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必为悲伤担忧:忧郁的日子也有益处

Dinsa Sachan 酷炫脑 2019-04-10

作者 | Dinsa Sachan

翻译 | 林宇豪

审校 | 酷炫脑

编辑 | Mandy


Edward Munch,Melankoli

Munch-museet 


美国作家梅丽莎·布罗德(Melissa Broder)自 2012 年以来一直在 Twitter 上发布她日常内心生活的片段。她的推特帐户名叫做 “难过的今天(So Sad Today)”。布罗德在推特上写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自己感到难过的瞬间——“今天又是令人失望的一天”,“面对生活的真相真让人崩溃”。她坦诚的说出自己的缺点:“我知道社会上外表美丽的标准是虚假的,但我还是忍不住在意”。


这个账号引起了轰动,吸引了超过 67.5 万名的粉丝。布罗德在 2016 年还发表了一本个人随笔集,书名同样是《悲伤的今天So Sad Today》。


梅丽莎·布罗德和她的推特账号“难过的今天” | Metro


布罗德毫不掩饰的悲伤仿佛触动了这个世界的神经。现在许多人都在社交媒体上打造着自己最快乐的一面。但全球范围内抑郁症发病率的增长意味着快乐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为什么会这样?布罗德的流行也许应该令我们重新审视“悲伤”的本质。


也许我们应该向浪漫主义者们学习,浪漫主义诗人们在诗歌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从中找到了许多慰藉。约翰·济慈(John Keats )在他的约翰·济慈约翰·济慈(Ode on Melancholy)中写道:“哦,在快乐居住的殿堂里面,隐匿的忧郁有一至尊的偶像(Ay, in the very temple of Delight, / Veil’d Melancholy has her sovran shrine)”悲伤和快乐是一体两面的,它们都是充实的生活所必需的。


约翰·济慈与《忧郁颂》| Wikipedia


济慈在写诗的时候可能联想到了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的作品。罗伯特·伯顿,这位 17 世纪的牧师和学者笔下有一部作品名为《忧郁的剖析(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这部作品描述了日常中的悲伤逐渐进展到不可控制地步(也就是临床抑郁症)的过程以及应对的方法。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情感史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蒂芬妮·瓦特·史密斯(Tiffany Watt Smith)说:“这本书列举出了人会感到难过的种种理由,来鼓励我们去感受悲伤。” 难道悲伤是幸福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吗


Edward Munch,Melankoli | Munch-museet 


最近的研究表明,不快乐的情绪能够促进心理健康。


2016 年发表在《情感(Emotion)》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用智能手机对 365 名年龄在 14 岁至 88 岁之间的被试每天进行六次,持续三个星期的情绪健康测试。研究人员调查了被试的心理感受,包括消极和积极的情绪,以及他们在特定时刻对自己身体健康的看法。


在研究开始前,研究人员事先调查了被试的情绪健康状况(感到易怒或焦虑的程度、对负面情绪的看法)、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他们的社会行为 (在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强弱)。在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又采集了被试们关于生活满意度的数据。


研究小组发现,那些认为负面情绪有益的人,他们的负面情绪及身体健康之间的联系较弱;而负面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只在那些认为负面情绪无益的人中呈现负相关。


Edward Munch,Inger på stranden | Munch-museet 


这些结果与临床医生们的经验有相似之处。


俄亥俄州立大学威斯纳医学中心的心理学家索菲•拉扎勒斯(Sophie Lazarus)说:“一个人对某种情况(主要情绪)的第一反应往往不会造成问题,但他们对其的第二反应(次要情绪)最容易给人造成困扰”,“这是因为外界的信息经常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产生负面情绪,所以人们总是想要改变或摆脱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反而会导致压抑和逃避。”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家,《幸福的另一面:以无所畏惧的方式生活The Other Side of Happiness: Embracing a More Fearless Approach to Living》的作者布鲁克·巴斯蒂安(Brock Bastian)认为,这一问题部分是文化导致的:西方国家临床抑郁或焦虑的发病率是东方国家的 4 到 10 倍。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似乎总有一种认为自己应该快乐的压力,而在中国和日本,消极和积极的情绪都被认为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悲伤并不会阻碍人们得到幸福。


这种想法可能源自于宗教教育。西方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Paul Ekman)等人对印度-藏传佛教哲学进行了广泛研究。佛教哲学鼓励人们承认情感,认识到痛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它认为我们应该理解痛苦的本质和导致痛苦的原因。许多现代心理学疗法,例如辩证行为疗法,现在都正使用这一认识、面对情绪的手段来治疗抑郁和焦虑。


印度-藏传佛教艺术品 | YouTube


在 2017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巴斯蒂安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两个实验来研究社会环境对个体追求幸福的期望会造成什么影响。在第一项研究中,116 名大学生被分成三组,每组都需要完成一项字谜任务。其中许多的字谜是无法解开的,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无法完成这项任务。但只有三组中的一组被提前告知他们会失败。而另一组所在的“快乐房间”里墙上贴着用来鼓励人的海报,此外研究人员还给他们提供了关于心理健康的读物,而最后一组则被分配了一个普通的房间。


在完成任务后,所有的参与者都参了一项“担忧测试”,评估他们对失败的反应。他们还填写了一份用来评估社会对快乐的期望是否会影响他们处理负面情绪的问卷。同时研究人员还测量了他们当时的情绪状态。巴斯蒂安和他的团队发现,“快乐房间”里的人比另外两个房间里的人更担心自己的失败。巴斯蒂安认为:“当人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高度重视幸福的环境时,他们会产生一种认为自己应该感到幸福的压力。当他们经历失败的时候,他们会反复思考为什么他们为什么无法感到快乐,而这种思索会使他们的精神状态恶化。”


在第二个实验中,202 个人在线填写了两份问卷。第一份问卷是关于他们经历悲伤、焦虑、抑郁和压力的频率和强度。第二份问卷是让人们对诸如“我认为社会能接受那些感到沮丧或焦虑的人”之类的句子进行打分。这一研究测试的目的就在于寻求积极情绪并抑制消极情绪的社会期望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被试的情绪状态。结果表明,那些认为社会希望自己永远快乐而不悲伤的人,会更频繁地经历压力、焦虑、抑郁和悲伤等负面情绪状态。


Edvard Munch, Skrik, udatert. | Dag Fosse/KODE


从长远来看,痛苦会带来其他好处,并让我们更快乐。巴斯蒂安指出,正是在逆境中,我们与他人的联系最为紧密,经历逆境也能建立韧性。他认为,从心理上讲,如果你在生活中不需要处理棘手的事情,你就不会成长。


不过巴斯蒂安也强调,这些发现不应该被误读。关键不在于我们应该努力让生活变得更悲伤,而是在于当我们试图避免悲伤,把它看作一个问题,并试图追求持续的快乐时,我们实际上无法真正的感受到幸福。


 

原文链接:

https://aeon.co/ideas/dont-worry-about-feeling-sad-on-the-benefits-of-a-blue-perio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迷思:人类当真只用了10%的大脑

○ 人生建议:别再寻找激情了

○ 好朋友可能是最好的大脑保健药

○ 强迫症,脑中不受控的想法

 大脑丢弃的线粒体DNA与焦虑、抑郁

○ 你那么聪明为什么还不快乐

○ 精神病患者的世界是怎样的

○ 你易焦虑吗?也许是你的智商太高了

○ 长着真诚脸的人真的更值得信赖吗

○ 五种让自己不再和别人比较的方法

○ 专家们的大脑有什么不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