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孟建民院士: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

新型城镇化杂志 城市设计联盟 2022-04-2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纯干货,不啰嗦





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建筑设计大师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建民不仅是深圳特区 40 年发展建设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更是未来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的探索者、研究者与创造者。他提出了“本原设计”的创作理论,倡导“全方位人文关怀”理念和“三全方法论”,其建筑作品具有城市宏观研究的独特视角。
作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总设计师,孟建民认为,科技的发展将会对城市未来的走向产生根本性影响。而具有 40 年城市发展良好基础、日趋稳健的深圳,有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亦有骨子里的创新基因加持,理应率先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智慧城市生态的典范。
孟院士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先后被授予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称号、梁思成建筑奖、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奖、南粤百杰人才奖等。现担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总设计师,统筹该片区设计及建设管理工作。
1
 特区40年:日趋稳健的新型城市
新型城镇化:您最初在南京求学和发展,是怎样的契机促使您来到深圳?
孟建民 :1985 年,我作为导师齐康教授的助手,应香港新华社许家屯社长的邀请,初赴深圳。彼时刚处于早期特区建设过程中的深圳,一片繁忙景象,很有“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朝气,整个城市积极向上的氛围浓厚,一切欣欣向荣。自然环境也比一些传统城市怡然,蓝天、白云、红土、碧水,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第一印象,萌生了希望能有机会到深圳发展的意愿。
1991 年,我带领一个 11 人毕业设计小组,应邀到深圳大学做毕业设计,并参与深圳大学的一些工程项目。在这个契机下,我认识了在政府规划部门工作的东南大学校友,他建议我们在深圳办个分院,我采纳了这个建议并请示了上级,在获得学校的支持、深圳宝安县黄田村委会给予的办公场所与资金支持下,成功创立了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深圳分院。
那年至今,我在深圳这座城市扎根打拼了近30 年,经历了很多困难,也落下了一身的毛病,但作为深圳这个日趋成熟的新型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始终无怨无悔。

深圳 

新型城镇化:您如何看待深圳这40年的发展过程?
孟建民:从早期深圳城市建设发展过程来看,这 40 年,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当然现在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规范,改革开放初期那种敢闯敢试的锐气有所减弱,在渐趋保守,但相对全国其他城市,它的先进性与创新基因仍在。
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从青少年时期的敢于大胆探索,始终充满着一种敢闯敢试的精神,到中年开始变得谨小慎微。深圳是一个新型城市,历史的“包袱”会轻一点,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容性。事实上,经过 40 年的沉淀和积累,深圳变得越来越成熟稳健了。虽然它的经验和成就有目共睹,但也难免存在一些教训和走过的弯路。
2
 粤港澳大湾区:在“竞合”中前行
新型城镇化:近期,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获批,引发热议。您认为该规划给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
孟建民 :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交通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该规划获批后,一旦城际交通系统建设完备,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将非常深远。这种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提升,对城市乃至城市群的发展至关重要。有了交通,才有各种物流、信息流和人员的互通与流动,才能提高效率,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 

新型城镇化: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发展战略中地位非比寻常,深圳作为其中极为重要的节点城市,您认为它在推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具体承担着怎样的职责?
孟建民 :深圳这座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新型”,而且发展迅猛,具有包容和创新的城市精神。也正由于有这样的城市气质和城市精神,将来它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带动和影响,将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创新性和领先性,不仅是在大湾区,在全国都非常突出,未来更会在引领创新和先行示范方面,提供更多的经验。
也因此,我们现在仍然提倡深圳保持这种改革、创新、大胆试验的锐气,不要有了一些成就,就开始变得保守——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深圳很快进入一种保守的状态。在这方面,除了建筑师、规划师在设计实践上多做努力外,同时也希望城市管理者能有一种开放、包容的观念和指导思想,这样对于深圳整个城市的后续发展,会更有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示意图 

