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鱼油、n-3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 |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1392期日报。
BMJ:鸡蛋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无关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7.604]
① 纳入173 563名女性,42 055名男性,最长随访32年,进行前瞻性分析;同时额外纳入27项研究(共计1 720 108名参与者),进行荟萃分析;② 基于队列的前瞻性分析显示,与每月摄入<1个鸡蛋相比,每天摄入≥1个鸡蛋并未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③ 更新后的荟萃分析显示,每天每增加摄入1个鸡蛋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中风风险并不相关;④ 基于地域的亚组分析显示,美国和欧洲人群中鸡蛋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无关,但在亚洲队列中发现了负相关性。
Egg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ree large prospective US cohort studi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updated meta-analysis
03-04, doi: 10.1136/bmj.m513
【主编评语】BMJ近期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合并荟萃分析研究显示,鸡蛋摄入(每天摄入≥1个鸡蛋与每月摄入<1个鸡蛋相比)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无关。亚组分析甚至显示,亚洲人群中,鸡蛋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负相关。本研究结论又与去年发表在JAMA上的研究相反(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60256617)。本研究作者指出,JAMA研究中的鸡蛋摄入分析单位为每天半个,在该低摄入量下,没有很好的控制其他膳食混杂因素,或许导致了对鸡蛋效应的过高估计。(@flying dutchman)
BMJ:补充鱼油或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7.604]
① 2006-2010年间,纳入427678名40-69岁间,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女性和男性,随访到2018年底;② 在基线,有31.2%的人服用鱼油补充剂(任何剂量);③ 与不服用鱼油补充剂的人相比,日常服用鱼油补充剂与较低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相关,对应的风险比分别为 0.87(0.83-0.90),0.84(0.78,0.91),和0.93(0.90,0.96);④ 在高血压人群中,鱼油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更强。
Associations of habitual fish oil supplementation with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evidence from a large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03-04, doi: 10.1136/bmj.m456
【主编评语】近期BMJ发表的一项基于英国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不服用鱼油补充剂的人相比,日常服用鱼油补充剂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呈负相关,且该相关性在高血压人群中更强。但需注意的是,本研究并没有鱼油补充剂的剂量信息,需更多研究来探究鱼油剂量与其效果的关系。(@flying dutchman)
n-3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综述)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IF:7.755]
① 纳入86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62 796名受试者,干预12-88个月不等;② 增加长链n-3脂肪酸(LCn3)摄入对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事件、中风和心律失常几乎没影响,但可轻微降低冠心病发病和死亡风险;③ 增加亚麻酸(ALA)摄入对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冠心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基本无影响,但可轻微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心律失常风险;④ 除了增加LCn3摄入可降低甘油三酯,增加LCn3和ALA摄入无不良事件,对血脂、血压基本无影响。
Omega‐3 fatty acids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02-29, doi: 10.1002/14651858.CD003177.pub5
【主编评语】近期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发表了一项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系统分析了n-3脂肪酸摄入(通过补充剂、提供食物或提供饮食指导干预),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增加长链n-3脂肪酸摄入可以明显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同时可轻微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而增加亚麻酸摄入可以轻微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心律失常风险。(@flying dutchman)
不同全谷物饮食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40名代谢综合征男性患者进行8周随机交叉试验;② 与全谷物小麦相比,全谷物黑麦(无论是否添加木脂素)对葡萄糖耐量无影响;③ 干预4周后,与全谷物小麦相比,全谷物黑麦显著降低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但干预8周后无上述差异;④ 与全谷物黑麦相比,全谷物黑麦可显著增加双歧杆菌丰度并降低梭菌属丰度;⑤ 不同饮食干预后受试者的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变化受到干预前肠型的影响。
Effects of whole-grain wheat, rye, and lignan supplementation on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me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02-25, doi: 10.1093/ajcn/nqaa026
【主编评语】全谷物食品具有防治代谢综合征的潜能,不同的全谷物食品可能具有不同的健康效应。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随机交叉试验结果,在40名代谢综合征男性患者中,对比了全谷物小麦及全谷物黑麦饮食对心血管风险因素指标的影响,发现相比于全谷物小麦饮食,全谷物黑麦饮食仅可短暂地降低总胆固醇及LDL胆固醇,而对糖代谢无显著影响。另外,受试者对全谷物饮食的应答受到肠型的影响。(@szx)
不是所有土豆都与较高血压和BMI相关
Clinical Nutrition[IF:6.402]
① 纳入2696名40-59岁,参与了INTERMAP研究的受试者,综合探究土豆摄入与血压(BP)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② 未发现总土豆,水煮土豆,土豆泥,烤土豆或土豆混合菜品与BP及BMI的关系;③ 在美国女性中,较高的炸土豆摄入与较高的收缩压(+2.29 mmHG),舒张压(+1.14 mmHG),BMI(+0.86 kg/m2)相关;④ 上述炸土豆与BP及BMI的相关性只在餐食质量较低的人群中发现,餐食质量较高的人群中未发现该相关性。
