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中国肠道大会专刊:学术演讲现场记录3(完)|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5

今天是第1832期日报。

张和平:益生菌功效的有效评价-循症临床医学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介绍了益生菌的定义、种类和发展历史,汇总了自主开发的代表益生菌的临床研究结果及机制;② 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可缓解过敏症状;③ B. lactis V9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疗效;④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8可舒缓压力及焦虑;⑤ Probio-M8或可用于住院婴儿呼吸道感染和肠道疾病、帕金森综合症的治疗;⑥ 复合益生菌Probio-Fit®可辅助治疗IBS和IBD等疾病;⑦ Probio-X®维护远航人员肠道微生态稳态,联合用药可促进糖尿病、痛风的治疗等。

如何选择和评价益生菌的功能

【主编评语】5月29日下午益生菌与益生元大会,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和平发表了题为《益生菌功效的有效评价-循症临床医学研究》的报告,介绍了益生菌的定义、种类和发展历史,并就自主开发的代表益生菌的临床研究结果及机制进行汇总。强调了循证医学对益生菌研究的重要性。(@solo)

毕玉晶:二代益生菌的筛选、鉴定与功能评价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二代益生菌又称活体生物药,是活的、当摄入充足数量时,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的微生物,用于预防、处理和治疗人类疾病,是药品但非疫苗;② 其安全评价实施细则包括菌株鉴定、体内外安全评价和人体试验,FAQ/WHO专家组建议用免疫低下模型动物评估菌的感染性;③ 同时要考虑和测评菌株特性、致病性和稳定性,并以SK08为例进行了详细介绍;④ 二代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安全性评价、药效、机制及临床前研究,是其能够实现临床应用的基础。

二代益生菌的筛选、鉴定与功能评价

【主编评语】5月29日下午益生菌与益生元大会,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研究员毕玉晶发表了题为《二代益生菌的筛选、鉴定与功能评价》的报告。二代益生菌又称活体生物药,不同于传统的一代益生菌,二代益生菌没有应用历史,是基于培养、测序技术等发展而发现的对人体有潜在益处的新的微生物(包括转基因微生物)。二代益生菌更强调其药品价值。(@solo)

刘尽尧:活体细菌药物及递送策略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以往对菌进行操纵调控,多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但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② 给细菌表面穿上纳米级脂质涂层外衣,增强菌的耐受能力,同时在胃肠道内存活率提高3-4倍;③ 涂层的功能化、智能化赋予了细菌个性化及多重功能;④ 细菌的按需复活策略可通过智能响应纳米涂层、pH-响应纳米涂层来实现,在肠炎治疗中具优势;⑤ 当益生菌穿上酵母外衣,其表面葡聚糖可激活B细胞、增强黏膜免疫、球蛋白产生,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从而修复肠屏障损伤。

活体细菌药物及递送策略

【主编评语】5月29日下午益生菌与益生元大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刘尽尧发表了题为《活体细菌药物及递送策略》的报告。通过表面纳米涂层,提出一种“单细菌包裹”策略,在不影响细菌活性的前提下减少细菌在体内产生的毒副作用,同时使细菌具有抵抗体内复杂环境的能力。(@solo)

张家超:益生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HNU082在宿主肠道内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在宿主选择压力下,微生物肠道内适应性进化以及在体内的稳定性至关重要;② 采用植物乳杆菌HNU082(Lp082)这一海南特色菌,分别处理人、小鼠、斑马鱼并结合体外实验,并在不同时间点分离该菌株;③ 获得了109株LP082的突变株,验证22个SNP,发现突变在3天后显著增加,14天后平稳;④ 菌株在不同模型中发生突变的频率与其在肠道压力下定植时间长短有关,与宿主模型相关性较小,提示平行进化;⑤ 突变菌株对鼠李糖利用增加,酸耐受性增强。

益生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HNU082在宿主肠道内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

【主编评语】5月29日下午益生菌与益生元大会,海南大学教授张家超发表了题为《益生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HNU082在宿主肠道内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的报告,阐释了益生菌进入肠道后的进化规律,揭示了肠道选择压力影响外源菌株遗传稳定性的机制,为肠内更加优秀突变株的筛选获得提供新思路。(@solo)

李庆:嗜热链球菌通过产生 β-半乳糖甘酶而抑制结直肠癌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大肠癌患者粪便的全基因组检测显示,嗜热链球菌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个体;② 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嗜热链球菌分泌β-半乳糖苷酶,可降低癌性结肠上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具有抗肿瘤作用;③ 通过同源重组构建的嗜热链球菌突变菌株,由于无法产生β-半乳糖苷酶而失去肿瘤抑制作用;④ 半乳糖苷酶的产生增加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丰度;⑤ RNA测序显示β-半乳糖苷酶依赖型半乳糖产生通过调节Hippo通路及逆转Warburg效应介导嗜热链球菌抗肿瘤作用。

嗜热链球菌通过产生 β-半乳糖甘酶而抑制结直肠癌

【主编评语】5月29日下午益生菌与益生元大会,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李庆发表了题为《嗜热链球菌通过产生 β-半乳糖甘酶而抑制结直肠癌》的报告,阐述了嗜热链球菌通过分泌β-半乳糖苷酶实现抗肿瘤作用,是一种可用于预防小鼠大肠癌的新手段。(@solo)

李华军:褐藻活性多糖的微生态调节作用评价与开发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对褐藻(海带、裙带菜)活性多糖岩藻多糖(FUC)和海藻酸钠(ALG)的微生态调节功能进行研究;② 发现ALG预处理小鼠四周后,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具有调节作用,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恢复免疫指标;③ FUC促进益生菌屎肠球菌R0026z生长,从而加快胆固醇清除,改善高脂血症;④ FUC减少白色脂肪细胞,改善肝脏脂肪细胞体积、面积及分布等肝脂质水平;⑤ 上述两种褐藻多糖的生物活性作用均与肠道菌群调节有关。

褐藻活性多糖的微生态调节作用评价与开发

【主编评语】5月29日下午益生菌与益生元大会,大连医科大学副教授李华军发表了题为《褐藻活性多糖的微生态调节作用评价与开发》的报告,针对褐藻活性多糖(岩藻多糖、海藻酸钠)的微生态调节功能在代谢性疾病(高脂血症、肥胖)及肿瘤放化疗后免疫恢复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solo)

刘红宾:破译肠道菌群应答膳食纤维干预的生态动力学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肠道微生物组的个体差异性造成对饮食等环境因素应答及代谢结果不同;② 采用四地等基因小鼠,通过生态动力学方法、纵向微生物组数据建模,研究菊粉影响肠道菌群的动态应答;③ 4周菊粉干预诱导微生物组和短链脂肪酸产生动态变化且表现出时间依赖性;④ 初始变化迅速,逐渐减弱达到最终状态。初期菌群多样性降低但细菌载量上升,提示特定应答菌增殖;⑤ 整个动态应答的结果受宿主初始菌群的影响,特别是菊粉/相应益生元降解菌的初始丰度。

破译肠道菌群应答膳食纤维干预的生态动力学

【主编评语】5月29日下午益生菌与益生元大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红宾发表了题为《破译肠道菌群应答膳食纤维干预的生态动力学》的报告,采用北京、广东、上海及湖南四地等基因小鼠以菊粉干预为例,研究驱动益元干预下肠道菌群应答的初始肠道微生物特征,监测不同肠道菌群的动态改变,并揭示了纤维降解菌在应答过程中的关键作用。(@solo)

