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聊什么是“同济烙印”——同济建筑系专业设计课体系对我的影响

Herbert 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 2023-09-18

近些年各个院校都在进行教学体系改革,我这里介绍的是本科2013级所经历的“同济大学建筑系的设计科体系框架”,和现阶段的教育框架可能有诸多不同,但我想主体的思路应该还是一致的,所以也就斗胆说说我的一些薄见。今天的分享将会分成四个部分,基本简介/课程分析/特殊实验/心得体会。



01
基本简介



首先,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同济的培养体系,和其他院校只有五年制建筑学毕业不同,同济和清华一样,有一个四年制毕业的培养计划。分为三种类型:


1、五年制所拿的学位是建筑学学位,大部分会选择出国读研或者直接工作。

2、四年制拿到的是工学学士学位,大部分会选择保研或者通过暑期学校的政策,进行考研(只需通过全国线即可)。

3、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的特殊培养体系,它是建筑学、规划、景观、历史建筑保护、室内设计五个专业的同学混合在一起的班级建制,会在大二下学期进行选拔,有另外一套的设计作业训练。


  ©Herbert 


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前两类,而在常规的培养体系中,也有学院的老师会进行教学改革,开设各类所谓“平行实验班”,在年级中进行与传统不同的设计训练。比如:


  • 大二下学期的规划与建筑同学混合的设计营

  • 大三上学期的参数化设计实验班


不过这些实验班好像断断续续的有进行,也有停止,具体现在是否还在开设或者有新增加的,我也不是非常清楚。这部分内容我会在今天的第三个部分“特殊实验”中,进行介绍。


  ©Herbert 


讲回常规的培养体系,听同济的老师说,同济的设计课题目十多年没有大变化,当时他们作为学生时做的,现在成为老师了还在教。


大二时的工作室设计、藏品博物馆、幼儿园设计、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大三时的山地俱乐部、民俗博物馆、高层建筑设计、商业街区(最后两个现在统一成了城市综合体设计长题)。而具有灵活性的地方在于大四上学期(如果是五年制)会有一个国外交流 or 自选题的选择,毕业设计时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题目的挑选。




02

课程分析



经过第一部分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同济的本科培养系统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第二部分我根据具体的设计训练来做一个分析


  ©Herbert 


上面这张思维导读,是我整理的关于同济建筑学设计课内容。大家可以发现大一的内容是最多的,几乎占据了半张图,并不是说这一年是工作量最大的,而是说基础训练的多样性和必要性。


  ©Herbert 


在绘制这张思维导读的时候,我也在反思,同济这样的课程设计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也就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反观本科教育体系,我会把它分成三部分:


①、大一——艺术多元体验 (本次的重点)
②、大二大三——建筑设计初探、深入类型学习
③、大四大五——广博知识边界、知识结合实践。


大一


艺术多元体验



建筑学,其实并非纯理工学科,它还代表着美的认知和艺术的熏陶。所以刚接触这个领域时:


  • 我们不能把眼光就局限在建筑设计本身

  • 需要更多的了解世界上的美学

  • 接触不同的艺术类型


在大一的设计课配套的理论讲座上,安排了许多知名的艺术家来上课,分享他们的作品,比如舞蹈、摄影、绘画、文学等等。

  ©Herbert 


在设计课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倾向性,比如:


  • 大一的寒假作业“大年三十”音乐影像,就让我们运用摄影来记录事件。

  • 抽象艺术的平立转换,就需要去了解绘画艺术家们的作品,来进行再创造。

  • 第二学期的生活在别处,就需要我们选择一部文学作品,分析其背景,来选址,自己拟编任务书,进行一个间接体验的设计。


除了这些多样的艺术类型的体验,在教育方法上,同济也是有所规划。从线条练习、色彩对比、尺度研究、空间采集、实际建造,在大一这一年都会有所涉及,接下来我也将就着具体的课程来分析。我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罗列,而是简单的整理了一个我认为大一的设计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一个逻辑来介绍。


