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肠道大会专刊:学术演讲现场记录1 |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1830期日报。
赵方庆+冀培丰:菌脑肠轴交互的定量解析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肠道菌群与其宿主的动态双向互作(即菌群-肠-脑轴)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② 肠道菌群可通过迷走神经信号、间接调控免疫反应和调节刺激神经活性的代谢物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过程;③ 由于人类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的复杂性及模拟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动物模型的局限性,关于菌群-肠-脑轴如何影响ASD仍不清楚;④ 由观察疾病下的菌群改变,到利用菌群干预神经疾病,可能是未来靶向利用“菌群-肠-脑轴”治疗ASD的安全有效的策略。
菌脑肠轴交互的定量解析
【主编评语】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研究员及冀培丰副研究员发表了题为《菌脑肠轴交互的定量解析》的报告,介绍了目前基于“菌群-肠-脑轴”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自闭症上的作用的研究进展。(@Epi汪)
张发明:肠道微生物组重建及其核心介入途径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肠道微生物重组包含三个层次,包括洗涤菌群移植、选择性菌群移植和益生菌与益生元;② 洗涤菌群移植包括造物(安全性、统一度量衡)和造术(合适的时机和对象);③ 洗涤菌群移植、选择性菌群移植和益生菌与益生元的作用效果是递减的;④ 肠道微生物组重建的核心介入途径包括经内镜肠道植管术等;⑤ 肠道微生物组重建的价值,体现在从极端的角度验证问题,包括临床实践和早期探索性研究的需求。
肠道微生物组重建及其核心介入途径
【主编评语】南京医科大学张发明教授发表了题为《肠道微生物组重建及其核心介入途径》的报告,从物质与技术两个层面陈述和评价该领域的全球进展。(@Epi汪)
于君: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与肿瘤精准转化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肠道微生物与多种癌症有关,尤其是结直肠癌;② 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的转化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③ 肠道病原体可能具有致癌作用,而相应的益生菌有助于防治肿瘤发生;④ 肠道细菌、真菌和病毒与结直肠癌都存在关联,或可利用肠道菌群作为结直肠癌的生物标志物;⑤ 粪菌移植可能影响癌症治疗的效果,肠道微生物组或可通过引起药物降解而对药物的功效产生影响。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与肿瘤精准转化
【主编评语】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于君教授发表题为《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与肿瘤精准转化》的报告,对结直肿瘤中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概述和讨论,包括菌群在其中作用的相关机制和通路。(@Epi汪)
魏泓:基于无菌动物的功能微生物组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无菌动物随着微生物组功能研究的深入的进入新阶段,呈现规模化、多样化、功能化特点;② 无菌动物将在因果关系确立,在体内定性、定量、定位、互作研究中成为微生物组研究的关键动物模型;③ 比较、移植、互作、发育是利用其开展的主要的研究模式;④ 可以利用无菌动物模型,开展体内富集、培养、筛选、分离、获取靶标或功效微生物的操作;⑤ 无菌动物可以作为活体生物药或肠道菌群靶标药物研发与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模型。
基于无菌动物的功能微生物组研究
【主编评语】陆军军医大学魏泓教授发表题为《基于无菌动物的功能微生物组研究》的报告,强调了无菌动物模型在当下研究中发挥的潜在作用以及巨大价值。(@Epi汪)
王军:数据和方法驱动的微生物组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微生物组研究日益成为技术和数据驱动的学科领域;② 在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第二代测序技术是学科兴起的主要推动因素,肠道和其他部位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在多组学的研究框架内不断深入;③ 第三代测序技术的使用、新的数据形式和更大数据量的收集和分析,以及更新的数据分析(包括人工智能)方法促进了本领域研究的发展;④ 这些技术和数据的进步有助于解答微生物组的基础组成多样性,阐述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尤其是免疫和代谢类疾病。
数据和方法驱动的微生物组研究
【主编评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王军研究员发表题为《数据和方法驱动的微生物组研究》报告,强调了微生物组数据分析方法的进步对相关研究的推动作用。(@Epi汪)
蓝灿辉:全球肠道微生物组研究最新动向:肠道免疫大时代的到来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肠道微生物组研究已经全面进入到挖掘内在机制和因果关系的新阶段,更严谨的动物模型和更专业的数据挖掘技术正在被建立;② 微生物组影响宿主的分子和细胞机制逐渐被揭示,科学家从肠-轴和多组织器官互作层面,深入理解微生物组与宿主和疾病的关系;③ 靶向微生物组的临床试验数据在逐步积累,其中有关于微生物组与免疫的研究和转化格外值得关注;④ 围绕着肠道免疫的研究和转化将成为新的热点。
