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六)

邹晨曦,郝思远等 UNESCO 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 2023-04-02

数字足迹支持下的“园林——社区”新形态营造研究

摘要


文章将世界遗产苏州园林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园林及其周边传统社区进行深度调研以后,选取公众关注度较高、与社区矛盾较为明显的拙政园-狮子林片区作为研究案例,提出“破界生长:园林渗透社区”的核心设计理念;并以慢行网络作为骨架,借助数字足迹和 AR 技术等数字化手段,由点及面,分阶段、多层次进行“园林—社区”新形态营造研究。该研究旨在促进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带动周边社区发展,实现多方受益的良好局面。


一、团队介绍

众所周知,最值得保护的遗产是头发。因此,我们是头发可持续生计队。一个老师五个队员四个专业,包括建筑、旅游、规划、景观系。我们并无特别的团队理念,只是有幸聚在一起,共同完成这么一件事,认真做事,尽己所能,共同拥有这么一段经历,其间故事已足够深刻,即使结果不是最圆满。


二、前期讨论过程

在确定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后,我们先围绕大赛组委会给出的通知要求,对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地的情况展开了讨论,以确定选择的研究案例地。


在讨论之后,我们认为:在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地中,根据遗产地与周围社区的关系情况,可大致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社区排斥型。指的是遗产占有较大的面积,自成一体,出于对景区完整性保护的考虑,因而对周边的社区具有排斥性。


第二类,社区的经营是遗产本体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其本质上社区还是依附于遗产的。


第三类则是如大运河这类,没有划定明确边界的遗产,部分地段为社区所吸收利用的情况。


第四类则是如西递宏村之类,社区本身即是遗产,已经同化为一体的情况。


一开始,我们准备将西递、宏村这两个典型古村落作为研究案例地,但考虑到前人研究已经较为丰富,自身的学术水平又十分有限,于是作罢。


与此相对的,关于苏州园林与其周围社区的研究,似乎并无太多前人予以研究。并且我们发现,在入选世界遗产的苏州园林中,每个园林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基本涵盖了遗产与社区的所有关系类型。


同时,受到杭州市对西湖景区的开放式做法的启发,我们也思考:是否能够借鉴西湖的开放式做法,将封闭式园林类的世界遗产,也向外扩张,与社区相交融,达成遗产与社区双赢的目的。


三、背景信息搜集

为此,我们开始了对于苏州园林与其周边社区的研究。


首先,我们搜集整理了苏州园林的基本分布、历史情况和政府的开发保护措施情况。


苏州园林(世界遗产)分布图


苏州园林历史发展时间轴


建国后苏州部门的园林开发保护措施


由于苏州园林大多位于苏州的老城区内,而老城区内分布着众多传统老社区,因此我们把园林周边社区的范围锁定在了传统社区。搜集整理了苏州城内典型传统社区的分布情况和政府对其所进行的改造措施。


苏州传统社区分布图


苏州的传统社区改造措施年表


之后,我们对苏州园林历史上与周边社区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我们认为,苏州园林与社区的关系可大致概括为三个阶段:封闭宅院阶段、新学改造阶段、公共园林阶段。


明清以前,以拙政园为代表,园林的园主大多受“大隐隐于市”的隐居思想所影响,将园林用作私家宅院,用以个人与隐居或宴请宾客,与周边居民关系较弱;


民国时期,以沧浪亭为代表,受“新学改造”运动的影响,被设作修志局、美术学校等公共设施,与周围居民开始发生联系;


建国后,私有园林被收归国有,对外开放,供居民、游客游憩,在历史上,与周边居民联系最为密切。


园林与社区的历史关系示意图


四、研究对象确定

之后,我们利用线上数字足迹的调研手段,从“马蜂窝”的点评数据中,探究分析出当今的苏州各园林在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上,可大致概括为排斥、过渡和融合三种状态。


园林与当代社区关系分类图


其中,排斥状态以拙政园为代表,从高频词“门票”“博物馆”“苏州园林”“很挤”等来看(图10、表2),拙政园呈现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注重自身的园林环境和周边景点的开发,以昂贵的门票和大量的人流量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商业化气息过重,忽略自身的有效管理和优质服务,与周边社区关系较为紧张。


拙政园词频分析表


拙政园词云图


同时,我们发现拙政园、狮子林的游客关注度极高。


苏州园林点评数据表


苏州园林点评分析图


所以,考虑到案例地园林的关注度、“园林—社区”的矛盾性以及后期提案的可推广性,我们选择将拙政园—狮子林片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方案设计。


五、问题发现过程

我们以大众点评数据为基础,对带有位置信息的AOI数据进行分类与提取,再次明确拙政园-狮子林片区的研究范围;同时将POI数据分为园林景区、住宿设施、茶馆、社区等六大类,分别进行了11兴趣点的提取,共计获得参考点评数量789条,筛选后得到参考数量674条。



接着使用Nvivo12软件对点评进行词频分析和词云图制作,发现:


“园林”、“评弹”、“风韵”类苏州特色词语提到次数最多,说明该片区内的游客首要目的是游玩苏州园林、体验苏州风韵。


同时,不少点评主体对于片区内“游人”过多、“黄牛”泛滥、“停车”困难等问题进行了吐槽;