  ©Herbert 


上图↑是大一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表,每学期开学都会下发这样一个进度表。让我们明白需要学习什么,节点分别在什么时候,可以提前做好安排。



1-01 
平立转换与色彩练习



作业内容:


1. 选择一抽象画(蒙德里安、马洛维奇、康定斯基的作品),转换为立体形式,使俯视投影与画面一致。



2.通过蒙赛尔色系色相环以及色立体的纵剖面制作,并通过色彩面积对比练习,训练色彩构成能力,运用骨格与基本形的各种变化设计四个平面构成,通过四个方案中的色彩(色相、彩度、明度)面积的对比,形成具有各自色彩主调的、和谐的色彩构成。


最终采集一组配置和谐的色彩列(风景、花卉等自然色彩记录或绘画照片),细致分析并归纳各色组成比例(包括不同色相、彩度、明度)并列出百分比表,依据色彩列的比例,作一具有色彩性格特征的色彩构成。



作业感悟:


通过对抽象艺术的了解,初步掌握现代平面的构图方式,建立平面与立面的对应关系。

色彩练习,则是传统的色彩训练,让我们可以从比较理性的角度入手,来建立一个体系化的色彩概念,并进一步对色彩运用有感性的认识。

锻炼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同时可以构建一个色彩体系,懂得如何合理运用。



1-02

建筑表达

测绘、空间体验与图纸表达



作业内容:


1. 通过线条练习感知和掌握图纸空间中的线条呈现意义和运用,熟悉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思考图纸空间中的图、文字和每一个要素,掌握建筑制图的相关规范和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Herbert 


2. 完成文远楼东侧建筑部分,包括主入口大厅、楼梯、阶梯教室及其附属功能空间以及建筑立面,完成实测、校对、绘制成图的工作,认识和掌握建筑平、立、剖面的形成及其表达方法和图例的运用。



3. 体验同济大学 CAUP 的 ABCD 楼空间,选择其中一幢楼进行空间解读;培养学生建立个人空间体验,通过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视点和视角,形成独立的空间解读;通过建筑总平面和细部的绘制和模型制作,掌握不同比例的表达方式。通过校对、补测,绘制剖透视(或剖轴测、轴测),总平面、建筑细部剖面图、并制作建筑细部模型。


  ©Herbert 


作业感悟:


建筑学的基本功是最关键的,如何排线、如何制图,一进入同济,每周的钢笔画练习和字体抄绘在我们这届还是有要求。


  • 线条粗细和深浅的不同,空间深度和视觉层次的感受都会受到影响

  • 线条粗细等级变化越多,图面上的空间暗示就越强


另外建筑测绘作业,则是通过真实建筑的空间体验和解读,选择不同的投影方式、视点和视角,建立空间体验与图纸呈现的链接,这也仍然是身为建筑学子最基础的能力。


建筑绘图(drawing)承载的不仅仅只是单一视觉的“意义”。绘图作为一种建筑学工具,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欧洲,直到中世纪绘图还没有成为建筑师的工具,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才变成主要的建筑学工具……此前的建筑行为大多还是凭借传统的建造完成:靠语言(文字)的交流和对工匠(builder)的完全信任来进行建造。


今天,绘图虽不是建筑师表达的唯一途径,但却是建筑师思考的重要模式(即 Idea-drawing-building-experience-language 的模式),需要得到重视和锻炼。



1-03

空间采集与转译(单一事件)



作业内容:


1. 以 6-8 人为小组(每班分成 4-5 组),选择某一同学为模特,进行人体尺度数据实录。并在城市社区公共场所中进行调查(广场、市场、街道、水岸、街头绿地等),发现并记录某一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小型设施(亭、摊、棚等),并对该单一事件空间进行实录,分析该空间的功能以及事件行为在该空间中的发生轨迹和具体尺寸要求,抽象出与之相对应的空间样式。并将该空间样式转译到一个 2.4M×2.4M×2.4M 的立方体中。