全球肠道微生物组研究最新动向:肠道免疫大时代的到来
【主编评语】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蓝灿辉院长发表题为《全球肠道微生物组研究最新动向:肠道免疫大时代的到来》的报告,总结了现阶段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进展,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新的研究趋势和方向。(@Epi汪)
周宏伟:肠道菌群:从因果到多中心临床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人体菌群与疾病存在广泛关联,有望成为众多疾病诊治防新靶标;② 菌群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有关键的两点,一是运用动物模型阐明因果机制,二是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菌群标志物;③ 基于前期发现的区域间疾病特征菌谱的异同,存在“菌群模型的地域依赖性”假说;④ 中国临床微生态研究协作组(CALM)平台的建立,以期阐明我国跨区域多种疾病的关键特征菌,推动以肠道菌群为代表的人体微生物组新型标志物的临床转化研究。
肠道菌群:从因果到多中心临床研究
【主编评语】南方医科大学周宏伟教授发表题为《肠道菌群:从因果到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报告,总结强调了临床微生物组学研究的未来趋势,以及因果关联研究的方式以及重要性。(@Epi汪)
谢鹏:微生物-肠-脑轴:神经疾病研究新切入点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目前研究已发现微生物-肠-脑轴(MGB)在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梗死、帕金森病、记忆障碍、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病因及诊断方面均有重要作用;② 肠道菌群特异性改变可以部分解释抑郁症的病因,同时可以辅助抑郁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鉴别诊断;③ 拟杆菌和肠道噬菌体具有作为抑郁症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作用;④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可进一步开展因果关联研究;⑤ 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或许是MGB轴研究的理想模型。
微生物-肠-脑轴:神经疾病研究新切入点
【主编评语】国家卫生健康委功能性脑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谢鹏主任发表题为《微生物-肠-脑轴:神经疾病研究新切入点》的报告,指出微生物-肠-脑轴(MGB)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并结合团队工作内容,报告了最新的科研进展。(@Epi汪)
朱可可:肠道菌群调节神经元功能以及恐惧行为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抗生素处理的小鼠和无菌的成年小鼠有恐惧消退和学习缺陷的表现;② 单细胞测序发现,相关的关键脑区内,兴奋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基因表达改变;③ 双光子活体成像发现,消退学习过程中ABX小鼠的突触后树突棘重构受损,或与小胶质细胞不成熟有关,同时相关神经活动减弱;④ 给新生无菌小鼠定植多样化菌群可恢复消退学习能力;⑤ 菌群可能通过特定代谢物(而非迷走神经)影响消退学习。
肠道菌群调节神经元功能以及恐惧行为
【主编评语】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朱可可博士发表题为《肠道菌群调节神经元功能以及恐惧行为》的报告,阐述了其研究中发现的肠道菌群与小鼠学习能力以及恐惧行为之间的关联。(@Epi汪)
刘星吟:孤独症菌群发育特征及其干预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孤独症儿童(ASD)肠道菌群多样性、菌群结构、菌群检出率,微生物关系网络与健康儿童差异显著,尤其在三岁前;② ASD遗传因素和菌群稳态存在一定程度关联,解释二者的因果关系有助于发展针对ASD的肠道菌群干预措施;③ 基于“肠脑轴”的益生菌干预可解决ASD的肠道生理问题,也可能缓解部分患儿行为缺陷,但需要双盲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进一步验证;④ 益生菌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宜持续服用,且只能缓解部分ASD行为问题。
孤独症菌群发育特征及其干预
【主编评语】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刘星吟发表了题为《孤独症菌群发育特征及其干预》的报告,介绍了孤独症儿童菌群发育与其临床症状的关系和靶向肠道菌群的孤独症干预措施。(@Epi汪)
刘志刚:孕期肥胖对子代认知功能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机制及“肠-脑”营养干预策略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人群研究发现,母代孕前肥胖可能与子代学习、社交能力下降相关;② 进一步利用高脂膳食构建肥胖小鼠模型发现,母代肥胖会扰乱自身及后代肠道菌群的稳态,降低后代学习记忆及社交能力;③ 孕前肥胖可能会增加“生命早期1000天”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④ 孕期、生命早期补充膳食纤维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从而改善母代肥胖引起的神经发育问题,这可能是潜在的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
