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排寒,想要冬病夏治,一个穴位就够了!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天地之间火气盛行,人体亦受其影响,阳气达到一年中的顶峰。然而,高温之下,体内深处的寒气却易被“逼”至肌肤表面,成为排寒的绝佳时机。
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利用三伏天的特性进行身体调理,其中,通过“折腾”神阙穴,便能轻松实现排寒养生的目的。
神阙穴在哪?
神阙穴,即我们常说的肚脐,位于腹中部,脐中央,是人体先天与后天滋养能量的核心门户。
在中医理论中,神阙穴被视为元阳汇聚之地,是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气的重要枢纽。它不仅守护着体内元气的安宁,还协调着血气的周流与畅行。
因此,激活神阙穴,对于促进体内阳气生发、加速血气循环、驱散寒气具有显著效果。
三伏天排寒,为什么神阙穴最好?
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处于最充沛阶段。热能温阳,阳能祛寒,此时毛孔开泄,药性容易渗透体内,是排寒的最佳时机。
神阙穴由于其特殊的生理位置,成为排寒的“门户”。激活神阙穴,能够更深入地催动体内阳气,加速血气循环,助力体内寒气快速消散。
神阙穴的3种养生排寒法
1.揉腹法
在中医理论中,揉腹被视作一种便捷高效的保健之道,它通过物理刺激的方式激发腹部脉络与穴位的活力,加速腹部血流畅通,增进代谢效率,助力体内湿寒之气排出。
揉腹方法:双手交叠置于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缓慢揉动。每次腹部抚摩时间维持在5~10分钟之间,根据个人舒适度自由调控时长。
建议每日揉1~2次,以清晨初醒及晚睡前揉腹最为适宜。揉腹之后,可轻轻拍打腹部,以促进血气在腹部区域更加顺畅地流转。
2.艾灸神阙穴
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温煦阳气、驱散寒邪、促进血液循环与经络通畅的奇效。施灸于神阙穴,更是直接作用于元阳汇聚之地,唤醒沉睡于躯体内的深层阳气,焕发活力。
隔姜灸是艾灸神阙穴的一种常用且效果显著的方法。
操作方法:先将生姜切成薄片,置于神阙穴上,再点燃艾条或艾塔进行灸治。
姜片内藏的温中散寒、活血通络效能,能有效增强艾灸的疗效,同时防止皮肤受艾热灼伤。艾条与姜片的距离需精细拿捏,既保证热力透达,又避免灼伤皮肤。
每次艾灸时长约15~20分钟,以局部区域感受到温暖而舒适的温热感为宜。长期坚持隔姜灸神阙穴,可显著减少体内寒气,增强体质。
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艾灸过量或时间过长导致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疱或注射液针抽出疱液,再予以消毒并用纱布包裹。
3.药物敷贴神阙穴
在三伏天进行排寒脐疗法,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神阙穴将温阳之气输送到全身,从而排出体内的寒气,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药物敷贴:选用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草药,制成药贴敷贴在肚脐上。
药物通过神阙穴渗透进入体内,发挥温阳散寒、调理脏腑的作用。敷贴时间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一般建议睡前敷贴,次日早上取下。
注意事项:孕妇、经期女性、脐部有损伤或炎症者禁用。
三伏天排寒的其他穴位选择
1.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艾灸此穴位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的功效,可治疗胃痛、胃溃疡、肠鸣等疾病。
2.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处。艾灸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升降气机,对于调理脾胃功能、促进体内寒湿排出有显著效果。
3.气海穴与关元穴:气海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1.5寸;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均在前正中线上。艾灸这两处穴位可温肾助阳、益气补肾,有助于全身温暖,驱散体内寒气。
4.太溪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艾灸太溪穴可健脾补肾、益精气,对于提升整体体质、增强免疫力有积极作用。
动静结合,全面提升排寒效果
三伏天排寒,除了通过艾灸和揉腹等静态方法外,适度的动态运动同样重要。动能养阳,适度运动可以促进周身气血运行,使阳气宣通。
推荐导引、站桩等传统运动方式,它们不像剧烈运动那样会过度消耗气血或伤阴津,而是通过深层出汗的方式运化气血,排出体内寒湿之气。
导引、站桩时,需注意姿势正确,不耸肩、不塌腰、不转胯,由肩胛带动手臂进行拉伸和调整。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因气化旺盛而伤阴。
- END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天地之间火气盛行,人体亦受其影响,阳气达到一年中的顶峰。然而,高温之下,体内深处的寒气却易被“逼”至肌肤表面,成为排寒的绝佳时机。
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利用三伏天的特性进行身体调理,其中,通过“折腾”神阙穴,便能轻松实现排寒养生的目的。
神阙穴在哪?