大一上↑  ©Herbert 


2. 对一个 3M*3M*3M 的室内空间体积进行切割、错位、挤压,形成个人功能空间。空间主要功能为厨房或卫生间,可根据需要增加辅助功能,以强化主要功能的发挥。根据使用方式设计相应家具及设备,家具尽可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且尺度合理。主体空间至少在三个不同的方向引入光线:白天完全使用自然采光,不使用人工照明。天窗面积不可大于屋顶总面积的 1/8。


光线的作用为两点


  • 描绘空间深度与层次,为使用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光线

  • 对空间的操作需保持室内空间总体积不变,且为连续体积,空间构件之间垂直正交


大一下↑  ©Herbert 


作业感悟:


通过某单一事件空间的采集并对其进行转译,完成该主题空间的再构。通过该作业,熟悉人体基本尺度,了解活动方式与空间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旧在强调各个视图之间的关联,强调绘图的规则(线条粗细、空间对应关系)。


大一下的作业则更进一步,规定了一个房间的功能,让你去发展房间内部的空间组织关系,但是要求全部正交的情况下,在三维空间层面开始进行个人的设计,只针对单一的功能空间,在有限的环境里营造空间体验,为更加复杂的设计做铺垫。



1-04

上海里弄住宅空间实录(综合)



作业内容:


在上海的老城厢调查一块 40*40 米的里弄空间,在所选研究范围中找出一典型单元进行深入研究与空间转译设计。假设该单元在未来出于某种原因必须拆除重建,功能为集合住宅,新建筑的体量要求为面宽 4 米,进深 12 米,高度 8 米,平顶,要求容纳 3-5 户家庭居住,重点考虑光线在居住空间中的设计与表达,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的关系。


成果要求:


现状调查 a4 小册子、研究区域体量模型、1 分钟影像记录、问卷、小组单元空间转译设计任务书、个人成果模型。


  ©Herbert 


作业感悟:


这是大一上学期的最后一个作业,也在同济持续了多年,是一个综合设计的开始。让我们去感知、认识空间、观察与记录、分析、设计、表达,全过程的体验,明白了建筑学科究竟需要做什么。


这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从人、建筑、街区、城市尺度来研究问题,从城市到里弄的居民,所有的基本信息都来源于调研。在于居民面对面的采访中,让我们思考“设计师为谁而工作”、“建筑的目的是美观还是居住体验”。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进行“建筑”的设计,需要体会尺度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对居住空间组织与品质的基本要求建立概念。从小组调研采访、合作出成果,到个人作业的设计,体会了建筑设计所要求的工作流程。


  ©Herbert 



1-05 

寒假作业

经典街区实录/音乐影像



作业内容:


1. 体会家乡城市历史经典街区中人的行为活动与历史、建筑、场所、尺度等的关系,了解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真实意义。在街区或者历史建筑群中,选择 1 公顷(100 米 X100 米)左右的范围进行建筑实录。


所选的街区建筑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 具有该城市的意向特征

  • 体现该城市历史脉络的建筑群体、形态完整、具有比较完整的连续街道界面、反映城市的生活形态


  ©Herbert 


2. 大年三十下午 15:00-16:00,在家乡城市发现一最具生活气息的街区公共空间,固定机位、固定角度进行拍摄,每分钟一张,总共 60 张照片,利用寒假将所拍照片编辑成音乐影像作品,主张以视觉化意向结构作品,更具当代艺术的特点。影像创作应该充分表达作者自己在所拍摄街区中对日常生活的具体体验和个性化感悟。


作业感悟:


现实的城市空间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又包含着城市生活形态的逻辑,作为建筑师应该具备在感性的体验的基础上,用理性的眼光从中概括出其主要特征的能力。


通过对你所选择的家乡生活环境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其中原本没有留意到的现象,这是一种直接体验的方式来观察城市。


而利用测绘和音乐影像的方式,则又有巩固基本功和要求你快速自学软件的能力的含义,让你感受影像这种具有极强表现力的方式来标书观察者的思维过程和你对城市生活状态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



1-06

生活在别处(间接体验)



作业内容:


