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 | 听见 第3课】《好安静的声音》学习“倾听”他人,表达自己

带你共读的 童行学院 2019-11-30

童行读书看世界 亲子伴读课程

哲思领域 我如何看世界

第2个探索主题 听见 第 3 课

这是童行计划的第39本绘本推荐,推荐龄组阅读,

但知识本身并不分龄,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展开。


本文共计4006字

阅读需要4分钟

提供超过30分钟的高质量陪伴时光


孩子将了解↓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不说话,别人能明白吗?


跟随童行计划,一年阅读50本好书,思考100个好问题,带孩子一起童行读书看世界。


绘本推荐


《好安静的书》是一本阐释“安静”丰富内涵的绘本。

 

从“第一个醒来的那种安静”到“睡熟了的安静”,书中用日常生活中很多具体的例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体现“安静”这个概念:安静不只是无声的,有时候有声音也能是一种安静;安静有着各种情绪和情感,有满足、开心、孤单、害怕、紧张、期待、委屈、好奇、安心……有些安静是孩子们可以重温的经验,有些安静是需要去用心感受的新发现。

 

这个世界有各种声音和热闹,我们也会需要安静的时刻,去感受自己内心,去倾听别人的声音,去体会这个“不说话就十分美好”的世界。

 

《好安静的书》封面图


📍推荐理由


绘图优美:小兔子、小熊、小麋鹿……造型圆溜溜、毛茸茸的呆萌小动物们是深受孩子们欢迎的造型。柔和的色调,简单、诗意的文字与细腻的画面相得益彰,反映出绘本的主题:安静。

 

生动有趣:安静不是悄无声息、沉默不言,绘本在鲜活的场景中描述“安静”的各种丰富内涵。早起锻炼、果冻掉在地上、说悄悄话……以动衬静,直观地呈现安静的种种含义,而这些场景又是孩子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吸引注意力,便于理解。

 

情感启迪:一个人等着接的孤单,云霄飞车冲上最高点的紧张,一起吃棒棒糖的甜蜜,好朋友不用说什么的美好,睡前妈妈一个吻的温馨……绘本中体现的各种情绪与丰富的情感,给予以情感启迪,引发共鸣。


本期我们将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跟着故事探索一个有趣的问题,大家可以↓


第一次读,可以专注于绘本本身,体会作者对“安静”丰富的阐释

读完之后,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文章中提供的各种小游戏,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情感传达。


科学锦囊

科学好问题

乐器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我们先来做一个有趣的挑战游戏吧:请在3分钟之内,制造出15种不同的声音。


准备好了吗?计时开始!



好了,时间到!怎么样?相信聪明的你一定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那么现和爸爸妈妈一起回顾一下刚才的过程,想一想:你们刚才都用了哪些方法制造声音呢?


小5老师做这个挑战的时候,使用的方法有:拍手、躲地板、牙齿相碰、敲桌子、揉搓塑料袋、扔乒乓球、关门、闭着嘴巴喷气模仿放屁的声音……

                

下一个问题:所有这些方法有什么相似的特点呢?


—嗯……我好像知道了:它们都需要被碰到!


—可是为什么被碰到就会发出声音呢?


—因为声音是由于震动而产生的。


在上周的绘本《大家来听音乐会》的伴读文章里,我们介绍了乐器发出声音的原理和几个感受声音的小实验,其实和乐器、皮筋、以及我们的喉咙一样,所有的声音都是由于震动产生的。


  • 有些震动很小,小到我们看不见,比如用手敲墙壁,没有看到墙在动,但其实在你听到响声的时候,墙也在微微地震动着。

  • 有些东西震动特别明显,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比如鼓面,仔细看还会看到它的起伏。


有一种表演叫“水鼓”,就是在鼓面上洒水,当敲鼓时候,水会由于鼓面震动被溅起大大小小的水花,特别好看。


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水场秀吧。


📍拓展问题


1、为什么我们能区分不同的声音?


问你一个问题:如果爸爸和妈妈说同一句话,你能否快速分辨出哪个声音属于爸爸,哪个属于妈妈?


你一定会说:这简直太容易了,我从小就会!


那再问你一个更有挑战的问题:爸爸和妈妈的声音各自有什么特点?究竟是哪些不同之处,让你能立刻区分出他们的声音来?


来看看科学家怎么说。声音有3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我们唱的“do-re-mi-fa-so-la-si”,就是音调。通常男性说话的音调会低沉,而女性的音调会高一些。


响度是音量的大小,我们经常在电视或者电脑上看到这样的标志:



它代表的就是响度。有些人是大嗓门,那么他的声音响度就大;有些人细声细气,他的声音响度就会很小。这是声音的第二个区别。


声音的第三个区别叫音色。它的定义比较复杂,可以简单理解为,由于发声的东西的材质不同,即使是同样的音高和响度,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为什么有的声音好听,有的却是噪音?


