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庄惟敏院士:探寻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建筑匠人 Author 庄惟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纯干货,不啰嗦







庄惟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建筑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惟敏视频介绍


▲ 延安大学新校门

我们往往在创作过程中风格和手法强调太多,因为在大学里面学的都是手法,谈的都是风格,其实应该在思想层面上和品格层面上多做一些思考,这也是我们在延安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希望能够真正地探索到延安这个特殊地域的精神内涵,将大学的规划、设计、营造和他的内在精神结合起来。

延安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既是古代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近现代的革命圣地。

在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大学设计其新校区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既要连接过去又要通向未来,既要有地域特色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让厚重的历史感和荣耀感在新的时空和秩序中焕发出时代魅力,又要体现不忘初心的人文气息,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延安大学历史解读


延安大学1937年创立,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八个院校合并而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新中国许多重要的高等院校与延安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关系,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

▲ 延安大学与中国高校历史渊源

2
项目区位及现状

延安大学新校区位于延安市新区西北部,毗邻延大老校区和萃园校区,总用地面积84.8公顷,总建筑面积57.5万平方米。规划用地西高东低,为挖山填沟人工平整而成,地质条件复杂,填方区最深的部分超过了60米,东西方向高差达30余米。

▲ 延安大学新校区与老校区的区位关系

▲ 新校区基地现场实景照片

3
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今天大学校园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四个方面:

功能要符合现代的大学特征,满足现代化大学教学科研等功能要求

建筑布局能适应于当地气候,并使之融于自然之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文化本身要具有传承性,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校园建筑与当地传统、历史与地域特色相联系,用现代的手法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建筑及空间环境。

最终我们希望实现一种品格的再造,采用自然、贴切的方式营造温暖质朴、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空间。

▲ 延安大学新校区鸟瞰实景照片

4
规划策略

黄土文化是延安地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黄土地给人一种厚重、淳朴、大气的感觉,代表着毅力与坚韧的优秀品质。这种质朴而又厚重的品质恰好与延安大学的校园文化和精神相吻合。

因此,我们探求理想中的延安大学新校区的“样子”:它既有陕北黄土地的浑厚质朴,又不失革命圣地的大气沉稳;它既像谆谆师长般和蔼可亲,又如人生导师般散发出迷人的人文光辉。

(1)因地制宜、新老结合的人文型校园

本着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新老校区与萃园校区之间的文汇山规划为山体公园,将延安大学的三个校区连接成一个因地制宜、新老结合的有机整体。

本次规划将延安大学的校园文化内涵作为规划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在规划及景观设计中重点展示延大建校历史、校园文化及著名校友,传承延大人文精神。

▲ 延安大学新老校区关系图

(2)以人为本、促进交往的人性化校园

我们认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规划了一系列公共广场、庭院空间、廊下空间及退台空间,为师生们提供积极而舒适的学习交流空间;

空间布局上强化步行的便利性,希望促进师生之间的融合交流;

我们强调功能混合,让宿舍组团和教学组团相间并置,不仅大大缩短了学生们上课的距离,也期许他们在学习和休闲之间可能迸发出来的创新活力。

▲ 新校区规划结构图

(3)设施共享、融入城市的开放式校园

新校区适度开放,在保证师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前提下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共享。例如体育馆、图书馆、会堂等面向城市界面展开,便于服务大众,使学校资源高效利用并回馈社会,将学校建设和地方社会发展融合起来。

▲ 校前区鸟瞰效果图

(4)学科融合、研产互动的创新型校园

我们也很关注学校与未来城市发展的融合,保留足够的学产合作的研究与创新空间,这也是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

为了满足延安大学师生科技成果转化及创业需求,在新校区南侧规划双创园区,形成良好的产学研互动。

▲ 新校区整体规划鸟瞰图

(5)地域文化、学院空间的特色化校园

鉴于延安大学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坚持品格重于风格的理念,不“求新、求怪”,而是传承延安精神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校园总体文化基调、建筑风貌和景观环境与延安黄土高原特色相呼应和契合。

并采用延安地方材料砌筑外墙,突出质朴、厚重、大气的特点,营造温暖质朴、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空间,规避大学新校区建设千篇一律的缺点。

▲ 新校区图书馆效果图

(6)绿色生态、智慧安全的可持续校园

我们强调校园的绿色生态,但这绝非仅仅依赖于节能技术的堆砌,而更重在设计中适宜策略的贯彻以及健康行为方式的引导,综合性地采用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

注重自然通风,避免空调系统的大量使用以降低能耗。

▲ 自然通风系统规划图

智慧校园建设包括能源监控系统、数据中心环动系统、校园网络系统等,把“智慧”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用地通过削峰填谷而成,地基承载力非常不均匀,部分深填区土体欠固结。因此,将主要建筑放在挖方区,体育场、绿化、预留发展用地设置在填方区,保证新校区建筑的安全性。为师生营造一个更加生态、智慧、安全、便捷的校园环境。