1.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在法国诗人兰波的笔下,是一句跃纸欲出的响亮口号,是 19 世纪一个法国天才诗人拿出一生的时间去为之努力争取的梦想。兰波以它作为诗句,兰波以它作为诗句,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


2. 每个人选择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用文字描述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状态。运用关系简图的方式描述其生活形态,并转译为行为的空间模式。并在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城市环境中选择基地,居住空间的功能以个人及与其他人所发生的行为或生活起居为主,其他功能为辅,任务书根据具体的生存状态确定。


建筑的总体积不大于 300 立方米,建筑的高度不高于其相邻的建筑高度,建筑形态需与其周边城市建筑相关联,同时也需体现其建筑个体的差异性。


  ©Herbert 


作业感悟:


“教案设计的目的是推动学生理解观念形态、生活形态与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理解空间形态背后的生活形态,以及生活形态背后的观念形态。学习运用图解的方法,实现生活形态向空间形态的转译。”


 这个作业是大一下学期的最后一个设计。让我们可以通过“在别处”的思考方式,获得间接体验空间的设计方法,将文学作品与建筑设计联系在一起,利用文本阅读的方式,通过文学作品解读,描述人物“在别处”的生活状态,将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相互映射,以建构“在别处”的生活空间。


空间训练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往往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未进过厨房,却要设计厨房)。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情感、人物关系和生活方式,较自身经验更为强烈和系统化,以此作为空间设计的“功能任务书”,便于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活形态与空间形态的关系转译上,而不会因为自身生活体验的缺乏而导致空间设计的非系统性,或因为老师设定的功能任务书而形成对建筑功能的固化认识。



1-07

小组合作与建造实践



作业内容:


1. 纸板房: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场上营造一条由 30 栋纸板建筑组成的“临时学生街”,街道(南北向)宽度 3-4 米,可以组织街道公共生活。纸板建筑沿街双面布置,各相邻纸板建尽可能保持的连续性。


要求充分发挥瓦楞纸板的材料特性,建筑空间、结构和围护达到一体化,其基本结构单元与整体结构形态呈现清晰的逻辑生成关系。每个纸板内部应该容纳小组 12 人睡觉,并只能由金属连接节点、麻绳来构成结构与围护部分。


  ©Herbert 


2. 木构桥:运用结构力学和建筑构造的一般原理,使用同一规定的标准木杆件截面宽 32瀀瀀、高 80瀀瀀、长度 1300瀀瀀,每个组使用基本数为 60 根,每根重 1.5 公斤),设计并建造单跨跨度 3.9 米,桥面宽 0.65 米以上,1.3 米以下的桥结构一座。将从结构形态、节点细部、承载测试、材料成本等方面打分。


  ©Herbert 


作业感悟:


通过建造实践,获得对材料性能、方式及过程的感理认识理解建筑的物特性,并且通过在自己建造的建筑空间中进行的活动体验,初步把握建筑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空间形态以及建筑物理、技术方面的基本要求。


同时还熟悉了实体建造的一般过程和材料加工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建筑中结构的重要性,使用合理的结构,不仅可以节约材料,还会产生结构的美感。另一方面,这些作业都是要求小组合作,这就锻炼了我们合作时的协调能力,如何高效的组织和安排各人的任务,并能够愉快的合作下去,都让同学在过程中磨合学习。



1-08

我对大一学习内容的理解



这一年是设计的入门,从设计到建筑设计逐步深入。


  • 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设计,见识了设计的多元性,再落点到建筑设计

  • 再从单一的空间设计开始,一点点复杂,在每个学期的结束时通过一个相对较综合的课题,对整个学期所涉及到的部分做一个整合


如果说要再具体些,应该就是在帮助我们建立空间的概念,从二维图纸平面,到三维的空间体验,以人体尺度为核心的展开,在小组合作中逐步适应做设计的过程,为接下去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Herbert 



大二、大三


建筑设计初探,深入类型学习



经过大一的多元化艺术体验,大二开始正式进入建筑设计的领域。


而最好的了解方法,就是经历设计,尝试不同的建筑类型,明白各种类型所要求的功能布局、空间组织方式,去感知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去感受内部空间的氛围营造。


