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能力

思维智汇 2023-03-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常青藤爸爸 Author 常爸

这段时间因为中美贸易战的波动,华为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上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的文章被刷屏了,2万字的访谈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谈到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他说:

“中国将来要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


具体该如何做


这是一个太大且太复杂的问题,但这一下让我想到在全球瞩目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54届股东周年大会上,那个一问而红的11岁中国男孩。


一个朋友看到现场视频后惊呼:“哎呀,才11岁就有这样的思想深度,这要是我家娃,多好!”


所以,这个小男孩到底问了啥?


对于这一话题,媒体是这么总结的:如何理解人性(human nature)!


问题原文如下:

Good morning, Mr.Buffett, Mr. Munger.


My name is JC, I am eleven years old, and I come from China. This is my second year at the meeting.


Mr. Buffett, you mentioned that the older you get, the more you understood about human nature. Could you elaborate more about what you’ve learned? And how can the differences of human nature help you make a better investment?


I would also like Mr.Munger to comment on that, please.

Thank you very much.


早上好,巴菲特先生,芒格先生。


我的名字是JC,我今年十一岁,来自中国。这是我第二年参加会议。


巴菲特先生,你提到你年纪越大,对人性的理解就越多。你能不能再详细说明一下你学到了什么?而人性的差异又如何帮助你做出更好的投资呢?


我还想请芒格先生对此发表评论。

非常感谢您。


大家也来感受下来自一个11岁孩子的“直击灵魂的拷问”:


且不说落落大方的舞台表现和流利标准的英语表达,仅仅从问题本身出发,这孩子的优秀程度就已经远超了曾经11岁时的自己——估计很多网友也是这么想的:


一分多钟的提问时间里,这个11岁的小男孩一个磕巴都不打地


做完了自我介绍,

说清楚了问题背景,

问出了直击人心的“人性与投资”的问题,

还非常礼貌地结束了谈话——


简直就是教科书式的提问啊!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什么是好问题


在我看来,至少有四大特征:表述精准、思路清晰、目的明确、答案开放。


显然,这个男孩每点都做到了优秀的层级,其清晰准确的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估计很多成年人都比不上。


关于培养孩子思辨能力的话题,常爸之前说了不少,不过基本都是关于如何回答孩子问题的。今天不妨再深入一步,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还得教会孩子如何问出优质的好问题。


说到这里,可能有家长撇撇嘴:“娃就跟个活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似的,烦都烦死了,还用教他?”


可问问题不代表会问问题,更不代表能问出好问题。


为啥问一个好问题那么重要


这个问题的答案,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爱因斯坦了。


天才之路,始于一问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开启了物理学的新时代。


那时还在专利局工作的他,用一支笔写出了五篇足以改变人类历史的论文:

《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

——探讨光量子及光电效应

《分子大小的新测定》

——推导出计算扩散速度的数学公式

《关于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

——证实原子确实存在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提出“狭义相对论”

《物体的惯性是否决定其内能》

——推导出最著名的科学方程式:E=mc2


每一篇都足以达到诺贝尔奖的水准,而爱因斯坦也获得了1921年物理学诺贝尔奖。


百年后,联合国大会决定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以此纪念爱因斯坦一手创造的这个奇迹年。


如今,爱因斯坦已经去世60多年了,可却一直有个疑问徘徊在人们心中:


在那个没有计算机、对撞机的年代,爱因斯坦凭什么能提出那么多超前理论?


在查阅众多资料后,常爸找到了一个答案。


原来,这一切伟大成果始于爱因斯坦16岁提出的一个问题:


如果我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会看到什么呢?”


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才思考的“追光实验”。在此后的十年里,他一直苦苦思索,最终发现狭义相对论,成为比肩牛顿的科学家。


一个问题,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也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


而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视的就是提出问题。


如果有一个小时解决困局,他宁愿用55分钟确定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他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一个好的问题,能驱动思考,打破既定模式,展开想象,探索无限可能性。


像这样的优质提问,在科学发展史上比比皆是,几乎每一个重要的科学理论或创造发明,背后都藏着无数个疑问。


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往往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问的差距,就是人生的差距


记得和吴军博士一次访谈中,常爸曾问他一个问题:


中美在高等教育上的学术水平差距,要怎么才能赶上?


