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个策略,四个条件,让学生在问题中自主学习

思维智汇 思维智汇 2023-03-17



当我们关注课堂提问时,不应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提问。学生提出问题,是他们弥补自己知识空白区和解决困惑的第一步,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自身以及教师的作用,并提出了四个策略和四个条件,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来启发。














本文共5532字,仔细阅读需14分钟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提问尤其重要。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活动,涉及其内涵以及策略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然而,仍有人认为课堂提问的主体是教师,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提问。实际上,学生提问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课堂活动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有重要的作用。


不应被忽视的课堂提问主体


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是弥补自己知识空白区和解决困惑的第一步,对学习和思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学生提问对于他们自身有以下三个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和建构知识的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其已有知识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也可能是由信息本身的特征引起的好奇。但无论问题来源于哪个方面,都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他们也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有解答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


学生自身提出问题是整合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操作,经过与自身对话后的对外表达,是学生开启高级思维的工具。在长期的训练后,学生将形成自我提问的习惯,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自我思维的监督和自我评估,激发高阶思维的发展。


3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建构


当学生基于自己的困惑、好奇提出问题时,说明他们对呈现的信息进行了主动的思考,并通过重新审视原有认知与现有信息之间的矛盾,重新对知识进行合理化建构。他们提出的不同问题在填补知识空缺、知识建构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学生在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时候,就开始了相关的学习任务,去获取自己缺乏的知识,解决认知冲突,他们的碎片化知识也在这个过程中整合到一个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中。



除了对自身的影响,学生提出问题也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重要意义。


首先,学生提出问题能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为学生的问题反映了他们对现有知识的理解程度,展现了他们困惑的地方,这为教师提供了组织未来教学的信息。


其次,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高水平思维,从问题类型中评估其知识理解程度、思维发展水平。


此外,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促进教学实践中的批判性反思。教师的监控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学生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进行合理监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等,进而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技能的应用能力和促进科学观念的形成。


面对问题,学生为什么越来越沉默?


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对于他们自身和教师的教学而言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往往不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的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主动提问的学生在逐渐减少;从百分比来看,主动提问的小学生占比13.8%,主动提问的高中生占比仅2.9%。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在问题面前选择沉默?


或许我们能从环境、同伴和学生自身这三个方面找到原因。


1

环境因素


影响学生提问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在学校方面,教育评价制度是影响学生提问的重要原因。华东师范大学的袁振国教授认为,中国衡量教育成果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因此学生年级越高,问题越少。除了教育评价制度,消极的学校管理制度同样严重的阻碍着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


在环境因素中,教师也影响着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以及教学方式都与学生的提问能力相关。



例如,教师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知识的缺乏,被视为影响学生提问能力的主要方面。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让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另外,少部分教师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因为教师自身知识缺乏或不能将知识灵活运用而导致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受阻。


再如,教师面对学生提问时的积极倾向有利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消极倾向则扼杀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自己提问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有的老师担心有学生提问时会出现冷场的情况……但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支持与鼓励直接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


2

同伴因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与同伴的活动逐渐增多。在年级升高的同时,同伴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到了中学阶段,青少年需要更多地从他人处了解自己的定位,同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同伴压力。这种同伴压力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3

学生自身的因素


从学生自身分析,他们的知识会影响提问的数量和质量。知识储备少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是一般性的问题,创造性问题很少,问题的实际价值也低于班级平均水平。


同时,学生的积极情绪会促进提出问题,消极情绪则抑制问题的提出。情绪与创造力、认知加工过程的关系也证明了情绪对提问的影响。但是情绪对创造性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这种影响依赖于问题解决的阶段、问题情境、对问题加工的广度与深度、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


此外,学习者的人格特征也会影响提问能力。由于个人的冒险倾向、学习风格和承受不确定性的能力不同,成就动机和自尊也存在差异,因此有些学生很容易提出问题,而有些学生却不敢开口提问。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教与学都至关重要。然而面对学生主动提问的意愿随年级增长逐渐下降的困境,教师应该如何“破局”?


要想改变这个现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教给学生提问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将方法内化为提问能力。具体到教师实践中,下文提供了涉及两大方面的八个要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四个策略,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好的思维环境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学生提问也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


1

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学生发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拥有对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的提问被认为是课堂的不确定因素,会阻碍课堂的进度。这时,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互动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的角色,成为学生提出批判性、创造性问题的环境营造者


另一方面,教师要开放包容地对待学生。教师要认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学会倾听,在经验共享和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成就双方的主体性。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如何体现?泉州第七中学分校的教师黄碧云在教授《竹林深处人家》时,是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的:

生:为什么说“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师:有谁能解答他的这个问题?