高杰:益生菌来源的肽聚糖水解酶靶向MDP-NOD2调节肠稳态并治疗炎症性肠病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通过系统文献检索,筛选出4种在临床研究中对治疗结肠炎有效的益生菌株,鼠李糖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及罗伊氏乳杆菌;② 分析其基因组并鉴别出共4株益生菌同编码的一种未知分泌型蛋白L.PH;③ 发现并验证L.PH是一种双功能肽聚糖水解酶,靶向胞壁酰二肽MDP-NOD2的互作;④ 采用多个小鼠肠炎模型及体外实验证明,L.PH通过水解大分子肽聚糖生成MDP从而改善肠炎;⑤ 临床标本检测发现MDP在克罗恩病患者的粪便中的确显著下降。

益生菌来源的肽聚糖水解酶靶向MDP-NOD2调节肠稳态并治疗炎症性肠病

【主编评语】5月29日下午益生菌与益生元大会,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博士后高杰发表了题为《益生菌来源的肽聚糖水解酶靶向MDP-NOD2调节肠稳态并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报告,发现益生菌来源肽聚糖水解酶这一类新的菌群调控宿主健康的效应分子,在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solo)

徐希平:大数据时代精准营养学科发展的机遇与展望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居全球首列,且同等程度血压升高较欧美人群更易发生脑卒中;② 这可能与营养(如叶酸水平)、代谢和基因差异相关,专家呼吁重视高血压的防治并得到相关国家领导人和机构的关注;③ 其中为H型高血压患者(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补充0.8mg/d叶酸是降低脑卒中风险中最安全和有效的策略;④ 专家推动“中国精准营养百万队列研究”,旨在从精准营养入手,实现零级预防干预,达到促进健康、防控疾病,节省国家医疗资源的目的。

大数据时代精准营养学科发展的机遇与展望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临床与个体化营养大会,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精准营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委、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会长徐希平发表了题为《大数据时代精准营养学科发展的机遇与展望》的演讲,介绍了目前我国高血压和脑卒中的重大负担及我国为防治相关疾病所做的努力。(@solo)

陈芳:大麦叶可通过肠道菌群衍生的肌苷激活PPARγ信号途径减轻结肠炎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2.5%大麦叶添加可改善结肠炎模型小鼠的结肠炎症和肠道菌群失调;② 代谢谱分析表明,在大麦叶诱导的代谢重编程中,糖酵解通路富集;③ 大麦叶促进肠道菌群(如乳杆菌)衍生物肌苷的富集,进而调节PPARγ信号,作用于结肠上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④ 外源性肌苷补充可模拟大麦叶作用,通过调节腺苷A2A受体/PPARγ依赖性黏膜屏障功能,改善结肠炎;⑤ 大麦叶整体(不同组分)协同发挥作用,而非某单一成分。

大麦叶可通过肠道菌群衍生的肌苷激活PPARγ信号途径减轻结肠炎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临床与个体化营养大会,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果蔬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芳教授发表题为《大麦叶可通过肠道菌群衍生的肌苷激活PPARγ信号途径减轻结肠炎》的报告,阐释大麦叶(Barley leaf, BL)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肌苷-腺苷2A受体/PPARγ轴改善肠稳态的机制,并为结肠炎干预提供了新途径。(@solo)

霍贵成:乳源对婴儿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的调控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理想的肠道菌群结构对婴幼儿健康发育至关重要,受到分娩、喂养方式的影响;② 目前认为母乳喂养是最佳选择;③ 对77份健康婴儿粪样分析发现,纯母乳喂养的菌群富含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④ 混合喂养的菌群中韦荣球菌和克雷伯杆菌的丰度最高;⑤ 纯配方奶粉喂养的菌群则富含拟杆菌和Blautia;⑥ 补充食物喂养的婴儿菌群Lachnoclostridium和Akk菌相对丰度高;⑦ 体外实验表明马乳与母乳发酵特征相似,提示马乳或可成为理想的婴幼儿奶源。

乳源对婴儿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的调控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临床与个体化营养大会,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霍贵成发表了题为《乳源对婴儿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的调控》的报告,阐释不同喂养方式/乳源调节婴儿肠道菌群组成,并为婴儿配方奶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solo)

张晨虹:营养调控肠道微生物组影响宿主代谢健康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关注肠道微生物组介导的代谢生理病理;② 膳食纤维干预靶向特定菌群菌株,促进短链脂肪酸生产从而改善代谢;③ 节食可优化高脂饮食小鼠肠道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减轻慢性炎症,节食干预具有节律性;④ 节食塑造的菌群在化疗药物作用下更加稳定,减轻化疗肠道副作用;⑤ 间歇性禁食可改善小鼠糖脂代谢,与鼠乳杆菌(L. murinus)丰度升高相关;⑥ 肠道菌群紊乱是极低剂量葡聚糖硫酸钠(DSS)引起小鼠胰腺损伤和糖代谢失调的关键。

营养调控肠道微生物组影响宿主代谢健康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临床与个体化营养大会,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晨虹发表了题为《营养调控肠道微生物组影响宿主代谢健康》的报告。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对健康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课题组取得的相关多项研究成果。(@solo)

徐俊:认知脑营养,促进脑健康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全球老龄化社会使得阿尔茨海默病(AD)等认知障碍疾病在重大慢病中不断前移,“预防脑衰老,保持脑健康”成为健康老龄化的高阶目标;② 比药物干预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干预,其中膳食与营养干预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代谢与组成,延缓轻度认知障碍(MCI)和AD的病理进展潜力巨大;③ 对于认知障碍人群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分层级营养支持与干预,积极开展多中心前瞻性试验,及真实世界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抗衰老及主动脑健康的综合管理。

认知脑营养,促进脑健康

【主编评语】5月30日临床与个体化营养大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徐俊发表了题为《认知脑营养,促进脑健康》的报告,介绍了生活方式如饮食干预对脑健康的重要性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solo)

石汉平:后疫情时代的临床营养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营养状况是基本的生命体征,是免疫的基石;② 营养不良存在严重后果,如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及增加医疗费用;③ 住院患者是营养不良最高发人群,因此营养治疗应归为一线治疗;④ 应重视患者的入院营养状况筛查,营养诊断及规范营养治疗,采用“营养五阶梯”原则;⑤ 第一个阶梯-营养教育,第二个阶梯-口服营养补充,第三个阶梯-全肠内营养,第四个阶梯-部分肠内营养+部分肠外营养,第五个阶梯-肠外营养。

体重及其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临床与个体化营养大会,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石汉平发表了题为《后疫情时代的临床营养》的报告。介绍了临床营养的重要性,强调了需统一临床营养的名词术语,并加强医学营养教育与人才培养。(@solo)

杨剑:慢病的遗传学和多组学整合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个体遗传差异性启发了精准营养、精准医疗,包括慢性疾病的治疗;② 基于大数据+高通量测序,整合GWA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基因表达,进行SMR分析;③ 研究肥胖大数据,鉴定并解析肥胖遗传变异的微效多基因性,或由进化生物学造成;④ 揭示在精神疾病中或可用血液的遗传调控、基因表达数据预测脑部功能变化;⑤ 整合DNA甲基化数据研究精神分裂,揭示DNA甲基化与疾病的关联,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的关联,基因表达与疾病的关联全部一致。

