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说阿弥陀经7

净界法师 十念生 2019-04-14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释妙行

 

那么这是讲到本经的宗旨,信、愿、持名。那么这个妙行是说啊,执持名号的法门啊,他能够成就微妙而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称之为“妙”。这当中呢,分成两科,一个正名其妙,第二个较量其妙

 

那么第一科那,是正式说明,这个念佛法门,这个微妙的地方。那么第二科呢,再和其他的法门再做个比较。先看第一科: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那么先说明这个念佛的一个方法。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

 

那么本经所强调的念佛方法呢,藕益大师那分成两部分,第一个呢,他的下手处呢是执持名号。这个执持啊,就是我们用这个手啊,抓这个东西,就是用这个手,去抓这个扶持,把这个扶持抓住不放,这叫做执持。这当中指的是,我们这一念心啊,去意念,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那么这样子叫做执持,是执心,不是手,就是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啊,不断的去忆念弥陀的名号。就是执持名号。那么忆念弥陀的名号,干什么呢?我们不求人天福报,我们不求健康长寿,也不求神通、感应,但求一心不乱,根本的功德在于...(46:16)

《佛说阿弥陀经》初稿 七

 

执持名号,那么忆念佛陀的名号干什么呢?我们不求人天福报、不求健康长寿,也不求神通感应,但求一心不乱。根本的功德在于佛号的一心不乱。那么这一心不乱呢,印光大师解释这一心:心中除念佛外,不起其他的妄念,叫做一心。我们这一句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啊,一句接一句,除了念佛以外,没有其他的妄想插进来。这个时候指的是一心。那么不乱呢?就是不为烦恼所乱。你这个佛号的相续力量啊,那么不为见思所乱,叫做事一心,不为无明所乱,名为理一心。这个一心啊,主要是一种止的功德。一种念力。但是这个不乱呢?不为见思、无明所乱,这个就是要有一个观的功德。不完全是止。有一种观的功德。那么执持名号而达到一心不乱,是本经修学的一个宗旨。那么这以下呢就解释这个“妙智”,前面解释这个“行”,这个行门的方法。那么这个行门为什么称之为“妙”呢?这以下解释他的理由:

 

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

 

那么这个念佛法门的一个特色啊,就是名以召德,基本上,我们在跟弥陀的感应道交啊,所谓的本尊相应啊,有三个方法:观想、观像、持名。本经当中所强调的是持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那么这个持名的一个理由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呢,他是召德。他能够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那么这件事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名以召德”呢?

   这个三乘圣人那,经过长时间的修学啊,那一念的清净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种种的神通、三昧、陀罗尼。但是这个功德是根本呢,是一个涅槃。一切的功德是以涅槃作基础。那么这个涅槃有小乘跟大乘的差别。这小乘的阿罗汉涅槃呢,我们称之为偏正涅槃。“偏”,他是偏离真谛这一部分。换句话说呢,小乘的涅槃,他只能自受用。因为这小乘的学者,在因地的时候呢,他发的是出离心。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观察这个三界就像火宅一样苦恼啊,他们急于解脱。那么他主要的是求自身的解脱。对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这生死中流转啊,他不生好乐。度化众生不生好乐。但期自度,不欲度人。那么以这样的心情来积功累德,他所最后的积功累德涅槃啊,就是如是的因,召感如是的果。他的涅槃果报只能够自受用。所以阿罗汉入了涅槃以后,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苦恼当中,忆念他的名号,不能得到感应道交。不能得到阿罗汉的加持。因为他的涅槃境界是自受用。

 

   那么大乘佛菩萨呢,他在因地的时候发菩提心啊,上求下化。所以他成就的涅槃呢,叫做大般涅槃。为什么称之为“大”呢?

