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新文科能否从根本上打破各种“学术门槛”?

本文转自“探索与争鸣杂志”,原文将刊于《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0期,原标题为《“破五唯”的同时,新文科能否从根本上打破各种“学术门槛”?》,作者为陈恒教授。





◉ 新文科就是要为解决知识生产、学术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培养大量创新人才,就是要培养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学术大师、学术领袖与学术发展规划大师,掌握人文学术的话语权。

◉ 新文科建设归根到底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本质上是文化自信问题,文化优势问题。

◉ 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应该在于文史哲,文史哲应该是新文科建设的主战场,尤其历史学建设应该是重中之重。

◉ 新文科的本质就要培养能构建学术芯片的基础性创新人才,构建出令人信服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破五唯”的同时,新文科能否从根本上打破各种“学术门槛”?

陈恒

■ 原编者按 

毫无疑问,当今时代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在总结中国经验、阐释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智慧的基础上,确立新的定位、探索新的范式、产生新的作为?2018年以来,教育部发出大力建设新文科的倡议,正回应着变革时代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发展的要求,各个学科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实践成果。为进一步把握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方向,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转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组织系列笔谈“大变局下的新文科”。第一组讨论聚焦历史学的视角,集合了历史学者对此问题的思考。

新文科这一命题是知识生产、知识形态更新中的永久主题,此时提出更具时代性,富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我们要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考虑这一问题,要看大势,研究时代的变迁与文化中心的转移,及未来的可能发展趋势。既要敬畏学术的神圣性,也要留意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既要审视当今世界学术发展态势与人才培养格局,也要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既要采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皆为我用的拿来主义态度,也要成为知识生产的主体,乃至解释世界的主体。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也许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中华文化吐故纳新,再创辉煌。

为什么提出新文科建设?

在我看来,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就是学术界的“一带一路”,是学术基建项目,强调的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放眼的是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版图中的位置。一方面,我们的文科发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不符合时代的需求,尤其是数字时代下培养具备世界眼光的战略文科人才显得尤其紧迫;另一方面,我们的文科与世界的文科还是有差距的,只有摆正了这个心态,才能正确认识我们文科今天的位置与未来的位置,是想办法如何尽快缩短这种差距的问题。一言以蔽之,新文科就是要为解决知识生产、学术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培养大量创新人才,就是要培养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学术大师、学术领袖与学术发展规划大师,掌握人文学术的话语权。

历史上的知识生产与文化中心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类进入文字社会后的古代世界,其知识中心在欧亚大陆的地中海世界、东亚和南亚。就地中海世界而言,从古代雅典、罗马、耶路撒冷、亚历山大里亚到中世纪的拉丁世界,再到阿拉伯的智慧宫,伴随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世界知识中心在不断发生变化。地理大发现促使近代西方世界发现世俗时间、世界空间、他者文明、自然世界,并使之丰富的时代。西方世界不断使上述“四大发现”系统化、理论化、经典化、文明化,并且将随之而来的知识全面技术化、规范化、标准化,极大提升了西方的力量,奠定了近代西方霸权的基础,其文化霸权一直持续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地知识形态的变化。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自然一直在不断吸收域外文化。尤其是晚明以来,中国学术逐渐发生变化,成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几何学是能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而认识永恒事务的学问。徐光启敏锐地注意到了注重直观、体验、经验的中国人所缺少的古希腊那种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的思维方式,也许这是翻译《几何原本》的初心吧,全面体现了西方世界的公理化方法和演绎推理的精妙之处。可以说,徐光启是文化意义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近代以来的中国越来越向西方靠拢,文化上越来越向西方学习,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学术著作的章节目三级目录格式、学术论文注释格式,乃至行文格式、语言、文风等,可以说都是欧风美雨洗礼的产物。我们不是说欧风美雨不好,而是说认识世界、看待世界、表现世界、解释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都有其合理的地方。我们传统的独具特色的解释世界的方式是有的,但丢失了。未来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解释世界?这是时代的命题。我们不仅要成为特定时代的知识消费者,更要成为特定时代的知识生产者,生产别人愿意、乐意、快意消费的知识。