正如前面提到过的,同济主要的设计题目是基本保持不变的——大二时的工作室设计、藏品博物馆、幼儿园设计、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大三时的山地俱乐部、民俗博物馆、高层建筑设计、商业街区。这里我也就简单的整理了这八个“永恒课题”。


  ©Herbert 



2-01

向大师学习(工作室设计)



作业内容:


1. 从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大师中,选择一位大师的一个住宅或小型公建作品,以文本与图示形式完成研究报告。以组为单位合作制作选定大师作品的实体模型,归纳与提炼大师作品中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学习大师在设计中处理环境、功能、形式、建造等不同具体问题的手法。


2. 总结出的大师作品设计思想与手法特点,设计一个带有生活功能的工作室,设计作业应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批判性。


  ©Herbert 


作业感悟:


第一个作业就是要求我们通过文献研究与文本阅读,了解与认知现代主义及之后的建筑大师生平及其建筑理论与设计方法,学习建筑大师们在应对社会、功能、文化、历史、场地以及环境等问题时所采取的设计策略——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向大师学习。


然后在归纳学习后,通过设计工作室而体会并运用大师的建筑观和方法论,可以建立对现代建筑的深刻认识。而且小组合作与班级讨论的模式,可以让全班同学都能够系统的同时获得多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作业还要求做手工模型来研究材质、空间,更多的让我们接触到建筑的含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2 

私人藏品博物馆及工作室设计



作业内容:


1. 江南园林空间采集。选择一座江南园林,通过资料分析及现场体验,截取一组富有空间特色的空间区域(平面范围约 50M*50M),以模式简图和抽象模型的方式,采集分析所选空间的设计特点。运用采集出来的空间构成方法,按照原有空间构成逻辑,重新设计制作空间关系模型


2. 通过对松江方塔园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在园内或紧贴园墙处选择一处合适的基地,为收藏家(艺术家)提供一个可供藏品展示、保存、研究的场所,同时可以满足收藏家(艺术家)短期或临时的居住\会客等生活需求。总建筑面积控制在 800--1000 ㎡。


  ©Herbert 


作业感悟:


我们通过对已有经典园林空间的分析采集,学习空间分析图解方法和空间构成方法。以“关联性”为视角,分析院落/天井与建筑的关系、院落与其他院落的关系,理解外部空间在空间组织中的意义,并最终试图感受传统建筑与空间建构对当代建筑设计的意义。


紧接着的私人藏品博物馆设计中,则是让我们在充分尊重基地特征的前提下,树立建筑设计的环境观念。通过室内外环境气氛的塑造,初步理解建筑(空间)与环境、功能和活动的关系,初步掌握小型建筑的设计方法和特点,综合协调功能和空间、形态的关系。


大二上学期两个设计作业的时间安排  ©Herbert 



2-03

六班幼儿园建筑设计



作业内容:


为了与住宅小区配套,拟建幼儿园一所,规模为六班,每班30名儿童,层数不超过三层。抓住活动单元这个核心来布置其它用房,确保活动单元的最佳位置、朝向、日照间距、采光通风和开阔的视野。


解决大小空间规模的相互组合,使玩耍与学习,室内室外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总体布置应做到室内、外空间功能分区合理,避免交叉干扰,有利交通、疏散、消防、管理,创造符合 3~6 岁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环境空间,并与小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Herbert 


作业感悟:


通过幼儿园建筑设计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完整过程和方法,重点掌握建筑重复空间的功能、形式、空间的处理原则和手法,提高分析空间、组合空间的能力,理解多方案比较的方法,了解单元重复式空间的组合方法及特点。



2-04

大学生活动中心



作业内容:


为满足大学生课余活动的需要,提供大学生自我实践和社会参与的机会,为校内各社团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我校拟在校本部新建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座,要求按建筑设计任务书进行建筑设计。同时,为了给大学生提供文教等学习,生活用品等,并提供相应服务设施,拟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北侧规划一处大学生文教服务区,要求进行总平面布局,设计任务书通过调查自行拟定。