神阙穴,即我们常说的肚脐,位于腹中部,脐中央,是人体先天与后天滋养能量的核心门户。
在中医理论中,神阙穴被视为元阳汇聚之地,是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气的重要枢纽。它不仅守护着体内元气的安宁,还协调着血气的周流与畅行。
因此,激活神阙穴,对于促进体内阳气生发、加速血气循环、驱散寒气具有显著效果。
三伏天排寒,为什么神阙穴最好?
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处于最充沛阶段。热能温阳,阳能祛寒,此时毛孔开泄,药性容易渗透体内,是排寒的最佳时机。
神阙穴由于其特殊的生理位置,成为排寒的“门户”。激活神阙穴,能够更深入地催动体内阳气,加速血气循环,助力体内寒气快速消散。
神阙穴的3种养生排寒法
1.揉腹法
在中医理论中,揉腹被视作一种便捷高效的保健之道,它通过物理刺激的方式激发腹部脉络与穴位的活力,加速腹部血流畅通,增进代谢效率,助力体内湿寒之气排出。
揉腹方法:双手交叠置于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缓慢揉动。每次腹部抚摩时间维持在5~10分钟之间,根据个人舒适度自由调控时长。
建议每日揉1~2次,以清晨初醒及晚睡前揉腹最为适宜。揉腹之后,可轻轻拍打腹部,以促进血气在腹部区域更加顺畅地流转。
2.艾灸神阙穴
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温煦阳气、驱散寒邪、促进血液循环与经络通畅的奇效。施灸于神阙穴,更是直接作用于元阳汇聚之地,唤醒沉睡于躯体内的深层阳气,焕发活力。
隔姜灸是艾灸神阙穴的一种常用且效果显著的方法。
操作方法:先将生姜切成薄片,置于神阙穴上,再点燃艾条或艾塔进行灸治。
姜片内藏的温中散寒、活血通络效能,能有效增强艾灸的疗效,同时防止皮肤受艾热灼伤。艾条与姜片的距离需精细拿捏,既保证热力透达,又避免灼伤皮肤。
每次艾灸时长约15~20分钟,以局部区域感受到温暖而舒适的温热感为宜。长期坚持隔姜灸神阙穴,可显著减少体内寒气,增强体质。
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艾灸过量或时间过长导致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疱或注射液针抽出疱液,再予以消毒并用纱布包裹。
3.药物敷贴神阙穴
在三伏天进行排寒脐疗法,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神阙穴将温阳之气输送到全身,从而排出体内的寒气,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药物敷贴:选用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草药,制成药贴敷贴在肚脐上。
药物通过神阙穴渗透进入体内,发挥温阳散寒、调理脏腑的作用。敷贴时间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一般建议睡前敷贴,次日早上取下。
注意事项:孕妇、经期女性、脐部有损伤或炎症者禁用。
三伏天排寒的其他穴位选择
1.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艾灸此穴位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的功效,可治疗胃痛、胃溃疡、肠鸣等疾病。
2.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处。艾灸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升降气机,对于调理脾胃功能、促进体内寒湿排出有显著效果。
3.气海穴与关元穴:气海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1.5寸;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均在前正中线上。艾灸这两处穴位可温肾助阳、益气补肾,有助于全身温暖,驱散体内寒气。
4.太溪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艾灸太溪穴可健脾补肾、益精气,对于提升整体体质、增强免疫力有积极作用。
动静结合,全面提升排寒效果
三伏天排寒,除了通过艾灸和揉腹等静态方法外,适度的动态运动同样重要。动能养阳,适度运动可以促进周身气血运行,使阳气宣通。
推荐导引、站桩等传统运动方式,它们不像剧烈运动那样会过度消耗气血或伤阴津,而是通过深层出汗的方式运化气血,排出体内寒湿之气。
导引、站桩时,需注意姿势正确,不耸肩、不塌腰、不转胯,由肩胛带动手臂进行拉伸和调整。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因气化旺盛而伤阴。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及时告之立即删除。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参与平台互动交流,请加微信 hymt-2021或 ynmx87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健康的 水宝 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