孕期肥胖对子代认知功能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机制及“肠-脑”营养干预策略
【主编评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志刚教授发表题为《孕期肥胖对子代认知功能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机制及“肠-脑”营养干预策略》的报告,指出“肠-脑”轴机制可能介导了母体肥胖引起的后代认知和社交障碍,而膳食纤维是一种潜在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Epi汪)
朱峰:精神分裂症系统免疫激活的肠道菌群基础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肠道微生物组成异常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② 人体与动物研究均表明,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是肠道菌群在精神分裂症疾病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中介物质;③ 前庭链球菌定植可以增加肠道内5-HT含量,降低血清、肠道内的多巴胺含量,降低肠内GABA含量;④ 移植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至SPF小鼠内可部分再现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⑤ 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调节代谢过程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免疫紊乱。
精神分裂症系统免疫激活的肠道菌群基础
【主编评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峰教授发表了题为《精神分裂症系统免疫激活的肠道菌群基础》的报告,指出了肠道菌群在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作用。(@Epi汪)
段丽萍:微生态疗法治疗肠-脑轴功能紊乱研究进展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菌群-肠-脑轴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精神益生菌、天然药物或粪菌移植是有效、潜在的治疗手段;② 罗伊氏菌可改善应激大鼠和无菌大鼠的内脏高敏感,与抑制中枢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有关;③ 小檗碱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应激所致的内脏高敏感和小胶质细胞活化及雌激素缺乏导致的焦虑样行为;④ 小檗碱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刺激肠道菌群产生多巴和多巴胺;⑤ 粪菌移植在调节肠脑轴紊乱的应用较少,微生态疗法需要扩大规模和深入研究。
微生态疗法治疗肠-脑轴功能紊乱研究进展
【主编评语】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教授发表题为《微生态疗法治疗肠-脑轴功能紊乱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基于菌群-肠-脑轴的益生菌、天然药物(小檗碱)对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效果研究。(@Epi汪)
杜昱光:大肠器官芯片的构建及其应用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为了更简单、快速和低成本地研究肠道微生物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可蠕动肠道微流控芯片系统;② 该系统肠道上皮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在蠕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共同培养,并观察到肠道绒毛和粘液层的形成;③ 该系统具有体积小、通量高、易于观察、易于分析、可模拟微环境等优点;④ 利用该系统,建立了由致病菌引起的肠道损伤和炎症反应-药物治疗的模型,并研究了寡糖等功能物质对肠道菌定殖、肠道屏障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大肠器官芯片的构建及其应用
【主编评语】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杜昱光研究员发表题为《大肠器官芯片的构建及其应用》的报告,指出大肠器官芯片系统在体外研究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组对肠道疾病影响和机制的良好潜力。(@Epi汪)
徐开宇:急性期脑卒中引发的肠道菌群紊乱反之加重脑梗塞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临床队列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存在变化,而动物模型进一步揭示脑卒中后肠菌紊乱的机制与影响;② 脑缺血可迅速引起肠道缺血,并通过自由基反应产生过量硝酸盐,导致肠杆菌科富集;③ 肠杆菌科的富集可诱导全身性炎症加剧脑梗塞严重程度,且是脑卒中患者早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④ 通过使用氨基胍或超氧化物歧化酶减少硝酸盐的产生,或用钨酸盐抑制硝酸盐呼吸,可抑制肠杆菌科的过度生长,降低全身性炎症程度并改善脑损伤。