由调研结果形成大学生文教服务区的功能内容及规模,学习并应用外部空间的布局方法,充分考虑周边环境与建筑对该区的影响和空间关系,注重区内小型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的布局,以及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在大学生文教服务区总平面布局中,容积率不超过 1.0,建筑层数为 2-3 层,建筑密度不超过50%,绿地率不小于 15%,建筑间距不小于 6 米,满足消防疏散要求。


作业感悟:


通过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课程训练,对具有不同性质 、规模、要求的建筑功能组合及其空间组织、对外、内部交通组织等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学习相应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对建成案例环境展开调研,学习相应的调查、观察和分析方法,通过调研,制定该区域内功能任务书,并在总体布局、建筑设计中予以运用。对运用手绘、计算机等工具的建筑设计表现进行训练,掌握建筑表现图构图手法,进一步强化实体模型的制作与表达。



2-05

民俗博物馆



作业内容:


民俗博物馆用以陈列地区性历史民俗资料,将为参观者了解业已消逝或正在消逝的地区和社会生活,体验传统的生活方式。拟建的民俗博物馆位于选址于上海市历史核心区的南京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和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文化底蕴深厚、市民生活气息浓郁。


本次设计共有 3 处基地可供学生自由选择,分别也有不同的要求。新建部分须在多层建筑控制线内,要与保留部分形成整体。新建筑不得对周边里弄住宅造成视线、噪声、日照及采光通风等影响,不妨碍周围居民的交通及生活。


作业感悟:


民俗事项的地域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正是民俗的魅力之所在。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民俗博物馆就是一坐标志,一个象征,一方面向人们说明过去和现在,同时还向人们展望未来,以便让人们从历史演化中得到启示,促进对未来建成环境的创新。


对周围建筑文脉,乃至对城市文脉应予以特别关注的根本意图。培养学生城市环境意识,尊重场所、尊重文化、尊重历史,体验基地中的城市文脉,形成建筑设计和创新的入手点,通过视觉、空间、行为等关系处理的手法,使新老建筑与环境相互配合和谐共生。在可选择的场地,也让同学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深化的地块,自主选择权。



2-06

山地俱乐部



作业内容:


江南某市郊山地拟建一体育倶乐部,设计要求反映文体娱乐建筑的特点,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环境景观及地形的关系,充分反映作者的思考与创意。设计者可在地形图的 A、B、C、D 四个区域任选 5000 平方米左右作为建设用地。


其余用地可根据设计者对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解自行布置相关内容。从总体上统一考虑建筑与活动场地的设计。建筑面积控制在 3000 平方米左右。设计者对于具体的功能可充分发挥想象,但必须与指导教师进行讨论协商。


作业感悟:


学习山地建筑的设计方法,培养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建筑空间与形体组合的能力,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环境及景观的关系。


掌握倶乐部类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娱乐体育的一般常识,并能以工作模型作为思考、构思及设计的手段,加深对建筑空间尺度及地形环境的感性认识。



2-07

城市综合体(综合长题)



作业内容:


在自选的基地内,拟建包括商业、酒店和办公三大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建筑。


  ©Herbert 


1. 专题一设计任务主要包括:调研及案例分析,建筑初步设计两大部分。基地的城市空间分析、交通分析、历史发展与城市记忆分析、行为模式分析。建筑初步设计则要求整体地块要求容积率控制在 2-2.5,建筑密度<50%,建筑限高 100 米,其中商业功能地上建筑面积控制在 20000 平方米左右,酒店功能地上建筑面积控制在 30000 平方米左右,办公功能地上建筑面积控制在20000 平方米左右(面积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15%)。


2. 在专题一群体建筑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商业部分设计。设计者可根据初步设计的群体布局,根据需要合理组合商业部分功能。商业部分限高 24 米。商业功能包括中心专营百货商店、出租专业商店、餐饮及娱乐四大部分。