Potato consumption, by preparation method and meal quality, with blood pressure and body mass index: The INTERMAP study
01-22, doi: 10.1016/j.clnu.2020.01.007
【主编评语】以往关于土豆和高血压及肥胖风险的研究,很少考虑土豆加工方式及随餐质量。近期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横断面分析从这两个方面重新探究了土豆与血压及身体质量指数的关系。该分析并未发现总土豆,水煮土豆,土豆泥,烤土豆或土豆混合菜品与血压及身体质量指数的关系;但在美国女性,特别是餐食质量较低的女性中,发现炸土豆摄入与血压及身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flying dutchman)
碳水化合物可缓解高纤维饮食带来的腹胀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Gastroenterology[IF:4.803]
① OmniHeart是一项3期随机交叉喂养试验,受试者前后分别接受三种高纤维饮食喂养;② 每种饮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含量不一样,持续6周,中间洗脱2-4周;③ 分析纳入164名受试者,高蛋白质组的腹胀发生率显著高于高碳水化合物组(相对风险比为1.40);④ 高蛋白质组与高不饱和脂肪组,及高不饱和脂肪组与高碳水化合物组,在腹胀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⑤ 黑人受试者与非黑人受试者相比,在接受三种饮食后发生腹胀的风险更高。
Effects of High-Fiber Diets and Macronutrient Substitution on Bloating Findings From the OmniHeart Trial
01-15, doi: 10.14309/ctg.0000000000000122
【主编评语】高膳食纤维饮食可能会增加腹胀风险。但高膳食纤维饮食下,不同宏量营养素与腹胀的关系尚无研究。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对OmniHeart试验进行了再分析。分析发现,在采取等热量高膳食纤维饮食的受试者中,与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58%碳水化合物,15%蛋白质,21%不饱和脂肪)相比,富含蛋白质的饮食(48%碳水化合物,25%蛋白质,21%不饱和脂肪)会增加腹胀风险。而高碳水化合物与高不饱和脂肪饮食(48%碳水化合物,15%蛋白质,31%不饱和脂肪),及高蛋白与高不饱和脂肪饮食相比,腹胀风险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该研究提示,用碳水化合物替换蛋白质,或许可以缓解高纤维饮食带来的腹胀。(@flying dutchman)
亚油酸摄入与低死亡率相关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纳入38篇报道了44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文章,有膳食摄入数据的有811 069人,测量了生物标志物的有65 411人;② 膳食亚油酸(LA)摄入最高组比最低组的相对风险比(RR)为0.87(总死亡率),0.87(心血管疾病死亡率),0.89(癌症死亡率);③ 组织/血液LA浓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对应的RR为0.91(总死亡率),0.89(心血管疾病死亡率),0.91(癌症死亡率);④ 基线年龄以及膳食测量方法可能是LA与总死亡率关系异质性的来源。
Dietary intake and biomarkers of linoleic acid and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02-05, doi: 10.1093/ajcn/nqz349
【主编评语】近期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纳入44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了膳食亚油酸摄入以及亚油酸生物标志物与死亡率的关系。分析发现,较高的亚油酸摄入(无论是通过膳食调查还是生物标志物来衡量),与较低的全因、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死亡率相关。(@flying dutchman)
蔗糖素和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尚存疑(综述)
Nutrition Reviews[IF:5.779]
① 大多数研究发现,摄入阿斯巴甜或蔗糖素对血糖、胰岛素或肠道激素水平无影响;② 少数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食用阿斯巴甜或蔗糖素会影响葡萄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浓度,且主要集中在肥胖或糖尿病患者;③ 各试验方法设计的差异导致了上述不一致结果的出现;④ 未来试验应注意评估受试者过去非营养甜味剂(NNS)使用情况,注意NNS的干预途径和干预浓度以贴近实际生活;⑤ 同时,应纳入健康和非健康人群,采用合理设计,并探索NNS长期影响。
Effect of sucralose and aspartame on glucose metabolism and gut hormones
02-17, doi: 10.1093/nutrit/nuz099
【主编评语】近期Nutrition Reviews发表的一篇综述,系统总结了当下关于蔗糖素和阿斯巴甜摄入对葡萄糖代谢和肠道激素影响的研究。大部分试验显示摄入蔗糖素或阿斯巴甜对血糖、胰岛素或肠道激素无影响,但少数试验显示存在影响。这些不一致的发现主要由不同试验在设计和方法上的差异引起。作者指出,当下证据不足以支持蔗糖素或阿斯巴甜摄入对葡萄糖代谢和肠道激素的不利或有利影响;并针对未来关于非营养甜味剂试验提出了几个注意事项。(@flying dutchman)
国内团队:海参多肽具有潜在的糖尿病疗效
Food Chemistry[IF:5.399]
① 通过体外胃肠消化法水解海参冻干粉,产生不同大小的海参多肽;② 海参水解产物可改善3T3-L1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并提高HepG2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③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海参多肽与二肽基肽酶IV(DPP-IV)的结合方式类似anagliptin,可能对DPP-IV有潜在的抑制作用;④ 具有较低分子量的海参多肽(<3kDa)具有较高的DPP-IV抑制活性,利用LC-MS/MS鉴定出58个<3kDa的海参多肽。
Release of antidiabetic peptides from Stichopus japonicas by simulated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01-21, doi: 10.1016/j.foodchem.2020.126273
【主编评语】海参是一种高蛋白食物,可通过酶解作用释放出多种多肽。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惠静团队及吴彦超团队在Food Chemistr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体外胃肠消化法水解海参冻干粉以产生多种海参多肽,发现海参多肽在体外可改善葡萄糖的摄取及耐受。进一步研究发现,海参多肽可能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IV(DPP-IV)发挥抗糖尿病作用。(@szx)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flying dutchman,FU,this little piggy,orchid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304 | 囤积脂质还是消耗掉?且看肠道菌如何与肠细胞沟通交流
0303 | 《自然·综述》聚焦:菌群与免疫的对话,如何调控肠道健康
0229 | 肠道菌群临床研究登上NEJM & 益生菌小专题
0228 | 《科学》:孕期饮食和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后代长期代谢健康?
0227 | 北大郑乐民团队突破:全新的促脂肪肝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