因为佛陀的涅槃,他能够自受用,也能够他受用。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那么佛陀在大般涅槃当中,他自己能够受用这种安乐的功德,一方面,他能够从本垂机。智者大师说啊,从这个根本的法身、报身那,他能够示现种种的应化。或者现出身相,或者现出光明。乃至于现出他的名号。使令众生在见闻觉知的境界当中呢,得到他的加持。所以说呢,阿弥陀佛所取的方法亦复如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不是我们能够受用的。所以佛陀从大般涅槃当中呢,从本垂机,以他的愿力,创造了一个佛号。那么当我们众生的心与佛号一接触的时候呢,就得到了弥陀的加被。所以这个地方叫做“名以召德”。佛陀是以名号来总持他的功德。这件事我们是要注意的。那么既然“德”不可思议,那么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的积累的功德啊,不可思议。那么本经当中那,释迦牟尼佛提到阿弥陀佛的两个主要的功德:一个无量光、一个无量寿。那么这种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那么弥陀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他所变现的名号自然是不可思议。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使令我们这一念心,不断地忆念弥陀的名号呢,“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那么即使在散乱心当中呢,在念念之间成就一个成佛的种子。何况是能够念到是一心不乱。那么到最后呢是成就往生、成就三不退转。这个地方是解释“行妙”。

 

   念佛,执持名号的“行”啊,他的一个微妙处呢,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藕益大师讲:三力不可思议啊,说用我们这一念的心去忆念弥陀的名号啊,念念之间有三种的功德力啊出现,第一个就是我们这一个能念的心啊,他这一念信愿的心啊,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其次呢,我们所忆念的这个名号,万德洪名,也不可思议。第三个,在整个的法界当中,弥陀的大悲愿力啊,念念的摄持我们。这件事也不可思议。三种力量。那么在下手当中呢,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名号功德的不可思议。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这是最重要的。

 

   在藕益大师的《法华会议》啊,他讲到一件事啊,他说:佛在世的时候啊,有一个外道的寺庙,外道的寺庙啊,这个外道啊供养他的本尊啊,这个天神啊供养一个佛像。他的一个神像。这个神像的身体啊,是用铜做的。但是他的头呢,因为特别尊贵的关系啊,用这个黄金啊,纯的黄金啊,打造了一个天神的头。很多的信徒向他礼拜啊,供养啊,得到了他的一些加持。那么这一天呢,这外道所供养的这个天神的头啊,黄金做的头啊,被贼给砍去了,没有头了。这件事情传出去以后啊信徒就赶快来参加,这个地方就议论纷纷啊,其中有个信徒就出来讲话了:他说这个天神啊是一个大威德,过去有种种灾难向他祈求啊,他都给我很大很大的帮助啊,那么这个贼能够把这个天神的头砍掉,可见这个贼在砍天神的时候啊,这个天神是不在的,否则他没办法砍这个头。那么大家就开始议论纷纷了。这个当下那,这个天神就附在这个庙祝啊,居士庙祝的身上,出来讲话了,说:不对,这个贼在砍我的时候啊,我在的呀。那么这信徒就说啊:天神啊,我们看你过去是这么的威德,这个贼就怎么把你的头砍掉的呢。这个天神说:是的呀,刚开始砍我的头的时候,砍了两次都砍不掉。看不掉声音又太大,这贼很紧张啊,第三次贼念了一声:南无佛!一下子就把我砍掉了。因为我听到“南无佛”的时候,内心当中惊怖啊,一惊怖的时候就失掉了威德。他第三次就一下子把我的头砍掉了。那么信徒就说:哎呀,一称“南无佛”啊,诸神惊怖。那么我们这样的意思,我们应该要皈依佛陀,你看他只是称念,一个贼啊,在散乱心当中,但是称念一声“南无佛”,产生这么大的威德,使令这个神啊,产生惊怖。所以很多的外道,因此的因缘就皈依了三宝。

 

所以说呢,佛菩萨的圣号,功德不可思议。他跟普通的小乘学者不同。佛菩萨的圣号都是总持,佛菩萨的功德。以这个“德”来命名。看这个戒律上也讲到一件事:律上说,这个提婆达多啊,提婆达多经常跟佛陀作对,有这么一天呢,提婆达多去应供,受居士的供养。那么这个居士是非常的虔诚啊,供养很多美好的乳酪啊,黍啊这些美好的食物。这提婆达多贪吃啊,就吃得太多了,吃多了,肚子就胀啊,他非常的难过。我们吃太饱是也非常的难过。那么提婆达多这个时候啊难过啊,难过就想到佛,就念:“南无佛”,哎,一下子这个肚子就好了。可见得,我看这段那,佛陀的这个功德啊,他不鉴别任何众生的。无作妙德。任何一个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忤逆十恶,去忆念佛陀的名号,都能够平等的受到加持。那么这个地方是强调“名以召德”。那么念佛法门的殊胜,在于这个名号。他总持弥陀的功德。所以佛号在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呢,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加持力。是这个意思。那么这段是正式说明,执持名号的法门,他的一个微妙处。叫正名其妙。