3. 开展酒店及办公功能设计。设计者可根据前阶段的群体布局,根据需要合理组合酒店功能及办公功能。所设计高层不能超过 100 米限高。


4. 对城市综合体进行空间整合深化,并对地下空间、设备系统、建筑细部等进行深化设计。设计者可针对上三个专题的成果,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深化建筑细部。


  ©Herbert 


作业感悟:


这个作业培养了我们调查研究、立论思考、评议方法的综合设计能力,掌握建筑群体与局部的空间组织、建筑群体与城市整体的关系。了解商业建筑、现代高层建筑、办公空间的特点和基本设计方法。


第一次接触如此庞大的建筑体量,而且要求进入规范层面,从总体布局到具体的地下空间设备用房布置,需要我们在设计的同时,去查阅规范,了解和运用结构、设备、垂直交通及消防等相关专业知识。


合理组织整个场地内复杂的流线,优化不同功能区的分布,综合协调处理建筑群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深化和细部设计的能力,建立建筑地上与地下空间一体组织的观念。完整一个学期的作业,给我们了很大的冲击和提升。



大四、大五


广博知识边界,知识结合实践



经历了大二、大三的各建筑类型的学习,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进一步延伸我们的知识边界,去尝试更多的东西,例如城市设计、住区规划、特殊建筑等等。


在课程里还要求需要见习、实习,在参与实践项目中,与学校中获得的经验相互印证。



3-01

同济新村更新规划设计研究



作业内容:


本次项目基地同济新村是上海市大学配建家属区中面积最大的社区。同济新村自1952年开始规划建设,伴随着60余年的城市发展,边界发生过数次变化,最终形成了由中山北路、走马塘、彰武支路、彰武路和四平路围合成的封闭性地块。


以形成开放街区为目标,同济新村将配合城市道路建设新增居住区道路,形成面积不超过3公顷的居住街坊若干个。宜规划一定量的社区服务、商业设施和邻里生活场所,形成生活街区。


本项目基地内现有设施将配合规划调整。作为风貌保护街坊核心建筑环境,同济大学工会俱乐部及同楼建筑群落将原址保留。


  ©Herbert 


作业感悟:


综合专业能力是建筑学教育的基础。在住区课程中的综合专业能力包括了解城市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这个作业 10 个知识点为代表的基础知识,包括:容积率与建筑密度、退界、间距、停车、绿化、道路组织与分级、消防、室外环境模拟、套型与套型比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并让我们运用以规划结构、功能布局、空间组织、形态材料、景观要素等构成的设计方法来完成设计。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发展,绿色交通出行优化,城市小气候优化等,都是在这个作业里可以讨论的。



3-02 

上海北外滩虹口港地区城市更新



作业内容:


位于上海北外滩虹口港地区,曾经是该地区由江南水乡向近现代工商业城市演化的重要发展轴,至今仍保留了许多近代里弄、工业厂房和沿街商业以及配套仓储等老建筑。


然而,交通模式的变迁和更新建设的滞后引发生活街区环境衰败、市政设施恶化和经济发展乏力等一系列问题。选择地段A或B进行城市更新设计,在提升街区整体活力和生活品质的同时,注重延续历史地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根据所关注的老建筑(群)来选定具体的设计场地以及更新方式,达到将历史建筑(群)与新建筑融合与社区改良的目的。街区更新建设需要依据基地资源,充分考虑街区未来的功能设定,并满足街区内被拆迁居民回迁的住房需求,以平衡更新建设成本与社会矛盾。


  ©Herbert 


作业感悟:


本次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基地与城市环境、新建与历史场所、公共与私密空间、步行与机动交通等空间要素的整合。希望我们学习城市设计的场地调查、空间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理解城市新旧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探索以公共空间塑造为核心的建筑形态生成方式。直面许多城市问题,交通的组织、回迁房的需求、新旧建筑融合,在和同学与老师的讨论中重塑自己的城市观、建筑观。




