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萍:那时候 ……
记忆,经过岁月的沉淀,光阴的摩挲,依然如栀子花般纯美。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那时候,师父还没有飞升“上神”。师父还“小”,是上虞这个小地方的一所小学校的副校长,年方二十五六,小有名气。
那时候,师父还没有桃李满天下,仅收了我这个徒弟,且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资质平平的黄毛丫头。
那时候,师父尚没有现在的温文儒雅,笑容可掬。那时候的师父面容清癯,冷峻的目光透过厚厚的镜片射出来,不怒自威。
看到师父远远走来,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鲁迅先生”的形象,心中敬畏之意油然而生。
那时候……
1990年,上虞县百官镇第三小学初创,地处小镇边缘,四周一片荒凉。之后,每年有10多个师范毕业生分配到这所学校。新学校立足未稳,新教师亟待成长。
那时候,小王校长的日常,除了在办公室里奋笔疾书,制订各类制度,便是夹着一本大大的厚厚的听课笔记,拎着一条小板凳,神情严肃地穿梭于各个教室,听课,查教案、作业本,跟上课教师谈话。
王校长用每日匆匆的步履,在青年教师心中刷出了最强的存在感,甚至连他的关门声、轻咳声、脚步声都成了传递消息的“警报”。
其中有一周,青年教师们紧绷的心弦终于可以稍事放松。因为王校长决定这一周天天听我的课,不管语文课、思品课、班队课,每节课必到。
听到这个消息,青年教师都对我“深表同情”。
尽管前个晚上挑灯夜战,绞尽脑汁写了整整三大张的备课稿,尽管已在空教室里试讲了数十遍,第二天见到王校长从后门步入教室,放下凳子,正襟危坐,摊开本子,掏出钢笔,开始记录,我一张口就语无伦次,甚至小腿肚都不受控制似的在微微发颤。
而学生却无知无畏,小手林立,对答如流。慌乱中我隐约瞥见王校长竟然笑了。
说起王校长的笑,那可是当时民间的“评课标准”。
王校长平常不苟言笑,但听课的时候偶尔会笑。那是一种咧开嘴,唇齿间生辉,孩童般毫不设防的笑,似乎窄窄的脸都要装不下了的笑。
有人戏言:王校长一笑,你的课过关了;二笑,你的课中等水平有了;三笑以上的话,恭喜你的课已达优课水准。
所以,青年教师上课的时候,总会偷偷留意,后面听课的王校长笑了没?
现在王校长竟然笑了,是不是我的课顺利过关了?怦怦直跳的心稍稍安定,小腿肚好像也听话了.....这才是第一节课。
(一脸严肃的师父在听课)
就这样,整整一个星期,我食不知其味,寝不能安榻,甚至梦里也在教案的斟酌中徘徊……
终于,周五最后一节语文课的下课铃声响了,那一瞬间,顿感如释重负,随即忐忑和惶恐却开始盘桓心头。
王校长听我的课,一直在那本大大的厚厚的听课笔记本上笔走龙蛇,但听完课后就一走了之,不像对其他老师每节课有反馈,是不是接下来就要跟我“算总账”?
下午,王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他翻开那神秘的大本子,找到关于我的课的记录,一张,两张……
整整七大张,详细地记录了我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各个方面的优缺点,他语气平和,逐条逐点给我细细讲评。我如学生般垂首恭立,把老师的教诲铭刻于心。
这是王校长对我的教学的“诊断书”。正是这七张薄薄的诊断书,犹如沉甸甸的基石,以后让我站得更高,看到了更远、更美的风景。
之后,王校长正式收我为徒。那是1992年,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得遇恩师,人生何其幸也!
现在回想起来,在这个下午,“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请允许我引用肖复兴先生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句子,因为用这句话来形容那时的我实在太恰当不过了。
可惜的是那时的我根本没想过师父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多么珍贵,是多少人殷殷期盼而不可得的福祉?
