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推荐|用什么办法来“整治”这些犟孩子
有这样一个犟孩子,不听话,不讲理,任性,胡闹,是不是听着很耳熟呢?
犟孩子的这些犟行为,6岁之前的孩子表现得如此普遍,以至心理学为这段倔强的岁月起了一个专有的名字“执拗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搭建了一个非常严苛的规则,谁要是破坏了这个规则,必然会点燃战火。
“不行就是不行”,孩子用他最了不起的武器——“发脾气”,来将大人折腾得“头痛欲裂”。而让孩子认错,似乎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开战的一个永恒主题。
犟孩子:明明犯了错,却坚决不承认。犟大人:一定要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认错。
咱们来看看这几个又犟又喜欢胡闹的孩子,看看他们倔强的心路历程;最最重要的是,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犟脾气。好戏开演喽!
对犟孩子不由分说的惩罚
《格林童话》中的《犟孩子》是极短的一篇内容,仅有270个字。将全文放过来欣赏一下这个孩子到底有多犟:
从前有个孩子脾气很倔强,母亲要他做什么他总不听。仁慈的上帝因此不喜欢他,让他病倒了。没有医生能治好他,不久,他就死了。
在他被放进墓坑,盖上泥土的时候,他的一只小手突然伸起来,高高举起。人们把那小手按下去,重新盖上土,可是没有用,他仍旧一次又一次地举起。
最后,母亲只得亲自走到墓坑边上,用荆条抽打他的手。母亲这样做了,那小手才缩进去,孩子呢,也就静静地待在地下啦!
这位犟孩子很可怜,就连仁慈的上帝也不喜欢他,让他生病死掉。不过,这孩子犟得可以,就算是进了坟墓,也还将犟坚持到底。最后,妈妈不得不出面,狠狠心,最后一次教训一下这个臭小子。
这短短的一小篇,确实能看出很多内容。插画家海德巴赫,更是将其深义表现出来了。
你看,妈妈举起荆条,捂着脸,似乎是在跟孩子哭诉说,孩子呀,你就别再犟了,妈妈就算是求你了,妈妈也不想打你,可是不打你不行呀。你还是安安心心地在地下生活吧,别再犟了啊。孩子其实也是不太想让妈妈伤心难过,这才将小手放下。你想,这孩子进了坟墓还那么犟,怎么可能会怕妈妈的藤条呢。
这个小童话能看出来,孩子的内在与外界规矩不断地斗争,结果孩子惨败。
我们不希望孩子的灵魂被束缚,但是呢,又有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孩子又是必须得有的。既然一定要遵守规则,那如何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行为规范呢,甚至将一些规则内化呢?我们先来看看,哪些行为绝对不能忍。
将“怕”转化为孩子改变的动力
绝对不能忍的行为,排上头号的一定是孩子的一些“臭毛病”。来看看父母是怎样与孩子上演一场搞笑幽默的倔强大战吧。
《臭毛病》这本书的主人翁是露喳喳,这个名字自带小魔怪属性。露喳喳有各种令人恶心的臭毛病,比如说打嗝、放屁、和吐唾沫,还对爸爸妈妈说各种难听的话,不吃爸爸妈妈做的饭,要是不随她的意,就大喊大叫,乱踢乱闹。而且他们的同学觉得她的行为很酷,纷纷去学她。
怎么办呢?家长们都劝说露喳喳的爸妈管管自己的孩子。你看,就跟《格林童话》中的《犟孩子》一样,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父母是不是就会放任不管了呢?
