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维方法 | 要想培养思维能力,你首先得学会这第一件事

张蕾 思维智汇 2023-03-17



思维是教学的本质,是所有核心素养的核心,21世纪人才的核心能力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两大至关重要的能力。思维能力是需要培养的,而形成思维能力的前提是掌握、内化一定的思维方法。


“学思维”活动课程细分了20种思维方法,每一种思维方法都渗透于学习和生活中,对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都是一座联结个体与世界的桥梁,是一把开启未来人生之门的钥匙。 

从今天开始,思维智汇特别推出“思维方法“系列文章,每一篇围绕一种思维方法,从思维方法的概念、意义、课堂教学及生活中的培养方式多个维度出发,全面解读这一种思维方法。 

今天这一篇文章,我们聚焦于“观察”。”观察“不是一种思维方法,却是所有思维的基础,能否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思维培养的优劣。那么,”观察“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培养观察能力呢?

















新的学期开始了。


假期中,家长们带孩子走走看看,了解这个可爱的世界。当然,这个世界还会给孩子们展现出更多不同的面。而你带孩子看的、和将要带孩子看的“世界”,是否能塑造他的大脑、提升他的思维、带给他幸福的感受呢?

▲《教育的目的》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是三手货。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学生学了别人归纳出来的二手货,未必真正懂得这些知识和原始的观察有着什么联系。而这才是学生最最需要的东西。

观察是所有思维的基础

 
当我们问一个孩子:爱是什么?

他不是去回忆爱的人、爱的画面后,去伪存真发现“爱的真谛”,而是脱口而出:爱是奉献、爱是责任、爱是陪伴。

当我们问一个孩子:这道题怎么解?

他不是去逐条分析信息后,由表及里提出思路,而是提起笔奋笔疾书,按套路来解答。
 
这样的表现,我们一定不陌生!我们可能会说:这孩子思维很敏捷!

但是,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在孩子脑子里有的是“记忆”、“概念”和“答案”,却没有科学的思维过程,没有“观察”的更多参与。
 
当你正为孩子多背了一首古诗、多记了一个单词,多答对了一道题而欣喜时,可曾想,我们学习知识的速度能否跟上信息技术驱动下的知识增量?
这些“增量”的知识,无疑都以“观察”为基础。

观察,不是思维,但所有思维都基于观察。

观察,不是思维,但在观察中总伴随着各种思维。
 

观察是什么?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
 
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日常生活,观察都至关重要。
 
你能想象:古代凭着“走路”就能测量出地球的周长吗?

公元前2世纪,在埃及,来自古希腊的学者埃拉托斯特尼就通过骆驼成功测量了地球的周长。怎么做到的?他先让步伐稳健的骆驼测量了赛因市与亚历山大港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判定其太阳光线倾斜角度的差别,断定两个城市的距离就是地球周长的1/50。最后测算出的地球周长误差仅有2%!

凭着“骆驼的步长稳定”、“太阳光不同时间的倾斜角度”,就能比较准确地推算出地球的周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准确、周密的观察。
——摘自《万物皆数》

我们这样描述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明察秋毫、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但是,因为过于依赖于发达的资讯信息,我们正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洞察力,却不自知!
 
多元智能之父霍华德・加德纳1995年在“多元智能体系”中增加“自然观察智能”,将其定义为“在自然环境中,对多种植物和动物的一种认识和分类的能力。”

自然观察,让我们在走出“钢筋水泥”融入自然时,能在自然中发现更多美好和惊喜。而观察,不仅仅是在自然环境中才需要具有的能力。

通过观察模仿进行的社会性学习,能让我们更愉快地融入新集体的生活;在当下各种“跨学科学习”中,通过观察把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是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每天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多一点“观察”——晨间路边开出的小花、路灯下忙碌结网捕食的蜘蛛、孩子取得的小小进步,都能让平淡的生活中有那么一些“小惊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发达的智慧的最重要特征是观察力。

时时处处不随意的观察,是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

观察力,是需要刻意培养的。

观察力的高低取决于你是否掌握观察的方法 

 

观察力即观察能力,是指能够迅速准确地看出对象和现象的那些典型的但并不很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它是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


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感知的精确性,影响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第一要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要发展人的智力,就要重视培养人的观察力。而一个人观察力的高低取决于他是否掌握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所有方面都进行观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要观察到事物比较隐蔽的特征;既要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又要考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要了解事物发展某一阶段的特点,从而对事物有一个全面而彻底的了解。同时,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要实现全面观察,就必须调动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进行视觉、听觉、嗅觉、肤觉、触摸觉、动觉等诸方面的协同观察。

重点观察是相对全面观察而言的。它是指只对事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作特别深入细致的观察。就是抓关键、抓重点,把注意力紧紧瞄准你要观察的对象。

 

全面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用鼻子嗅、用手感知等,更重要的是,对某方面信息的全面收集。当我们用眼睛看苹果时,发现果皮不止有红色,还有黄苹果、绿苹果,果的皮上,很多都有“雀斑”,这些点点分布不均匀,仔细的话,用手能摸出来;如果放得久了,皮的颜色会暗一些、皮也会稍皱。这些细致的观察,靠生活中无意观察,是无法做到的。

抓关键的重点观察,当然和事物本身的属性有关;

如果“苹果”是食物,其观察的重点自然是新鲜、多汁、味道、口感;


如果“苹果”是摆设,其观察的重点自然是造型、色彩、光泽;
如果“苹果”是电脑,其观察的重点自然是cpu处理速度、性能、重量等。

2

顺序观察和侧面观察


客观事物总有其顺序,有其发展的过程。事物的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如事物的发展过程)、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等)、主次顺序、逻辑顺序等。观察时需要遵照一定的顺序,如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

侧面观察是对事物和对象的某一个侧面进行的观察。如作文中记一个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活动,摄影中拍摄一个特写镜头等。

秋来天凉,睡得太香不愿醒,眼睛一睁,发现15分钟后就迟到了!