 

那么第二段那,藕益大师把其他的法门呢作一个比较。较量其妙。(12:48)

 

一、示诸行灭,二、独显持名妙   把其他的一些法门啊,先讲出来。

 

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在净土的经论当中呢,日本的学者说这个大正藏里面啊,说到这个净土的经典有一百一十多本。那么有各式各样的净土中呢,藕益大师把他作一个汇归,讲到念佛的,如何和本尊相应。如何和弥陀感应道交呢?这以下有几个方法。

第一个,观像:

观像呢,这观像的修行啊,你一定要有一个像在你的前面。或者是玻璃纤维作的,铜做的,乃至纸张做的。总之,有一个佛像在前面。那么你这个时候呢,眼睛打开,去取佛像的相状。你看得很清楚,然后你眼睛闭起来,闭起来的时候,你要把前面所看到的相状,在心中的镜子当中啊,把他表现出来,哦,刚开始不太清楚,眼睛再打开,再去取。一次一次的去取这个所缘境的相貌。直到你心中所显的影像,非常的清楚、分明为止。就像镜子显出影像。这个时候就成就了三昧。念佛三昧。这个在般舟三昧经中是讲观像的。般舟三昧经。这个观像法门啊,当然你一定是要在佛堂当中用功。他不是二、六时中能够修行的。

第二个、观想:

那么观想呢,是指佛像不显前。佛像不显前,你如何能够去取所缘境的相貌呢?他是一种随文入观。根据观经里面所记载地,佛陀的相状是怎么怎么地,那么,你随顺文字的义理啊,把这个相状给表现出来。随文入观。当然,这个更困难。要有一点想象力的。这观想、观想念佛啊,在这个经论上说啊,你这个业障太重的不行。业障太重的人修观想念佛啊,他的相貌会有所变化,会有变化。会有一些障碍。会让你恐怖。所以这观想念佛,多分来说啊,要有善根、福德要够,再加一点持咒。不要有任何的干扰。那么这个当然也不是容易的。

第三个、礼拜:

这礼拜法门就非常的殊胜。有一个佛像在前面,那么我们的身体啊,至诚的礼拜。当然这当中也可以配合这口的一个称念。一方面口称念,身念的礼拜,意业的皈依忏悔。这个礼拜法门那,调身、调息、调心。一方面调身,那么使令这个色身那,气血顺畅,调息,那慢慢慢慢也能够调心。所以,我们在打坐之前,先拜拜佛是对的。

供养:这当中用各式各样的财物,各式各样的饮食,香花、灯烛来供养阿弥陀佛。这也是一个方法。

五悔:那这五悔,是天台宗提出的一个修行的方法。他的意思就是说呢,我们无量劫来造了很多的罪业,我们想要灭罪啊,这当中有五个方法。任何一个忏法,他都是具足这五个方法:

第一个、发愿

发的是无上菩提愿,上求下化的愿。最好能够写出一个发愿文,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这以下的忏悔,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涅槃,是希望一切的有情众生,都能够仰仗忏悔的行门,成就无上菩提。发这个广大平等的愿。

第二个、忏悔

这当中有很多的行法。礼拜、或者是读诵,这当中有一些忏悔的方法。忏悔。

第三个、是随喜

第四个、是劝请

那么忏悔是约破恶,忏悔,他的所缘境,是缘自己过去所造的身口的罪业,那么内心的当中是一种呵责。呵责这个罪业。是一种追悔的。呵责、追悔。

那么这个随喜不同,随喜是约身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心中所缘的是无量无边众生的无量无边佛菩萨的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啊,实际在修这个十善事业。二乘有学及无学,各式各样,二乘人修这个戒、定、慧。那么一切如来与菩萨,佛菩萨的功德,那么一切我今皆随喜。我们对于这五乘的功德呢,平等的随喜。所以,这随喜,他的所缘,是缘这些善法。那么表示我们的随喜。这是一种身善。那么第四个,劝请。那么前面的一种随喜,主要的是一种,属于这种福德,劝请是约智慧的。那么就是说啊:

诸佛若欲示涅盘,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我们希望无量无边的佛陀、菩萨,这些大善知识,都能够在我们众生这个黑暗的世界住世啊,广泛地宣说佛法,让佛法的这个光明不要断灭。那么这个属于法施。佛法的法。随喜跟劝请都属于身善。那么

第五个、回向。

那么最后呢,我们把我们前面的忏悔、随喜、劝请、乃至于发愿的功德呢,就最后做一个回向。往两个方向去回向。

第一个、回向自身呢,成就无上菩提。

第二个、第二个方向呢,回向法界众生那,都能够离苦得乐。

那么智者大师的意思呢,就是五悔。那么这五个法门呢,能够快速的灭除我们的罪障。能够快速的积聚广大福德、智慧资粮。尽罪即知。

六念:那么这个六念呢,是佛、法、僧、思、戒、天。

那么第一个呢,我们心中忆念佛陀,佛陀是我们的人天导师。由于佛陀的出世、说法,使令我们明白修行的方法。

第二个法,就是我们不断地忆念我们所修行的法门。

第三个僧,出家的僧团,是我们的善知识。是我们的皈依处。

第四个忆念、布施。第五个是忆念戒,我们所受持的戒。第六个忆念天,这个天那,天是指的是长寿、安乐。这里的天,特别指的是涅槃。说这个世间那,是苦、空、无常的呀,那么只有这个涅槃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那么这是六念。有六个地方呢,是我们不断忆念的处所。那么前面所说的方法呢,一一行成,皆生净土。成就了以后呢,都能够以这个功德,而回向净土的。这个地方是讲到其他修行净土的方法。再看第二段:(22:18)

 

当然这当中呢,持名的方法就特别的微妙,不可思议了。他微妙的地方怎么说呢,看藕祖的开示: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那么,这以下特别讲出,本经的执持名号的法门。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那么这个念佛法门,他的特色呢有两个:第一个,收机最广。那么,这种方法,他三根普遍。上至文殊、普贤,华严经,那个地上菩萨也念佛。下至忤逆十恶,这个内心当中,摄持无量无边的众生啊,临命终的时候啊,已变现成地狱的猛火。那么他在扰动、苦恼当中,哎,他也能念佛。他已经不能起来礼拜了,他也不可能在这散乱当中,观想、观像了。他单是忆念弥陀的名号,具足十声,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火焰化红莲。所以这个法门那,是收机最广。那么其次呢,是下手最易。任何的时间,任何的空间,你都能够修学。他没有这时空的障碍。

 

   那么居于这种理由呢,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因为这个法门的三根普被,所以他不必鉴别任何的对象,所以佛陀就在没有人发问的情况之下呢,主动的而时转告长老舍利弗。主动的向舍利弗讲出了这个法门。在这个地方呢,因为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所以他不必鉴别对象。这是讲到他的一个特色。这以下呢,赞叹念佛法门的他的一个微妙处。这个地方有三段:

 

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那么这三段呢,这个古德解释这个《弥陀要解》啊,他分成教、行、理。教、行、理:

 

那么,这个方便呢叫作行,行法。修行上来说。修行上特别方便。这个了义是约教。这个教法特别的殊胜、了义。

第三个,圆顿,圆顿就叫作理。这个理性,特别的圆满、顿超。

 

那么,我们根据这修学次第啊,先讲这个教,讲这个了义。

 

基本上,在祖师的开示啊,说我们在修行一个法门开始之前那,都先对这个方面先有个判教。判断这个教法是了义还是不了义。就象说啊,我们今天去坐车子,不能一古脑就坐上去啊,你先问明白,这个车子要开到哪里啊?他的终点处在哪里啊?跟你所需要的目的地是不是一致。你到台北去,坐这个车子,却送你到桃园。这个车子不能上去啊,不了义啊。所以说呢,我们在修行一个法门之前,一定要先判教。那么古人一般来说把这个教法分成五乘。就是说,有佛陀呢,他有五种车子让你选择。

 

第一个是人天乘  人天乘的法门,是假借布施、持戒、忍辱、的法门。他能够使令我们到达人天的果报。那么因为这个法门,他的本身,虽然修善业,但是他心中的“我”,我们认为这个生命的体,有一个“我”。一个长依主宰的“我”。这个“我”不能消灭。所以我们只能够在这个有相的境界活动。不能够修行我空观那,趋向到真正无相的“我”。所以这人天乘的法门,包括了“有”。这有相。这个是不了义。这个车子啊,他只能载到人天乘,他就不能再活动了。车子不能载你到界外涅槃。这个车子的力量就是这样子的。