慢病的遗传学和多组学整合研究

【主编评语】5月30日临床与个体化营养大会,西湖大学教授杨剑发表了题为《慢病的遗传学和多组学整合研究》的报告。整合多组学数据研究慢性疾病的遗传机制及遗传风险评估。(@solo)

钟文泽:食物胆固醇、动物性食物与心血管疾病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纳入美国6个前瞻性队列近3万名成年人数据,采用竞争风险模型和食物替代模型进行分析;② 发现饮食中胆固醇摄取增加与心血管疾病(CVD)绝对、相对风险增高均相关;③ 关联程度依次为鸡蛋-胆固醇摄取、加工肉品、非加工红肉或禽类制品,但鱼类-胆固醇摄取与CVD风险无关;④ 改善饮食减少胆固醇摄取,可采用少吃鸡蛋、加工肉类,用坚果、全谷物、鱼类等健康蛋白质替代的方法;⑤ 心血管健康与替代胆固醇摄取的其他来源蛋白质种类、数量相关。

食物胆固醇、动物性食物与心血管疾病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临床与个体化营养大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系学科带头人钟文泽发表了题为《食物胆固醇、动物性食物与心血管疾病》的报告。阐述了胆固醇摄入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相关性,同时指导人们如何通过合理选择胆固醇食物和植物蛋白食物来预防心血管疾病。(@solo)

张西:去脂肪体重指数和肿瘤患者死亡率相关性分析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纳入1744名癌症患者,研究去脂肪体重指数(FFMI)与肿瘤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② 低FFMI的最佳切点值是:男性16.31,女性14.14;③ FFMI与男性全因死亡率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女性呈非线性关系;④ 经过多因素校正分析,低FFMI与男性和女性的死亡风险增加独立相关;⑤ FFMI与老年肿瘤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呈显著L型关系;⑥ 对于特定的肿瘤类型,低FFMI与肺癌、乳腺癌和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

去脂肪体重指数和肿瘤患者死亡率相关性分析:一项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主编评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博士研究生张西,在5月30日上午的临床与个体化营养大会上作报告,揭示了低FFMI与癌症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提示FFMI可用于肿瘤患者的常规临床评估和预后评估。(@mildbreeze)

苗泽蕾:肠道菌群在CD36基因与海洋n-3脂肪酸交互影响血脂中的潜在作用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分析海洋n-3脂肪酸与CD36基因互作对血脂的调节作用,并根据CD36基因型分层研究n-3脂肪酸与肠道菌群的关联;② 在rs1527483 GG等位基因(而非A等位基因)携带者中,海洋n-3脂肪酸与高密度脂蛋白正相关;③ 仅在携带GG等位基因的人群中观察到DHA暴露与细菌多样性、Dorea属、Catabacter属、Coriobacteriales Incertae Sedis属以及粪便丙酸相关;④ DHA相关的微生物特征与血脂、参与胆汁酸和苯丙氨酸代谢的血清代谢物相关。

肠道菌群在CD36基因与海洋n-3脂肪酸交互影响血脂中的潜在作用

【主编评语】西湖大学博士研究生苗泽蕾,在5月30日上午的临床与个体化营养大会上作报告,介绍了CD36基因对海洋n-3脂肪酸与血脂的关联的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在上述关联中的作用。(@mildbreeze)

陈子江:肠道微生态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2021中国肠道大会[IF:N/A]

①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女性生殖内分泌代谢疾病,动物模型显示,PCOS小鼠肠道菌谱减少,丰度降低,厚壁菌、拟杆菌含量变化;② 临床PCOS女性肠道菌群与对照组相比显示出β多样性差异,且与超重无关,但与睾酮、AMH、血糖等临床指标显著相关;③ 移植PCOS大鼠肠道菌群将引起无菌鼠出现PCOS临床表现,且提示肝基因表达失调与粪菌移植引起的代谢紊乱有关;④ 益生菌被证实可减轻来曲唑诱导的PCOS大鼠模型的卵巢病变,恢复LH、FSH水平。

Gut Microecology and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的母婴健康与微生态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陈子江教授发表了题为《肠道微生态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报告,从PCO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菌群移植证明肠道菌群在PCOS中的作用及机制、益生菌改善PCOS症状三个维度全面阐述了肠道菌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联。(@Epi汪)

廖秦平: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研究进展及相关疾病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阴道菌群紊乱和早产、不孕不育、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密切相关;② 乳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干扰肿瘤代谢,激活机体免疫等产生抑制肿瘤的作用;③ 阴道菌群移植等手段能有效治疗难治性细菌阴道病等妇科疾病;④ 通过绘制生殖道核心微生物谱图,深入研究微生物与人体关系,提高疾病的诊治能力;⑤ 形态学准确判断阴道微生态形态,可替代复杂昂贵的分子检测,由此开发的微生态学检测AI自动化检测技术具有广泛前景。

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研究进展及相关疾病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的母婴健康与微生态大会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廖秦平主任报告指出,阴道菌群研究意义重大,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迫在眉睫。(@Epi汪)

陈廷涛:阴道微生物对女性健康及其后代的影响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阴道菌群紊乱,即益生菌减少和病原体过度生长,被发现是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失败的潜在指标,同时子宫菌群紊乱将影响子宫环境及胚胎定植;② 动物实验证实阴道菌群鼠-鼠、人-鼠移植的可行性,且可治疗大鼠阴道菌群失调;③ 乳酸菌对精子活力的减弱作用可能有利于防止畸形精子和卵子结合,但对严重弱精子症男性则可能是有害的,体现乳酸菌对生育力的双重作用;④ 阴道菌群在孕妇便秘、宫腔黏连、试管婴儿等多方面的应用研究正在进行中。

阴道微生物对女性健康及其后代的影响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的母婴健康与微生态大会上,南昌大学研究员、赣江特聘教授陈廷涛发表题为《阴道微生物对女性健康及其后代的影响》的报告,介绍了阴道菌群在人生育力中的潜在作用,并指出阴道菌群移植在未来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潜力。(@Epi汪)

李萍:女性微生态与妊娠的关系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妊娠期阴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乳酸杆菌是重要阴道细菌,阴道菌群失调可导致感染性疾病影响妊娠结局;② 雌性激素水平波动、遗传等内因,抗生素使用等外因均可以影响妊娠微生物变化;③ 母体肠道和胎盘菌群在妊娠期变化,影响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④ 分娩方式决定子代菌群,间接影响子代免疫和代谢调控;⑤ 大肠杆菌阴道感染通过诱导巨噬细胞M1极化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粪肠球菌阴道感染通过下调IL-4影响小鼠妊娠结局。

女性微生态与妊娠的关系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的母婴健康与微生态大会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李萍教授发表题为《女性微生态与妊娠的关系》的报告,详细总结了目前有关阴道菌群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联的研究证据,并介绍了阴道感染致病菌后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实验结果,为今后的相关领域研究指明了方向。(@Epi汪)

