要卖掉家里的一些固定资产才能维持。
然而,刘玉祥并没有放弃。他不喜欢抱怨,因为他和家人对举重的热爱和看到学生成功的喜悦,无法用财富来回报。

为举重事业夫唱妇随甘愿奉献一生,依然甜蜜恩爱的刘玉祥和黄梅云。

他也早早为这些练习举重的孩子考虑未来,通过实施简单的财务管理,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银行账户来存储他们参加比赛的奖金。这样,希望徒弟们将来不再擅长举重后,能有一些积蓄维持生活。
不仅如此,在刘玉祥影响下,他的两儿一女三个孩子,全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印尼国家级举重运动员,在取得不俗战绩退役后,也都当上了举重教练。次子刘伟源则在教学生之余,负责经营家族的生意。

刘玉祥的小女儿刘婷(印尼名字:Anna Maria 安娜 玛利亚),还担任了印尼全国举重协会 (PB Pabersi) 执行委员会的主席 。

采访中,楠榜的华人朋友向我介绍了刘婷的上述身份时,我望着这位朴实得像村姑一样的中年女性(下图),心里还有些不敢相信,经朋友和她的家人再三肯定,仍是半信半疑。

——要知道,如果按照中国的体制,刘婷的类似职务,那可是国家体育总局下属妥妥的厅局级领导呢!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又在印尼网上仔细查询,看到照片和相关文字才知道,确实一点不假, 玛利亚 刘婷就是印尼举重协会(PB Pabersi)执委会的主席。

印尼全国体育总会主席马西亚诺·诺曼退役中将,会见全印尼举重协会执委会总主席安娜玛丽亚(刘婷)。
我不禁为自己仍然残存的“官本位”的中国式思维感到羞愧!

最后,让我再引用印尼传媒对伊姆龙·罗萨迪(刘玉祥)所作的评价:

几十年来,从伊姆龙执教的这个隐居处的场馆里,诞生了数十名举重冠军,他的存在不仅仅在国家层面,而是遍布全球。对于楠榜来说,伊姆龙的作用非常非常之大,尤其是在国家举重项目的舞台上。

正是在伊姆龙的手中,楠榜的举重运动一直是世人瞩目的主要焦点,近30年时间,他指导的举重选手在国家级以上的比赛中,共产生了32枚金牌、16枚 银牌和 22枚铜牌,让楠榜因为举重成就而闻名于世。

古往今来,总有一些人,追求奉献于那些在世俗眼里的“冷门”事业,不为金钱利益,不图荣华富贵,吃苦受累,甘之如饴。
就像一首歌所唱的:不管时空怎么转变,世界怎么改变,只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无法止内心的狂热——和对未来的执着。

而刘玉祥先生毕生奋斗的举重人生,正是这种信念的体现。

他以巨大的牺牲和投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为体育精神所坚守的历程,不仅彰显了华族对印尼的贡献,也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信仰,而具有感动人心普世价值。

往期回顾

楠榜揽胜与客家寻踪:总有一块土地埋着不灭的传承

棉兰纪行——城市观感及苏北华社见闻录

人间最美的珍藏,还是那些往日时光——百年前朴素安静的印尼画面

你没看过的保尔·柯察金作者之影像|你想不到当代俄国人对他的评价

乱世苍生皆浮萍| 日据时期印尼小镇华侨怎样过日子?

你找个洗衣妇鸟她一下也能留个后啊|一位印尼华商和他的台湾老兵三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