科学家把好听的声音称为“乐音”,就是那些振动起来有规律的、单纯的,并有准确音高的声音。而那些没有规律,里面夹杂了好多其他声音,音高也不准的就是噪音了。


比如拉小提琴,当手指按在了正确的位置上,拉弓很流畅,就会听到好听的乐音。但是如果手指按错了地方,弓也胡乱地拉,节奏还特别不准,就会听到难以忍受的噪音。


图片来源:中国图库


3、我们什么时候会觉得“好安静”?


科学家用“分贝”来表示声音的大小,当声音好大的时候,声音的分贝数就会很大,当声音听起来很小,声音的分贝数也会很小。


通常,我们说话的声音在60-70分贝。比这个再大一点,我们就会觉得有点吵,这时候的音量有80分贝,超过100分贝,我们就会觉得很难受,装修的电钻声。而如果声音超过110分贝,就会对听力造成永久的损伤,因此我们要离那些轰隆隆的大东西远一点。


那“安静”就是0分贝吗?其实不是的,因为我们周围到处都是震动着的东西,所以总会存在一些声音,当50分贝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觉得很安静了。就算是寂静无人的深夜,也有30分贝的声音。当声音低于10分贝,多数人就已经完全听不到了。


分贝对照表


爸爸妈妈可以在手机上下载测量声音分贝的app(搜“分贝”关键词就会出来好多,选一个好用的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测量一下不同情况下家里的分贝,各自的说话有多少分贝,夜里静悄悄是多少分贝,以及当爸爸睡着的时候叫醒他最少需要多少分贝(向为科学献身的爸爸致敬!)


爸爸妈妈可以将这份童行手帐打印出来,和小朋友一起测量和填写。


将记录的结果贴在墙上,下次,当小朋友大声吵吵嚷嚷的时候,就可以用记录表和分贝软件提醒Ta:你的声音已经达到80分贝了!超过了我们家的舒适范围,要小声一点哦~



哲思锦囊

哲思好问题

不说话,别人能明白吗?


📍可以问


  1. 小兔子睡觉前妈妈亲了一下它。它们说什么了吗?

  2. 你觉得小兔子感觉到妈妈的爱了吗?

  3. 你的爸爸妈妈会在睡觉前亲你吗?你感觉到他们的爱了吗?为什么这么觉得?

  4. 还有什么时候爸爸妈妈没有说爱你,但是能让你感觉到爱呢?



📍可以讲


1、人们在一起时,除了说话,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呢?


除了说话,人还可以通过眼神、表情、动作之类的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


  • 认真地看着别人的眼睛,表示“你说的话很重要,我在专心听你说呢”。

  • 对别人笑眯眯,表示“我很高兴”或者“我很喜欢你”。

  • 点头或者摇头,可以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


你看到过交警叔叔或阿姨指挥交通吗?他们虽然没有说话,但是用手势来表示停止、允许前行、转弯等等。


说话有障碍和听力有障碍的人,还有一种叫做“手语”的方法,用手的动作来表示他们想说的各种话。


有时候穿的衣服、距离别人的远近也能传达心里的想法噢。比如在银行上班的人,通常穿着衬衣和西服,表示“我很专业,把事情交给我放心”。和人靠得很近,经常是表示“我很相信你、喜欢你”。


2、别人真的能明白这些意思吗?


脸上的表情是大家容易明白的,我们虽然看起来不太一样,其实很多很多年前都有着同一个祖爷爷、祖奶奶,你看到的每个人都跟我们是亲戚,彼此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同样的情绪大多数人都是同样的面部表情,比如高兴、喜欢、满意、赞成的时候,通常都是笑的表情。有的表达是需要学习才能明白,比如指挥交通的手势、手语等等。


当然,有一些时候我们也会误会别人的意思。比如,看到别人哭,你会不会觉得他可能在伤心呢?但是也许他是特别特别开心,喜极而泣才哭。看到人拍桌子,你会不会觉得他是在生气?也有可能他是高兴得“拍案而起”呢!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意思。


有一些动作,在不同的国家代表不一样的意思。通常,人用点头来表示肯定或者同意,摇头表示否定或者不同意。但是,印度人却用上下点头来表示否定,摇头来表示同意。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完全把意思弄反了。


有时候,人会故意掩饰,假装做一些动作、表情来骗别人。这种情况下,要想明白他真正的意思,就会很困难了。



📍可以引导


理解别人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的意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帮助我们和别人相处得更顺利,生活得更好。

 

和别人在一起时,除了听他说的话,我们还要仔细看看,他脸上是什么表情?他做了什么?去想一想他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每个人表达感情和想法的方式不一定相同,尤其是不同国家的人,动作和表情并不都是统一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不同的文化,去更多地了解别人,就像好朋友在一起,不用多说话,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还记得我们说过,有时候我们也会误会别人的意思吗?比如哭不一定就是伤心。为了避免我们猜错了、想错了,或者没办法判断的时候,我们需要多问问对方,“你哭了,是因为伤心了吗?还是因为有别的事情呢?”用各种方法多交流,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别人的意思。