师父的回忆录中这样写:“从90年到95年,我翻开自己的档案,发现自己除了埋头教书,埋头研究,埋头帮助别的老师,自己没有任何获奖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抛头露面的机会都给了别人……”
每每看到这段话,我的心中就会五味杂陈,有自豪,也有愧疚,有感动,也有自责,有得意,也有失落。
不用说,我就是师父文中的那个“别的老师”。师父带我去四川万县取经,指导我开展课题研究;师父带我去杭州上课,让我在全国的专家前崭露头角;师父带我去绍兴电教馆拍录像课……
(最后一排右手第二位为王崧舟老师,
第一排左手第五位为刘雅萍老师)
每次上公开课,师父总是帮我设计教学思路,给我一遍又一遍地改教案,听试教,甚至在我比赛前,帮我把黑板擦干净……
1994年,我要去参加市里的课堂教学比武,抽到的是二年级的《夏天》。师父帮我设计了教学思路,又来听我试教。可是,我就如同被夏天的太阳晒蔫了的小花,脑昏昏,汗涔涔,不知所云。
上完课,我硬着头皮走到师父前面,嗫嚅道:“我现在上三年级,二年级的课……找不到感觉……”
师父听了,二话没说,带我走到隔壁班级,给二年级的孩子上起了《夏天》。教学设计没变,我坐在下面,且看到师父在课堂上跟小朋友们亲切自然地互动,如清风徐来,将夏天的燥热一扫而空。
师父上完课,只跟我说了句:“你的眼中要有学生,不能老是想着自己的教案。”
那一刻,如照进一缕阳光,我心敞亮……
多年之后,我变成了小朋友们喜欢的“樱桃老师”,脑海里始终回响的还是师父的那句话:“你的眼中要有学生……”
那时候,学校里的青年教师都很怕师父,我尽管是他的徒弟,也不例外。
现在回忆起来,其实师父从来没有疾言厉色地批评过谁。
众人对他的敬畏,皆源自于他治校、治学、治教的严谨和学识的广博精深。走近他,任谁,都会顿感自己的鄙薄无所遁形。
师父很少表扬谁。在师父的规划下,百官小学在93年就开始了青年教师微格考核,师父制定的各项要求,要达标并非易事。青年教师多,都铆足了劲儿要想脱颖而出。
为了不辜负师父的期望,尽我所能把事情做到最好。每项考核我早早就开始针对性地学习,找资料,请教老师,模拟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多项考核我都得了一等奖。各级教学比武,有了师父的指导,我基本都能得到一等奖。
这一时期也收获了不少鲜花和掌声,但师父从不表扬我。我心总是惴惴不安: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
师父也从不炫耀自己。
(王崧舟教学成果展 硕果累累的荣誉证书)
1996年,上虞市教体局为师父举办“王崧舟语文艺术教学展示周”;1998年,师父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日子依然风轻云淡,师父还是波澜不惊,那时他办公室里挂着字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默默地印证着主人的心境。
(1996年王崧舟老师执教《黄继光》)
现在想来,师父的淡然是最好的言传身教,高端做事,低调做人,师父让我们固守着君子的中庸之道。
然而有一次,我却被师父高调表扬了一回。
岁月的脚步已经步入1997年,在师父的打磨下,我已渐渐褪去笨拙稚嫩,走向了成熟和自信,担任了教研组长、大队辅导员,评上了绍兴市教坛新秀、浙江省优秀辅导员。
我要入党了,师父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轮到师父发表意见了,他微微一笑,缓缓地说:
“刘雅萍老师是个三好学生。
一.为人好……
二.业务好……
三.身体好……”
那一瞬,心中升腾起激荡的风帆,原来我在师父眼里“孺子可教也”。
师父智慧,深知天下之人,皆败于两个字——骄和惰。过多赞誉会让年轻的心迷失方向,在恰当的时候给予肯定,才能保持向上的力量。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岐而前行。
师父择徒,首重品行,想起孔子教弟子:“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我自知离师父的赞誉还很遥远,也许我成不了“才”,但首先要学会做个真诚的“人”。
三个“鼓励词”化作了成长路上的明灯,即使没有星光的夜晚,吾心亦光明。
那时候,天很蓝,风很轻,星星总是快乐地眨着眼睛;
那时候,阳光和煦,脚步轻盈,岁月的光影里总是点缀着栀子花的清香;
那时候,我们都还年轻、稚嫩;那时候,师父也很年轻,却沉稳、坚定。
那时候,我们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那时候,师父却带着我们去看远方的风景。
跨世纪的师徒之缘,一辈子的难忘师恩。
(拜师26年后,2018年有了跟师父的第一张合影)
2001年以后,离开师父扶持后的放飞,有过迷惘,有过无助,有过懈怠,唯有师父的教诲如和煦的阳光给弟子飞翔的力量:唤醒心中沉睡的教育梦想。
笨笨地坚持,每天做最好的自己,仅能以此回报师恩。
刘雅萍,王崧舟先生的第一位弟子,于1992年拜师。
现任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华维文澜小学副校长,曾获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绍兴市最美教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人、上虞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
她是学生喜欢的“樱桃老师”,是“作家型”教师。出版《红鼻子的樱桃老师》《樱桃老师的魔法微作文》。
获浙江省赛课、论文评比一等奖,全国微课评比一等奖,省精品微课程,多次获绍兴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举行绍兴市名优教师个人专场。
多篇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收录。
关注以往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