▲ 挖填方分析图

4
规划布局

在深入分析基地地形地貌及环境的基础上,采用“十字轴与院落相结合”的布局方式。

沿东西向营造以学生生活和公共活动为中心的主轴空间,作为学术交往轴,从东面主入口广场进入校园内部,分别串联了图书馆,公共教学区,院系楼及学生生活区等;

利用公共建筑组团围合形成南北向次轴空间,作为公共活动轴,分别串联了行政楼、体育场、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会堂、师生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等。

两条轴线相互交叉,形成了结构清晰、井然有序的校园空间格局,能感受到强烈的秩序感和逻辑性。同时两条主轴线也形成了公共性较强的校园共享带,布置一系列广场、绿地和庭院,作为师生交往和学术交流的主要公共空间。

在这个布局中,图书馆成为校园活动的中心,往东直接联系城市,往西连接教学科研区和学生宿舍区,从东往西呈现从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的逐渐过渡。

公共教学区处于新校区西部的核心部分,起控制与统率作用,形式基本简化为单纯的矩形,具有较强的标识性。

学生宿舍与教学区紧密相连,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宿舍为均质的院落单元,突显整体的秩序与和谐。

北侧独立用地安排鲁迅艺术文学院,作为“书院制”的一种探索。

▲ 新校区规划总平面图

5
校前区组团设计

校前区包括主入口、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大讲堂和师生活动中心,呈半围合布局。

结合现状地形,将主要建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三个平台上,主校门设置在东侧最低的平台,强化校园与城市的联系;

中间的平台设置大讲堂和师生活动中心;

西侧最高的平台安排图书馆、博物馆和校史馆,三个建筑按照“一体两翼”的布局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作为校园主入口的对景。

从主入口开始,依山就势,逐级提升,经过层层叠叠的平台和广场到达图书馆,既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也突出了校园的地域特色,同时还象征着求学之路正是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的过程。

结合建筑层高,三个平台高差为5.4米—6.6米,可以从各个平台进入建筑不同的楼层,增加了趣味性和联系性。

▲ 校前区组团平面图

▲ 校前区组团竖向剖面图

▲ 校前区组团鸟瞰实景照片

▲ 图书馆近景实景照片

▲ 图书馆局部实景照片

▲ 校史馆前实景照片

▲ 大讲堂实景照片

▲ 师生活动中心实景照片

6
地域建筑文化元素的借鉴与运用

充分考虑延安当地的气候特征,建筑形式采用简洁的几何形体,突出建筑的体积感与质量感。

刚劲有力的建筑体量,硬朗挺拔的形体线条,深邃的窗洞口及其阴影,质感丰富的建筑外墙,塑造出厚重、大气、质朴的整体校园风格,与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相契合。

在对延安本土建筑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符号,用现代的建筑语汇加以诠释。

退台变化:延安地域建筑特色鲜明,层层退台的窑洞随处可见。我们将延安大学历史上最具标志性和延续性的建筑符号——退台窑洞,作为建筑设计源泉,以此来还原和连接过去,强化地域元素,传承历史文脉。

▲ 延安大学老校区退台排窑建筑照片                 ▲ 延安大学新校区图书馆退台造型

窑洞符号:作为延安最具特色的建筑元素,贯穿于整个校园的设计之中。但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照搬,而是跟校园文化和实际功能需求相结合,运用窑洞符号塑造拱廊空间,既作为建筑基座,增强厚重感。

同时拱廊形成舒适的半室外空间,夏天遮阳、冬天挡雪,有效应对延安夏天暴晒、冬季多雪的气候特点,为师生提供绝佳的交流场所,也作为联系不同功能区的步行廊道。

▲ 延安当地排窑建筑照片                             ▲ 延安大学新校区拱廊实景

十字砖孔:延安地域建筑中最常见的装饰元素,将其抽象运用在拱廊的女儿墙部位。我们不愿意再去重复原来的元素和符号,希望找到一种既具现代语言、又能与传统地域文化相衔接的新的方式。

▲ 延安革命领导人故居建筑照片             ▲ 图书馆女儿墙抽象运用十字砖孔

土黄色调:黄土文化是延安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因此,延大新校区整体色调以土黄色为主,突出建筑的厚重、质朴、大气,彰显延安地域文化,形成校园建筑独特的标志。

▲ 延安黄土高原及土窑                   ▲ 校园整体采用土黄色基调、奠定独特校园风貌

7
在地材料及工法的研究运用

我们认为建筑和环境的建构不能脱离地区的发展。当下中国大学校园正在大规模的发展过程中,校园建设难以避免的形成了泛滥、趋同的风格定式,丧失了校园的地方性与归属感。

延安历史上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重要建筑都是采用当地黄砂岩砌筑而成。

这些老建筑给我们很深的启发,杨家岭毛泽东的旧居、周恩来旧居,还有原来的中央办公厅,这些石砌老建筑特别让我们感动,完全手工的,甚至可以通过触摸感受到它有历史。

因此我们对当地传统石砌窑洞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筛选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与工艺做法,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