新文科建设归根到底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本质上是文化自信问题,文化优势问题。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的关系就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主要国家要有主流文化,学术是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其他文化都是学术文化的延伸。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音乐、舞蹈、书法等感官文化是不够的,仅靠媒体、宣传、出版等动员文化是不足以支撑的,仅靠语言、文字、音像等记载文化还为时过早,只有依靠教育,依靠基础教育,依靠文科教育,依靠文史哲教育,才是最基本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使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使传统文化融入世界,焕发新的魅力。

《世界历史评论》

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何在?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此类问题:文科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准确理解新文科的内涵?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只有把内涵与外延厘定清楚,才会收放自如,不盲目追风。

当下的学科概念与学科分类是西方学术传入中国后本土化的产物。学科体系是知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着人类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知。同自然科学一样,创新是文科内在的生命力,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主要基础,特别值得重视。文科作为一个大类,内涵很丰富,大致包括人文科学(文史哲马)、社会科学(法经管)、艺术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教育学等,其建设理念、发展路径是不一样的,所担承的带动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先看社会科学。教育部2021年6月9日公示了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拟入选的13所学校、25个团队。在“马工程”之外,首先启动的是经济学教材,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需要总结;另一方面,经济学领域西化最为严重,缺乏思考的拿来主义盛行,当然需要整顿与肃清。再如,中国大约有700所大学开设了法学专业,有600多家法学院,法学据说是中国最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但就业率不高。在中国研究政治学,需要分清政治与政治学之间的关系,道路还很遥远……这些案例说明,过去几十年间,应用学科走得太快,虽然经验数据积累了很多,但缺乏理论概括和提升,需要新的建设。

艺术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是在2011年设立的,下设5个一级学科,分别是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当代中国音乐、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在方方面面都取得长足发展,但对其发展史的总结与理论概括似乎严重不足。其中艺术学理论似乎成为鸡肋,各个学校都没有花费精力进行认真建设。一方面,艺术理论这个学科的内涵不够清晰,另一方面,也许是复杂的学科纠缠使其处于复杂的发展环境中,艺术学理论与中文的文艺学、哲学的美学多有重叠之处,很多学校甚至是一套人马三块牌子,大家难以理解。这或许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混乱的一面。因此,究竟如何发展这个庞大的学科门类,是值得我们认真讨论的。

在中国,教育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是各个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的招牌学科,对中国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个人对这个学科的理解一直很肤浅,直觉告诉我整个教育学科的专业成熟度不高,其主要原因并不是从业者不够努力或整体素养不高,而是这个学科内在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太大。看似入门“易”,实则登堂“难”。学科问题也不少。比如学者们主要以解读官方政策文件为己任,研究缺乏自己的独立性,习惯做依附性的“唯上”研究,成果自然不能对现行政策施加影响,更不能发挥引领教育实践的作用。再如,这个学科有各式各样的“小专家”,但缺少真正的大家。新一代年轻学者,特别是有海归背景的,长于定量研究。他们做出的成果看似很牛,与国际接轨,能发SSCI论文,但大多方法精致、结论平庸,许多在国际杂志刊发的论文,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价值不大,对学科发展、对本国教育的进步贡献不大。另一方面,老一辈的研究者了解国情,有想法,长于思辨,但研究方法不够规范,也是时代造成的致命伤。

马克思主义理论属于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有人提议使之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当下一切学科的灵魂,下设四个二级学科: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主要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对外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正在重点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取得很大成绩。

因此,在我看来,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应该在于文史哲,文史哲应该是新文科建设的主战场,尤其历史学建设应该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是因为一切皆史,万物都有自己的过去,历史是研究者对过往事实进行收集、综合、分析的过程,使人可以得到系统的训练。历史学是有关时间、空间的学问,研究具体的人、事、观念等在时空中的流变。读史使人明智,说的是研究历史可以培养全面的人、完善的人,这种学科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具有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因此会更加理解别人,也会更加宽容,容易形成“天时地利人和”的局面。文史哲建设不好,则其他新文科建设都是空中楼阁,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行之久远。当然,将历史学极端化的两种倾向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一是将历史意识形态化,一是将历史技术化,这不是历史学的根本目的,受这两种倾向影响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历史学的价值在于依赖常识进行总体与宏观的审视,离开这点就是孤立/孤独的专门史了;历史学家擅长文本分析和历史叙事,如果只是一味地借助社会科学,使用大量的数据与深奥的理论,那就是自我矮化,脱离历史学本来的目的。历史之树常青在于会不断涌现新问题,历史学家的长处就是要善于寻找材料、解释材料,从而解答现实问题。

