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MJ连发:聚焦2型糖尿病饮食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0-10-11

今天是第1151期日报。

BMJ:2型糖尿病患者吃什么膳食脂肪有助于延寿?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7.604]

① 纳入两个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11264名2型糖尿病患者,探究膳食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总死亡率的关系;② 与同等热量的总碳水化合物相比,膳食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海洋来源的n-3 PUFA,均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总死亡率显著相关;③ 动物来源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与较高的总死亡率显著相关,植物来源MUFA无此相关性;④ 与同等热量的饱和脂肪酸相比,膳食总PUFA也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总死亡率显著相关。

Dietary fats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alysis in two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ies
07-02, doi: 10.1136/bmj.l4009

【主编评语】《BMJ》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纳入美国两个大型前瞻队列(NHS和HPFS)中1.1万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11年的随访数据,分析了不同膳食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总死亡率的关联。研究表明,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适当多吃点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海产n-3 PUFA和亚油酸),少吃一些碳水化合物、饱和脂肪酸和动物来源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或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李丹宜)

BMJ:2型糖尿病与哪些饮食因素有关?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7.604]

① 纳入53项基于前瞻性观察研究的荟萃分析,对多种饮食因素与2型糖尿病(T2D)的关联进行伞状回顾分析;② 全谷和谷类纤维的摄入量分别增加30克/天10克/天,则T2D风险分别降低13%和25%;③ 与不饮酒相比,适度酒精摄入(每天12-24克)与T2D风险降低24%相关;④ 增加100克/天的红肉、50克/天的加工肉、2片/天的培根,以及1份/天的含糖饮料,则T2D风险分别显著上升17%、37%、107%、26%;⑤ 上述关联性的证据质量高。

Role of diet in type 2 diabetes incidence: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07-03, doi: 10.1136/bmj.l2368

【主编评语】关于2型糖尿病(T2D)的饮食风险因素,已有不少前瞻性研究和荟萃分析。《BMJ》最新发表的一项伞状回顾(umbrella review)研究,纳入了53项荟萃分析研究,对涉及的153个相关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全谷和谷类纤维摄入量以及适度饮酒,与T2D发病率降低有显著关联,而红肉、加工肉和培根以及含糖饮料,与T2D风险上升显著相关,另外还有大量饮食因素与T2D的关联性需要更多高质量证据来检验。这些发现对于T2D的预防和管理很有参考价值。(@李丹宜)

21万人数据揭示膳食亚油酸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

Diabetes Care[IF:15.27]

① 纳入美国3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中≥17.2万女性和4.1万男性,共493万人-年随访数据,分析膳食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2型糖尿病(T2D)的关联;② 膳食n-6 PUFA占总热量的4.4-6.8%,以亚油酸(LA)为主;③ n-6 PUFA和LA摄入量与T2D风险降低显著相关;④ 在等热量替代模型中,用LA替代一定量的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碳水化合物,可降低T2D风险;⑤ 用LA替代n-3 PUFA不影响T2D风险,用LA替代单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T2D风险的趋势,但不显著。

Associations Between Linoleic Acid Intake an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mong U.S. Men and Women
06-10, doi: 10.2337/dc19-0412

【主编评语】《Diabetes Care》近期发表研究,对美国3项大型前瞻队列(NHS、NHSII和HPFS)中21万多人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膳食亚油酸(一种n-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风险负相关,用适量亚油酸来替代部分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或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李丹宜)

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与2型糖尿病风险

Diabetes Care[IF:15.27]

① 来自丹麦和英国的两项病例对照和一项队列研究,探究成人外用皮质类固醇(CS)与患2型糖尿病(T2D)风险的关联;② 约17万新发T2D患者中,局部外用CS的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病者,T2D和外用CS之间显著正相关;③ 丹麦约269万人群中,局部外用CS的个体患T2D风险较未使用者显著增加;④ 两组丹麦研究中,局部外用CS和T2D之间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联;⑤ 临床医生应注意强效外用CS可能的致糖尿病副作用。

Association Between Topical Corticosteroid Use and Type 2 Diabetes in Two European Population-Based Adult Cohorts
06-01, doi: 10.2337/dc18-2158

【主编评语】皮质类固醇常用于治疗湿疹及银屑病等皮肤疾病。Diabetes Care上发表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中,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均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显著正相关,提示皮质类固醇或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沈志勋)

浙江大学朱善宽:肠道菌群与脂肪分布的性别特异性关联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纳入212名受试者(45%男性、55%女性),分析粪便菌群与脂肪分布的关联;② 根据男性型脂肪(android fat)与女性型脂肪(gynoid fat)的比例将每种性别的受试者分为4组;③ 菌群特征与脂肪分布的关联呈现出性别特异性,随着菌群丰度与多样性增加,女性中高男性型脂肪的个体减少,而男性中高女性型脂肪的个体增加;④ 在属及科水平上,鉴定出了Holdemanella菌科及Gemmiger菌属在男性及女性中均与脂肪分布相关,但在不同性别中的关联性相反。

