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景芳:唯有这种能力可以造就一个独立的灵魂

郝景芳 童行学院 2020-08-20


现在的时代,每逢毕业季,技能型人才都是应届生求职市场上一捞一大把的类型,这和我们父辈关心我们“生存技能”而非“素质培养”的老一辈教育理念分不开。


经历过那个时候的、现已为人父母的你,一定忘不了当时的迷茫和无助……上学时,我们为了分数奋力苦读,毕业后,社会和工作却用“通用能力”来检验我们。我们拿着沉甸甸的证书和毕业成绩,惴惴不安地看着面试官评价表上的评价选项:


“领导能力、协调组织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为人处世能力、清晰的职业目标……”



现在已经时过多年,我们跌跌撞撞、摸爬滚打,逐渐也做上了公司的管理层,回头看这一路的“二次自我教育过程”,发现这些我们踏入社会后锻炼出来的通用能力,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它让我们拥有独立的灵魂,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怎么处理别人塞过来的信息和观点,知道了该如何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但这一切,我们小时候,却没人在教。


现在我们的孩子走着我们过去走过的路,我们不禁会问:“有没有一种办法,从小就可以锻炼孩子成为一个素质良好、懂得独立思考的人呢?”


答案是:有的,你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有效思考能力。


今天的文章是2月22日景芳老师「给孩子聊聊宇宙」线上讲座的部分内容整理加上一些心理学研究结论,如果你想了解以下问题,请仔细阅读后面景芳的讲座文章:

 

  1. 如何教孩子区分事实与观点?

  2. 如何引导孩子论证别人说出来的观点?

  3. 如何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让孩子保持独立思考的冷静?

 

完整语音讲座收听方式

戳下图👇可获得

景芳老师给孩子的物理启蒙课程

 

 

为什么有效思考这么重要


一. 有效思考的能力指的是什么?什么是有效的思考呢?


简单来说主要有三点:


  • 知道从什么样的前提,

  • 经过什么样合理的推理,

  • 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有效思考的能力在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因为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观点实在太多了,每个人每天都在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你如何判断别人的观点?你如何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时候就需要有效思考的能力来帮忙了。

 

我们在生活中的无意识地用到的其实是一种生活思维。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我看见了什么样的现象,很可能直接就蹦出来一个结论。”但是以上这个思考过程其实只是一种现象描述而已,不足以称为有效思考。


有效思考是一种自发的意识,即看到任何一个结论都会去想:


  • 这个结论怎么来的?

  • 这个结论从哪里来的?

  • 它的前提是什么?

  • 它的假设是什么?

  • 它是怎么推出来的结论?

  • 它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样自我提问的过程,是所有经过思维系统性科学训练的人得到的最宝贵的礼物,这个礼物简直太宝贵了,以至于我到现在都觉得它对我的生活帮助太大了。

 

二. 如何判断他人观点的正确性


生活里面,我们太容易被各种观点忽悠了,怎么来判断哪一个观点值得听的?


例如,我们可能会很容易听到像“名校毕业生平均收入都很高”这样的观点。一般人很容易就通过这个现象描述就得出结论——那我们孩子就必须考名校,不考名校就不行。


可是换作有过科学训练的人就不会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是会追问一下说:“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比如名校毕业生收入高,它的原因是什么?前提是什么?”


答案可能是很多元的:


一方面有可能是这些名校给人的价值加成很高,所以他们的收入很高。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考进名校的人原本先天的智力都很高,所以他在哪儿都收入高。他即使没有考入名校,也许收入也很高。如果原因是后者,更多就可能跟先天智商有关系了,就不单单只是名校带来的加成一个条件足以导致收入高的结果了。


也有一种可能性,可能多数名校毕业生家境不错,好的家境带来更多毕业后的资源给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名校生收如高也不是名校给带来的。


还有很多种其他的可能性……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冷静下来,一一考虑到这些可能性,而不是盲听盲信“名校毕业生工资高,所以我们就要考名校”这个观点,把它教条地当作唯一的真理。

 


孩子从小锻炼这样的有效思维能力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这种能力也可以帮助孩子遇到问题变得冷静和理性,有助于他控制自己的情绪,清晰地看待问题。


在学校里,我们要告诉孩子,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其实就需要保有这样好的思维习惯。不要总是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和信息,多停下来动动脑子去思考、去求证,多查一些相关的事实来作证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实任何的科学知识本身都是有可能会过时的,因为有一些科学知识本身就会被推翻。现在百度百科和Wikipedia就什么都可以查到了,如果只是记住一些科学知识点名词,其实未来没有太大用。经历了9年义务教育之后,孩子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形成的思维能力才是他可以take away的、学了真正常年有用的东西。

 

我非常希望这一代的孩子能够获得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去思考这个世界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的孩子学会很多很多的知识、成绩多么多么优秀我都不会完全放心,直到我知道了她能够独立用自己的思维去处理社会带来的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我才会觉得OK,我放心了,她以后干什么我都可以放手让她去做了。


如何获得思维能力


一. 如何让孩子能够获得这样思维能力呢和独立的精神呢


举一个例子,我会借助一些讲科学问题的机会,为她培养思维能力。


比如在生活里,我的孩子特别喜欢看色素滴到水里面、水变颜色的过程。这个时候如果我想引导她的思考,我就会问她“是不是所有液体都可以和水融在一起呢?”这是一个观点,为了论证这个观点,我会叫她弄一点油过来,观察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孩子把油滴进水里,让它晃晃,发现水里出现了很多小有油滴,过了一段时间油滴又变成一大片油,但它还是油的状态,不像蓝颜色可以溶到水里。



看到这个现象,我就会问她:为什么这个蓝颜色能够变成蓝水?这个油放在水里就不会溶?她就会开始动脑子思考了——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水和油不能融合在一起呢?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去查看油和水不同的性质,了解一些科学事实。

 

再有一个例子是让我非常高兴和欣慰的,就是我当时给孩子讲地球是一个球这个事实,跟她说:“古人曾经设想大地是一个平面,那么你说这个思考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呢?”