我们寻找当地富有经验的工匠,在现场进行实验,对比不同敲凿方向和深度的黄砂岩石材,在一天内随着光影迁移形成的质感和色彩变化。

最终确定建筑一层拱廊借鉴延安当地独特的石窑做法,使用延安本土的黄砂岩,由当地工匠手工敲凿,并采用传统的密缝方式砌筑。石材表面的凹凸痕迹随机中蕴含秩序,展现出生动多样的质感及厚重质朴的韵味。

建筑二层以上专门研制劈开面混凝土砌块作为主体外墙材料,绿色环保、成本较低、富于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厚重质朴、简洁大气的建筑风格,彰显了在地建筑原始、原真的美学价值。

▲ 现场施工实景照片

▲ 石砌拱廊样板墙实景照片

▲ 混凝土砌块样板墙实景照片

土黄色的石砌拱廊及混凝土砌块外墙,在延安当地强烈阳光的照射下,色彩与光影变化丰富,呈现出一种温暖、亲和的氛围,很好的烘托出大学校园必需的人文气息。

▲ 石砌拱廊细部实景照片

▲ 混凝土砌块外墙与黄砂岩拱廊的搭配实景照片

▲ 图书馆东南角局部实景照片

▲ 图书馆南侧实景照片


8
拱廊设计

拱廊形成舒适的半室外空间,夏天遮阳、冬天挡雪,有效应对延安夏天暴晒、冬天多雪的气候特点,为师生提供了绝佳的交流场所和连廊空间。

▲ 从校史馆拱廊看图书馆实景照片

▲ 从图书馆拱廊看校史馆实景照片

9
景观设计

依据场地竖向高差,通过雨水草沟、砂石过滤、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一系列生态措施进行雨洪管理。

通过景观设计、绿化种植塑造人性化、多层次的校园环境,对厚重硬朗的建筑空间进行软化,创造出舒适的公共交往空间,包括各种广场空间,廊下空间、退台空间及林下空间,在丰富校园空间环境的同时,为师生和市民提供积极而舒适的学习交流场所。

▲ 景观生态系统示意图

10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简洁明快,通过中庭和天窗引入自然光和绿化,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学习交流空间。

通过中庭两侧的书架和不断提升的台阶和阅读平台,营造“书山”的意境,突出室内空间的人文气息。

▲ 图书馆二层北侧中庭实景照片

▲ 图书馆二层南侧中庭实景照片

▲ 图书馆三层中庭实景照片

11
    全过程咨询

延安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是从前期策划开始,贯穿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全流程

还包括材料选型、工艺比较及全过程造价咨询等内容,设计团队深度参与了项目策划、咨询、设计、建设的全过程,是建筑师负责制和全过程咨询的一次有益尝试。

12
    小结

我们从延安的地域文化背景及自然历史条件出发,不刻意追求某种特定的风格,而是在时代、历史、地域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寻求创新。

通过对延安地域文化、建造技术、建筑材料的研究,对环境、社会和文化的深入理解,将建筑与传统、历史及地域相联系。既不是对过去单纯的模仿,也不是后现代主义的拼贴,而是用现代的语言和手法创造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的校园建筑及空间环境,来实现对延安地域文化建筑的新的诠释。

总之,延安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希望和以往的新校园设计范式形成区别,探寻出一条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

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主持人:庄惟敏  李匡  唐鸿骏

建筑设计:盛文革  张翼  许腾飞  陈蓉子  丁浩  范娟娟  曾琳雯  常云峰

景观设计:周易  王昕明  张雪雷 廉大启  赵丽颖  张丹丹 李卓  杨永强  梁磊

结构设计:李青翔  蒋炳丽  杨霄  王力  苗磊  杨镇荣  崔鹃  朱朵娥

机电设计:刘建华  刘玖玲  徐华  郭红艳  侯青燕 刘杰

                 袁钰  徐啸  王永刚  于星亮 艾怡霏 陈梦化

室内设计: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黄磊工作室

艺术创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工作室

摄  影 师:姚力  曹百强


文章整理自公号时差岛及网络“建筑匠人”微信公众号


视频
【视频】节目首秀,一座地标建筑的诞生

院士
王建国院士讲城市设计
孟建民院士: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
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崔愷院士:城市设计的维度和视角
何镜堂院士:城市IP的关键是文化
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十位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企业

AECOM|刘泓志:城市设计的三大策略

KPF|城市设计与人工智能

霍普股份|龚俊:重要的不是手法,而是解决问题的逻辑

中规院|石家庄总体城市设计战略

THAD|万载古城

奥雅纳|李宝章:我的一万步公园——深圳蛇口 · 东角头地铁站公园



院校
北建工|张杰院长: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策略

哈工大|金广君院长:城市设计在中国能走多远?

东南大学|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西建大|中国大学生对巴西贫民窟的更新之策——最高奖


竞赛

HPP: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深化城市设计竞赛中标方案

四分钟,看HASSELL如何用重庆话讲完一个滨江设计竞赛项目


科普

CNN评出世界最美街道,名列榜首的就在大中国!

新加坡如何在设计中脱颖而出?

总规、控规、修规、概念性规划及相互关系





添加城市设计联盟助理微信,加入社群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