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 | 听见主题 】你听的,和你听见的,相距有多遥远?

郝景芳 童行学院 2019-11-30

继【看见】主题后,本周开始探索新的主题【听见】。“听”是我们与生带来的能力,很多人觉得自己理所当然会用,殊不知,如何正确使用,可有大学问。不妨来听听景芳的想法。也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正确“听”孩子表达。


🌎伴读课程每周在公众号首发,方便大家查找和系统的学习,我们将所有已更新做了一个合辑,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找到:

1、点击菜单栏【童行锦囊】——【书单伴读】;

2、搜索我们的小程序【童行看世界】—即可看到【亲子伴读】板块。



你听的,和你听见的,相距有多遥远?

 

在生活里,时常遇到小孩子发脾气,把一点点小事闹大。那个时候,他们说出的,往往是听起来很不可理喻、让人哑然失笑的话。


你不小心把孩子的衣服滴上了一点点水,孩子大声哭闹起来,不依不饶,指责你的笨拙。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他哭得很可笑,你说“这么一点小事,至于吗?”,可是,这句话一出来,孩子的反应更严重了,生气得叉腰跺脚,大声哭个没完,说“都是你的错,你走开!”于是,你生气了,说“再敢这么说话!谁教你的?”然后开始跟家里人抱怨,“这孩子脾气怎么这么大!”再接下来就变成了冷战或者批评。


于是,一个早上,就被这么一件小事毁掉了。


这里面的问题在哪里呢?这里面的问题,在于孩子想通过哭,告诉你什么。


很多小事,孩子从第一声大哭,想说的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你怎么都没注意到我”他的哭声,只是想换来一句“对不起,我没注意到,抱歉,宝贝”


这句话意味着承认了他的存在,承认了自己的疏忽,承认了他不开心是有理由的,承认了你把他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他只是希望让你听见他。而通常情况下,他越是哭,你越是听不见他。


那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OK,宝贝,我听见你了。对不起,是我没注意到。那你原谅我的疏忽了吗?这一次是我不好。不过,下一次你能用更理智的方式,告诉妈妈你的不满吗?那样我能听得更清楚。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神奇地安静下来,哼唧几下就破涕为笑了。



在我曾经超级喜爱的歌《The Sound of Silence》中,有一句最经典的歌词:“People talking without listening.”这句歌词在很大程度上,刻画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与沟通现状。


在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宴中,在高级餐厅陌生人的寒暄中,话题换来换去,把当前热点逐一论转一圈,每个人似乎都滔滔不绝有很多想说的,每个人都是消息灵通的尊贵人物,每个人都是段子出口成章的达人,听到一个话题触发点,就能想起一大堆能说想说的。


而每当这样的社交之后,我们似乎都忘了说过了什么,也忘记听到了什么。原因就是,我们都在说,而没有听。


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太容易听到一句话的表面意思,也太容易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理解对方的话。我们并不太愿意花时间想一想,对方的话里可能反映出他的什么想法,而是更愿意评价:至于的吗,这么点小事;你再这么说试试;你的脾气太大了,谁教你的;你是不是没睡醒,还是喝醉了;他这个人,太小气;他无理取闹,我就从来不无理取闹。


如此种种,让我们听,却听不见。

 

婴儿从母体中就开始聆听,在他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之前,他就已经能听见世界了。可以说,听是人类了解世界的第一重窗口。虽然在六个月之后,婴儿的视觉逐渐成熟之后,听觉的重要性就退到视觉之后,但是听仍然是人类理解世界的极为重要方式,无法取代——原因是语言,听让我们可以最方便地用语言交流,而人类重要的思想和抽象的理念——这些人类智慧的浓缩,都以语言承载。


听很重要,但听也最容易受到介质的扭曲。光总是直来直去,还能穿透真空。听觉总是依赖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音听起来差别很大——空气中的声音、水中的声音、屏风背后的声音、金属里的声音,当然还有我们人情世故中传播的声音。


我们平时被声音充斥,但很少能安静下来听声音。还记得我自己大学时学了一点拉琴,我一直努力学习手的姿势、坐姿、拉弦的方式,我太紧张,问老师每一根手指的动作是不是正确。老师打断我的演奏,跟我说:“你难道平时没有寻找过,好声音应该是什么样的吗?”