新型城镇化:您认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跟其他的中心城市,如港、澳和广州,在哪些方面可以互相借鉴,它们在发展方向上有何不同?
孟建民 :这几个城市之间我并未做过详细的比较性研究,但从直觉上而言,深圳和周边这几个城市比如广州、香港、澳门、珠海和东莞等,它们之间既有竞争,又为合作与互补。这几种关系是交合在一起并存的,并不完全都是竞争关系,也并不完全都是纯粹的互补关系。
在这个“竞合”的过程中,既然叫“粤港澳大湾区”,就应该在城市群乃至整个湾区的整体发展战略上,有一定的统筹——发挥各城各区优势,避其短板,尽量创造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减少同质化竞争。我认为在这些方面的规划应该已经有了,下一步的关键就是如何在实践实施过程中将其做好。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就已经在过去相对而言各自为政、碎片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了一个层面,下一步就要经过统筹发展,实现一种优势互补,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果,提升到更好、更高水平。
新型城镇化:作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项目的总设计师,您认为该项目对于整个城市以及大湾区的整体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作用?
孟建民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是深圳城市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片区,从其名字“超级总部基地”就能看出项目区位和定位的重要性,公认为是深圳最宝贵的城市片区资源,政府更是极其重视,以此片区作为试点,力推总设计师制。该片区的特点首先是高层、高密度,然后是其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将有六个重要的交通站点在此汇集,地上地下完全立体化,非常复杂。因此,该片区建成后,可能会成为深圳影响力最强、带动性最大的一个复杂型城市核心地段,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示范性的城市核心片区。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新型城镇化:您刚才也提到,该项目需要处理城市复杂系统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的实践中,您有何经验与心得?
孟建民:现在我们试图在后面的管理过程中,探索一些新模式,积累新经验。比如设想在该片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类似于公共事务联合委员会的概念。
过去没有人去协同这个片区发展的整体利益,都是各自为政,只维护自属地块和城市公共市政的关系。如若协同发展,则委员会可代表整个片区向物业或是向各个方面来反映和传达诉求,争取利益,比如它们的不同业态之间有哪些公共资源可共享、哪些共同的诉求要表达……如果在这个复杂型片区里,有一个这样的联合性委员会,可以更有效地协同整个片区更好发展,我认为这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当然,目前还只是在探索和设想中,后期将努力去尝试、实践。
3
 总设计师制:普世性与针对性兼具
新型城镇化:您作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总设计师,认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和传统的城市设计管理的机制有怎样的差异?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该制度的特征?
孟建民 :现在的总设计师制和以往的主要区别,首先是面临的问题不同,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没有像当今的这么复杂。现在处于一个变革时代,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的需求,各方基础设施,城市的社会、经济,包括人口与整个产业,可以说城市的所有领域都在潜移默化地,或快或慢地发生着量变和质变,这个过程实际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后变得比过去更为复杂,更具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的管理观念和方法,是解决不了当今复杂城市问题的。基于此,我们提出总设计师制的概念,以往的总设计师可以称其为“1.0 版”,现在的总设计师制则是升级后的“2.0 版”。“1.0 版”比较关注城市美学问题,主要解决城市设计中诸如城市轮廓,城市片区的色彩、质感、空间等一些经典的美学问题。他们的关注面相对较窄,考虑的问题相对比较单一。
而现在的升级版总设计师制,它关注的是更为广泛、更全面的城市问题,不仅要关注城市美学问题,还要考虑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城市片区发展的各种要素、各种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1.0 版”与“2.0 版”的区别之一,首先就是关注的范围和要素不一样了,从原来的有局限性、单一、狭窄,向更广域、更全要素发展,更系统地思考和关注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深圳湾 

区别之二就是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些管理方法,相对更简单粗放,基本上是一个节点接着一个节点,以静态节点的方式进行阶段式把控,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管理。而现在的总设计师制,我们称其为动态的管理,全过程、全时段跟进,随时有问题随时解决。这也是我总结的现代总设计师制度的三点特性(即动态性、协同性和前瞻性)之一的动态性,即全过程跟进与动态把控,不能像过去那样做完一段时间的城市设计后,就以此为蓝本进行对照性的简单落实。因为在实操过程中还会发生变化,我们要动态地去协调解决那些随时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矛盾。
协同性强调的是全要素的协同,把系统和范围放宽,全要素地思考、关注、协同和解决片区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前瞻性指的是要站在未来的视角思考现在。过去我们做城市规划设计,有一种方法叫正向推导,就是根据过去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建设总结经验,用这些经验来指导后面的城市建设发展。这个方法没有问题,也值得继续采用,但是仅采用这种方法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研究城市发展的未来性,要思考未来 10 年、20 年、50 年、100 年的城市发展可能会是一种什么状况,要对未来有预判和预测,要有对未来学的关注——研究城市未来的交通,未来的技术环境,未来的城市布局,未来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可能发生的一些模式上的变化,来为我们今天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这可以使我们现在的规划设计对未来发展存在的一些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做好准备,留有余地。

