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昆虫、藻类和培养肉,没准是未来餐桌上的“家常菜”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0-10-11

今天是第971期日报。

Nature子刊:开发“未来食品”或将大有可为!

Nature Sustainability[IF:N/A]

① 将9种未来食品(培养肉、菌蛋白、黑水虻幼虫、家蝇幼虫、粉虱幼虫、小球藻、螺旋藻、糖海带和贻贝)与植物源食品(PSF)和动物源食品(ASF)进行比较;② 未来食品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其蛋白质、氨基酸、宏量和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含量与PSF和ASF相差无几,甚至更高;③ 未来食品对土地的需求少,能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生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④ 对未来食品的进一步研究是发展可持续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

The potential of future foods for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iets
12-14, doi: 10.1038/s41893-018-0189-7

【主编评语】源自植物、家畜和鱼类是人类传统食物中的核心成分,近年来被称为“未来食品”的食物,比如昆虫、藻类和培养肉等,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Nature Sustainability近期发表文章,将9种未来食品与传统食物在营养价值和环境效益方面进行了对比,揭示了这类食物的潜在价值。(@mildbreeze)

Gut:肠道菌群与肿瘤免疫治疗,仍需更多深入研究

Gut[IF:17.016]

① 肠道菌群可影响癌症患者的PD-1疗效,但是不同的研究组却发现不同的菌株均有类似效果,因此对三项研究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② 结果表明不同研究的菌群ɑ/β多样性、优势菌株、LEfSe结果、KEGG功能和菌群预测信号均不完全一致;③ 通过菌群信号预测PD-1疗效,或许还需要结合RNA测序、代谢组学、癌症过程管理及肠道真菌/病毒的分析,并通过临床试验,深入理解菌群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的关系。

Microbiota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 in search of microbial signals
12-08, doi: 10.1136/gutjnl-2018-317220

【主编评语】Gut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对3项先前的研究数据进行了总结,对比了肠道菌群对PD-1在癌症患者中的疗效的影响,发现不同研究中,菌群的相关信息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今后还需更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以深入剖析菌群与癌症免疫治疗疗效的关联。(@沈志勋)

南方医科大学:肠道菌群生成的格拉司琼在败血症中的护肝作用

Hepatology[IF:14.079]

① 肠道菌群可影响小鼠对败血症所致肝损伤的易感性,抵抗和易感败血症的小鼠有不同的肠道菌群代谢功能;② 抵抗败血症的小鼠肠道菌群可产生较多的格拉司琼,可减少巨噬细胞的促炎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对败血症诱导的肝损伤起保护性作用;③ 该作用依赖于TLR4信号,格拉司琼可能通过抑制5-羟色胺3A受体,减少TLR4下游的NF-кB活化和p-p38积累;④ 败血症患者中,粪便格拉司琼水平与肝损伤程度呈负相关;⑤ 格拉司琼或可防治败血症引起的肝损伤。

Intestinal microbiota mediates the susceptibility to polymicrobial sepsis‐induced liver injury by granisetron generation in mice
12-01, doi: 10.1002/hep.30361

【主编评语】败血症诱导的肝损伤,是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一大问题。Hepatology近期发表来由南方医科大学团队主导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影响小鼠对败血症诱导的肝损伤的易感性,并揭示了菌群生成的格拉司琼(一种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的关键作用和分子机制,为防治败血症引起的肝损伤提供新思路。(@mildbreeze)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脂肪肝疾病中巨噬细胞的关键作用(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16.99]

① 巨噬细胞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有核心作用;② 肝脏巨噬细胞包括肝脏驻留的Kupffer细胞及其招募的血液单核细胞,可分化为促炎巨噬细胞,促进疾病进展;③ 肠道内毒素、脂质及其代谢物、肝细胞损伤和死亡相关分子,是脂肪肝疾病中活化巨噬细胞的主要因素;④ 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也与脂肪肝疾病相关,可能与其慢性炎症作用有关;⑤ 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和靶向巨噬细胞的药物,或能用于NASH的诊断和治疗。

The role of macrophage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11-27, doi: 10.1038/s41575-018-0082-x

【主编评语】来自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综述,详细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巨噬细胞的核心致病作用,以及相关的临床研究进展,推荐相关专业人士仔细阅读。(@mildbreeze)

中山大学等:菌群影响小鼠mRNA的N6-甲基腺苷修饰

Cell Research[IF:15.393]

