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i,今天,你的焦虑被消费了吗?

圈圈 童行书院 2022-06-23


“可耻的”普通人


今天,翻过手机上一篇篇文章的题目,大城市里的人、小城镇里的人、中年人、妈妈们,几乎是每个人,多少都会感到焦虑不安。


比如说——“你需要摆脱原生家庭……”


看到“原生家庭”四个字,大家就想起过往岁月的缺憾,如今生活上的“失败”,自身性格上的障碍,长叹一声,原来都是投胎投错了。


可是,好好想想,我们的父母一代生活在什么样的年代?


至今,10亿中国人没坐过飞机,5亿人没坐过马桶。


说起来,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不都没矿,也不是什么书香世家。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去街上问一问,谁的家庭没有点困难呢?


激烈的时代变化下,上一辈人与下一辈人之间的矛盾尤其尖锐,不少人可能都曾受到过原生家庭的伤害,但作为成年人,以此为借口沉溺过往却是极不负责的。


《都挺好》一剧走热,在于其杂糅各式家庭矛盾,激起诸多话题讨论,但却未必有多真实


新媒体上的轰炸还没完呢——“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这句话一说,就好像正在透过屏幕指着你的脸指责,正躺在床上的你,没有翻身之日了。


可是再想想,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你身边人的生活,真那么“优秀”,而不是“作秀”吗?穿名牌、坐游艇、出国游,多少人天天过那种日子?


来自电影《地久天长》的男女主角,更能代表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形象


还有这样的例子,“不这样做……你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


嘿!当你还在思考原生家庭到底有没有伤害你,当你躺在床上感叹别人的“优秀”时,又有一帮人开始预言,你的孩子就要落后掉队啦。


你看,按照这帮人的剧情发展,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应该要抱怨原生家庭了,然后,又生出一个抱怨家庭的孩子。就这样,子子辈辈无穷尽……



你的问题是:书读太少,不会思考


说真的,现在的人怎么了?


丧,少年白,掉发,失眠……那么浮躁焦虑。关键是,焦虑半天,却还是无法摆脱面前的困境。


明目张胆地谈房子车子、钱、名校,那么功利。关键是,功利了半天,只不过讨人嫌弃,最后也没有沾到什么成功的骄傲与欣喜。


曾经有一个青年人,像今天的我们一样焦虑困惑。青年人向文学家杨绛请教,杨绛向年轻人回复: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杨绛与钱钟书


这句话是如此刺痛人,又是如此适用。


读书多了,自然能看透,如咪蒙、陈果之辈,做的都是什么文化生意,而今天各路新媒体展现的所谓成功背后,又有多少掺水、浮夸与不可取。


读书多了,也就终于能认识到,做一个善良正直的普通人,踏实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已经是多么地值得骄傲,长此以往,又会结出多么耀眼的成功果实。


今天的我们,那么焦虑功利,同时又那么不得其法地生活,归根到底,还是书读得太少,思考无章,内心缺了很多底气。


而在舆论、教育与商业的合谋下,一个更让人难过的倾向出现了:身为普通人的大多数80后90后父母,陷于被刻意营造的可耻感中,不再鼓励孩子们去积极阅读,学会自己思考生活,还将许多束缚着我们自己的可疑价值,拿来绑架周围的人,绑架孩子们。



个体缺乏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


然而,振臂一呼,真正投入阅读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阅读,为什么会这么困难?


困难之外,另有一个更加根深蒂固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困惑了我很长时间的问题——


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文科知识何用?