过了很久很久,我才真的懂了老师的话:音乐正确不正确不应该问手指,应该问耳朵。只是在嘈杂喧闹虚荣纷乱中生活太久了,我们几乎忘了最本质的听见。


寻找声源的真实与干净,是听的美德。

 


主题展开


这次的主题是“听见”。“听见”其实也是一个相当融合的主题,既包括物理学声音的来源,也包括生物学耳朵的构造,还包括博物学中自然万物的声音,以及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诉说与聆听——有关人类话语世界的构成。


声音的产生和接收,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一个人说出一句话,另一个人听到,就经历了从大脑到声带,从声带到空气,从空气中经历一系列环境转变,进入耳朵传入神经,再经过大脑信号解读,将一系列分子振动和电波信号阐释为某种特殊的含义的过程。这既是物理过程,也是心理过程。


从物理世界到心理世界的过渡,是神奇而微妙的事。物理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发生作用,至今都是科学中的未解难题。我们可能永远也说不清,当莫扎特安魂曲响起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涌现的无尽悲伤源自何方。


而那正是“听见”的美丽。

 


关于听的知识,大概可以分成下面三个层次:


01

声音的原理

声音是物体振动,传给空气,经过空气,传递到我们的耳朵里,引起耳朵里的耳鼓振动,再传到大脑里,让我们能听见声音。


02

听见自然

大自然的声音有很多重,如果我们静心去听,可以听见自然界美妙的交响乐,有天气的声音、动物的声音。


03

人类的声音

人类创造的特有的声音,一是语言,二是音乐。语言是交流内心思想,音乐是交流内心情感,这二者构造出独特而美丽的人类声音世界。学会听懂语言,与他人沟通,是我们活在世界中的必要能力。学会听懂音乐,找到好声音,是让生活更美丽的基本方法。

 

推荐绘本

 

在这样的知识框架下,我们为听见主题精心选择了四本有趣的绘本,各有特色,又各有侧重。



其中:


小龄组(3-4岁)绘本为:

[比] 西安出版社《森林大交响乐》

[美] 明天出版社《好安静的书》


大龄组(5-6岁)绘本为:

[美] 河北教育出版社《大家来听音乐会》

[英] 河北教育出版社《公园里的声音》


小龄组


《森林大交响乐》

这是一本关于大自然和谐之音的书。

 

从静悄悄的夜晚,到热热闹闹新的一天,绘本用由暗到明的色彩渐变、不同声音与静谧的交替,鸟儿们或热情或欢快或甜美甚至还有一点伤心的鸣叫声互相配合,组合成神奇的交响乐表演,呈现出大森林里一场美妙的听觉盛宴。

 

从认知角度,跟随书中的声音模仿游戏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帮助孩子了解自然的神秘美好、惊喜无限。在情感上,本书能很好地引导孩子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好安静的书》

安静是不是悄无声息、沉默不言?未必!《好安静的书》是一本阐释“安静”丰富内涵的绘本。

 

从“第一个醒来的那种安静”到“睡熟了的安静”,书中用日常生活中很多具体的例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体现“安静”这个概念:安静不只是无声的,有时候有声音也能是一种安静;安静有着各种情绪和情感,有满足、开心、孤单、害怕、紧张、期待、委屈、好奇、安心……有些安静是孩子们可以重温的经验,有些安静是需要去用心感受的新发现。

 

这个世界有各种声音和热闹,我们也会需要安静的时刻,去感受自己内心,去倾听别人的声音,去体会这个“不说话就十分美好”的世界。

 


大龄组


《大家来听音乐会》

这是一本用文字和图画来形象描绘乐器、乐团、音乐会的绘本。

 

音乐之美极具魅力,给人以美好的听觉与精神享受,《大家来听音乐会》用生动、诙谐、富有表现力的图文,吸引孩子们开启音乐启蒙之门。从长号的独奏开始,到加入小号的二重奏,再到三重奏、四重奏……每出现一种乐器,乐团就增加一种声音,最后组成室内乐团,开始音乐会的演奏。每位演奏者的服饰、神态、体型、性格,都传神地反映了对应乐器声音的音高、音色、节奏等不同特性,图画、文字和布局都富有音乐韵律,动感有趣。

