裒辑珍贵客家方言域外文献的宝库 丨《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概述(三)
近日,庄初升教授所编著《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辑录了珍藏于域外机构的客家方言文献,包罗难得一见的海外孤本,是相关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宝库。
我们分三期刊发本书概述,以飨读者。本书为繁体字版,故正文遵照原文使用繁体字。
【往期可戳☞一部裒辑珍贵客家方言域外文献的优秀图书 丨《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概述(一)
裒辑珍贵客家方言域外文献的宝库 丨《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概述(二)】
《近代漢語客家方言域外文獻集成》概述
文丨莊初昇
三、荷蘭等國漢學家編印的客家方言文獻
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中國移民特别是來自廣東的客家移民不遠萬里地來到印尼荷屬東印度(指1800年至1949年荷蘭人所統治的印尼),參與到婆羅洲(今加里曼丹島)西部沿海金礦及邦加島錫礦的開采當中,成爲南洋華人華僑重要的組成部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顔清湟指出:“客家人在東南亞開礦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776年在西婆羅洲坤甸所開闢的礦區。後來他們的開礦活動又發展到砂勞越的Bau、荷屬東印度的邦加島和勿里洞。接着他們又在英屬馬來半島的雪蘭莪、森美蘭和吡叻等開闢了許多錫礦場。這些礦區構成了東南亞歷史上華族聚落的一個重要模式。”廣東的客家人帶到印尼的客家話主要有海陸腔、梅縣腔和揭西腔,廣泛分布在爪哇的雅加達、三寶壟、泗水、萬隆,蘇門答臘的占碑、巨港、棉蘭,加里曼丹的坤甸、山口洋,蘇拉威西的孟加錫,摩鹿加群島的安汶、邦加,勿里洞以及帝汶島東部等地區。其中,海陸腔客家話大多來自陸豐縣,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口洋和邦加等地;梅縣腔客家話來自嘉應州(今梅縣等地),主要分布在坤甸、勿里洞等地。西加里曼丹島有一個叫百富院的小鎮,鎮上有一座橋,是兩種客家話的分水嶺。橋靠坤甸市的一邊講梅縣腔的客家話,橋靠山口洋市的一邊至三發縣等地講海陸腔的客家話。
荷蘭學者包羅史(John Leon Blussé)指出:“印尼群島上華僑商人的富足以及他們在市場中舉足輕重的作用,給荷蘭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很快就意識到華人是對手,但與此同時也承認,要融入當地經濟界,只有靠華人的合作才有可能。”因爲客家人是印尼華人的重要族群,荷蘭殖民者不可避免地要與客家人打交道,所以學習和使用客家話就成了一個現實的需要。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印尼荷屬東印度任職的荷蘭人,如商克(S. H. Schaank)和范德斯達特(P. A. Van De Stadt),都是當時歐洲漢學重鎮萊頓大學培養的學生,他們根據現實需要先後編寫了兩部客家方言文獻。商克是薛力赫(Gustave Schlegel,荷蘭的第一位中文教授)的學生,當時駐婆羅洲任一等檢察官,他的《陸豐方言》(Het Loeh-Foeng Dialect)於1897年由萊頓的E. J. Brill公司出版,這是一部用荷蘭文寫作的陸豐方言著作。該書對陸豐方言音系的分析相當細緻,單從七個調的聲調格局(上平、上聲、上去、上入、下平、下去、下入)就不難看出海陸腔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徵。包羅史説:“順帶還需指出的是,斯格克(引者按:即商克)像他的年青同事P. 范德斯達特一樣,對客家話進行了深入研究,這是一種在婆羅洲、邦加島和勿里洞(印尼島嶼)的礦工中間廣爲使用的方言。在此基礎上,斯格克又開展了一系列語音方面的研究。范德斯達特則編了一本荷蘭語—客家語詞典。”
范德斯達特編寫的《客家詞典》(Hakka-Woordenboek)於1912年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出版,該詞典在正文之前用“風軒”“紅賢”“俸”“奉楥”“復穴”“福血”六對漢字來表示客家話的六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陽入、陰入),并列表比較該詞典的羅馬字拼音系統與Maciver(即上述Donald Maciver的《客英詞典》)、Schaank(即上述S. H. Schaank的《陸豐方言》)羅馬字拼音系統的異同。通過初步比較,我們認爲范德斯達特的這本辭典描寫的是一種六個調系統接近梅縣腔的客家方言。應該説,迄今爲止學術界鮮有人注意到范氏的這部辭典,其學術價值尚未得到充分的認識。
與上述荷蘭漢學家客家方言文獻相關的一種客家方言文獻是《簡明客話讀本》(Eenvoudig Leerboekje voor het Hakka-Chineesch,1926)。該書由Tjen Fo Sang所撰,由Muntok(文島,印尼)的Typ Bangkatinwinning出版社於1926年出版,另於1930年出版第二版。作者Tjen Fo Sang很可能是一個與荷蘭人關係密切的印尼客家人。
除了上述荷屬東印度公司的中文譯員,在清末民初那個大動蕩、大變革的年代,真正對客家方言有興趣并留下著述的西方漢學家爲數不多,波乃耶(James Dyer Ball)便是其中的一位。波乃耶1847年生於廣州,其父是美國公理會傳教醫師Dyer Ball(中文名也是波乃耶)。波乃耶共在遠東爲英國政府服務達35年之久,“1900—1901年曾擔任《中國評論》(英文刊名爲The China Review)雜志的主筆”。波乃耶有關客家方言的著述是Easy Sentences in the Hakka, with a Vocabulary(Hong Kong: The China Mail Office,1881)和Hakka Made Easy(Hong Kong: Kelly & Walsh, Ltd.,1896)。此外,英國著名漢學家莊延齡(Edward Harper Parker,1849—1926)在《中國評論》1880年第8卷發表了《客家方言音節表》(“Syllabary of the Hakka Language or Dialect”)一文,主要討論客家方言的音節數量以及客家方言的音系處理、羅馬字拼寫法等。