在外界的压力之下,露喳喳的天才发明家老爸制作出了各种武器来对付露喳喳,比如臭屁回收服、打嗝塞、防踢防叫拐脖管子、不许说脏话药皂。这些发明的设计思路很明显,一是让露喳喳自食其果,二是抑制她的各种臭毛病。结果怎样呢?这些发明一拿开,露喳喳就会变得更加疯狂,连眼镜蛇都不想在他们家待着。
你看看,对付犟孩子,说服劝说无效,压抑也无用,那么家长手里的保命一招是什么呢:怕。这个“怕”实在是太好用了。不听话,家长一吓唬,孩子就立马听话了。家长可能会告诉孩子“你再这样,我就告诉爸爸了。”“你再这样,我就告诉老师了。”“快看,警察叔叔来了。”不过孩子真不是那么好骗的。
这些外在的“怕”,很容易被孩子那小巧玲珑肝给破解了。就算是“狼来了”,三次之后就失效了。这些令孩子害怕的话,一个小时之内可能就已说了十次,有效期真是短得要命。
怎么办怎么办?怎样让孩子“怕”得“心服口服”,让这种“怕”转变成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呢?让孩子看到一个可怕的未来,让孩子看到一个反面榜样。其实这招,我们也常用,比如说,你再这样,将来就会……孩子依然不听,为什么呢?还是说得太多,而且只停留于说;再一个就是因为太一本正经。
露喳喳的爸妈采取了什么“不正经”的行动方式,又带来了一个怎样的反面榜样呢?
露喳喳的生日聚会上,来了一群特别大特别大的大魔怪(其实是小露朋友们的爸妈扮演的),他们呀,把聚会搞得一团糟,比小魔怪还要可怕。露喳喳和她的朋友们吓呆了,问:“他们是谁?”爸爸妈妈叹了口气说:“他们从前也是小孩,跟你一样爱捣蛋,所以长大后就变成大魔怪了。”什么!孩子可不想将来成为那样的大魔怪,于是纷纷与露喳喳断交。露喳喳这个小魔怪哭丧着脸表示,我将来也不想成为那样的大魔怪呀。
哈哈,魔怪计划成功了,最后小魔怪变成了小天使。在这本书里,爸爸妈妈把准了脉,让“将来不成为大魔怪”成为孩子改变的理由。
孩子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反应,就跟露喳喳他们看到大魔怪时的反应一样。他们会说,我才不是那样的呢,我才不会那样胡闹呢……看看,这就是反面榜样的力量——不要让自己变成所讨厌的那个人。这种又疯又闹又好玩的书,孩子爱极了甚至不会觉得这本书是在说教。
爸爸妈妈看这本书也可以明白,规范孩子的一些行为,一板一眼是不行的,可以在家里做一个小实验,跟着孩子一起闹,闹到极致,闹到无法无天,看看会有什么发生。试着成为孩子的反面榜样,让孩子来教育教育家长。
可是,有时候“怕”并不管用,遇到那种犟得透透的孩子,那可是吃软不吃硬的硬骨头,那该怎么办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下面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当“怕”不管用时,还能怎么样
在《壁橱里的冒险》这本书中,闯祸的悟志和明哲,在老师的两三次提醒之下,还是在继续捣蛋。于是,老师采取了屡试不爽的办法,把捣蛋鬼塞进壁橱,以儆效尤。
可这次,老师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同时将两个孩子塞了进去。一个孩子被关进壁橱里,很快就会害怕,很快就会说“我错了”。两个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在彼此的支持之下,在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两个原本因为矛盾发生争吵,却因为有了共同的理想(决不认错)和共同的敌人(老师),从而团结到了一起。长时间抗战的心路历程,造就了这个冒险故事。
长时间的抗战,也为这两位小朋友赢得了一大批的粉丝。这些粉丝就是他们的同班同学。当老师发愁怎样让这两娃认错的时候,这两个娃的同班同学内心却在感慨着,悟志和明哲好厉害呀,能在壁橱里待那么久。这种真实又戏剧化的反差,让人不禁莞尔。
两个老师,一位年轻老师,在一位经验老道的老师技术支持之下,在让孩子“一定要认错”这件事情上同样坚持了很久。
孩子犯了错,如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定要立马惩罚孩子吗?这本书告诉我们,遇到犟孩子,上来就惩罚是没有用的,只会激起他们的反抗心理,坚定他们不认错的决心。这本书中,犯了错的犟孩子自己提供的解决办法是,要在壁橱外面想想自己犯了什么错。
在这次的较量中,老师败下阵来,将两个孩子从壁橱里放了出来,并对孩子说了声“对不起。”当然,孩子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跟被他们之前踩疼的小朋友主动道了歉。