急性期脑卒中引发的肠道菌群紊乱反之加重脑梗塞
【主编评语】南方医科大学徐开宇博士发表题为《急性期脑卒中引发的肠道菌群紊乱反之加重脑梗塞》的报告,指出脑卒中与肠道菌群紊乱之间的相互关联,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以肠杆菌科的增多为特征,其可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后损伤的进展。(@Epi汪)
荆瀛黎:粪菌移植对脊髓损伤小鼠神经修复的影响-脑肠轴的作用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肠道菌群在脊髓损伤(SCI)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加重SCI神经损伤,SCI患者表现出菌群紊乱;② 将健康小鼠粪菌移植(FMT)给SCI小鼠有助于受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促进神经元存活和突触再生;③ FMT可重塑SCI小鼠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增加肠道运动功能;④ 肠道菌群重塑伴随短链脂肪酸增加,下调SCI小鼠脊髓组织中IL-1β/NF-κB信号,调节神经功能和肠道功能;⑤ FMT重塑肠道菌群改善SCI小鼠可能与短链脂肪酸的抗炎作用有关。
粪菌移植对脊髓损伤小鼠神经修复的影响-脑肠轴的作用
【主编评语】中国康复科学所的荆瀛黎博士发表了题为《粪菌移植对脊髓损伤小鼠神经修复的影响-脑肠轴的作用》的报告,介绍了脊髓损伤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和粪菌移植干预对脊髓损伤小鼠的改善作用。(@Epi汪)
董晨:IL-17D——肠道炎症和疾病中的新角色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IL-17D是IL17家族的新分子,主要在肺和肠道表达;② IL17D-/-的DSS小鼠表现出肠道菌群紊乱、肠炎加重、肠上皮修复缺陷和大肠长度减少等表型;③ IL17D-/-增加肠癌模型肿瘤的发生,且IL17D作用于ILC3,而非Th17和gdT;④ IL17D受体是CD93,CD93表达的ILC3也同时表达IL22,IL17D-/-小鼠IL-22表达降低,AHR降低;⑤ IL17D通过CD93发挥功能,诱导ILC3的成熟,在感染或损失的时候,ILC3分泌IL22,促进肠上皮的增殖和修复,同时表达更多的抗菌肽。
IL-17D, a new player in gut inflammation and diseases
【主编评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董晨院士发表题为 IL-17D, a new player in gut inflammation and diseases 的报告,发现了IL17家族新分子IL17D,指出IL17D通过结合CD93作用于ILC3细胞分泌IL-22进行肠道上皮细胞的损伤修复的新机制。(@Vera)
苏冰:MAPK和WNT通路在基质细胞中的互作介导肠道损伤修复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Map3k2-/-小鼠DSS处理后可诱导更严重的结肠炎,伴随肠道屏障损伤和肠道上皮细胞丢失;② MEKK2对于体外结肠类器官的生长不是必须的,而Map3k2-/-小鼠Wnt信号降低,MEKK2调节R-spondin-1表达,后者有助于细胞生长;③ R-spondin-1通过与LGR4/5结合放大和活化Wnt信号;④ R-spondin-1主要由肠道基质细胞分泌,MEKK2通过KLF2调节其分泌;⑤ DSS处理通过诱导ROS产生激活MAP3K2,通过KLF2诱导R-spondin-1分泌,促进肠道损伤修复。
Cross-talk between the MAPK and WNT signal in stromal cell mediated intestine damage repair
【主编评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苏冰教授发表题为 Cross-talk between the MAPK and WNT signal in stromal cell mediated intestine damage repair 的报告,指出ROS- MAP3K2-KLF2- R-spondin-1有助于调控DSS暴露后的肠道屏障修复。(@Vera)
Eran Elinav:疾病与健康中的宿主-微生物组互作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以往菌群治疗主要有粪菌定植,益生元和益生菌干预等方法,思路较单一;② 现在的治疗方案主要以个性化营养、菌群移植、代谢物干预、靶向清除特定菌及对宿主的干预组成;③ 人群对于同一种食物的应答个体化差异很大,因此,基于大量数据以及个性化分析介导的对个体进行精准的个性化营养方案;④ 阴道菌群成为菌群移植的新星,阴道菌可有效治疗阴道菌群病;⑤ 代谢物小分子烟酰胺可显著改善渐冻症小鼠模型ALS的表型,噬菌体可靶向清除特定菌群。
Host-microbiome interactions in health and disease
【主编评语】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教授Eran Elinav发表题为 Host-microbiome interactions in health and disease 的报告,通过加深对菌群-宿主互作机制的理解,揭示了以个性化营养、菌群移植、代谢物干预、靶向清除特定细菌及对宿主的干预等构成的菌群干预治疗新思路。(@Vera)
朱书:对细菌和病毒的肠道免疫应答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粘膜免疫器官,聚集了远超过人体细胞数目的微生物和全身一半以上的免疫细胞;② 肠道先天免疫系统可识别肠道病原微生物以及共生微生物;③ 肠道辅助型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介导针对肠道微生物的免疫反应;④ 利用多种小鼠模型、微生物及代谢物筛选和新一代测序,深入研究肠道免疫细胞和微生物互作,以期通过靶向宿主免疫反应,或者直接靶向微生态,实现对于人类疾病(特别是消化道感染,炎症和肿瘤)的干预。