对于传统社区中存在的“拥堵”、“老旧”、“居民态度”等问题也有提及,其中部分居民态度的不友好与遗产开发不科学、社区参与渠道有限有着较强联系。


为进一步挖掘问题,我们也对现有文本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质性编码分析。


遗产景区方面,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01

游客过量,时空分布不均。

 从点评数据来看,不少人吐槽了在国庆等节假日游客过多的问题:“国庆人太多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挤进去实在看不出太多美感”。同时,绝大多数游客均集中拥挤在景区内及景区周边狭小片区,往往目的性极强地点至点移动,沿途旅游价值几乎为零。


02

游览互动性不足,景观去生活化。

大量游客提到在游玩过程中,会因“纯欣赏”而导致“无聊”,而实际上遗产管理方已经开发了VR的活动场馆作为加强游玩互动性的手段,尽管游客们并不太买账,认为VR馆“整体感觉很粗糙,和拙政园主题不是很贴切”。


03

日常的服务和管理疏忽。

特别是票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受到了大量的游客的差评:“只顾着自己聊天,完全不顾虑旅客”。同时,对票务、停车管理的不够细致也导致了黄牛、黑导游现象的泛滥。


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断档。

除了古典园林的物质存在性具有遗产价值,其关于造园技艺、园林知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园林片区的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减弱与失活,正逐渐难以传承下去。


周边社区方面:


01

社区物质空间衰败。

传统社区房屋老旧、道路拥堵、设施老化等问题受到大量点评的关注:“北园新村是真老新村,近期进行过改造,不过改造地并不好,道路狭窄,容易拥堵”。


02

社区居民与外来人口矛盾。

外来人口的涌入,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如侵占了生计岗位、社区空间的环境劣化、外来人口的团块聚集性不利于社区活动开展等。


同时,在当前拙政园—狮子林片区内遗产与社区,尤其是传统社区之间,也存在部分互相影响下产生的综合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01

社区斥力。

遗产本身面积有限,造成游客过量堆积,影响社区居民正常生活,从而引发社区居民的排斥情绪。


02

社区参与机制不完善。

社区居民无法从园林开发中受益,摆脱新城市贫困所带来的生计问题。


六、解决方案提出

针对每个出现的小问题,我们都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小策略并通过综合各个问题导向的小策略,最终提出“破界生长”的提案理念。


即,围墙之内的园林文化遗产将“破界生长”,向周边社区有机“渗透”,分阶段、多层面实现园林遗产保护与发展和社区空间及居民生计提升的双重目标。



我们的策略实践一共包含五个阶段:



阶段一:我们提出三个社区相关制度,期望完善相关制度基础。

实行“老带新”社区内化交流制度。老居民传授流动人口非遗技艺、民宿、地摊经济等谋生手段;同时,以年轻劳动力为主的流动人口也可以反哺老居民以接轨时代的新颖想法。


制定 “遗产社区工作者”培养计划。遴选并以有偿的方式雇佣对遗产社区营造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以便于整个遗产社区阶段性营造的推进、促进整个片区的年轻活力回流。


民宿与地摊经济政策的开放。政策支持可包括民宿补贴、民宿营造指导、特色产业补助、特色产业公益教学班等措施,有效鼓励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


阶段二:我们期望通过民宿与地摊的点式营造,打造亚园林片区的景观。

我们期望以拙政园—狮子林片区的热度分布图,为下一步亚园林地区的民宿、地摊的选点营造提供指导意义。



在民宿营造中,开始阶段,可利用优惠政策和苏州园林的吸引力,吸引明星事务所前来进行建筑实践。由此可以带来宣传推广效益及居民自发模仿效应。



进入本地运营阶段,政府积极引导,同时可以发放设计思路、图纸,进行民宿运营、设计者的集体教育扫盲,传承基本的造园技术,并提供补贴。通过对民间散户的宏观调控与把关,保证了散户民宿的质量、提高了苏州民宿的整体质量,又传承了传统的造园技艺,同时民宿散户运营者也从中获益。


阶段三:我们期望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促成慢行网络的建立。

首先,点状空间营造沟通——连点成线。将第二阶段地点式营造项目通过政府部门统一管理,信息化统计管理,归纳出适宜的步行路线,与社区、园林负责部门做好前期沟通工作,以便后期合作。



其次,线状路径串联——连线成面。步行街区的交通管理初步升级,结合社区营造的“亚园林”风貌,形成独特的慢行街区道路,再通过大数据计算分析,结合已有推荐苏州旅游线路,将各个线状路径串联,形成慢行道路街区。表现出“亚园林”社区风貌,在服务游客游憩的同时提供适宜的休闲散步空间,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最后,慢行游憩网络整合——连面成网。将各个慢行街区整合形成苏州慢行游憩网络体系,结合游客峰值、天气情况,实时管理,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过量堆积的问题迎刃而解。



阶段四:我们期望运用AR虚拟现实技术,增加慢行游览体系的趣味性。

分三步技术实现:


