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刘星:《资本市场与企业成长》课后感想
编者按
和君商学院必修课围绕“国势+产业+管理+资本”的逻辑进行,在刚刚结束的和君商学院十届第五次大课《资本市场与企业成长》结束后的作业评比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值得阅读、借鉴的作业,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作
者
简
介
刘星:
和君10届深圳学院深圳4班
毕业于江西科技大学
职业/人生经历:建筑设计,负责设计了公司投资额最大、操作最成功的地产项目。
最囧的事:递错情书(把作文当做情书递给了女同学)
最酷的事:加班加到失眠(四天四夜)
《资本市场与企业成长》课后感想
作者:刘星
一、传统企业面临的困惑
1.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情?
传统企业缺少融资渠道,很难将企业做大做强。
2.战略不清晰
企业的战略的制定既要考虑短期的可行性也要有长期的规划安排。为实现战略,要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运行的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关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
3.做多少事,用多少钱!
只要企业的产品或商业模式具有市场前景,就很有可能在资本市场融到足够多的资金迅速将企业做大做强。
二、企业融资现状
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第一推动力,也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那么,眼下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如何看待融资?
1.行信贷融资比重偏大
2. 资本市场融资比重不足
三、资本市场构成
1.资本市场体系构成
2.资本市场原理
通过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得到高效的配置。
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意义
1.首先,非常认同先生对国内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
产业集中是大势所趋!从长期看,在这个趋势面前,厂商命运,顺昌逆亡。
在此过程中,现代重型和大型产业,非大不足以致强,非强不足以致大,惟大且强者生存!
企业经营,必须确立基于产业的经营思维,超越局限于产品和生意的经营理念。
持续成功的企业,是在前一轮增长走向衰退之前,开始布局下一轮的增长基础(产品、产业及其对应的资源与能力),等到前一轮增长乏力或衰退的时候,新一轮增长已经接力(蓄势待发或步步为营),后一轮增长站在前一轮增长积累的资源和能力基础上,走得更高更强······如此形成增长周期的接力。
市值增长曲线:一开始平缓,随着企业业绩不断得到验证,市值增长曲线开始变得陡峭,而且越来越陡直至估值过度。
2.企业发展非常离不开资本市场
1)构筑核心竞争力,离不开资本融资平台
资本市场多样的融资手段与工具,可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特别是长期资金的需求;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大量的研发投入、营销体系建设都离不开长期资金
2)资本市场,改变企业做大做强模式
伴随着美国工业的成长史,美国的企业界出现过五次大规模的购并浪潮。其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形成大企业集中和垄断的局势。中国也已经进入并购、重组、整合,清理门户、适者生存、重建秩序的大时代。
3)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购并手段与工具
形成购并的价格基础:只有资本市场才能为企业定价,从而解决企业购并谈判最关键的价格因素;
放大购并能力:在资本市场上,企业可以用股权为支付手段,市值代替现金,最大程度地放大了企业的购并能力,“蛇吞象”成为可能;
提供购并工具与手段:“80%的换股与20%的现金”的国际通行购并模式在中国成为可能。
观念转变:企业“不是做大的而买大的”
五、案例模式分析
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优势,进行并购重组、产业整合,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应用中不分优劣,而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共同走向产融结合,贯通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互动循环,一步步实现企业成长,推动产业整合。
六、结论:企业上市,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入资本市场是所有立志于做大做好的企业家的唯一选择
任何公司组织都面临着发行上市的公平机会和必然趋势
不敢进入资本市场的公司不是健康发展的公司
不规划发行上市的企业不是积极进取的企业
不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的企业家不是称职的企业家
不图发行上市的董事高管不是合格的、积极进取的董事高管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上市进行直接融资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助推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鉴于股票市场直接融资风险小、成本低、融资额大、效率较高的优势,借力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成为企业直接融资最划算的方式。企业借助股票市场融资,为企业发展壮大筹集了大量资金。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升级迫切要求培养和扶植一大批高科技、高成长和创新性强的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成长快、高不确定性、轻资产等特点,决定了其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而资本市场能够为投融资双方提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成为推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的重要平台。
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确实有很多有利之处,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在的一些企业“避实就虚”,脱离实业和产业、玩纯资本运作、大肆投机、严重伤害投资者的利益,这样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
资本市场是企业竞争的制空权,是国家基础设施。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谨记:产业为本、战略为势、创新为魂、金融为器。
编辑|和君商学院第十届北京学院北京28班 孙嘉泽
往期回顾
和君商学院
国势 产业 管理 资本
在奔跑中调整姿态,戳此了解和君商学院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和君商学院网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