Intestinal immune responses toward bacteria and virus
【主编评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的朱书教授发表题为 Intestinal immune responses toward bacteria and virus 的报告,介绍先天免疫系统对共生和致病病毒的识别和Treg细胞对肠道生物免疫反应的调节,以及利用多种手段开展肠道免疫细胞和微生物互作研究。(@Vera)
Andrew Goodman:微生物组对药物代谢的贡献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药物可作为一种研究肠道菌群识别和转化外源物质方式的化学工具;② 目前的临床动物研究和人群研究不适用于研究菌群对药物代谢的影响;③ 对271个药物及76个菌群下拉实验发现,2/3的药物至少被1种菌代谢,菌的基因决定了代谢的药物类型,有相似结构的药物富集;④ 进一步筛选药物代谢的酶,发现即使是简单的药物修饰,也局限于特定的菌群,同时,菌群也可以对多种药物进行同一种修饰。
Microbiome contributions to drug metabolism
【主编评语】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Andrew Goodman发表题为 Microbiome contributions to drug metabolism 的报告,通过揭示菌群、物种、酶和代谢物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给药物开发、临床实验及患者用药给予指导;(@Vera)
郭晓欢: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肿瘤的治疗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抗生素处理降低肿瘤小鼠对奥沙利铂反应性,伴随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丁酸减少;② 补充丁酸可增强CD8+T细胞的功能,恢复抗生素处理荷瘤小鼠对奥沙利铂的反应性;③ 肿瘤组织中浸润的CD8+T细胞高表达转录调控因子ID2,ID2通过调控IL-12信号促进CD8+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④ 丁酸通过调节ID2的表达,影响抗肿瘤免疫应答;⑤ 对奥沙利铂化疗响应较好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丁酸含量高于无反应患者,丁酸处理同样可以促进人CD8+T细胞的ID2表达与功能。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促进肿瘤治疗疗效
【主编评语】清华大学医学院的郭晓欢研究员发表题为《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促进肿瘤治疗疗效》的报告,发现丁酸通过ID2介导CD8+T细胞活性,促进肿瘤免疫应答。(@Vera)
丁思远:肠道中的SARS-CoV2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粪口传播途径是人微生物传播的重要途径,大量的研究表明,新冠患者同时伴有胃肠道感染;② ACE2,一种SARS-CoV2 进入体内的受体,在成熟的肠上皮细胞中高表达;③ 重组VSV-SARS-CoV2可感染并在人肠道类器官中进行复制,且是从细胞顶部进行感染,诱导肠上皮细胞多核体的形成;④ 人胃液和结肠液可使SARS-CoV2失活;⑤ 目前为止,在新冠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没有发现可传播的活病毒。
SARS-CoV-2 in the gut: a fluid and crappy situation
【主编评语】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丁思远发表题为 SARS-CoV-2 in the gut: a fluid and crappy situation 的报告,指出病毒可通过ACE2受体侵入人肠上皮细胞,进而进行复制和感染。(@Vera)
陶万银:新冠病毒肠道感染——证据和挑战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新冠肺炎大流行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② 尽管新冠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和肺部的影像学改变,相当部分新冠患者的胃肠症状也被报道;③ 大约50%的患者存在粪便病毒脱落,并且粪便病毒RNA检测阳性可在呼吸系统试纸转阴后持续2星期以上;④ 多个研究从患者的粪便中成功分离了有感染性的新冠病毒颗粒;⑤ 新冠病毒受体ACE-2在肠上皮细胞中异常高表达,且基于肠道类器官多种动物模型的研究,也报告了新冠肠道感染的证据。
新冠病毒肠道感染——证据和挑战
【主编评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陶万银副研究员发表题为《新冠病毒肠道感染——证据和挑战》的报告,提出肠道感染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储存库。(@Vera)
任志刚:新冠患者口腔及肠道微生物组及脂质组变化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阿兹夫定(FCN)是一类核苷药物,病毒复制时需要摄取核苷,因此推测阿兹夫定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② 临床实验发现,FCN治疗可缩短核酸转移时间,对于新诊断的患者,时间可缩短至4.5天,整个治疗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③ 3.对新冠患者的口腔和肠道微生物,血浆脂质组学进行检测,发现新冠患者的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肝功能AST增加;④ 建立口腔诊疗模型,用该模型将疑似患者中IgG阳性确诊;⑤ 康复患者口腔和粪便菌群多样性降低。