03
特殊实验


在常规的设计系统外,还有几个特殊的“实验班”,在这里也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 一个是大二下学期,规划和建筑联合的“平行实验班”

  • 一个是大三上学期,参数化设计实验班


这两个都是一个学期的长题,更加综合,可是缺点也就是会对这两个学期所进行的四个小类型设计,不太了解。



01

大二下

创意中心与 SOHO 设计



大二下学期,规划和建筑联合的“平行实验班”,豆瓣小组“同济 CAUP13 级平行实验班”,里面有当时同学们每个节点的总结和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索一下。


“墙边—同济大学2013级平行实验班期末总结 2015/7/2”

—— https://www.douban.com/note/506494142/ 


这个是我在最后评图后对这学期设计的总结,现在看起来很不成熟,但也很感激当时 ZJJ老师要求我们记录每个阶段的心得,会让你记得你思考的历程。



  ©Herbert 



02

大三上

上海动漫博物馆设计


大三上学期,参数化设计实验班,通过“形式语法 shape grammar”等算法生形的方法完成针对材料性能、结构性能等的自主工具包开发。


利用前期所学的编程脚本语言(Rhinoscript,Processing,Mel,visual Basic,3dmaxscript),图形脚本语言(Grasshopper)以及Shape Grammer 等形式语法图解。


建立一套相对准确和可控的逻辑,它强调一种自下而上的工作过程而非最终的形式结果。利用图解的手法,进行环境肌理整理、功能分析、概念推导的工作。


  ©Herbert 



04
心得体会


以上提到这么多,总结一下。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但是回顾时我也才看清楚各个作业所要训练我们的不同方面。还记得进入大学时什么都不懂,就这样在设计科摸爬滚打,有过质疑、动摇,但所幸还是坚持下来并还做得不错。


但如果我在当时就清楚的明白每个作业背后的含义,可能在学习的时候会更加的有方向性,这也许也就是Duni在做这系列分享的意义?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总览》  ©Herbert 


最后,归纳一下我对本科建筑学学习的体会:


  ©Herbert 


1. 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形成尺度概念。

2. 建立二维图纸与三维空间的对应关系。

3. 表现手法的不停拓展,寻找最有力、有效的方式。

4. 从案例学习到实际设计,不是照抄而是取其精华。

5. 热爱尝试,不要怕试错,多接触各种类型的设计。

6. 记录的重要性,需要有阶段性的总结。

7. 学会合作分工,未来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8.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坚持并拥有一个好身体。


本文作者:Herbert

大家好,我是Herbert,同济大学建筑学本硕。


希望能通过对同济建筑系2013级本科教学体系的介绍和剖析,让学弟学妹们获得一个较为系统的学习认知框架,发现课程安排背后的意义,少走弯路,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本文由作者Herbert原创,图片均由作者Herbert提供,授权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任何形式的私自转载,转载请联系后台。 


审稿:W

编辑:小加

校对:小加



——————END——————

相关阅读:
在清华建筑学院的五年

往期回顾:
从同济到宾大再到东大G30,对建筑始终保持审慎的批判
深大建筑学子为流浪儿童创造“爱的街巷”,赢得“The SafeHouse安全屋”国际竞赛银奖!
在清华建筑学院的五年
小米200w换新logo!原研哉操刀!网友:“上当了....”
材料·建构·体验——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评委会特别奖作品《显·隐》中的建筑学本体话语
在现场|120张图!带你回顾最详尽2018-2020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设计课教学成果展
同济学长如何把对日常性的观察转译为精神性场所....
100张照片带你回顾最详尽的《安藤忠雄:挑战》生涯作品展!
在现场|别人家的大三——隐像感知:同济建筑的未来性作品展
当一个大三建筑学生讨论普奖时,我们在思考啥....
如果有一天不再为人类设计建筑......
【Dunier招募】你的声音加上我的声音是影响世界的声音


Duni社群持续招募征稿中,欢迎所有同学们的加入!

招募和投稿联系优优:



 


新浪微博关注@Duni设计独角兽

b站关注@Duni设计学院

获得更多设计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