生:因为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上的空盖严了,像一个隧道。

生:我想问作者在文章中说“很有点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那味道究竟是什么样的?


(学生一时被难住了,教师见此状况,指导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师:讨论的结果如何?谁愿意说说看?

生:应该是一种绝处逢生的味道吧。

生:不对,该叫“豁然开朗”。

生:我认为是那种一位没有路可走了。后来又发现了路的又惊又喜的心情。

……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鼓励学生提问,从学生的疑问中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问题来自学生,也由学生来解决。



2

合理安排同伴的互动形式


良好提问环境的营造还需要合理安排同伴的互动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动学习,以便促进学生提问能力的提升。


在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动学习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自由选择小组成员的机会。在组合方式中,自选小组的成员互动水平高,情绪状态更为积极,环境也更为开放,有利于学生提出独特、有意义的问题。


当然,由于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小组结构中发展状态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分组期间根据任务难度做出宏观调控。


3

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教育注重书本知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的核心目的,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的教学模式被提出,例如问题式学习、翻转课堂、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些教学模式中,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提问的机会大大增加。



教学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片段中感受:

师1:前面我们学过了一些属于数之间的关系,比如0乘以任何数的结果都为0,接下来我们学习另一种关系——倒数。大家已经事先预习了,谁能告诉我倒数是什么?

生: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1:好,那我们看一下这几个数,哪两个数互为倒数?大家是怎么找的?

生:计算两个数乘起来是不是等于1。

师1:还有其他办法吗?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片段2)

师2:我们前面学习了小数、整数和分数,现在我们要学习新知识——倒数。关于倒数,大家想了解什么?

学生的问题:

什么是倒数?

倒数和证书、小数、分数有什么区别?

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0的倒数是0吗?

教师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寻找规律……


从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传统教学方式与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区别。



4

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正如之前提及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注重同伴的评价,并在心理上形成了同伴压力,阻碍学生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耐心地倾听学生的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时也要明令禁止同学之间的嘲笑,给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问。


四个条件,让学生能提出问题


学生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并不会自发地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需要探究、创造后才能解决的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教师应该能创造适宜学生提问的条件。


1

创设认知失调的情境


认知失调是指学习者自身知识范围与目标之间存在障碍、异常、矛盾、差异或明显的只是差距的情况。当学生因认知失调处于混乱的状态时,学生可能会通过提出问题来恢复认知平衡。教师创设认知失调的情境时,可从三个方面做准备:

让学生面临用已有的知识难以解释的现象或实施,但这个现象不能太难。


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相矛盾的情境,让学生在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处提问。


创设具有相反或相似的实施、现象、定义、行为的对照情境,让学生对不同的事物产生好奇心。



2

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


学生提问的条件之一是他们能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因此,教师可以在提问之处给学生提供问题信号词(如:什么、何地、何时、为什么、如何)和通用问题次干(如:“为什么……和……是一样的?”“主要的想法是什么?”)。在学生学会提问后,教师则停止提示,让学生将方法内化。


分类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提问技巧,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让学生意识到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引发不同的思维过程。例如,基于解释的问题会引发因果思维,促进逻辑推理;假设性问题让学生检验他们的假设;分析性问题帮助学生在数据中找到模式和关系;评价性问题则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深入思考被考虑对象的利弊。


此外,教师还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些与当前任务相关的问题样例;在课堂中明确要求学生提问,既可以是口头问题也可以是书面问题。


3

学生提问后给予恰当的反馈


不同的反馈会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学生合适的反馈。反馈可分为三种:

评价式反馈。教师要对学生问题的正确性给予简单评价,例如问题是否符合当前的内容,是否有价值。


回答。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直接进行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精细化反馈。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指出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类型和认知水平,给学生精细化反馈,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出认知水平高的问题。



教师采用的反馈方式不同,学生的提问和学习状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需要用精细化反馈或高级别反馈方式应对学生提问,促进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


4

将学生提问列为学业评价标准


多元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将学生提问列为学业评价标准之一,有利于实现多元评价,又能促进学生提问能力的迅速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在完成阶段学习后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并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问题的质量可以从提问问题的相关性和集中性等方面评定。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思考,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学内容组块化,建构出科学的知识结构图。


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形成全面的自我监控。


文章整理自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丛书《课堂提问能力实训》,韩琴著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林崇德: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学生有多重要?

胡卫平——为素养而教,我们需要思维型教学

胡卫平——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将哲学思维渗透到数学教育中

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从思维教育开始

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思行合一”:这样提升专业能力才是当下教师所亟需的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长按二维码,联系我们

电话:13521950921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