新冠肺炎患者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组及脂质组学变化
【主编评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任志刚发表题为《新冠肺炎患者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组及脂质组学变化》的报告,基于口腔微生物组建立口腔诊疗模型,为新冠患者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工具。(@Vera)
李景南:肠道微生态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中的机制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大量的流行病学、实验病理学和临床研究表明慢性结肠炎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长期存在可以恶性转化为结肠癌,甚至促进结肠癌的进展和早期转移。随着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的增加及病程的延长,应重视其癌变的预防和筛查;② 益生菌在维持疾病缓解、防止复发方面有一定疗效,因此也很可能具有预防癌变发生的作用;③ 胆汁酸/FXR在炎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益生菌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下调癌变相关信号通路(Wnt)抑制癌变发生。
肠道微生态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中的机制研究
【主编评语】北京协和医院李景南教授发表题为《肠道微生态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中的机制研究》的报告,指出益生菌在维持疾病缓解、防止复发方面有一定疗效,因此也很可能具有预防癌变发生的作用;益生菌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下调癌变相关信号通路(Wnt)抑制癌变发生。(@戴敏)
杨仕明:TLR4介导共生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肠道定植的机制及其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的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模式识别受体在结肠炎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TLR4 KO的小鼠其结肠炎症状明显加重;② TLR4可以通过肠道菌群重塑黏膜免疫系统,TLR4 KO的小鼠肠黏膜中RORγt+ Treg细胞明显减少,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后,肠道炎症明显加重;③ AKK菌可以调节肠道黏膜RORγt+ Treg细胞的数量;④ 生物信息学发现AKK的外膜蛋白amuc-1100与肠黏膜的TLR4蛋白可能存在多个结合位点,从而促进AKK的定植。
TLR4介导共生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肠道定植的机制及其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的研究
【主编评语】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杨仕明教授发表题为《TLR4介导共生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肠道定植的机制及其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的研究》的报告,指出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参与介导AKK的肠道定植,AKK的外膜蛋白amuc-1100与肠黏膜的TLR4蛋白可能存在多个结合位点,从而促进AKK的定植。(@戴敏)
陈烨:粪菌移植治疗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及菌群预测分析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FMT可能是GVHD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② Meta分析显示FMT治疗GI-aGVHD的ORR为64%,完全缓解比例为52%;③ 单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在18例成人GVHD患者中,aGVHD、cGVHD的ORR均为44.4%。在10例儿童cGVHD患者中,ORR为80%。FMT安全性良好,未观察到与FMT相关的SAE。FMT可提高GVHD患者的菌群多样性,增加有益菌的丰度,减少有害菌的丰度,使患者菌群趋向供体。
粪菌移植治疗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及菌群预测分析
【主编评语】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学院陈烨副院长发表题为《粪菌移植治疗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及菌群预测分析》的报告,指出FMT可能是GVHD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FMT可提高GVHD患者的菌群多样性,增加有益菌的丰度,减少有害菌的丰度,使患者菌群趋向供体。(@戴敏)
