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应该是什么样的?
本文共3252字,仔细阅读需9分钟
从今年6月份开始,我们陆续推出了“思维型教学典型教师”系列报道,深度呈现了教师基于思维型教学的实践探索和卓越成长。而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的载体和映射是课堂教学,在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当下,课堂是实现立德树人,落实核心素养的直接载体。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课堂?
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若细究当下国内外对教育的关注点,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共性的要素:师生达到情感共鸣、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主动思考……
思维型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核心是思维,教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引起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将思维型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可以让我们向“一节好的课堂”更进一步。
从今日起,我们将推出“思维型教学典型课例”系列文章,从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段中精心挑选典型课例,通过文字和视频片段的方式进行呈现。它们显现了这个时代课堂教学应该指向的方位,也能够代表我们心目中理想课堂的一种模样。
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能够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我们仍然能从中清晰听见思维激荡的声音,捕捉素养动态生成的痕迹。
今日,我们所推荐的课是由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科学特级教师、杭州市基础教研室附属学校副校长李霞所上的《适应生存的本领》。这节课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将“学思维”活动课与小学科学课进行有机融合,部分还原了科学研究的严谨过程。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科学特级教师、杭州市基础教研室附属学校副校长李霞
整节课以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动物迁徙——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为背景,以动物为什么要迁徙这个问题为主线,经历假设和论证的过程。在论证环节,学生不断地各抒己见,针锋相对,不知不觉中,一个小时过去,可学生却仍然不愿下课。
解构这节课的上课过程,教师可以受到多个维度的启发: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积极思维?何为科学素养,又该如何落实?
课堂导入——动物的迁徙
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在PPT上出示了一副水鸟的画面,并给出提示:这一动物是动物界的恋爱专家,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学生纷纷猜测:天鹅、鸳鸯……但没有人给出正确答案。
最后教师公布答案:这种动物叫凤头鸊鷉,它在求偶的时候会跳求偶舞,如同芭蕾一般。教师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了这一特点。
每年的春季,凤头鸊鷉都会从南方飞到逐渐变暖的北方,随后上演求偶大戏。秋天,它们又会从北方成群结队地飞回到南方。针对教师给出这段描述之后,班上的孩子都知道这是一种迁徙的现象,对迁徙这一名词做出了解释,并例举了其他具备迁徙行为的动物,如大雁、燕子。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动物为什么要迁徙?
此时,教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这样一种画面:大雁年复一年地从南到北,从北到南,长途奔袭1000公里,提问:你们对此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回答都极为感同身受:很辛苦、很累,需要坚强的毅力。教师顺势抛出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迁徙途中如此艰辛,动物为什么要迁徙?
她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纷纷提出猜想:第一,因为气候原因;第二, 缺乏食物;第三,为了躲避天敌。
带着这样的假设,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这节课的主探究活动:“下面我们将带着这一问题进入今天的科考之旅。当你们长大之后,如果有幸成为了一名科考队员,不要忘了也如同今天这样开展一场真正的科考之旅。”
教师用ppt出示了这堂课探究活动的背景——东非大草原的动物迁徙:东非大草原被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国界线分割成两块,一块是位于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一块是位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草原。每年,这两块草原之间都会上演浩浩荡荡的迁徙盛景,包括角马、斑马、瞪羚在内的十几万只动物同时进行迁徙。
以迁徙队伍中的代表物种——角马为例,每年7-8月份,角马会从塞伦盖蒂草原往北部的马赛马拉草原迁徙,而从10月份开始,它们又会从马赛马拉草原返回到塞伦盖蒂草原。
在这里,教师制造了认知冲突:在从塞伦盖蒂到马赛马拉草原的往返途中会经过马尔马拉河,有十几万只角马可能会成为河中鳄鱼的食物,可为什么它们仍然要迁徙,难道迁徙是为了送死吗?
她要求学生带着之前的假设进行探究,并提问:你们需要得到什么帮助?
学生提出教师要提供相关的材料:1. 动物的生活习性 2. 动物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教师此时做了适时的评价:当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设想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时,就已经在进行高级的思维活动。
此时,教师提出了探究要求:
将这两种要素结合起来探究东非野生动物迁徙的原因。
探究过程共1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三种动物的习性以及生活环境的资料,从资料中提炼关键信息,寻找共同点,小组内交流讨论,随后自己独立思考,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论证环节——基于证据的观点陈述
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进到了论证交流环节,教师交代了论证的基本规范:需要学生基于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每一个学生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需要用以下的句式:我认为……因为……。
学生在陈述完观点之后,需要接受其他学生的评价,其他的学生在评价的时候同样也要基于证据。他们需要采用以下的句式: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还要做一些补充…… 或者,我反对他的观点,我的证据是……
在论证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看材料,尝试将观点从脑子里提取出来。
一个学生认为动物迁徙和降雨量有关,角马喜欢吃很嫩的牧草,而这种草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降雨量保证。马赛马拉草原的降雨量在每年11月份至次年1月份下降,而此时塞伦盖蒂草原降雨量上升,因此角马选择返回。
另一个学生补充观点:动物迁徙和草原面积也有关系。马赛马拉草原的面积不足塞伦盖蒂草原的10分之一,而1-2月份是产仔的高峰期,届时角马、瞪羚、斑马的数量将极为庞大,草原的面积容不下这些动物的数量。
针对这个论点,有学生提出质疑:这些动物在迁徙的过程中要经过马拉河,大量的成员会被鳄鱼猎杀,他们的数量也会大量减少。
这个学生回应质疑:这是一种食物链的循环,资料中提到马赛马拉河的鳄鱼在经过这次大捕杀之后可以一年都不用进食,这样它们便能够生存下去。而虽然有大量角马被捕食,但仍然有30%的种群可以保留下来,安全到达迁徙目的地,同时还伴随大量新生命的诞生,因此种群的数量也得以延续。
……
在这样交替不断的论证中,学生逐渐达成共识,东非大草原动物迁徙的原因包括降雨量、食物、草原面积等。
总结反思——什么才是关键因素?
在论证环节结束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在刚才讨论中,大家总结出影响动物迁徙的因素包括降雨量、食物、面积,以此推之,影响事物发生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
而在“影响事物发生发展的是多元因素”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她提出了下一个问题:在这三个因素中,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
此时,学生的观点发生了分歧,有学生认为关键因素是降雨量,也有学生认为是食物。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后继续完成研究报告,就这样,探究活动从课上延续到了课下。
最后,她给全班的学生放了一段视频,在放视频前,她对今日的课堂探究活动作了总结:科学研究必须经过假设、推理和实证的过程,这节课经历了前两个过程,但没有时间和条件进行实证,而这段视频就能让大家了解科考队员是如何进行实证的。
这段视频重温了以角马为代表的东非野生动物年复一年在两块草原之间循环迁徙的震撼过程。
本节课的上课片段: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长按二维码,联系我们
电话:13521950921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