Sex-specific associa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me and fat distribution
06-03, doi: 10.1038/s41467-019-10440-5

【主编评语】来自浙江大学朱善宽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超过200名受试者中,鉴定出了肠道菌群与脂肪分布的关联,并发现这种关联存在性别特异性差异。(@沈志勋)

Cell子刊:肠道中两种功能不同的Th17细胞

Immunity[IF:21.522]

① Th17细胞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起到致病作用,但也可以非炎症性方式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② 鼠柠檬酸杆菌诱导产生的Th17细胞是炎症性的,而分节丝状菌(SFB)诱导产生的组织驻留Th17细胞是非炎症性的;③ SFB Th17细胞起到稳态维持作用,在刺激下不分泌IFN-γ,且无法清除鼠柠檬酸杆菌感染;④ SFB Th17细胞与静息态下的记忆T细胞在代谢上是相似的,而鼠柠檬酸杆菌Th17细胞则与炎症性效应细胞相似,倾向于利用有氧糖酵解进行代谢。

The Intestine Harbors Functionally Distinct Homeostatic Tissue-Resident and Inflammatory Th17 Cells
06-19, doi: 10.1016/j.immuni.2019.05.004

【主编评语】Th17细胞可能以非炎症性方式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但这些稳态性Th17细胞与炎症性Th17细胞的差异尚未明确。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与致病菌诱导产生的炎症性Th17细胞不同,共生细菌诱导产生的Th17细胞有维持肠道免疫稳态的功能,并有着不同的代谢特征。(@沈志勋)

Nature子刊:受肠道菌群调控的IL-33激活ILC2抑制艰难梭菌感染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通过转录组分析,鉴定出IL-33的表达在高毒性艰难梭菌感染后显著上调;② IL-33抑制了艰难梭菌感染造成的小鼠死亡,并抑制了艰难梭菌对肠道上皮的破坏,且不影响细菌负荷及毒素表达;③ 机制上,IL-33驱动艰难梭菌感染后小鼠结肠中的2型天然淋巴细胞(ILC2)活化,在缺失B、T细胞的Rag2敲除小鼠中,IL-33处理可抑制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死亡;④ 肠道中的IL-33表达受到肠道菌群调节;⑤ IL-33信号失调与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高死亡率相关。

IL-33 drives 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mediated protection during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06-20, doi: 10.1038/s41467-019-10733-9

【主编评语】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艰难梭菌感染小鼠后,IL-33表达上调并激活2型天然淋巴细胞(ILC2),从而抑制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上皮损伤及死亡。在艰难梭菌感染患者中,IL-33信号通路也影响了患者的死亡率。另外,IL-33的表达受到肠道菌群的调控。(@沈志勋)

Cell子刊:小鼠隐孢子虫感染模型助力疾病研究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5.753]

① 人及动物均可发展出对隐孢子虫病的抗性,但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机制尚未明确;② 从天然感染的小鼠中分离并鉴定出一种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tyzzeri;③ 利用C. tyzzeri感染小鼠构建隐孢子虫感染模型,可模拟人体隐孢子虫病,引起肠道病理;④ 利用CRISPR技术使体内的隐孢子虫易于检测,发现IFN-γ控制早期的隐孢子虫感染,而T细胞负责清除隐孢子虫;⑤ 感染活体隐孢子虫或使用减毒隐孢子虫疫苗,均可抑制隐孢子虫的二次感染。

A Genetically Tractable, Natural Mouse Model of Cryptosporidiosis Offers Insights into Host Protective Immunity
06-18, doi: 10.1016/j.chom.2019.05.006

【主编评语】隐孢子虫病可造成婴幼儿的死亡、营养不良及生长缓慢。Cell Host and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构建了小鼠隐孢子虫感染模型,解释了宿主调控隐孢子虫感染的机制,并有助于未来的疫苗开发研究。(@沈志勋)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flying dutchman,李丹宜,方芳,沈志勋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703 | 大肠癌中,菌群生物膜扮演什么角色?

0702 | Akk死菌有用活菌扑街+肠脑轴小专题7篇

0701 | 6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0630 | 关注宏观尺度下菌群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0629 | 医学顶刊齐聚焦:2型糖尿病近期有哪些重要临床进展?

0628 | IBD+怀孕,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变化何去何从?

0627 | 调节免疫,肠道真菌起啥作用?

0626 | 预防心血管疾病,补充维生素D有效吗?

0625 | 《自然·医学》双发:靶向肠道菌群或可改善食物过敏和运动能力

0624 | 揪出大肠癌早期转移的“种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