四、“日據時期”臺灣的客家方言文獻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戰敗。次年4月,腐敗軟弱的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迫將臺灣、澎湖諸島割讓予日本。從1895年至1945年,臺灣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屈辱的“日據時期”。“日據”伊始,日本人在臺灣遇到了語言溝通的難題。首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仁即提出在臺灣普及日語和興辦學校的主張,但是那時還缺乏實現的條件。1896年3月31日,日本殖民政府在臺北建立了“總督府國語學校”,同時在全臺各主要城市設置“國語傳習所”共計14所,課程完全以日語教育爲主。1898年7月28日公布了“臺灣公學校令”,將“國語傳習所”全部更改爲正規小學—公學校。1914年以後,日本軍國主義開始在臺灣實施“同化政策”,聲稱“將以教化臺灣人使成爲純粹日本人”。1919年1月4日,日本殖民政府以敕令第1號頒布了“臺灣教育令”,無耻地提出“啓發臺灣人民的智慧使之順應當今世界人文發達的程度,涵養德性、普及日語,使之具備帝國臣民應有的資質和品性”,作爲臺灣的教育方針。爲此,不遺餘力地推廣、普及日語成爲日本軍國主義“同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爲臺灣教育的第一要務。與此同時,日本殖民者爲了强化對臺灣的殖民統治,也“開始組織學者編寫大量閩南話課本,以適應日本人在臺灣學習閩南話之急需”,“19世紀末葉至1945年,這類臺灣閩南話會話課本被保存下來總數不下100種,比較繁雜”。
臺灣本土的客家方言是僅次於閩南話的第二大漢語方言。“日據時期”編寫的客家方言文獻可能没有閩南話那麽多,但也值得關注。比較重要的有劉克明《廣東語集成》(1919)、臺灣“總督府”《廣東語辭典》(1932)、菅向榮《標準廣東語典(附臺灣俚諺集、重要單語集)》(1933)等幾種。2019年,日本近現代資料刊行會刊發了《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臺灣語·客家語·蕃語資料》共3卷,其中第2卷是《“語苑”にみる客家語研究》,收録了1922—1936年刊發在《語苑》的《實用客人口語法》《客人口語簡易會話》《客人話(海陸)》《會話俱樂部》《客人話初步》《廣東語快捷方式》《廣東語の研究》《廣東語譯乙科警察講習資料》《廣東語講習資料》等多種臺灣客家方言口語資料和研究文獻,内容非常豐富。爲了避免重複,這些文獻一概没有收入本書。《語苑》1908年4月創刊,初名《臺灣語學雜志》,第五卷十二號起改稱《語苑》。收入本書的《速成國語獨習便覽》(上篇,1917),則是日本人水野春次編寫的利用臺灣客家方言(稱爲“廣東話”)學習日語的課本。此外,《廣東語辭典》(1932)也是屬於這類性質的工具書,只是體量要大得多。這類文獻説明“日據時期”日本人爲了推廣、普及日語無所不用其極,但客觀上對於我們研究早期的臺灣客家方言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图书信息 ·
《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
乔全生 主编
庄初升 编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近代汉语客家方言域外文献集成》辑录了珍藏于域外教会档案馆、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的客家方言文献65种,有刊印本、手稿本,年代在1860年至1948年,包括客家方言《圣经》译本、辞书、读本、教程和论著等多种题材,编写者有传教士、汉学家。涉及的外文有德文、法文、英文、荷兰文、马来文和日文等。文献所记录和研究的客家方言涉及广东、香港、福建、台湾等我国的多个省区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多个地点,是研究超过一个半世纪以来多个地区、多个地点的客家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及其发展演变的最为重要的材料,也是研究早期客家地区对外交流、文化教育和民俗信仰的弥足珍贵的资料。
· 目 录 ·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 作者简介 ·
主 编
乔全生,山西人,陕西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中心特聘核心专家。《北斗语言学刊》主编,兼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连续四年作为首席专家主持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项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山西汉语方言调查”。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专著11部。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
编著者
庄初升,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的田野调查和比较研究,熟悉客、闽、粤方言及粤北土话音韵,对客家方言域外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用功尤勤。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已出版《粤北土话音韵研究》《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等著作,发表论文约80篇。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
国际中文教材词汇研究的问题与考察对象 丨《汉语教材词汇研究》绪论(上)
❖
❖
❖
❖
❖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