周永健:粪菌移植技术(FMT)在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中临床应用与思考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FMT是临床研究热点,肠道微生态在IBD特别是UC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起关键作用,目前已有多项队列以及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表;② FMT临床应用与供体筛查、粪菌制备等环节密切相关把控好供体筛选以及标准化制备流程对于控制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③ 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与UC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IBS、NASH、AIH临床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粪菌移植技术(FMT)在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中临床应用与思考
【主编评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周永健教授发表题为《粪菌移植技术(FMT)在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中临床应用与思考》的报告,指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与UC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IBS、NASH、AIH临床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戴敏)
杨志平:从MDT到HIM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MDT to HIM”,就是要建立多学科整合诊疗模式、制定个体化整合诊疗方案、最终实现效益最优化的整合医学效果② 这样的病例讨论的方式旨在共享临床经验、碰撞临床经验、获得最优临床效果,将有助于整合医学的理念及实践贯穿到多学科个体化整合诊疗中,提升临床医学中心成员单位消化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水平。③ MDT to HIM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一次有益尝试,期望可以切实加强中心单位之间的沟通学习。
MDT to HIM
【主编评语】上海明品整合医学研究院杨志平副院长发表题为《MDT to HIM》的报告,指出“MDT to HIM”,就是要建立多学科整合诊疗模式、制定个体化整合诊疗方案、最终实现效益最优化的整合医学效果。(@戴敏)
杨云生:脑科学新思考与实践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肠道微生态在脑肠轴相关疾病中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多发性抽动症、自闭症/孤独症、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等;② 杨云生团队已先后发表粪菌移植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病例报道和临床研究,证明调节肠道菌群对该病潜在的治疗价值;③ 目前正在开展粪菌移植治疗自闭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肠道菌群与脑之间的奇妙联系,有待更多的人体和动物研究去挖掘和验证。
脑科学新思考与实践
【主编评语】解放军总医院杨云生教授发表题为《脑科学新思考与实践》的报告,指出肠道微生态在脑肠轴相关疾病中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多发性抽动症、自闭症/孤独症、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等;肠道菌群与脑之间的奇妙联系,有待更多的人体和动物研究去挖掘和验证。(@戴敏)
马雄:肠道微生态与自身免疫性肝病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AILD是一类病因尚不明、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的慢性肝病;② 肠-肝轴在AILD中有重要作用,肠道细菌移位激活肝脏免疫、肠粘膜免疫细胞迁移至肝脏、胆汁酸和核受体信号通路,可促进原发性硬化性/胆汁性胆管炎等AILD的发生和发展;③ 马雄课题组研在Gut等杂志报道了一系列关于克雷伯菌等细菌对PBC患者胆汁酸代谢的影响,发现肠道菌群可用于PBC疾病分型及疗效预估以及应用肠道微生态作为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及AILD疾病分层的潜力。
肠道微生态与自身免疫性肝病
【主编评语】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雄发表题为《肠道微生态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报告,指出肠道菌群可用于PBC疾病分型及疗效预估以及应用肠道微生态作为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及AILD疾病分层的潜力。(@戴敏)
姚红红:NLRP3基因缺失的小鼠的肠道菌群可以通过cirHIPK2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减轻小鼠抑郁样行为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NLRP3 KO小鼠与WT小鼠相比,其行为兴奋性增强,肠道菌群组成具有显著差异;② NLRP3 KO小鼠肠道菌群移植改善CUS诱导的抑郁样行为,改善CUS诱导后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③ NLRP3 KO小鼠肠道菌群移植可抑制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的缺失;④ cirHIPK2(环状RNA)可以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敲低cirHIPK2可以改善CUS诱导的抑郁样行为以及改善其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缺失。