肖亮:辅助治疗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人源乳杆菌菌株研发与临床评估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分离出98株人源乳杆菌,深入分析全基因组及益生功能通路,构建筛选模型,排除含有抗生素耐药基因、质粒等序列的非安全菌株,优选出23株乳杆菌;② 随后对这些菌进行代谢产物、抑菌能力、粘附能力等测定,锁定综合性能最佳的2株:C55和G13;③ 细菌性阴道炎(BV)大鼠模型中,C55和G13的混合菌株与甲硝唑联合灌胃或阴道灌洗的治疗效果均优于甲硝唑单独治疗;④ 临床试验发现,日服益生菌辅助甲硝唑治疗可大幅提高BV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辅助治疗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人源乳杆菌菌株研发与临床评估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的母婴健康与微生态大会上,深圳华大生命科学院科学与医学转化平台肖亮博士发表题为《辅助治疗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人源乳杆菌菌株研发与临床评估》的报告,介绍了利用华大自有菌库中的多种阴道菌株开展功能研究,并筛选出可用于辅助治疗女性生殖道感染的菌株,以及其动物和临床试验的过程。(@Epi汪)

Jacques Ravel:阴道微生物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阴道菌群与宿主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乳酸菌是阴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② 使用集落类型(CST)方法,发现阴道菌群有5个主要CST,其组成和丰度在不同种族人群中存在差异;③ CST分类和早产风险增加存在关联,对非裔美国女性的影响更大;④ 虽然CST能代表一类菌群,可与特定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关联,但是无法进行功能分析;⑤ 使用人类阴道非冗余基因目录 (VIRGO)构建宏基因组CSTs可获得菌群功能,有助于更深入了解阴道菌群在女性健康和生殖中的作用。

Studying the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s of the vaginal microbiome in health and disease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的母婴健康与微生态大会上,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Jacques Ravel教授介绍了阴道微生物群的研究进展,并比较阐述了传统的阴道菌型分类方式的局限性,为进一步的阴道菌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Epi汪)

潘安:肠道菌群与妊娠期糖尿病: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同济-双流出生队列中,对201例孕中期被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病例和201例匹配的对照组进行了巢式-病例对照研究;② GDM组女性在孕早期时肠道菌群中罗斯氏菌、放线菌属、双歧杆菌属、安德克氏菌属和红蝽菌科及毛螺菌属丰度减少,而肠杆菌科、瘤胃球菌科和韦荣氏菌科的丰度增加;③ 在GDM基础预测模型中加入挑选出的微生物群, C统计量从0.69增加到0.75;④ 全孕期可识别出一系列与GDM持续关联的肠道细菌,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肠道菌群与妊娠期糖尿病: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的母婴健康与微生态大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潘安教授发表题为《肠道菌群与妊娠期糖尿病: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报告,指出在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的妊娠期糖尿病与孕妇肠道菌群的关联,并指出肠道菌群或许可以作为妊娠期糖尿病的预测因子。(@Epi汪)

赵文婧:乳菌相传:母乳中“暗物质”挖掘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母乳中蕴含着种类多样、功能丰富的生物活性肽,如免疫球蛋白、HMOs、抗菌肽等,这些物质为新生儿生命初期的健康发育提供了保障;② 母亲菌群通过母乳喂养、阴道垂直传递等方式传递给婴儿,形成婴儿早期菌群定植,并通过影响代谢功能、输送抗体等方式影响婴幼儿的免疫和神经发展;③ 产乳时期、分娩方式、地域等众多因素影响母乳菌群向婴儿的菌群传递;④ 母乳中存在微生物群参与代谢的天然小分子物质,通过对其挖掘有助于开发新型药物分子。

乳菌相传:母乳中“暗物质”挖掘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的母婴健康与微生态大会上,中山大学赵文婧教授发表题为《乳菌相传:母乳中“暗物质”挖掘》的报告,全面介绍了母乳菌群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母乳菌群“暗物质”挖掘提供研究思路。(@Epi汪)

饶驰通:早产儿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建立的生态驱动机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传统的相对丰度数据可能得出错误的菌群动态变化规律;② 因此开发一种可靠而便捷的测定跨界微生物绝对丰度的实验方法,详细描绘了一个早产儿队列肠道菌群中细菌、真菌和古细菌的动态变化;③ 发现细菌载量随着早产儿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真菌载量及组成与早产儿无关;④ 通过构建生态学计算模型,结合体外和体内实验模型,揭示了特定的界内和跨界的微生物间互作能够塑造早产儿生命早期的肠道菌群的建立过程。

早产儿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建立的生态驱动机制

【主编评语】母婴健康与微生态大会上,来自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饶驰通博士后发表题为《早产儿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建立的生态驱动机制》的报告,介绍了一种可靠而便捷的测定跨界微生物绝对丰度的实验方法,其有望在未来肠道菌群研究中推广和使用。(@Epi汪)

张哲:草地贪夜蛾幼虫肠道微生物降解聚氯乙烯塑料的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草地贪夜蛾幼虫可降解PVC材料;② 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PVC塑料后肠道微生物组研究发现,粪便中PVC被降解,16S测序发现,PVC组肠杆菌(1个物种),和肠球菌(2个物种)为主要优势菌;③ 喂食PVC薄膜促使肠道微生物中alpha多样性增加,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等微生物显著富集;④ 喂食PVC薄膜显著富集了塑料降解酶,以及抗生素合成通路、二甲苯降解等代谢通路;⑤ 菌株EMBL-1可在PVC薄膜上成功定植,90天内PVC分子量下降了12-15%。

草地贪夜蛾幼虫肠道微生物降解聚氯乙烯塑料的研究

【主编评语】西湖大学助理研究员张哲发表了题为《草地贪夜蛾幼虫肠道微生物降解聚氯乙烯塑料的研究》的报告,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肠道微生物参与PVC塑料降解的新机制,可为后续PVC生物降解研究提供参考。(@Vera)

刘红宏:肠道菌群及循环代谢产物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其不良预后的相关机制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肠道菌群变化密切相关;② 肠道微生物参与合成的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可促进血栓形成,已被证实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标记物;③ 针对201名不同疾病阶段的受试者进行多组学分析,发现肠道菌群通过调节宿主胆汁酸,芳香类化合物的代谢活性进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④ 针对无菌小鼠进行粪菌移植实验,探究紊乱失衡的冠心病相关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炎症表型的促进作用;

肠道菌群及循环代谢产物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其不良预后的相关机制研究

【主编评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红宏发表了题为《肠道菌群及循环代谢产物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其不良预后的相关机制研究》的报告,通过多组学研究的方法,揭示了宿主-肠道菌群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中的相互作用,为日后开展个体化的精准二级预防诊疗提供了思路。(@Vera)

任怡琳:肠道共生菌脱硫弧菌引起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四氯化碳造模肝纤维化小鼠,同笼食粪效应发现,肝纤维化通过粪便可传染给正常鼠;② 纤维化小鼠显着改变了肠道菌群结构,并选择性地促进了脱硫弧菌属的生长;③ 肝硬化患者粪便中的脱硫弧菌属的含量明显升高;④ 抗生素预处理或正常无特定病原体的小鼠口服脱硫脱硫弧菌(DSV)可提高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增加胶原蛋白沉积,引起肝损伤和纤维化;⑤ 脱硫弧菌属可能通过肠肝轴促进肝纤维化的发展。

肠道共生菌脱硫弧菌引起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主编评语】江南大学助理研究员任怡琳发表了题为《肠道共生菌脱硫弧菌引起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的报告,发现肝硬化患者粪便中的脱硫弧菌属的含量明显升高,脱硫弧菌属可能通过肠肝轴促进肝纤维化的发展。(@Vera)