这本书对大人的启发是,面对犟孩子,千万别硬碰硬,要温柔以待。
孩子看这本书的时候,实在是太过瘾了,书中两个孩子和大人对抗,还是和最权威的老师对抗。单单过瘾就行了吗,这本书是一个幻想、冒险故事,这类故事的设定,就是孩子内心的成长。面对大人的压抑,孩子是如何从最初的无助、抵赖,慢慢转向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交换彼此的玩具,害怕时手拉手相互鼓励,在黑暗中找到了游戏的乐趣。
哎,说来说去,这本书并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不去犟,反而是如何能在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实,有时候我们不也想着要让孩子做自己,让孩子有所坚持吗,我们其实也不想只有一个乖宝宝?不过,最后,两娃不也是“幡然醒悟”了吗。
孩子犟的工具:生气
犟孩子发起脾气来,那是越来越气,把自己气得小脸发紫,就差把自己气晕过去。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生气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来看看孩子犟时,最喜欢利用的工具——生气。知道了他们为什么生气,也许我们就会找到应对之道。亚瑟就这样一个脾气超大的孩子,他的气呀,甚至变成了一场宇宙大爆炸。
《生气的亚瑟》这本书不会说是“咦,小孩儿有什么气好生?”“小孩儿怎么可以生那么大的气?”而是带着孩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清楚什么叫做“生气”。
一天晚上,小男孩亚瑟想看动画片,不肯睡觉。妈妈说:“不行,太晚了,去睡觉!”亚瑟说:“我要生气啦!”妈妈说:“你就生气吧。”亚瑟开始生气,非常非常的生气。
亚瑟一生气,房间里电闪雷鸣,下起了冰雹。
妈妈说“够了够了”,可亚瑟还没够。亚瑟继续生气,街道上刮起了风暴,把屋顶、烟囱和教堂的尖顶都吹走了。爸爸说“够了够了”,可亚瑟还在生气。亚瑟一生气,台风来了,把整个城市扫进了大海里。
爷爷说“够了够了”,可亚瑟还在生气。亚瑟的怒气,让地球嘎吱嘎吱地裂开了一条缝,像被巨人敲破的蛋壳。奶奶说“够了够了”,可亚瑟还在气。
亚瑟的气变成了一场宇宙大爆炸。地球、月亮,大小恒星和行星,亚瑟的国家、城市、街道、房子、院子、房间都只剩下了小小的碎片,在太空飘浮。
最后,亚瑟坐在火星的碎片上,想了又想:“我为什么这么生气?”他也想不起来了。
这气来得可真过瘾,我们甚至能感觉到,这孩子最后躺在床上,将身体里的气放空之后的一种安静和舒适。我们太擅长压抑了,有情绪了,那就想办法压抑住吧。我们从来不会对一位正在气头上的大人或者是孩子说:“这回你气个够吧。”但《生气的亚瑟》的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让亚瑟气了个够。
对于孩子来说,这本书或许能帮助小孩儿不被自己的“气”吹倒、淹没或变得四分五裂。我们常会说:生气,是自己和自己较劲。《生气的亚瑟》让孩子把气发出来,发到底,从而让孩子知道生气是怎样一种可怕的情绪,具有多么大的爆发力和破坏力。
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多了解一点关于“小孩儿”和“情绪”的真相。我们看见亚瑟的怒气中,其实掺杂着许多别的情绪:寂寞、伤心、失落、害怕、彷徨……这不就是我们现实中孩子的样子吗?他们生气的时候被包围在复杂的情绪中,常常自己也无法说清楚。小小的亚瑟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吗,并不是,他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反抗。
孩子犟的工具:执拗的行为
孩子如果生气了,大人兴许还能有点应对之策。可是,有时候,孩子犟得无缘无故,搞得大人摸不着头脑,非常被动,这可怎么办?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有这样一篇内容叫做《柜子上的小孩》,就讲了和生气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倔强。