[Chinagut] Gut microbiota from NLRP3-deficient mice ameliorat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by regulating astrocyte dysfunction via circHIPK2
【主编评语】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姚红红,发表题为《NLRP3基因缺失的小鼠的肠道菌群可以通过cirHIPK2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减轻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报告,指出肠道菌群-circHIPK2-星形胶质细胞轴在抑郁症中的重要作用 ,为移植NLRP3 KO小鼠的肠道菌群可能是治疗抑郁症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证据。(@戴敏)
汪象路:α-葡萄糖苷酶响应型一氧化氮供体防治非甾体抗炎药诱导的小肠损伤的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NSAIDs易引起消化系统副作用,如:小肠粘膜损伤、溃疡和出血等,目前尚无较好的防治药物。② 本研究中设计合成了α-葡萄糖基保护的NO供体,将其连接到壳聚糖(CS)上得到可在肠道内的α-糖苷酶的作用下分解释放出NO的高分子NO供体(CS-NO)。③ 本研究发现CS-NO可靶向小肠释放NO,减轻肠道炎症和保护肠道屏障,进而减轻吲哚美辛诱导的小肠损伤。可为NSAIDs诱导的小肠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α-葡萄糖苷酶响应型一氧化氮供体防治非甾体抗炎药诱导的小肠损伤的研究
【主编评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研究生汪象路发表题为《α-葡萄糖苷酶响应型一氧化氮供体防治非甾体抗炎药诱导的小肠损伤的研究》的报告,指出CS-NO可靶向小肠释放NO,减轻肠道炎症和保护肠道屏障,进而减轻吲哚美辛诱导的小肠损伤。可为NSAIDs诱导的小肠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策略。(@戴敏)
汪韦宏:肠球菌和双歧杆菌或许是粪菌移植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FMT对于IBD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首次从患者角度分析影响FMT相关AE发生及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② 纳入102名接受过FMT的IBD患者,收集治疗前粪便标本进行16sRNA测序。研究发现在AE组中,肠球菌及双歧杆菌为主要优势菌属,且两者是FMT相关A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AE组按临床疗效分组比较,未应答组的肠球菌丰度高于其他两组。③ 肠球菌和双歧杆菌或许是粪菌移植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患者体内肠球菌丰度高可能影响FMT疗效。
肠球菌和双歧杆菌或许是粪菌移植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主编评语】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团队汪韦宏发表“肠球菌和双歧杆菌或许是粪菌移植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的演讲,指出肠球菌和双歧杆菌或许是粪菌移植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患者体内肠球菌丰度高可能影响FMT疗效。(@戴敏)
胡世贤:遗传在炎症性环境下对炎症性肠病肠道基因表达的调控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超过240个IBD相关的遗传突变位点,但是这些遗传突变如何影响炎症进程。② 本研究对来自171炎症性病人的299个炎症和非炎症肠道组织,进行了全基因组分型,全外显子测序和全转录组测序。发现其中190个炎症依赖性eQTL,包括大量已知的IBD和免疫疾病相关遗传位点。③ 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在肠道中,eQTL效应具有炎症依赖性,所发现的炎症性eQTL大量富集在免疫通路并且和免疫细胞相关为炎症性肠病提供了新的靶点。
遗传在炎症环境下对炎症性肠病 肠道基因表达的调控
【主编评语】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研究生胡世贤发表了题为《遗传在炎症性环境下对炎症性肠病肠道基因表达的调控》的报告,指出在肠道中eQTL效应具有炎症依赖性,所发现的炎症性eQTL大量富集在免疫通路并且和免疫细胞相关为炎症性肠病提供了新的靶点。(@戴敏)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Epi汪,Vera,戴敏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525 | 肠道菌群会影响打疫苗的效果吗?40分综述长文详解
0522 | 40分综述详解:上皮屏障损伤是过敏/自免/慢病之源?
0520 | Gut发人参多糖突破:调菌群,或增抗癌免疫疗效
0518 | NC重要综述:伤免疫/扰肠菌/损代谢,一胖毁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