① N6-甲基腺苷修饰是哺乳动物细胞中最常见的mRNA修饰,通过影响mRNA加工、翻译及降解,而影响胚胎发育、生物钟、免疫反应等生理活动;② 对比正常小鼠及无菌小鼠的脑、肠道及肝脏中的mRNA N6-甲基腺苷修饰,发现在无菌小鼠的脑及肝脏中,N6-甲基腺苷修饰比例更高;③ 在无菌小鼠的肾脏中,带有polyA的mRNA N6-甲基腺苷修饰比例也高于正常小鼠;④ 无菌小鼠的脑中高表达METTL3及METTL14蛋白,两者分别为N6-甲基腺苷修饰的writer及eraser。

Transcriptome-wide reprogramming of N-methyladenosine modification by the mouse microbiome
12-17, doi: 10.1038/s41422-018-0127-2

【主编评语】Cell Research近期发表由中山大学骆观正团队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华人学者Xiaoyun Wang和Tao Pan团队共同主导的通讯研究,发现在无菌小鼠体内(特别是脑),mRNA的N6-甲基腺苷修饰比例高于正常小鼠。(@沈志勋)

从肠道菌群发现新的糖类降解酶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IF:7.572]

① 肠道菌群中通常含有数十或数百个糖类降解酶(CAZymes),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糖苷水解酶(GH)和多糖裂解酶(PL);② CAZy数据库中持续收录了新的CAZymes,并将其按照序列分为不同家族;③ 在人体肠道菌群中已经发现了多个新的CAZyme家族和(或)具有新活性的酶类;④ 这些酶可用于降解木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岩藻糖、果胶等多种不同的多糖类物质;⑤ 这些新发现对于认识多糖水解酶的多样性和演变,以及人体的消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

Interrogating gut bacterial genomes for discovery of novel carbohydrate degrading enzymes
10-13, doi: 10.1016/j.cbpa.2018.09.012

【主编评语】近年来,研究人员在肠道菌群中发现了多种新的糖类降解酶类。(@gaoch)

天然盐度梯度下的土壤菌群结构变化规律

ISME Journal[IF:9.52]

① 在西澳大利亚奥康纳湖附近沿盐度梯度取样(从盐湖边一直到农田),得到两个样品系列,其中一个系列样品还伴有pH梯度;② 提取土壤细菌群落,检测其在不同盐度、pH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差异,发现高盐度群落具有高盐度耐受性,高pH群落具有高pH耐受性,相关性显著;③ 菌群测序共得到3035个OTU,主要为细菌,其中变形菌占41%,拟杆菌15%,放线菌14%,芽单胞菌6%;④ 三成以上与盐度正相关的物种是γ变形菌,多属咸水球形菌科、黄单胞菌科等类群。

Linking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to soil salinity along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11-16, doi: 10.1038/s41396-018-0313-8

【主编评语】一些天然环境梯度为研究微生物的适应性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材料。在本研究中,作者通过盐度梯度下的采样,证明了盐度梯度对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塑造能力,发现了与盐度耐受性相关的核心菌群成员。(@gaoch)

以海神之名:确立全球含量最丰富的 II 类古菌的分类地位

ISME Journal[IF:9.52]

① 通过分析目前已获得的 270 个 MGII 宏基因组,将 MGII 认定为一个目水平的物种类群;② 以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为其命名:暂定种 Poseidoniales,下辖两个科,21个属;③ 此类古菌最初可能只是生活在海洋表面的光能异养微生物,后由于光吸收基因突变,导致 5 个属的成员失去了光吸收能力,并逐渐适应深海无光的环境;④ 在 2 个属中,还发现了水平基因转移(HGT)带来的硝酸还原酶基因;⑤ 这些进化现象促成了此类古菌在全球环境的广泛生存。

A phylogenomic and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lobally abundant Marine Group II archaea (Ca. Poseidoniales ord. nov.)
10-15, doi: 10.1038/s41396-018-0282-y

【主编评语】II 类海洋(Marine Group II,MGII)古菌是海洋表面含量最丰富的浮游古菌。本文基于宏基因组进化分析等方法,为此类古菌定名、拟定族谱等,为将来的相关研究打下良好基础。(@gaoch)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祁玉丽,梦垚,小胖子,沈志勋,gaoch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226 | 肠道中的两种菌,或许对心血管健康很重要

1225 | 大豆发酵食品有哪些潜在健康功效

1224 | 保健品不是灵丹妙药,健康饮食是根本

1223 | 抗菌——任重道远,不忘初心

1222 | 预防感染,菌群保护伞默默做了哪些事

1221 | 请笑纳:关于粪菌移植和益生菌的两篇年度级综述

1220 | 绿叶菜中的硝酸盐,或许能防治脂肪肝

1219 | 在肠内安居,共生菌怎样跟免疫系统搞好关系

1218 | 观舌苔知胃病:舌苔菌群可反映胃炎情况

1217 | 餐馆饭菜热量高,警报惊动BMJ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