孩子摇摇头,于是我又用科学事实引导她:“如果大地是一个平面,那你坐着一条船往前走,走到边上不就掉宇宙里,没有了吗?那我们开着一条船往一个方向走,事实上是可以绕着这个球一圈又回来原来的地方。所以他们要是环球旅行过,就知道这个想法不合理了。对不对?”


我们家小朋友并没有马上点头,而是问我说:“那你说地球是个球,这个船走到这个地球底下,它为什么不掉下去?”我说:“因为有引力,因为这个球你在各处都有引力,它走到底下不掉下去才能回来。”


我家小朋友一听,就说:“那大地是一个平面也可以有引力呀!”我一想还真是——如果大地像一本书一样是一个平的,船只其实是可以走到边上不掉下去的。它从反面底下还被吸着,还可以回来。船只绕地球一圈这个事情,并不能说明大地是一个球。其实只要有引力,地球是什么形状船只都可以走一圈回来,它是一个方块船只也可以走一圈,从底下再回来,真的是这样啊~


我想了想,不禁觉得,我家小朋友的反问能力真是非常强,这个逻辑挺对。像这样的一些例子就让我真心觉得不错——这个小朋友是具备一些独立思考的雏形了。

 

二. 如何引导孩子这样的有效思考能力呢?


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说我自己写过的,大禹治水的思维引导课程里,我会引导小朋友思考:“这个大禹治水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我们该怎么求证一个神话故事是不是有现实的背景依据呢?”


虽然过去发生的事情谁都不太清楚了,但是我们有一些方法,比如说对比各个国家的神话里,是不是讲到了同样的一场大洪水?在这之后,我们还可以一起去差一些考古学证据,看看历史证据里有没有相关的记录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测?就算最后结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这个过程也是十分宝贵的,实践独立思考的好机会。

 


我自己写过另一个课是讲《宇宙大爆炸》,在那节课里,我不是跟孩子直接讲宇宙是怎么来的,而是先摆出一些科学家的思考和争论:比如有一个科学家叫哈伯,他发现宇宙在膨胀,说明宇宙以前可能是很小的,但是爱因斯坦他不相信宇宙在膨胀,爱因斯坦觉得这个宇宙如果是膨胀,以前这个宇宙得非常小,这个事情不太合理。


人们后来怎么判断这两个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呢?


人们后来从宇宙现有的情况——星星之间的距离在变得越来越远,来判断:哦,原来哈伯说的可能更加正确!宇宙是不是真的是一场大爆炸在我看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想告诉孩子: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科学问题到底是什么答案可能连科学家都不知道,大家都是在猜想。但是最后大家都是用观测证据来验证看谁的猜想对的。


用对比和观测、判断去探究问题,找事实来佐证想法,我觉得这件事情会更加重要,这个就是我对于通识教育的定义。通识教育要让孩子思考问题,能够思考广大的问题,能够去用一些通用的方法去思考。


有效思考的过程永远大于知识本身。



收听完整讲座


如果您想收听完整的原版讲座,可以9.9元单买,或者您也可以限时邀请3名好友助力,免费获得讲座听取资格,及原版讲座文字稿。


如何助力?免费获得讲座


扫描下方二维码👇

点击【免费听课】—【链接分享】

3位好友助力成功,即可领取课程


助力图片演示,看这里👇

1

1、点-免费听课

2

2、选择助力方式

3

3、点击发送给对方的分享链接/图片,查看助力进度

4

4、助力成功

领取课程


快去邀请好友一起加入吧~



重要提示


1

本场讲座纳入《育儿微课:你的眼界、孩子的边界 大师讲座系列》中,已购用户可直接收听。

2

购买课程后,你可以在公众号「童行学院」菜单栏的——「一起童行」——「我的其他课程已购」中找到该课程。

3

如有问题,请联系童行小星老师(ID:tongxingxiaoxing)或叮当老师(ID:tongxingdingdang)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童行学院是谁?

一起童行,从星标开始


童行理念

中国教育还缺什么?

学习枯燥,是因为这一点没做对

重新回想育儿之路,什么是有用的

启蒙是安静,听见思维生长的声音

面对应试教育焦虑,我做出这样的选择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是我们“推”出来的吗?

我们还在用19世纪的方法,教育21世纪的孩子


实操技能

父母的焦虑何处安放

孩子是如何理解死亡的?

孩子的思维工具箱,准备好了吗?

为什么你说的道理他都懂,却不做

给孩子讲知识,怎样才能更有价值?

这样做,为孩子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你敢不敢相信,那些你看不见的时间

不是科学家,也能为孩子做好科学教育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这四个关键点,你注意到了吗?

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奶爸有办法!

延迟满足的能力是靠等待得来的吗?王立铭教授解读被误读的"棉花糖实验"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