 

第二个,二乘  就是声闻、缘觉

 

那么这声闻、缘觉的法门,诠释的是四谛、十二因缘。那么我们透过四谛、十二因缘呢,观察这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啊,慢慢慢慢把这个常依主宰的我,给消灭掉了。内心安住,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内心当中安住在这个空性的境界。这个车子的力量更大。他能够超越人天啊,他能够运转你到界外的涅槃里面境界。永远不在作三界的轮回。但是因为这个车乘呢,他的车子活动,他的车承活动范围啊,他是在空性里活动。他不能在有相的境界里活动,所以这个车子不了义。前面的人天承这部车子,主要在有相的境界活动。这二承的车子总是在无相的境界里。一个偏重在“有”,一个偏重“空”。所以这个都不了义。那么这个佛菩萨的车子就了义了。你看这佛菩萨的境界,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他能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真空妙有。那么这个车承就能够运转我们,超越人天,超越涅槃。直接趋向于无上菩提。直接趋向佛的大般涅槃。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那么这部车子是了义的。那么基本上,我们把这个教法叫做“五承”。那么车承就是他有各式各样的目的。

 

在这个禅宗的传承,临济宗啊,临济宗的传承当中,有一个祖师啊叫石霜楚圆禅师。那石霜楚圆禅师往生了以后呢,那当然,禅宗祖师啊,不立文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么这不立文字当中呢,主要的是有祖师来领导大家修行。所以这祖师就非常的重要。(30:28)

 

一个祖师往生了以后啊,就要赶快推出一个新的祖师,来领导大家修行。那么这个时候,大家就把所有人都集中在大殿。说这个石霜楚圆大祖师往生了,我们现在要共推另外一个祖师啊,来领导我们。那么就有一个说啊:泰上座,泰国的泰。泰上座啊他在我们这个地方修行时间最久,戒腊最高,德行也最好。他有资格领导我们。那么这时候呢,石霜楚圆禅师的侍者就出来说话拉,说啊:“欲接祖师位,先明祖师意”。说这个,接祖师位啊是要凭本事的,戒腊高就能干祖师的呀?你要能够接祖师啊,在这个传承当中,你要能明白祖师的真实义。那这泰上座就说了:“好,祖师的真实义你说说看”。那么这个侍者说啊:“我过去呢在石霜楚圆禅师身边做侍者啊,跟前跟后啊,祖师对别人的开示啊,就讲到这个“去”,修行就是一个“去”字。这个”去“开出来呢,有:『休去歇去,冷清清去,一条白炼去,古庙香炉去。』我其他都不问你,就问你,什么叫“一条白炼去”?你道一句”。这个禅宗的大德讲话啊,就是一针见血。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那么泰上座,他也不是等闲之辈拉,“好,你拿一支香过来,插在这个佛堂的前面,这支香烧完之前,我要是不能道一句,我就不明白祖师义。”这支香就插下去了。泰上座就双腿一盘就坐上去了。他就是要表现,什么叫“一条白炼去”。哦,没多久,坐化了。大家去看,哎呀这个人,没有呼吸了,一条白炼去了。那么这个侍者就出来讲话了:“果然不明白祖师义,坐脱立亡即不无,祖师意未梦见在。”说啊:你有这种功夫啊,当下往生啊,解脱三界的业力啊,这件事啊,这是我赞叹的,但是依法不依人啊,坐脱立亡则不无,但祖师意未梦见在。你没有真实的明白祖师的真实义。这怎么说呢?这段话是出自于彻悟禅师,彻悟禅师后面就有一段注解。他说啊:“禅宗的“去”啊,要紧的是去掉心中的执著,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说呢:他的目的是去掉执著。那么比如说:禅宗讲说:“整天吃饭,不吃一粒米。整天穿衣,不穿一缕丝。你看他吃饭,但是他不执著。有这个饭可得。所以这真空妙有的境界就是说啊,我们对这个生命啊,没有必要随便地把他断灭掉。假借这个生命来利益众生。但是你们不要执著这个果报。所以他这个侍者要问这个“去”啊,你是不是明白这个“去”的意思?不是要你真的去。所以这个彻悟禅师作一个评语说啊:“说,泰上座,单知其“去”,不知“来”,不知如何来。那么你只知道“去”道这空性的境界啊,不知道从空出假。所以果然是不明白祖师义。”所以说,我们这个念佛法门呢,他的妙呢就妙在这个地方。

 

这个藕益大师就讲出一句话,赞叹净土念佛法门。他说这个“持名”法门啊,是一个什么境界呢?