杨佳:可溶性纤维而非不溶性纤维通过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促进结直肠肿瘤发生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高纤维饮食相关的小鼠,肠道肿瘤发生率,及肿瘤负荷升高;② 肠道菌群介导了高纤维相关的CRC的发生发展;③ 可溶性纤维而不是不可溶性纤维显著增加了小鼠结直肠肿瘤数目、体积,并加剧了病理学改变;④ 可溶性纤维可导致结肠组织固有层免疫细胞浸润改变,溶性纤维可引起肠道菌群及代谢紊乱;⑤ 相关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可显著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

可溶性纤维而非不溶性纤维通过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促进结直肠肿瘤发生

【主编评语】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杨佳发表题为《可溶性纤维而非不溶性纤维通过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促进结直肠肿瘤发生》的报告,指出肠道菌群介导了高纤维相关的CRC的发生发展,且是可溶性纤维,而非不可溶性纤维,通过诱导肠道菌群及代谢紊乱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Vera)

陈连民:血浆代谢物的主要决定因素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通过分析1368名受试者血浆1183种代谢物的主要决定因素,发现605种代谢物主要取决于饮食习惯、85种主要取决于肠道菌群及65种主要取决于遗传;② 基于76种主要取决于饮食习惯的代谢物,开发了能够预测个体饮食质量的预测模型;③ 利用孟德尔随机(MR)及中介分析揭示了宿主-饮食-菌群互作在代谢物调控中的因果关系;④ 主要受遗传和肠道菌群影响的代谢物相较于主要受饮食习惯影响的代谢物更加稳定。

血浆代谢物的主要决定因素

【主编评语】格罗宁根大学博士研究生陈连民发表了题为《血浆代谢物的主要决定因素》的报告,揭示了对血浆代谢物主要影响因素的鉴定及研究其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开发基于饮食、遗传及肠道菌群的针对性手段以改善人体代谢健康。(@Vera)

雷媛媛:肠道菌群在肝素酶所加重的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肝素酶过表达小鼠的急性胰腺炎明显加重;② 野生型小鼠肠道富集拟杆菌、普雷沃氏菌、副拟杆菌;肝素酶过表达小鼠富集毛螺菌;③ ABX、FMT、Cohousing实验共同证明肝素酶以肠道菌群依赖性方式加重急性胰腺炎,且副拟杆菌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肝素酶过表达时副拟杆菌丰度较低;④ 灌胃副拟杆菌可显著缓解小鼠急性胰腺炎程度。副拟杆菌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乙酸,进而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素酶可抑制副拟杆菌产生乙酸。

肠道菌群在肝素酶所加重的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主编评语】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研究生雷媛媛发表题为《肠道菌群在肝素酶所加重的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的报告,揭示了肝素酶可抑制副拟杆菌产生乙酸,从而加重急性胰腺炎。(@Vera)

张紫晶:蜜蜂肠道菌群调节宿主行为和神经功能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肠道菌群是蜜蜂嗅觉学习和记忆的必要条件,并可以改变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水平,无菌蜂5-HT、Dopamine上调;② 不同肠菌定植的蜜蜂,其大脑蛋白表达和基因通路富集不同;③ 因可变剪切受到肠道菌的调控并且与人类自闭症基因集发生了很大程度的重叠。内循环代谢组图谱表明,不同肠道菌会调节宿主血淋巴代谢产物的特定模块,大多数代谢物参与色氨酸和甘油磷脂代谢途径;④ 四环素处理的蜜蜂的大脑转录本和肠道代谢受到了干扰。

蜜蜂肠道菌群调节宿主行为和神经功能

【主编评语】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张紫晶发表题为《蜜蜂肠道菌群调节宿主行为和神经功能》的报告,揭示了肠道菌群可以调节蜜蜂行为、大脑基因转录和内循环代谢。在探究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蜜蜂是个很有前景的动物模型。(@Vera)

朱升龙:FGF21治疗NAFLD新靶标-Dubosiella newyorkensis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FGF21敲除加速小鼠NAFLD发生发展,在正常以及高脂饮食状态下肠道菌群均发生显著改变;② FGF21敲除后门水平厚壁菌门丰度减少,属水平杜氏杆菌丰度减少、拟杆菌丰度增加,新鉴定的Dubosiella菌属出现FGF21敲除后“消失”,且菌群的改变伴随肝脏脂质代谢紊乱;③ 对模型小鼠注射FGF21重组蛋白发现有效逆转肠道菌群紊乱并显著提高关键菌属Dubosiella丰度;④ 灌胃Dubosiella菌至野生型小鼠及FGF21敲除小鼠中有效改善FGF21缺失引起的NAFLD进展。

FGF21治疗NAFLD新靶标-Dubosiella newyorkensis

【主编评语】江南大学教授朱升龙发表题为《FGF21治疗NAFLD新靶标-Dubosiella newyorkensis》的报告,指出FGF21在肠道菌群稳态中扮演重要角色,FGF21可以通过靶向调控Dubosiella丰度治疗NAFLD。(@Vera)

戴敏:洗涤菌群移植治疗难治性肠道感染:中华粪菌库数据报道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前瞻性收集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在中华粪菌库(fmtBank)注册接受抗生素治疗失败后挽救性WMT治疗的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② 纳入83名患者,定义腹部症状评分标准,67.5%的患者在WMT后一周内获得临床应答, 50.6%的患者在WMT后一个月达到临床缓解。28.9%患者发生WMT相关的AEs,没有WMT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③ 伪膜性结肠炎和WMT前接受氟喹诺酮治疗分别是临床反应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应答率更低。

洗涤菌群移植治疗难治性肠道感染:中华粪菌库数据报道

【主编评语】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戴敏发表题为《洗涤菌群移植治疗难治性肠道感染:中华粪菌库数据报道》的报告,指出WMT在难治性肠道感染中的价值,适应症可扩展到缺乏CDI诊断的难治性肠道感染。(@Vera)

张丽雯:肌酸在癌症中的两面性及科研心得分享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基于足够充分的文献调研,设计被人认可的实验,尽量设计更高效的实验:减少补充肌酸的途径及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采用蛋白芯片节省时间,为实验设计对照;② 分析结果时拿到结果及时反馈,尤其是阴性结果:肌酸可以激活SMAD2、SMAD3磷酸化,但是不通过传统通路,通过转换实验方式证实肌酸通过MPS1激活SMAD2、SMAD3磷酸化,上调Snail和Slug表达,从而促进肿瘤转移,并缩短荷瘤小鼠生存期;③ 实验需要及时整理总结,积累figure。

肌酸在癌症中的两面性及科研心得分享

【主编评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张丽雯发表题为《肌酸在癌症中的两面性及科研心得分享》的报告,揭示了肌酸通过MPS1激活的Smad2和Smad3磷酸化,上调Snail和Slug表达,促进肿瘤转移,并缩短荷瘤小鼠生存期。以自身文章为例,从提出问题,文献阅读,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文章整理,投稿修回等环节,分享科研心得。(@Vera)

范修德:临床研究与生物信息学巧妙结合 —助力课题研究和文章写作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生信分析结果作为临床研究结果的重要补充:补体系统在酒精性肝炎中变化;② 生信分析结果用于对临床研究结果的解释说明:睡眠障碍与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风险增加有关;③ 生信分析用于发现潜在的药物与疾病的关系,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这种关系:治疗COVID-19的药物与人体肝脏、肺脏、肾脏及神经组织损伤的相关性;④ 生信分析用于发现疾病中潜在的基因调控网络,基础实验验证,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其潜在的诊断,预测及药物研发的价值。

