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平: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无论专家、校长或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解,但对于创新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我们更需要背后的研究和数据做支撑。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作为深耕创新领域多年的研究者,用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揭示了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探索了可落地的创新素质培养模式。
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5月23日胡卫平教授在宁夏创新素养教育“云”论坛上的分享。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
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国家关注的话题,创新问题的核心是人,而人的创新要从青少年开始。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创新,当时有的观点认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高校,而基础教育阶段只是打基础的。这个观点是非常不合理的。基础教育阶段没能培养好孩子的创新能力,高等教育阶段更不可能培养出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人格及思维方式在高中之后就基本固化了,以后要想改变会很难。但是,我们青少年的创造力指数不容乐观。数据显示,从小学到初中,中国学生多项创造力指标持续下降,尤其是技术和产品设计能力持续下降。2017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创新素质的多项指标中,八年级的孩子不如四年级的孩子。
我重点研究的是学校环境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我们很多学校的环境并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包括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的偏好等等。我们的教学环节存在学业负担重、忽视思维等问题;教师喜欢的学生具备真诚、礼貌、有责任心、进取心等等品质,但这样的学生不代表是具备创造性的学生。那么,到底怎样的环境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创新人才的发展规律。
创新人才的发展规律是什么?
关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我可以用一棵树来表示: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可以比喻为树根,中学阶段是树干,大学阶段是树枝,工作阶段是树叶。在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创造力培养最核心的目标是培养一般领域的创新素质,包括学习动机与能力、基本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人格。
当然在这个阶段,知识的形成也是必要的,但相比知识的记忆,这些素质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脑科学研究表明,高中之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已经趋于定型。如果在高中毕业之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没有形成,往后学生的创造力就很难发展起来。
在这个基础上,大学之后主要的任务是领域前沿知识和领域思维方法的学习以及领域的创新活动。
因此我们能看出中小学阶段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在影响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影响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生的创新素养受到教师、环境以及教育内容的共同影响。如果我们要想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离不开对影响机制的理解。
举例来说,我们做了心理学研究发现,跨学科式的教学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这就为stem教育的存在性提供了有效依据。现在,我作为国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组的组长,在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就强调要加入技术与工程,注重跨学科。
动机会影响创造力。2018年,我们刚开始做这项研究,目前已经得出了一些初步结果,比如内在动机会促进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外在动机会抑制创造力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尤其表现在独创性维度上。
在创造力形成的因素中,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用三句话概括知识形成的前提条件:
情境创设是知识形成的前提条件;
实践活动是知识形成的基本途径;
积极思维是知识形成的核心要素。
总之,要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度理解,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
此外,我们研究发现,情绪对创造力的发展也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心理学领域,情绪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很少有人研究情绪对创新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一些结果,比如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但是消极情绪中的恐惧情绪会显著抑制创造力的发展。
这个研究结果对我们的管理和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试想一下,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否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情绪。从评价的视角,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负性评价对孩子创造力的影响。
比如我们的家庭教育,很多家长都爱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评价对我们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还有我们很多学校喜欢设立月考排名,这个排名会让学生产生恐惧,他们因为害怕排名,所以所有的心思都会放在排名上。现在,我在我的实验学校就强烈要求取消月考排名。
同理,学校也不应该将考试排名与教师的绩效挂钩,这会让教师产生恐惧情绪,从而影响教师的创造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素养?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素养,我们探索出了五个方面的模式:第一是环境创设模式,第二是教学创新模式,第三是活动课程模式,第四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第五是创新评价模式。
我们之前给一个区域做过整体评价,其中就包括学校创新指数。当时给区域中的每一所学校做了排名,其中有一所学校的校长看到排名之后觉得很困惑,觉得自己学校应该比排名中的位置更靠前。
后来我就去考察了这所学校,发现这所学校装修非常精美,但整所学校都以传统文化作为基调,所有的课程活动都围绕国学展开,校园的很多地方不让学生进入,让学生丧失了玩耍的空间。这样一种统一和规范对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有负面影响的。
教学创新模式就是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我提出了思维型教学模式,它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六个基本环节。这种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其中包括知识方法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
此外,我们还做了创新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测评、教师专业素养测评及学生创新指数测评。
思维能力的有效评估是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目前鲜有关于思维能力的测评工具。我们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基础,总结多年 “学思维”活动课程的课程实施经验和教材编写经验,开发出一套分阶段的思维能力测评系统,可以对幼儿到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进行有效评估。
活动课程促进创造力发展
什么样的课程有利于创新呢?
在活动课程模式方面,我们构建了学思维——学探究——学创新的三级活动课程体系。思维是探究的前提,探究是创新的基础,开设学思维活动课程是有效培养学生STEAM整合性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前提条件。
“学思维”活动课程是我们最早研发的课程,2000年,我做了一项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的比较研究,在七个维度上,有六个维度中国学生不如英国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学生缺乏思维能力,这也成了我研发“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初衷。
课程建构了整合思维内容、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在内的思维能力培养三维结构模型,以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跨学科的思维内容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品质,最终达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思维方法是这套课程的核心内容,课程细分了20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从幼儿园到初中,依据心理认知发展规律,我们系统设计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每一种思维方法上需要培养到的水平。
我们做了跟踪实验,学生上了“学思维”活动课程一年之后,不仅仅是学业,包括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在内的多项素养都有了显著提升。我们做了学思维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可塑性机制研究,发现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
我认为,只有学会思维才能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思维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核心。基于思维去发展素养是我们创新人才培养所必不可少的。
总之,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地为国家和社会做些贡献,让我们的基础教育更能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独家 | 胡卫平——要培养孩子的各项核心素养,先决条件是培养孩子的思维
独家 |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寻道】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联系我们:13521950921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