          

 


《公园里的声音》

《公园里的声音》是一本展现不同视角的书。

 

高傲专横的猩猩妈妈、害羞孤单的小男孩、失业悲伤的猩猩爸爸、温暖快乐的小女孩,两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带着小狗在公园散步。同样的经历和场景,四个不同的角色有四种不同的声音。每个人的立场不同,他们听到、看到、感受到的也不相同,书中的色彩、背景也随之变换。简单语言传递出多层次、多角度的丰富内涵。


同样的经历,不同的声音;同样的世界,不同的色彩。如何从不同声音里去了解事情真正的面貌?这本书给了孩子们启迪,引导他们去尝试多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如何讲


给孩子讲听见,最重要的不是讲,而是听见。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们给他们讲声音的振动方程肯定是不需要的,但仍然可以带他们去观察声音的产生。


  • 我们可以敲击瓶子、木头桌子、金属,让孩子听声音,观察振动与声音。

  • 我们也可以在安静的晚上坐在月光里,和孩子一起区分空气里传来的声音。

  • 我们还可以隔着各种介质,纸、水、塑料桶、被子让孩子听声音,在音乐里一起感受声音。

  • 感受声音之后,我们可以让他们走进乐器——不是学乐器考级,而是走进乐器的本质:用大自然馈赠的物质,找到纯净而美的声音。只有学会听,才能学会演奏。


观察和感受,是一切的基础。很多高深的学问,论及源头不过是观察生活。我们小时候缺失了自然观察,因此在学校面对科学学习如此茫然。让孩子感受生活里的声音,无论是对未来的科学学习,还是对艺术学习,都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有很多时候,未经观察的生活是粗糙混杂的一团乱麻,经过注意力有意识的分辨,才能发现原来万事万物之中,有如此多细节的不同。声音世界亦如此。当我们安静下来,在所有大笑大哭的声音表象背后,听见孩子的心,我们才会突然发现,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世界。我们会在那颗心里面,听见一个和我们心里一样大的世界。


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学会听见他人。


童行tips


1 无论孩子做出怎样的回答,不要强迫孩子非要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当孩子对某一问题失去兴趣,也不要强迫孩子再回到问题上来。这些问题本身也不是一次能“解决”的,而是在多次的阅读中慢慢“消化”的。当然,如果你有其它的视角,也可以尝试着与孩子探讨。


2 孩子可能不会跟着我们的设想提问和回答,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在同孩子问答的过程中,我们要表现出的是对他的提问和猜想的重视,对他勇于表达的赞许,对他探索的支持。


3 在跟孩子的问答过程中,我们也会被问到很多“我不知道”的问题,这也很正常,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在这种时候,勇于对孩子承认“我不知道”,再同他一起查阅资料、询问专家,也是开放的求知态度。



12

郝景芳

第 74 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得主,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

作家、经济学家、两个孩子的妈妈、儿童通识教育品牌童行学院创始人

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2017年财富杂志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领袖



这是童行亲子伴读课程的第45篇智慧分享。

让我们一起把大大的世界送给小小的人儿~


本文插图授权转自著名插画师LOST7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理念

郝景芳:打开眼界一定要周游世界?我更相信这100本书的力量

郝景芳:在通识阅读中,寻找人生意义

郝景芳:为什么通识教育是帮助孩子直面未来的教育?

郝景芳: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学校,两大困难我们帮你面对


伴读

【第一辑伴读集锦丨我是谁】从自己出发,去了解世界

【第二辑伴读集锦丨我在哪里】用16本绘本,种下探索宇宙的小小种子

【伴读丨看见主题】你看见彩虹的声音了吗?你看见爱了吗?

【伴读 | 看见 第1课】《自己的颜色》做真实的自己

【伴读 | 看见 第2课】《神奇的色彩女王》学习更好的情绪表达

【伴读 | 看见 第3课】《动物眼中的世界》

【伴读 | 看见 第4课】《味儿》学习更好的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已更新亲子伴读课程查找方式:

1、点击菜单栏【童行锦囊】——【书单伴读】;

2、搜索我们的小程序【童行看世界】—即可看到【亲子伴读】板块。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所有已更新课程(还有童行推荐的书单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