吴军博士认为鼓励孩子多提问题是一个解决办法,他说道:


“中国的学生非常善于解决问题,但并不是特别擅长问问题。在提出问题上,的确略逊一筹。”


“但是在前沿的学术界,问出好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没有人给你布置课题了,课题要你自己选的时候,问出什么样的‘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就非常重要了。”


的确,虽然说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是好事,但再困难的问题,随着时间和努力总会找到解决办法。


可如果提不出问题,就相当于是大海中漂泊的船只,都不知道该向何方努力。


为啥我会这样呢?因为一个孩子能问出好问题,背后隐藏的信息是:

我在听——专注力

我听懂了——理解能力

我思考了——发现问题

我找到了漏洞——思辨能力

我还想了解更多——解决问题


表明孩子已经进入到高级思维能力区间。而那些提不出问题或只是随口一问的孩子,要么是没听懂,要么压根儿就懒得想。


这背后的差距可是思辨力、专注力、理解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


说了这么多,父母们一定想说了:我不希望孩子每天问的都是鸡毛蒜皮,没有技术含量的问题,我希望他也可以问出一些好问题。那么,


我们该如何教孩子问出好问题呢?


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还不发达,又该怎么教呢?


关于这一点,国外有很多研究,常爸给大家总结了一下。


好好回答问题,不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从来都不缺问题。据英国一项调查显示,一个四五岁的好奇宝宝,每天平均会问73个问题。


也就意味着,只要跟孩子在一块儿,就要被问题轰炸。这个时候父母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儿首先是:好好回答问题,不打击孩子问问题的积极性,这样,孩子才有可能问出更多的好问题来。


知道答案,就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他;不知道答案,诚实地告诉孩子,然后一起寻找答案,整个过程中千万不要有不耐烦


复述提问,教孩子说出完整的问题,精准表达


孩子问题虽然多,但受早期语言发展的限制,能表达得清晰、完整的却很少,往往就是三个字——“为什么”。


但这种表述不清、支离破碎的表达方式对孩子思维训练的帮助实在有限,而且很容易引发歧义。想要教孩子问出一个完整的问题,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大人重复和重新整理孩子的问题。


国外的一个爸爸就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刚刚洗完澡,4岁的女儿很好奇,两个人就洗澡这件事展开了一次谈话。


女儿

爸爸,你在洗澡哦!

爸爸

是啊!

女儿

为什么?

爸爸

你是问我为什么洗澡吗?

女儿

嗯!

爸爸

因为爸爸身上脏了,洗澡就可以把身上弄干净。


女儿

为什么?

爸爸

你是问为什么洗澡就可以把自己弄干净吗?


女儿

嗯!

爸爸

因为只要我用了肥皂,水就可以把污垢冲走。


女儿

为什么?

爸爸

为什么我要用肥皂?

女儿

嗯!

爸爸

因为肥皂会抓走污垢,让它们被水冲走。

 ……


爸爸其实不是不知道孩子在问什么,但却不厌其烦地复述问题,完善表达,其实是在教女儿如何问问题,在重复的过程中,孩子的思路也会被引导得更加清晰,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知道如何能够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得更加清楚。


除了重复,父母还要及时鼓励。当孩子问出一个好问题时,抱抱孩子,大声称赞:“这是一个好问题。”让孩子更有动力提问题。


清晰、完整、有逻辑地表达疑问,在这点上,别说孩子了,很多大人都不一定做得够好,很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从小没有经过这样完整表达的训练。除了复述问题,教孩子如何正确表达外,让孩子学习思维导图,也是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提高逻辑思考能力,最终问出好问题的办法。关于思维导图,我们今后会有专门的文章来介绍,敬请关注。


让孩子理解Thin/ Thick Question


到了这一阶段,难度升级,需要孩子理解两个概念:Thin Question(浅层问题/封闭式问题)、Thick Question(深层问题/开放式问题)。


如何区分呢


国外有个网友用三明治做了生动的比喻。



Thin Question(浅层问题/封闭式问题):指的是能够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答案很窄、无细节,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Thick Question(深层问题/开放式问题):指的是不能在书本里找到答案的问题;答案通常是详尽的并且包含了你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自圆其说,有自己的答案。