深圳湾 

新型城镇化:在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实践过程中,有何心得和经验分享?是否遇到过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孟建民:在实践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原因在于“路径依赖”,人对于过去的管理模式和思想认识有惯性,所以那些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机制,一下子扭转不过来。
例如在全要素协同方面,我们在这个片区进行城市设计的招标、竞标时,希望地面的景观设计和地下的空间设计要有关联性,因为地下空间、地下交通及地下的很多设备其实都是要露出地面来的,所以不能割裂地只考虑地下空间设计。但在实施过程中只实现了地下空间和地下交通、地下市政这三个要素之间的捆绑。其实这也已经很不错了,按照过去的方式,这三方面也都是需要分头招标的。在我的呼吁下,这三要素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明显优于于过去各自为营的方式。
但毕竟还是没有百分之百地实现我们团队的设想——地下空间设计与景观设计形成一个联合体,在总体的把控和统筹下,最终实现无缝衔接、有机关联,避免出现“两层皮”的现象。总体而言,在制度的实践过程,有进步,也有遗憾,还未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更理想状态。总设计师制度并不仅仅在一个片区实现,将来有机会在更多片区推进时,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它将逐步改进,愈发完善。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新型城镇化:也就是说城市总设计师制在未来是具有一种“普世性”的,那么它是否适合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您认为它在哪些方面还需补充和完善?

孟建民 :我们团队所实践倡导的总设计师制是升级后的 2.0 版,还处在探索、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并慢慢被业内所接受,被政府所看好,无论是住建部,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其给予了广泛关注,因此它作为一种管理机制,是具有普世性的。针对难度大、问题较多的复杂型城市设计,总设计师制能发挥更大作用,价值和意义也将体现得更为重要,这也是我最近在“复杂型城市设计与总设计师”的讲题中所提出的观点。

新型城镇化:您的城市总设计师制也是在探索规划师的能力范畴,那么在国家发展以及城市治理转型过程中,您认为规划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会有怎样的转变吗?
孟建民 :毋庸置疑,目前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这两个角色,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出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对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知识结构、思想和观念,不能停留在传统阶段,必须要不断学习进取,特别要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一定要有前瞻性视角,全方位思考。所以我提出“三全”方法论,即全方位思考、全过程统合、全专业协同。可以说,前瞻性和协同性,应该成为对未来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的基本要求,否则将适应不了未来新型城市发展的需求,其专业能力的发挥也将会受到很大限制。

粤港澳大湾区

4
 城市升维:科技将产生根本性影响
新型城镇化:您刚才提到希望深圳继续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您认为它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调整,在哪些方面加强规划和管理?
孟建民 :深圳现在人多地少,要探索这种高密度城市的发展需要做一些探索和创新。所以目前一些采用总设计师制的片区,都是高层高密度,立体城市的雏形,要向国际这些已经有着相同特点的城市和地区取经学习,避免它们曾出现过的问题,并借鉴其先进经验。同时,深圳经过前面几十年的铺垫和基础打造,在高科技发展方面,具备非常好的条件。在科技发展对城市的影响方面,我们也要关注并进行研究,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深圳都应率先在这些方面积极探索、研究和实践,争取为全国乃至在国际上做出示范。
新型城镇化:您从事建筑和城市设计多年,尤其是在医疗建筑方面,实践和研究都非常多,您也提出了以健康、高效、人文为核心的本原设计,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新冠疫情从逐步爆发,过渡到目前日益常态化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您对于城市设计,以及医疗建筑设计的理念和今后的发展,有何看法?
孟建民 :目前全国各地区政府都在把疫情的防控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据我了解,深圳福田区就有这样的科研课题,我们也尝试去参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通过研究,提出未来在这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在疫情防范措施上如何布局,从而从宏观层面上,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当然,这并非一蹴而就,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而医疗和建筑行业,目前也在反思,医院的发展建设和管理,要考虑“平疫”结合,即在常规情况下医院应是一种什么状态,当疫情出现乃至爆发后,医院又要怎样应对、积极响应和做出相应的举措。比如疫情时期如何实现对疫情的管控,或是如何收纳、治疗更多病人,如何有效隔离,等等。
今年我带领团队在做汕头公共卫生医学中心项目时,着重考虑“平疫结合”,进行多阶段、全方位的规划布局。这是一家包含传染病院、慢性病院和综合性医院的大型医疗设施,在确保各分区在平日分别接诊特定病人的同时,也要确保疫情爆发时,综合医院和慢性病医院的住院楼可以灵活转换成传染病医院住院楼。这就要求医院建筑在功能布局、配套设施等方面全面考虑平疫转换的需求。另外,我们还在医院旁边空地上为方舱医院预留了空间,用来应对大量的疑似病例出现等紧急状况,场地周边还设计了水、暖、电、制氧生命桩等基础设施。这就是此次疫情给现代医疗建筑设计带来的启示。