第一步,利用三维注册跟踪技术,分析用户的游玩信息,定位游客三维坐标,为每位用户定制游憩项目。



第二步,用户可通过实时扫描园林内或苏州老城街道的场景,使手机画面实现虚拟历史人物与现实的叠加显示,与虚拟人物进行互动。



第三步,通过应用终端的位置定位、动作感应功能,为每位游客开启独特的游览项目。或是乾隆游玩狮子林,或是小姐闺房出嫁,游客可通过不同的姿势动作,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完成历史故事中的情节,获得游戏积分。



阶段五:我们期望建立螺旋式上升的问题反馈系统。



数字足迹检索系统发现片区问题,如某一时段某一地段人流分布明显不均或或游憩体验评价低于平均水平,反馈系统。


系统处理如基础设施受损、服务质量欠佳的基础问题,计算策略,反馈至管理单位;


对于如人群审美的潜在问题,反馈至专家智库,由专家分析提出优化建议,再反馈至管理单位。




七、心得体会

指导老师——周详

近年来,随着移动技术的普及和电子数据可获取性的增强,数字足迹因为具备低成本和高获取性的特点,这一基于地理感知传感网络形成的技术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由于数字足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反映人与场所之间相互关系的信息,因而成为一种研究遗产与社区关系的独特视角。


该项目将数字足迹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通过将遗产与社区的关系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叠加了游客与本地居民的“意识权重”,表现出非常真实的丰富性,为苏州园林与古城社区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邹晨曦

能有这次世界遗产论坛的机会,我感觉特别幸运,有幸能在一个沉闷的暑假里,与建筑学院的同学与老师一起完成这么一个小作品。我算不上各方面能力最强的同学,但私以为却是在这次机会里收获最大的同学。从队伍组建之初,到校赛答辩、国赛成品的完善,再到作为优秀队伍进行展示,在这期间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思维的活跃度上、想法的呈现形式上和项目的执行力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因为疫情和距离的缘故,天南海北的五个人也难以聚到一起,深入实地进行访谈调研,最终也导致了提案在社区居民方向的一些缺陷,这也算是这一次课题合作的遗憾吧!


不过呀,人生总归处处是遗憾,经历了过程,收获着经历,也就不算一种遗憾了!


徐浩洋

从学术上的收获来说,这是我所完成的第一篇从构思、选题到调查、完善都较多参与的学术论文,其中从与老师、组员们的磨合中学习到的、相比闭门造车来说,更能体验到来自不同专业、不同体系的知识。


从实践上的经验来说,通过对遗产、社区的实地踏访,我了解到了现状的不足及改进的空间,并坚定了继续为遗产保护、开发和社区更新事业投入工作的理想。


总之,这一次的参赛遗产社区策划,使我受益匪浅。


胡诗雨

我们这次的世界遗产提案是以数字足迹为手段研究的“园林-社区”新形态营造,也是我第一次主动参加的校外比赛啦,很开心与建筑学院的同学组队,学到了很多自己专业以外的东西。


同时,参加比赛是对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锻炼,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是团队之间的协作。


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周详,他缜密的思维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们惊叹。最后想借用杨澜的“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在保守中成功”,与大家共勉!勇敢去尝试你想尝试的,不论结果如何。


郝思远

当数字化时代遇到遗产保护,会触发怎样的新可能?参加本次遗产保护大赛也是我学习的过程。


数字足迹作为本组提案的核心信息获取技术,从一开始的发现问题,寻找切入点,到提案中与数字化技术联动,后期指导管理更新,相比传统的问卷、观察法,这一方式的信息获取更加准确,灵活,也更能适应当下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我们认为遗产保护工作应是与时俱进的,希望我们的一点想法能为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最后,很幸运身处一个多专业融合的队伍中,大家互相学习,各尽其能,共同进步,不虚此行。


张周钰

本次遗产保护提案大赛的备赛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到了各个地区不同社区的发展政策和手段。


在保护对象的挑选过程中,对比了国内多个世界遗产保护项目和其周边社区的关系,相对于遗产就是社区的宏村西递的项目,苏州园林和周边社区并生的特殊肌理更激发了我们专业的兴趣。苏州园林独特的以苏州城市中各个散落的园林为保护单体,而其散落的底图上是城市的肌理,即保护的遗产和需要促进的社区交融并生,有多样的可塑性。


同时,为了跟随时代的脚步,在周详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研究了数字足迹、AR技术等新型科技,将大数据时代特种融入了我们的提案当中。在数字足迹的帮助下,备赛过程虽受疫情影响无法实地调研,但我们仍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分析获得了我们需要的资料。


综上,本次遗产保护提案大赛让我收获匪浅,激发我对遗产保护的兴趣的同时,了解了众多知识技术,增加了许多知识。


往期精彩:

世界遗产教育 | 世界遗产教育:源起与发展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遗产保护论坛优秀提案系列展示(一)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遗产保护论坛优秀提案系列展示(二)

世界遗产教育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三)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四)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教席面向各界广泛征集遗产地可持续旅游优秀案例了!具体要求参见:“遗产地可持续旅游优秀案例”征集通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