区别起来例子有很多:


明天是几号?(Thin)

明天你准备做什么?(Thick)

你想吃面包还是米饭?(Thin)

你觉得哪一种食物更抗饿?(Thick)


鼓励孩子多提开放式、深层次的问题。


如何让孩子拓展自己思维,问出更多的问题呢?问题游戏是一个好办法。


游戏盒子,三个问句引出好问题


游戏盒子,被国外很多老师交口称赞,因为轻松易操作。


首先打印出下面的插图,剪出形状并粘成一个立方体:

然后,把三个问句写到盒子表面,每一个问句都很有深意:

Why is it actually…?——想找到问题根源,先问一句“为什么”


What would happen if …?——想找到创意方案,脑洞大开说“如果”


How could I do that?——想找到使用的解决方案,就要想想“如何做”

最后,像掷骰子一样抛出盒子,哪一面朝上就按照哪一面问问题。


例子时间到。比如读完《小红帽》的故事,就可以引导孩子问出这样的问题:


WHY——为什么小红帽会相信大灰狼呢?

IF——如果小红帽没有开门,会怎么样呢?

HOW——发现坏人后,小红帽可以怎么做呢?



提出问题后,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个Why,找出深层问题


为了优化生产流程,摸清公司问题所在,丰田的创始人丰田佐吉提出了“5个为什么”方法。


他们认为遇到一个问题,只要在“答案”的基础上持续提出5个“为什么”,就能找到深层次的原因。


西方有一个流传很久的谚语:For want of a nail the kingdom was lost(丢了一个钉子,失去一个王国)。


乍看这句话,似乎很没有什么道理,但国外有小学老师通过这个谚语来演示如何用“五个为什么”来推理,企图找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这则谚语还有同版民谣,充分展示了这一推理过程: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后来,西方人就用这个民谣比喻细节决定成败,有点类似我们的成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当然了,虽然是“五个为什么”,但这只是一个指引,不是说问到第五层就可以停止了。事实上,在常爸看来,就这个问题来说,仅仅问到“钉子缺”这个层次还是不够的,完全可以继续问下去:


为什么没有足够的钉子?


是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所以军备不足?(钱的问题)


还是因为铁矿产量不高?资源跟不上?(资源的问题)


还是因为生产效率低下?或是没有足够制作铁钉的工匠?(人的问题)


顺着不同的角度追问下去,直到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如果顺着“为什么钉子不够”,再用5W的方式再提五层的问题,就会发现这颗小小的钉子问题背后折射出的可能就是国家经济、社会管理的大问题。而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


像这样一环扣一环,甚至“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完全可以复制到和娃的日常对话里。不要只满足于一个问题表面上的答案,多问几个“为什么”。


至于原有的“五个为什么”,我们完全可以把“五”当做一个虚数看待,只要娃感兴趣,可以无限制地问下去。挖得越深,理解得越透彻,就越会有意外的发现,越能“逼”人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职场中的我们,一定也能深深体会到“找到痛点、直击靶心、有的放矢、一语中的”是多么宝贵的能力吧!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问是如此重要,现在就从跟孩子一起问个好问题开始吧,比如——

来源 | 常青藤爸爸

编辑 | 思维智汇




第二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暨思维型教学优质课展示预报名入口,请扫下方二维码:



相关推荐

干货|什么是最好的数学思维启蒙?

独家 |  知识动态生成、批判、创新……好的思维型教学课堂原来是这样的

来稿精选 |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数学课堂中落实创新教育

干货 I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看超级学霸父母怎么做!

干货 | 想让孩子学好数学,9岁之前家长应该做这些事

精选原创

独家 | 林崇德: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学生有多重要?

独家 | 胡卫平——要培养孩子的各项核心素养,先决条件是培养孩子的思维

独家 |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独家|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将哲学思维渗透到数学教育中

【寻道】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独家 |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国际数学大赛集体失利,只是因为我们缺了这样一种教育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联系我们:1352195092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