临床研究与生物信息学巧妙结合 —助力课题研究和文章写作

【主编评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范修德发表题为《临床研究与生物信息学巧妙结合 —助力课题研究和文章写作》的报告,结合自己发表的文章指出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临床研究的帮助。(@Vera)

刘小宁:生命早期的膳食纤维营养干预及科研心得分享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母代肥胖引起子代学习记忆功能和社交能力下降,并扰乱其肠道菌群稳态;② 母代摄入膳食纤维可显著改善母代肥胖诱导的子代神经发育问题并重塑子代肠道菌群;③ 肠道微生态-SCFAs-脑”轴可能介导了高膳食纤维饮食干预母代肥胖引起的子代学习和社会交流能力障碍;④ 科研需要故事性和社会的需求性;⑤ 课题确定需要敢于挑战,跳出舒适圈,确定科研方向后需要科研执行力。

生命早期的膳食纤维营养干预及科研心得分享

【主编评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刘小宁发表题为《生命早期的膳食纤维营养干预及科研心得分享》的报告,指出“肠道微生态-SCFAs-脑”轴可能介导了高膳食纤维饮食干预母代肥胖引起的子代学习和社会交流能力障碍,结合自己的课题指出科研的精神。(@Vera)

段金廒:肠道菌群代谢调控与中医药干预慢性疾病治疗策略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慢性肾病(CKD)与肠道菌群的双向作用增加尿毒素硫酸吲哚酚(IS)、减少肾脏保护成分、增加肠道屏障渗透性,加速CKD疾病进展;② 中药黄葵显著降低CKD模型大鼠体内IS含量和肠道内吲哚含量,但不影响宿主细胞合成IS;③ 黄葵和其活性成分异槲皮苷(ISO)不影响吲哚合成细菌丰度,但抑制肠杆菌科细菌合成吲哚能力;④ ISO通过消耗细菌膜外氢质子势能、降低细菌质膜电子传递链复合体I活性和代谢阻遏效应抑制细菌色氨酸酶表达和分泌吲哚。

肠道菌群代谢调控与中医药干预慢性疾病治疗策略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中医药大会,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郭建明发表了题为《肠道菌群代谢调控与中医药干预慢性疾病治疗策略》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中药黄葵及其活性活性成分调控肠道细菌能量代谢通路,减少肠道菌群中尿毒素合成机制,为慢性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兵兵)

林欣欣:中草药作为靶向肠道菌群的胃肠疾病治疗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麻子仁丸可显著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五种草药的代表性化合物可刺激结肠平滑肌收缩;② 在无氧条件下用中草药培养人类粪便菌群,追踪体系内菌群和代谢物的变化;③ 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功能组分析和同位素标记技术阐明调节肠道菌群的生态机制,评估中草药利用碳水化合物产生短链脂肪酸对肠道菌群的作用;④ 把中草药定位为靶向肠道菌群的治疗,并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识别有潜力的中草药并阐明其机制有助于中草药的国际和现代化。

中草药作为靶向肠道菌群的胃肠疾病治疗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的中医药大会,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助理教授林欣欣发表了题为《中草药作为靶向肠道菌群的胃肠疾病治疗》的报告,介绍了麻子仁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潜在机制,利用粪便微生物群培养模型系统测试中药、配方或提取物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兵兵)

李后开:如何打开肠道菌功能的“黑箱”------以黄芪多糖防治NAFLD研究为例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中医药与肠道菌群通过菌群响应模式、菌群代谢模式和菌群调节模式发生相互作用;② 黄芪多糖改善高脂饮食小鼠的脂肪肝,长期和短期干预都可改变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组成;③ 同笼实验表明黄芪多糖改变的肠道菌群更具有稳定性,增加机体短链脂肪酸水平;④ 黄芪多糖可升高普通脱硫弧菌丰度,该细菌可自身产生乙酸改善高脂小鼠代谢紊乱;⑤ 肠道菌群分析、细菌体外培养和体内验证结合靶向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有助于探索肠道菌群在中药治疗中的作用。

如何打开肠道菌功能的“黑箱”------以黄芪多糖防治NAFLD研究为例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的中医药大会,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李后开研究员发表了题为《如何打开肠道菌功能的“黑箱”------以黄芪多糖防治NAFLD研究为例》的报告,介绍了黄芪多糖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其改善NAFLD的作用机理,为借助多组学技术探索特定肠道细菌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提供参考。(@兵兵)

刘鄂湖:广陈皮与高脂血症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广陈皮多甲氧基黄酮(PMFE)显著抑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活性,与甲氧取代基个数有关,降低肝细胞脂质堆积;② PMFE降低高脂小鼠体重和脂肪,改善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MetS)表型;③ PMFE可改善MetS的菌群失调和代谢紊乱,降低宿主支链氨基酸的水平;④ 小鼠的抗生素处理和粪菌移植实验证明,PMFE的代谢保护作用依赖于肠道菌群;⑤ 体外孵育和体内干预实验发现PMFE的降脂活性与多种拟杆菌属细菌有关,卵形拟杆菌为一株具有降脂活性的有益菌。

广陈皮与高脂血症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的中医药大会,中国药科大学刘鄂湖研究员发表了题为《广陈皮与高脂血症》的报告,介绍了广陈皮提取物多甲氧基黄酮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影响,并介绍了多甲氧基黄酮作用的有益菌,为靶向肠道菌群改善代谢综合征带来了新启示。(@兵兵)

赖信志:以中草藥多醣開發次世代益生菌及後生素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开发中药多糖(TCM SP)作为益生元,找出新的次世代益生菌(NGP)和后生元;② 格氏副拟杆菌(Pg MTS01)增加Caco-2完整性和细胞活性,产生次级胆汁酸、TCA循环产物和脂质合成等减肥相关代谢产物;③ Pg MTS01可修复氨基酸代谢、影响身体生理并降低发炎;④ 利用多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进行TCM SP、NGP以及后生元等的开发,有助于建立疾病与菌群的关联,找出新的后生素;⑤ 了解TCMSP的性质结构,建立动物及肠道菌群的体内外互作是进一步的方向。

以中草藥多醣開發次世代益生菌及後生素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中医药大会,来自台湾长庚大学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系的教授赖信志发表了题为《以中草藥多醣開發次世代益生菌及後生素》的报告,介绍了肠道菌群相关功能性产物如益生素、益生菌、共生质等产物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探讨了由益生菌至次世代药用益生菌等的特质。(@兵兵)

刘宏伟:从肠道菌群角度认识中药、天然药物的药效与作用机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灵芝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降糖降脂的作用,可改善多种肥胖相关指标;② 灵芝杂萜A7口服生物利用度差,药效依赖肠道菌群,提高丁酸产生菌的丰度,提高肝脏叶酸水平;③ 狄氏副拟杆菌可显著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与脂代谢紊乱,改变次级胆汁酸并激活FXR信号通路,产生琥珀酸激活肠道糖新生;④ 解木糖拟杆菌的作用依赖于叶酸合成,激活叶酸介导的肠肝轴通路;⑤ 茯苓水不溶性多糖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作用于细菌和真菌,改善小鼠酒精性脂肪肝。

从肠道菌群角度认识中药、天然药物的药效与作用机制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的中医药大会,来自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刘宏伟教授发表了题为《从肠道菌群角度认识中药、天然药物的药效与作用机制》的报告,介绍了灵芝和茯苓的活性成分作用于肠道菌群影响代谢的作用,以及狄氏副拟杆菌和解木糖拟杆菌降脂、降糖、抗脂肪肝的作用。(@兵兵)