《新史学》

新文科与三大体系建设

法国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确实存在一种“历史学”的不平衡。欧洲在发明了历史学家这一职业后,便用历史学家为自己效力。欧洲自己的来龙去脉既已弄清,就随时准备提供证据和提要求。非欧洲的历史学才刚起步。在知识和解释的平衡尚未恢复时,历史学家将始终难以解开世界史的难题,即欧洲优先的起因。这正是李约瑟的苦恼,他研究的科技史相对来说比较明朗,然而要确定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也很费劲。

布罗代尔在这里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方面,历史知识与现实需求之间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历史研究深受现实需要的影响,历史学家脱离不了时代的约束;另一方面,解释世界的路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研究最有趣、最有挑战性的部分有时并非历史事实,而是历史问题给当今世界带来的启示。按此道理,虽然历史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这种不平衡迟早是要发生变化的。

追求客观性是历史学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历史学家的命脉,但这种客观性很多时候只是高贵的梦想。历史总是要服务现实,随时代变迁而呈现出灵活多样的解释,给人留足想象的空间。

当今世界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主要是欧美构建的,我们只是在他们构建的体系进行探索,这种情况要一直延续下去吗?要延续到何时?比如当代史学界解释世界的方式有世界体系理论、依附理论、全球史与跨国史理论基本源于欧美,未来的中国历史学家能提供出什么样的世界历史解释理论呢?

我们已经是出版大国,但是不是出版强国了呢?我们已经是教育大国,但是不是教育强国呢?从世界学术整体来看,我们对世界学术的贡献究竟有多少?尤其近两百年以来的学术贡献,我们占有多大比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基础学科,基础理科需要,基础文科更需要,而不能仅仅是发展应用学科,缺少基础性创新人才,如何构建三大体系呢?

新文科的本质就要培养能构建学术芯片的基础性创新人才,构建出令人信服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体系、学术体系,捷足固然可以领先,后来未必不能居上。知识生产的赛场就是“学术奥运”,只有通过积极的行动,不断发现自然的规律、社会的机制、心灵的奥秘,从中获得认同。大师要,大楼也要,两手都要硬。这里的大楼是指学术研究的基础建设,既包含人才培养,也包含基础数据库发展建设,更包括构建合理的学术发展体制机制。

我举双手赞成当下教育领域反“五唯”的问题,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人的才能不能与文凭、论文、项目等挂钩,就是要打破学术上的各种门槛,给草根留有机会。但我们也要警惕新的、隐形的、更加“技术地”与各种身份挂钩的现象。比如现在的教材研究基地、文科实验室、某些重要教材的编写,都设置了诸如“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学科排名在A-以上(含A-)的高校可牵头申报”之类的门槛。如此下去,怎么可能形成学术百花齐放的局面呢?如果我们不能从内心真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不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新文科建设也许也会是一场空。

马克思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学术研究也是这个道理,学术的繁荣发展靠的是造就各类合格的人才,从而推动人类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新文科的使命刚刚启程。

《都市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

陈恒,1968年生,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著译(合译)有《历史是什么》《多面的历史:从希罗多德到赫尔德的历史》等。主编有《世界历史评论》《新史学》《都市文化研究》等。


往期推荐

观点

隐性知识提升科研影响力

数迹

C刊公号热文——综合性社会科学(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高校学报(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人文经济地理、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体育学(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社会学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教育学、心理学(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政治学(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法学(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经济学(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管理学、统计学(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艺术学、民族学与文化学(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和语言学(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历史学、考古学与冷门绝学(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马克思主义理论(二季度)

数迹

C刊公号热文——哲学和宗教学(二季度)

方圆

文字作品基本稿酬标准提高了!

刊界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

书简

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之数据透视

智汇

2020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一)

撷英

高被引期刊公号热文(5月)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扫描二维码关注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