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说我们在念佛当中啊,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呢,在这个真空理性当中呢,佛号一句一句现前。具足庄严。念念之间呢,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那么一一理性而具足庄严,虽然一一庄严,可也是全体理性。每一句佛号虽然都是庄严,但是都是无我,无我所。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我过去参加忏公师父的佛七啊,老人家那个在止静的时候,讲了一句话,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老人家说啊:“我们这个念佛法门啊,要紧的体会啊,在本来无一物当中啊,把佛号提起来。这件事情不可思议。”你说,这本来无一物,怎么提佛号呢?这大乘佛法就是:观一切法空。但是佛号历历分明。所以这忏公师父说:在本来无一物当中,把佛号提起来,这个意思就跟藕益大师的意义相随顺。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所以看得出来,净土法门他不偏在有相,也不偏在无相。这个法门的车乘那,他能够直趋无上涅槃。无上菩提。他是真空妙有。所以他这个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这个车乘是趋向于大般涅槃。是了义的教法。

 

第二个,方便中第一方便,这个讲“行”。那么教法的了义,我们还要抉择。我们这个下手方便不方便。如果一开始起修的时候很复杂,超过我们的范围,那么这个方法也不行。那么“持名”的方法,他特别的简易、稳当。一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他特别的简易而稳当。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

这个持名方法,他的特色,他一开始,不要你直接趋向于无念的境界。他要你先从有念,从有念而入无念。所以他明白的有一个所缘境,让你去忆持。很清楚的有一个所缘境。南无阿弥陀佛或者说阿弥陀佛。这特别的方便。

 

过去我去竹山那,有一个卖甘蔗的。买甘蔗的有一个居士啊,他说他是一个”一贯道“的信徒,他说他继续的努力,再过三年,他就能当讲师。那么他问我说啊:“说你们寺庙有没有办佛七呢?”我说“有呀,偶尔办佛七”。他说,你要办佛七一定要通知我。我说:“怎么回事呢”?他说:他对我们的念佛法门啊,他最好乐。我说:怎么呢?他说,他这个念佛啊,他能够很快地把心静下来。

我在想啊,这“一贯道”的信徒啊,他不问我们说:我们什么时候讲经啊,他对讲经没有兴趣啊,但是他对这个持名却有好感。这怎么回事呢?因为,这个方法特别的简单。他在一个简单的忆念弥陀名号当中,就能够很快地把心给寂静下来。当然,他不一定有信愿。所以不一定能成就往生的正因。但是呢,散称成佛种。他也跟阿弥陀佛跟三宝结下了一个善根因缘。看得出来啊,这念佛法门从有相入无相,就特别的方便。三根普被,还不但加被到佛教徒,连非佛教徒也都加被到了。

 

第三个,圆顿中最极圆顿

 

那么这个是讲“理”。功德上的“理”。那么一般成就这个大般涅槃那,不要说大般涅槃,我们就说这小乘涅槃。小乘涅槃利根的天台宗说小乘的四果啊,要四生。

第一生,做人的时候,遇到了三宝。起欢喜心,布施、供养、不断的在三宝当中培植善根。

第二生,正式出家。那么二、三、四,这三生都要相续的出家。相续的用功。

到第四生,成熟脱落,善根脱落,阿罗汉果。这个是根性利的。特别精进的。

四生,把生死给消灭掉了。

那么如果是大乘菩萨,那就很久。大乘菩萨要一万劫。因为大乘菩萨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啊,他一方面啊,在佛堂当中用功,一方面要离开佛堂去关怀众生啊,那么这七关怀,把关怀啊,把自己的道业给耽误了。一方面他还要积聚福德资粮。所以说呢,他的时间就要拖的比较久。要一万劫。才能够入这个正定聚。