赵林华: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作用机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中药调节菌群结构及代谢紊乱-肠道粘膜免疫失衡-代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菌-免-炎-糖” (BMID)轴的各个环节作用机制;② 葛根芩连汤(GQD)干预后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菌群代谢物及机体炎症状态改变;③ GQD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水平,提高丁酸盐产生及丰度和短链脂肪酸水平,缓解系统和局部炎症;④ GQD单体组合物可改善肥胖小鼠胰岛素抵抗,激活胰岛素信号通路,调控菌群结构和代谢产物,与Akk等有益菌有关。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作用机制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的中医药大会,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赵林华研究员发表了题为《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作用机制》的报告,提出“肠道菌群-黏膜免疫-代谢炎症-糖尿病”的致病途径,介绍了中药复方葛根芩连汤、降糖调脂方的临床和基础机制研究,解释了中药复方作用于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兵兵)

任振兴:普洱茶-肠道菌 科学减脂的新密码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普洱茶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干预机体脂代谢;② 普洱茶可调节菌群中BSH酶相关菌,降低胆盐的脱结合,抑制肠FXR-FGF15信号通路,上调肝脏替代途径的胆酸生成;③ 替代途径合成的CDCA通过FXR-SHP正反馈促进肝细胞胆酸替代途径合成;④ 普洱茶降脂的主要有效成分茶褐素随着年份增加而含量增加,咖啡因减少;⑤ 茶褐素通过肠肝通路促进胆固醇向非12羟胆酸转化,依赖于肠道菌群改变肝脏中12OH-BAs/non-12OH-BAs,促进白色脂肪米色化,抑制肝脏脂肪积累。

普洱茶-肠道菌 科学减脂的新密码

【主编评语】5月30日中医药大会,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助理研究员任振兴发表了题为《普洱茶-肠道菌 科学减脂的新密码》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普洱茶中特有的高纯度有效成分茶褐素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和减脂抗肥胖的作用机制。(@兵兵)

曹凯悦:肠道菌tRNA与tRF的抗癌研究:以大肠杆菌为例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从非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纯化得到tRNA-Val与tRNA-Leu,对结肠癌细胞均有显著的细胞毒性;② 利用S1酶将完整的tRNA切成tRNA half,tRF的细胞毒性显著强于tRNA half,tRF可能主要贡献了肠道微生物tRNA的生物活性;③ 通过活性筛选、克隆形成和划痕试验发现EC83 mimic具有最强的细胞毒性;④ 鸟苷核糖上的甲氧基修饰可以通过增强RNA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以增强其生物活性,体内实验得到验证;⑤ 肠道菌的tRNAs和tRFs等生物大分子是不可忽视的活性成分。

肠道菌tRNA与tRF的抗癌研究:以大肠杆菌为例

【主编评语】5月30日上午中医药大会,澳门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曹凯悦发表了题为《肠道菌tRNA与tRF的抗癌研究:以大肠杆菌为例》的报告,介绍了非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小RNA的生物活性与药理作用,提示肠道菌群中生物大分子也是不可忽视的活性成分。(@兵兵)

贾伟:肠道微生物代谢组及检测新技术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目前,其自主研发的肠道微生物代谢组检测相关的试剂盒包括宏代谢组、胆汁酸、游离脂肪酸、短链脂肪酸等检测试剂盒;② 2021年刚推出代谢组领域第一款Q300全定量代谢芯片,具有通量高、定量快、速度快、兼容好等特点;③ 该芯片技术可以检测人的多种体液样本,包括血清、尿液、唾液,实现一次性大范围跨浓度量级的绝对定量检测;④ LiveForest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检测试剂盒,可利用血清/血浆样本,实现无创、快速、准确预测疾病。

肠道微生物代谢组及检测新技术

【主编评语】5月30日下午的转化大会上,香港浸会大学贾伟教授发表题为《肠道微生物代谢组及检测新技术》的报告,介绍了代谢组学检测技术的革新历程,并详细介绍了目前使用的新技术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探索。(@Epi汪)

曾强:全球FMT质量控制体系进展及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作为一项新的生物治疗技术,粪菌移植(FMT)的质量控制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② FMT的质量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供体筛选和管理、受体筛选和管理、粪菌植入物采集制备和保存、生物实验室管理、粪菌库管理、FMT操作管理等方面;③ 从全球范围看,FMT的质量控制在诸多方面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粪菌的分离提取技术;④ “错流+纳米微滤”一键自动化处理设备为粪菌分离提取研究工作提供标准化的可能。

全球FMT质量控制体系进展及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主编评语】5月30日下午的转化大会上,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曾强主任发表了题为《全球FMT质量控制体系进展及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报告,指出了目前开展FMT所面临的质量控制问题,并提出粪菌的分离提取技术缺乏标准是针对同一种疾病开展FMT临床干预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结论的重要原因。并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错流+纳米微滤”技术,强调了其在未来应用的潜能。(@Epi汪)

邹鸿志:大肠癌筛查的现状与思考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结直肠癌是最适合筛查的肿瘤之一,但肠镜筛查依从性差,而粪便潜血实验的灵敏度低,假阳性高;② 基于粪便DNA检测技术开发的“长安心”产品,具有性能优越、方便、无创、经济的特点,其已被列入各大指南和共识;③ 其具有自动化样品处理和检测平台,有用完整独立的知识产权,在临床试验中灵敏度高达84%,特意度达97%,Kappa值0.85;④ 在不同医院现场的使用数据均显示出其精准的预测效果和良好市场应用前景。

大肠癌筛查的现状与思考

【主编评语】5月30日下午的转化大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教授、康立明生物创始人邹鸿志发表题为《大肠癌筛查的现状与思考》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大肠癌快速筛检平台,为推动大肠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了可能。(@Epi汪)

陈晓东:用于功能食品和口服医药的开发和测试的人类消化道仿生模拟系统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利用仿生工程的思路,在体外成功建立有效的模型来研究人类和动物消化过程中的食品加工行为;② 在构建的模型中,包括第三代仿生鼠、仿生人第四代消化系统、仿生大肠反应器等等;③ 外仿生消化系统可以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任意尺度上食物(糜)混合、消化和胃排空过程的监测,这对于深刻理解食品(包括乳品, 比如奶酪)在体内的加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④ 口服药在消化道里的控释、缓释等也是仿生系统的重要应用目标。

用于功能食品和口服医药的开发和测试的人类消化道仿生模拟系统

【主编评语】5月30日下午的转化大会上,苏州大学陈晓东教授发表了题为《用于功能食品和口服医药的开发和测试的人类消化道仿生模拟系统》的报告,指出其团队开发的人类消化道仿生模拟系统,不仅能减少动物的牺牲数量,避免动物实验伦理方面的限制和安全性,还具备效率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Epi汪)

蓝灿辉:全面迈向临床和产业转化的肠道微生物组,何去何从?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过去20年间,肠道微生物组研究迅猛发展,硕果累累,基础研究的迅猛发展充分促进了临床和产业转化;② 从基因测序、新药新疗法研发、益生元/益生菌、动物营养再到中医药、临床营养等领域都出现了转化热潮,全球针对肠道微生物组的投资势头不减;③ 从要有“药”,到“以食为药”,再到“要有食品创新”,这是肠道微生物组临床和产业转化的关键思维;④ 微生物组相关转化是典型的跨专业跨行业的事件,关乎大健康产业。

全面迈向临床和产业转化的肠道微生物组,何去何从?