汕头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 

新型城镇化:之前您提到在整体的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深圳在创新方面有所发展,城市的智慧化进程亦不断加快,您认为在此趋势下,应怎样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建造新型智慧城市?
孟建民 :我在很多关于智慧城市发展的论坛上都表达过关于“智慧城市化”的观点。现在很多城市都处在发展的过程中,但是谁都不敢说哪个城市已经做成了智慧城市,因为智慧城市应该有智慧化率、智慧化程度的高低之分,这个标准目前还并未建立。
就像我们城市化率的高低之分一样,当农村人口占 80% 时,我们就说它的城市化率比较低,占 60% 时,就可以说城市化率提高了。智慧城市也一样,其覆盖性和迭代性都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智慧化的程度。
我认为我国在城市智慧化的建设方面,目前还处在碎片化的摸索过程中,就像拼图,哪天拼得差不多了,上下整合,它的整体形象就能显现出来。但现在,可能有的城市还不知道它拼的是什么,要随着拼出的面积增大,才会显现出它的图形和所具有的特征。目前我国城市智慧化的建设速度非常快,在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建设,但标准不太统一,还处在“打乱仗”的过程,当然这是必经之路,最终会实现统一的、高效的、整体的结果。但这个结果何时到来,还有待观察。
新型城镇化:您一直很关心城市的未来发展,去年策划的“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也是以城市交互为主题,在您看来,未来城市将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城市的升维又意味着什么?
孟建民 :我认为科技发展将会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科技对交通、物流、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现在所有数字孪生技术等,都影响深远,它将提高城市的运营效率,满足人类对舒适度的追求,以及更广泛的需求。未来的城市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将变得越来越强调健康,同时在效率上有更大的提升,这也对应了我提出的本原设计三要素——健康、高效、人文。未来总体应该朝着这样的趋势和方向发展,更加注意人文性的表达,更注重在美学、价值观等更高层面上的个性化追求,满足全方位的人文关怀。
既然是“新型”城镇化,就要区别于以往的“城市化”提法,要高度关注新型城市、县镇发展过程中的协同性、前瞻性和动态性,未来要对这些相关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拓展。
本文来自新型城镇化,UED城市环境设计
视频
【视频】节目首秀,一座地标建筑的诞生

院士观点
王建国院士讲城市设计
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何镜堂院士:城市IP的关键是文化
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十位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专家观点
张杰院长: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策略

张宇星: 城市设计的空间经济学

蔡震:城市设计的四个步骤

重要的不是手法,而是解决问题的逻辑丨霍普杯评委龚俊专访

金广君:城市设计在中国能走多远?

AECOM刘泓志:城市设计的三大策略

KPF:城市设计与人工智能


具体案例

雄安新区规划如何?(含视频)

中规院:石家庄总体城市设计战略

杨保军、崔愷、汤姆 · 梅恩同做一个城市设计,你能学到什么?

SOM:济南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


新乡市总体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实践

滨水空间的26种空间类型

什么是好的停车场设计?——静态交通空间

什么是好的口袋公园——绿地空间


什么是海绵城市?——吴昊专访

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总体规划

THAD:万载古城

最新:杭州《钱塘江流域两岸总体城市设计》



城市资讯

新加坡如何在设计中脱颖而出?

CNN评出世界最美街道,名列榜首的就在大中国!


添加城市设计联盟助理微信,加入社群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