那么这个净土法门他不是这样子。他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就是说,你今天开始知道念佛法门,那么开始皈依弥陀,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通身靠倒。今生就能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法门那,他不管你过去的善根怎样。就是你从今生,就能够一生成办大事。所以这个法门的特色呢,圆顿中最极圆顿,带业往生,横超三界。

那么藕益大师呢,就以这个三个内涵,方便、了义、圆顿来赞叹这个持名的方法。

 

第十一面: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那么这一段呢,藕益大师呢以这个方便、了义、圆顿,这三种功德,来赞叹这“持名”的殊胜。那么关于这一点呢,我们看附表第三,把他作一个补充的说明。附表第三,我们来解释,持名一法。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那么关于这一点呢,我们总共分成三段,来解释这个内涵。

第一个呢,看善导大师的一个问答释疑。那么先看问。“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那么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中,他自己设立了一个问答。说呢:为什么不令作观?因为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当中呢,他强调的是执持名号。所以他自己就做一个问答说啊:为什么在念佛当中,我们跟弥陀的感应道交,有观想、观像、持名。那么为什么老人家不强调观想、观像?而是直遣专持名号,直截了当的专称,就是一心一意的称念弥陀的名号?这是什么道理呢?那么这以下,我们看大师的回答:

 

答: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

 

那么善导大师他的回答,我们分成三段来解释:看这个第八页,脉络分析:

那么第一段当中呢,他说啊:“众生障重”。说这个到了末法时代的众生啊,他的身心世界啊,烦恼障、业障、报障,特别的粗重,那么在这种身心粗重的情况之下呢,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那么在这种粗重的身心当中呢,你的所观境。观想、观像的所观境,太过于微细,太过于复杂,那么你能念的心如此的粗重,所以说呢,你这一观的时候啊,你的心就会飘动、不定。那修观就难以成就了。

这个心粗啊,这句话呢,在唯识道中讲的很清楚。唯识学说这个心粗啊,就是说呢,这个心没有堪能性。没有堪能性。

什么叫做堪能性呢?简单的说,这个内心当中的功能差了。比如说,我们做一只狗,他的堪能性比一只蚂蚁的堪能性要强。狗的力量比蚂蚁大。一只牛的堪能性又超越了一只狗。因为这牛能拉更重的东西。那么我们这一念心亦复如是。有禅定的人这一念心那,他那念禅定的心,寂静的心当中呢,他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门,他那个堪能性强。那我们凡夫的心啊,堪能性弱。你要他想太多的时候啊,他的心就躁动。因为你超过了他的负荷。就比如一个小孩子,他最多只能拿十公斤的东西,你要他拿一百公斤,超过他的负荷。那么我们这一念心也是这样。我们内心当中的心啊,末法时代的心啊,躁动不安。躁动不安,你要他去观想这么微细的境界啊,超过他的负荷。(第七集完)



佛说阿弥陀经1

佛说阿弥陀经2

佛说阿弥陀经3

佛说阿弥陀经4

佛说阿弥陀经5

佛说阿弥陀经6


史真面目1

中医真面目1

 神仙传集锦1

走出西方中心论

《佛学与西学》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全集)

弘一大师在青岛湛山寺

弘一大师简传

弘一大师: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叶圣陶:两法师(弘一法师、印光法师)

共尊印光大师势至化身原因

朱镜宙:我所知道的虚云老和尚

戒尘法师:我与虚云上座

虚云和尚行业记

弘一大师出家之因缘

印光祖师和弘一律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劝注重因果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全集)

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全集)

来果和尚自行录(全集)

一梦漫言(全集)

印光大师略传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



打坐方法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八段锦简述、   易经杂说

太上感应篇、   推背图(图文+详解)

心相篇 、     《心相篇》讲记

古琴文化综述、    千古音乐圣人师旷

经典古琴动画片两部

唐朝大国手完虐倭国第一棋手


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

台大校长李嗣涔“灵界研究、多维时空“情况简介

雍正三教觉民,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心经直指》—高道李清庵解释《心经》

了凡四训序文

不能用西人的“宗教哲学”视角来认识中华传统学术儒释道


略论明心见性1,       略论明心见性2

转八识成四智

六即佛          八识简介        

佛教八宗    密宗大义


认识佛教(1)认识佛教(2)认识佛教(3)

认识佛教(4)认识佛教(5)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