【主编评语】5月30日下午的转化大会上,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蓝灿辉院长发表题为《全面迈向临床和产业转化的肠道微生物组,何去何从?》的报告,总结了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产业转化的进展和方向,对未来的肠道产业发展提出了构想。(@Epi汪)

周文:多发性骨髓瘤肠道微生物-宿主代谢互作机制及干预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血液系统浆细胞恶性肿瘤,当前MM重要的临床问题是难治复发;② 临床研究发现,MM患者肠道微生物生态紊乱,并出现氮源微生物的优势生长;③ 宿主MM骨髓微环境和外周血中氨基酸异常引起肾小管损害导致血尿素累积、且被肠道微生物利用致氮源循环微生物增殖;④ 肠道微生物-宿主代谢两者互作从而加速宿主MM的肿瘤进程,干预MM患者肠道菌群和氮源摄入可作为MM治疗的新靶标。

多发性骨髓瘤肠道微生物-宿主代谢互作机制及干预

【主编评语】5月30日下午的转化大会上,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周文教授发表题为《多发性骨髓瘤肠道微生物-宿主代谢互作机制及干预》的报告,指出多发性骨髓瘤与肠道菌群的潜在关联,并说明其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和诊断上的潜在应用价值。(@Epi汪)

徐岩+方程:白酒干预对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的影响研究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白酒中除了含有水和乙醇,还包含上千种微生物代谢产物,并且许多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② 白酒比食用酒精干预造成的动物肝损伤程度更低,两种干预均导致盲肠菌群结构及其代谢发生改变;③ 白酒干预组中Akkermansia、Ruminococcus和Pseudoflavonifractor等微生物的丰度显著高于食用酒精组,Prevotella、Bacteroides和Helicobacter等微生物则更低;④ 白酒组饱和长链脂肪酸和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更高。

白酒干预对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的影响研究

【主编评语】5月30日下午的转化大会上,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以及江南大学方程助理研究员报告了白酒干预对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影响的研究,为理解复杂酿造体系来源的发酵食品的营养与安全奠定了理论基础。(@Epi汪)

郝海平+郑啸:基于肠道菌群代谢的靶标发现与药物研发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肠道微生物群产生结构多样性的化学小分子与宿主相互作用,将信号从肠道传递到整个系统;② 因此,全面揭示微生物代谢物信号转导的靶点和机制可以为宿主健康和疾病提供新的认识,推动药物靶点的发现,从而为药物的设计和发现开辟新的途径;③ 基于肠道菌的药物设计模式包括基于化学结构的模仿、模糊药物研发、组合药物设计、远程药物(如肠道限制性药物)开发等;④ 挖掘和模拟微生物代谢产物-靶点相互作用的药物是未来药物研发的趋势。

基于肠道菌群代谢的靶标发现与药物研发

【主编评语】5月30日下午的转化大会上,中国药科大学郝海平副校长,与中国药科大学郑啸副教授发表题为《基于肠道菌群代谢的靶标发现与药物研发》的报告,指出目前药物研发的基本模式,以及如何基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开发药物来源。(@Epi汪)

李海:肠道共生菌参与宿主B细胞受体组库和功能的塑造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在无菌小鼠中用可逆定殖技术研究菌群及其刺激途径如何塑造宿主的B细胞免疫;② 不同的菌群刺激途径(肠道或系统)可塑造不同的B细胞受体组库;③ 肠道刺激主要引起识别细菌膜组分的IgA寡克隆应答,IgA库多样性随菌量增加而减少,系统刺激则诱导多样化的IgG库,识别细菌膜和胞质组分,其多样性随剂量增加;④ 用两种菌先后进行系统刺激能增加IgG库多样性、促进对两种菌的应答,而粘膜刺激时第2种菌会削弱对第1种菌的IgA应答。

肠道共生菌参与宿主B细胞受体组库和功能的塑造

【主编评语】瑞士伯尔尼大学高级研究助理李海,在感染与免疫大会发表题为《Distinct mucosal or systemic responses to commensals build the baseline B cell repertoire and shape its functional responsiveness 》的演讲,介绍了关于菌群塑造宿主B细胞免疫方面的研究发现。(@mildbreeze)

张翔:肠道微生态与脂肪肝相关肝癌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长期高胆固醇饮食可以诱发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诱发的肝细胞癌(NAFLD-HCC);② 胆固醇引致的NAFLD-HCC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和代谢物改变相关;③ 将高胆固醇饮食饲养的小鼠粪便移植到无菌小鼠后,无菌小鼠的肝脏中出现与供体小鼠相似的脂质积聚、炎症和细胞增生,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促成膳食胆固醇诱导的NAFLD-HCC;④ 抑制胆固醇能恢复肠道微生物群,因而完全地阻止NAFLD-HCC的进展。

肠道微生态与脂肪肝相关肝癌

【主编评语】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张翔发表了题为《肠道微生态与脂肪肝相关肝癌》的演讲,揭示了膳食胆固醇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驱动NAFLD-HCC的发展。降胆固醇药物和适当地控制微生物群或能有效地预防NAFLD-HCC。(@Vera)

刘伟鑫:大肠癌肿瘤内菌群分布(异质性)及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2021中国肠道大会

① 纳入CRC患者36例和腺瘤患者32例,分别取肿瘤组织和和相邻正常组织的2-6个活检,共计436个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② 肿瘤内菌群分布是异质的,在单个肿瘤内,与CRC相关的致病菌(比如Fusobacterium,Bacteroides,Parvimonas 和 Prevotella)的丰度差异(异质性)大;③ 与腺瘤病人相比,CRC病人肿瘤内高度异质菌群组成不同;④ 瘤内菌群在有无KRAS或MSI突变的活检组织中存在显着差异,同时发现肿瘤内菌群异质性与遗传改变也存在一定关系;

大肠癌肿瘤内菌群分布(异质性)及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主编评语】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生刘伟鑫(导师于君教授)发表了题为《大肠癌肿瘤内菌群分布(异质性)及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的报告,揭示了肿瘤内菌群分布的异质性,并且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这一发现为研究肠道菌群异质性对CRC发生进展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Vera)

感谢参与2021中国肠道大会学术演讲现场短科普写作的热心肠小伙伴们:刘好雨、郭兵兵、洪翔、白璐、刘永鑫、李倩倩、赵才军、向春婕、高德岷、方青、曲仙、陆高辰、汪韦宏、徐硕、陈彬林、纪星卉、刘玉洁、祁玉丽。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530 | 2021中国肠道大会专刊:学术演讲现场记录2

0529 | 2021中国肠道大会专刊:学术演讲现场记录1

0526 | 聚焦肠道噬菌体:9文一览近期必读进展

0525 | 肠道菌群会影响打疫苗的效果吗?40分综述长文详解

0524 | 危险的口腔致病菌:中山大学揭示其促肠癌机制

0523 | 宿主-菌群如何协同代谢脂肪?21分文系统总结

0522 | 40分综述详解:上皮屏障损伤是过敏/自免/慢病之源?

0521 | 两张Cell一图读懂:菌群强大影响&肠脑轴

0520 | Gut发人参多糖突破:调菌群,或增抗癌免疫疗效

0519 | 聚焦大肠癌:检测风险和预后的3大重要突破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