从下床到飞奔出门,需要做哪些事呢?按什么顺序来做呢?

换装、刷牙、洗脸、梳头、化妆、吃饭、拎包包……稍不注意,就会忘带东西。

这就需要调动平时积累的观察。

其中,有的事是一定需要按时间顺序依次做的,有的事是必做的,有的事是可做可不做的,有的事是需要“昨天晚上”提前做好的……

这也是生活中,通过观察对事情做出的分类,从而在不同情况下,都能从容应对。

而要把这“忙碌的早晨”从某角度来“侧面观察”,那就需要根据“目的”来定格一个“特写镜头”了。
 

3

整体感知和分步观察


分步观察法是在明确观察目的与内容的前提下,分步对所要观察的对象进行观察的活动,表现为先整体观察,再进行或形体结构、或色彩、或明暗等的观察。这种观察方法主要体现为整体——局部——整体的分步轮回观察法,旨在了解观察对象的内容、形式、特征等。

如何在教学中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 


虽然我们知道了观察的方法,但毫无疑问,观察是需要学习的。

在不同的的学科中,都会有“观察”的学习。如:科学课要求孩子们养蚕,进行“一生”生命周期的观察、实验现象的观察、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语文课要求孩子们观察“课间十分钟”写出不同活动、不同人的特点;数学课要求孩子们读题后从数量关系、空间关系方面去观察。

各科教学中只有运用观察,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达到理性认识。提高“观察力”的教学,要求老师们做到:

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


运用形象教学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
理论联系实际,让书本结合自然和生活的常识;
从声象、视频教材中摄取表象,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
“学思维”活动课程则单刀直入,直接教给孩子们观察的方法,提升孩子观察的能力。在课程中按照年龄梯度,螺旋式上升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比如,在《学思维活动课》二年级上册有一课《秋天的变化》,就是以一定的观察顺序,引导学生一步步观察“从夏天到秋天”发生了哪些变化。以下是这堂课【活动过程】的三个环节:

环节1  调动感官全面观察 语言动作描述图片。 
教师在ppt上呈现几张当地“秋天”的自然景色和人们活动的照片。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全面深入地描述图片,这个过程,强调的是能带动感官的描述。鼓励孩子使用带着联想和想象的“通感”来描述。如:看着图片中的小女孩在红枫叶中玩耍,好像听到了她的欢笑。她也不会因为奔跑而热得流汗,因为这已经是凉快的秋天了。
 环节2  列举“秋天的颜色” 发现“秋”的特点。
这个环节,教材中给出了4张枫叶形状的图,让孩子填写“你眼中的秋是什么颜色的”,并列举出对应的事物。不同地域的秋天,有不同,但一定不是“单色”的。当学生发现,秋天中有不同颜色之后,教师继续引导提问:如何用一种独特的颜色来代表“秋天”,你想选择哪个颜色呢?(需要让孩子们理解:“独特”是什么意思?春、夏、冬没有的)
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孩子从色彩的角度,既全面观察了“秋”,也抓住“秋”独具魅力之处。 
环节3  画一张“思维导图”——时间从夏走到秋,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有了以上内容的铺垫,孩子们对“秋”有了既全面又抓重点的观察,教师引导他们从具体的事物抽象到“概念”层面的认识:秋天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如:天气,从夏天的“热”到了“凉”;植物,哪些花谢了,哪些花开了?着装,从短袖短裤到长裤长袖;活动,我们不再经常去游泳了;天气,“太阳”不那么刺眼了……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分步观察”的方法,逐一列举“天气”、“植物”、“动物”、“人们活动”等,这样就更全面而有序了。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情况,师生可以在黑板上共同完成一张“思维导图”。



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系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之外,更多的家长希望了解怎么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简单易行的一个办法,就是“猜谜”
 

1

 我画你猜


看过《诗词大会》的朋友都记得康震老师“速画诗词”的场面吧!爸爸妈妈们,也可以这么厉害!只不过画的不一定是诗词,可以动物、植物、场面、人物等,让孩子和家人比一比,谁先猜出来!这样,既能检验孩子的观察的细致程度,也可以提高绘画水平。
 

2

你说我猜


让孩子描述一种事物(常见的动物、植物、物品、活动)等,尽量让他描述得全面、具体(但不能说出这个事物的名称),让周围的大人(或其他小朋友)来猜。这样,你就知道:世界在孩子眼中的样子。

3

你问你猜


让孩子在规定的问题数中提出“是否”的问题(根据难度,如6-10个),猜出你心里想(想好之后,最好写下来)的是什么事物(可以先给定一个范围,如:日常用品),你只能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能顺带提高孩子多角度提问的能力。
 
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当科学家,但是相信每个孩子在观察中获得新知识,而带来“我发现了!”的惊喜,就是对他最大的奖赏和对大脑的塑造。


 张蕾 

《“学思维”活动课程》副主编,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思维型教学基地教学总监、学优双创教育研究院STEAM+教学专家。2017年被授予全国第二届“课改优秀校长”。



独家 | 林崇德: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学生有多重要?

独家 | 胡卫平——要培养孩子的各项核心素养,先决条件是培养孩子的思维

独家 |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独家|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将哲学思维渗透到数学教育中

【寻道】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独家 |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国际数学大赛集体失利,只是因为我们缺了这样一种教育

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从思维教育开始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联系我们:13521950921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