一个小姑娘,在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爬到柜子上躲起来了。当她被找到的时候,她说,我不玩了,我要留在柜子上。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她还留在柜子上不肯下来。
保姆很生气可是也没办法。晚上睡觉的时候,小女孩还是不肯下来,保姆只好给她送上了枕头和面包。
从此之后,小女孩就生活在柜子上了。她在柜子上可以观察一家人的生活。
家里人始终用尽各种办法,引诱的,强行的,可是都不管用。当她被强行抱下来之后,女孩不吃也不喝,家人只好随她所欲,把她又放回柜子上。
就这样,女孩在柜子上生活了好几年。家人和外界也都习以为常。第六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调音师被找来调钢琴。小女孩看着他工作。调音师没有注意到柜子上的小女孩,直到小女孩高兴地笑了,他才抬头看到小女孩,他说,你在上头做什么,快下来。
就这么一句话,小女孩真的就从柜子上下来,还拿了把椅子坐在调音师旁边看他把工作做完。从此,小女孩又像其他小孩一样,生活在地上。之后,小女孩和调音师在两年之后结婚了。
面对情绪,有些孩子是直接情绪爆发比如《生气的亚瑟》,有些孩子则是选另外一种倔强的行动来表现,比如《柜子上的小孩》。
面对这两种情况,大人们可能会存在一个不切实际的要求,就是希望孩子们立刻做出行动改变。我们来看看孩子们,他们是怎样处理情绪的,他们在有情绪的时候,情感需求是怎样的。
下面是孩子在回答童行免费音频节目中《人物|一个说自己是蛤蟆的人》的提问:怎样让特别爱哭的小朋友不哭呢?
孩子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会抱抱他,如果摔倒了我会安慰他。小朋友哭闹就喜欢别人抱。(妈妈问:那你哭的时候希望妈妈怎么做?)希望妈妈不要批评我。
安慰他,可以拥抱一下,给他喜欢的玩具,准备好吃的,聊天说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能说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哭和笑一样是正常的。
要让他们变得勇敢,强壮就像我一样(妈妈问:那怎么让他们变得勇敢和强壮呢?)要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奥秘。
勇敢的小精灵会帮助他的,每个人身体里都有。
看看小朋友,都是处理情绪的高手。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小朋友在遇到情绪问题时,他们的真正需求。又哭又闹,脾气很犟的行为出现了,就像小朋友说的,先安慰一下小朋友,接受小朋友的情绪,让情绪平复之后,再问明事情发生的原因,接着鼓励小朋友说,有小精灵会帮助你的,你会处理好这件事情的。相信经过这样一番处理,再犟的孩子也会被融化。
就像我们在文章开头说的,心理学上用“执拗”一词来形容这种犟。孩子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他们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孩子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其真正原因,心理学界还不知道,但是确切知道的是,孩子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
【哪期世界游,你家娃最爱】有奖征集
开播以来,《世界游》收到了许多小朋友的示爱。有想和桃子姐姐视频的,有想见见桃子姐姐、毛豆的,有邀请桃子姐姐、毛豆去家里做客的,还有小朋友想送书给桃子姐姐。非常感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新的一年开始了,现在向大家征集“你家娃最喜欢的一期世界游”,欢迎家长在文末留言,分享你家孩子最喜爱的一期《世界游》,说说孩子和这一期节目的小故事。桃子姐姐会给留言点赞数排名前五的小朋友,送上亲笔签名送祝福的童书一本。
真的有桃子姐姐吗?她的祝福就要来到孩子身边了!快来留言吧!
记得写下哪期是你家孩子的最爱,并说出和这一期的小故事呦~
活动截止日期:2019年1月8号
12
韩乐
曾从事童书自媒体,童书出版业
家有男孩;哄娃绝招:讲故事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情绪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