 

还有时候,是需要把对方所面临的情况当作自己在经历,就能体会到他在想什么。比如,绘本里说到“云霄飞车冲到最高点的那种安静”,你想一想,如果你坐在车上,这时候会是什么感觉呢?可能有点害怕、有点紧张,甚至有点激动,把自己当作对方,就能想明白,或者猜到他的意思了。

 

同样,我们也需要想办法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让别人明白。有的小朋友在很困的时候会发脾气,会扔玩具,也许他的家人能猜到他只是身体很累了,但是不了解的人会疑惑,为什么要捣乱呢?


其实在很小的小朋友中发生这样的情况很正常,但是随着慢慢长大,能学会表达“我就是困了要休息了”,不管是说出来的,还是直接去床上睡觉,都能让别人更快地了解他的需要,满足他的需要。



📍可以做


我们谁也不说话


  1. “眉目传情”:一人把脸遮住,只露出眉毛眼睛,做“快乐、愤怒、悲伤、厌恶”等表情,不能发出声音,另一个人来猜(猜的人可以说话);


  2. “词语猜猜猜”:用卡片纸写上词语,比如恐龙、大树等名词,游泳、跑步等动词之类,一个人取一张卡片看了以后盖上,用手势比划这个词语有几个字,用动作、表情来表达这个词语,另一个人来猜(猜的人可以说话);


  3. 喜欢的无声表达:一句话也不说,通过眼神、表情、动作来表达你对家人的喜欢吧!比如可以亲一下、可以拥抱、可以对他笑眯眯、可以给他送礼物。


童行tips


1、无论孩子做出怎样的回答,不要强迫孩子非要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当孩子对某一问题失去兴趣,也不要强迫孩子再回到问题上来。这些问题本身也不是一次能“解决”的,而是在多次的阅读中慢慢“消化”的。当然,如果你有其它的视角,也可以尝试着与孩子探讨。


2、孩子可能不会跟着我们的设想提问和回答,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在同孩子问答的过程中,我们要表现出的是对他的提问和猜想的重视,对他勇于表达的赞许,对他探索的支持。


3、在跟孩子的问答过程中,我们也会被问到很多“我不知道”的问题,这也很正常,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在这种时候,勇于对孩子承认“我不知道”,再同他一起查阅资料、询问专家,也是开放的求知态度。




这是童行亲子伴读课程的第48篇智慧分享。

让我们一起把大大的世界送给小小的人儿~


金秋收获季


后台时常收到大家的留言,咨询关于书单团购的事情,我们目前没有团购计划。


不过我们特别给第一辑的书单做了《童行知识盒子》,由景芳和教研团队精心打造。里面包含:


  1. 童行团队历时三个月,由大boss郝景芳本本把关,终于筛选出的8本经典绘本

  2. 王立铭老师的音频课程《给孩子的万物启蒙课》,课程一经推出便成为儿童教育类销量冠军

  3. 《童行100本书单亲子伴读课》特别编撰的《亲子伴读手账》

  4. 专为妈妈和孩子打造的灵感盒子《我和妈妈的每一个七天》亲子手账


断货一周,这周有少量余货上架。礼盒价值498元,回馈大家,继续历史最低价328元!手快有!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愿孩子在绘本里看遍世界,跟着王立铭老师听遍世界,在童行亲子手账里与您一起画出世界。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理念

郝景芳:打开眼界一定要周游世界?我更相信这100本书的力量

郝景芳:在通识阅读中,寻找人生意义

郝景芳:为什么通识教育是帮助孩子直面未来的教育?

郝景芳: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学校,两大困难我们帮你面对


伴读

【第一辑伴读集锦丨我是谁】从自己出发,去了解世界

【第二辑伴读集锦丨我在哪里】用16本绘本,种下探索宇宙的小小种子

【伴读丨看见主题】你看见彩虹的声音了吗?你看见爱了吗?

【伴读 | 看见 第1课】《自己的颜色》做真实的自己

【伴读 | 看见 第2课】《神奇的色彩女王》学习更好的情绪表达

【伴读 | 看见 第3课】《动物眼中的世界》

【伴读 | 看见 第4课】《味儿》学习更好的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伴读 | 听见主题 】你听的,和你听见的,相距有多遥远?

【伴读 | 听见 第1课】《森林大交响乐》珍爱大自然,也是珍爱自己

【伴读 | 听见 第2课】《大家来听音乐会》开启音乐启蒙之门


🌎已更新亲子伴读课程查找方式:

1、点击菜单栏【童行锦囊】——【书单伴读】;

2、搜索我们的小程序【童行学院】—即可看到【亲子伴读】板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