大学里,我切实体会到知识的尴尬与虚无。象牙塔外,各种糟糕透顶的社会新闻沸沸扬扬;学校郊区里,学生们每日悠闲度日,一派和谐。


学校里面几乎没有老师,引导我们透过所学知识去检视现实。有让人钦佩的老师在这方面做过努力,但他们身处高校体制内,也有自己的困境。


最近看了徐贲的《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后,再加上进入社会后的一些经历,文科知识无用论带给我的困惑,终于被打消了。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书中有一篇讲到了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关于密提林的辩论》。


公元前427年,雅典军队平息了密提林城邦的叛乱后,公民大会先是决定处死密提林所有的公民,然后又觉得这个惩罚太过残酷,进行了第二次公民大会。


会上,有人主张处死所有密提林人,让其他城邦害怕雅典。也有人主张只处决“有罪的人”,认为怀柔可以避免叛乱者拼命,效果会更好。两人都从雅利的利益出发,但有不同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写到的学生们对于密提林辩论的延伸讨论。


有学生认为,美国出兵阿富汗,有一种类似于故事里雅典的“被出卖”心结,因为美国支持过塔利班抵抗苏联,但塔利班却帮助基地恐怖组织造成了9·11事件的灾害。以此为开头,学生们一步步深入探讨了美国对外政策背后的逻辑。


那么,密提林的辩论,对于当下中国是不是就毫不相干了呢?并不是。当今中国一步步走上强国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和合作,密提林的辩论仍有其教益。


除了上例中关于惩罚、国家利益的议题,这本书所列举的经典著作篇章中,还讨论了人类社会中其他一些亘古的议题:友谊、强权、民主、诙谐与智慧……


在这些议题之下,是需要借由踏实的阅读和思考,才能获取到的知识,所有这些知识,又帮助我们通往了真相,所有的真相,又的的确确会使人摆脱焦虑,获得清醒——这正是知识的现实意义所在。


对于个体而言,知识能够培养出探求真相的头脑,深邃自由的心灵,引导对于社会议题的关注与讨论。这些影响又将从个体反馈至社会,形成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可以说,人文阅读是培养现代国家公民必经的途径。


电影《十二怒汉》,展现了公民对于正义的坚持


美国大学设置了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给全体学生都补上了这一节公民课,徐贲便在《阅读经典》一书中介绍到:


在我所任教的大学里,人文教育的所有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其他各种课程则是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一定范围内选择的。


人文教育包括两种核心课程:经典阅读讨论(Seminar)和写作(Composition)……人文教育以阅读和讨论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提问、讨论、表述的能力——这些是包含在“阅读”的知识范围之内,而不是外在于阅读的……


人文教育的阅读是教育和训练的结果,不是一个人本能自发或自然就会的,所以也被称为一种“艺”(art),也就是“阅读的艺术”……


反过头来,回顾一下我们自己的教育轨迹,我们不得不失望地看到——大多数人被应试教育一路驾到高考,大学时期或是散漫度日,或是汲汲于分数排名,进入社会后又埋头于工作与组建家庭,很难说有过什么认真的人文阅读。


在对于阅读重要性的理解上,在我们自己对阅读的投入上,在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上,我们都错过了太多。


点击图片,限时免费体验童行学院《年度大课》人类馆课程


只有深度的阅读和思考,才能避免被焦虑的洪流所裹挟。


然而,所幸,明白过后,你我还有时间,可以再一次翻开经典,沉入书中的世界。


所幸,我们的孩子,还可以在我们满怀着的爱、包容与期待下,从小就开始去进行人文阅读。



在养娃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出现过焦虑的心态呢?你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的?和其他爸爸妈妈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吧,或许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新思路。在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起加油~


相关阅读推荐:

徐贲:“课堂内外的人文经典阅读”,《阅读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12

圈圈

童行学院内容编辑

历史系毕业

做过博物馆课程教育的年轻人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童行学院是谁?


童行理念

中国教育还缺什么?

重新回想育儿之路,什么是有用的

启蒙是安静,听见思维生长的声音

面对应试教育焦虑,我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们还在用19世纪的方法,教育21世纪的孩子

什么样的教育,能帮助孩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实操技能

父母的焦虑何处安放

为什么你说的道理他都懂,却不做

我们是如何逃避思考的?

你有没有对孩子的兴趣,进行降维攻击?

游戏式学习靠谱吗?

唯有这种能力可以造就一个独立的灵魂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