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远程办公时代,我们发现联合办公的无可取代。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感性城市”系列第八篇

主编/撰文/编辑 | Zoff

文章共计2763字,阅读时间8分钟


疫情无意间改变了很多事情,让我们以往简单设想的未来工作方式突然赶鸭子上架。一方面这是一种可贵的体验,但同时也给了我们对这些体验思考和洞察的机遇,来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线下场景。


是的,在疫情面前,所有的餐饮都逼成了外卖,奢侈品逼成了微商,地产销售变成了直播网红。疫情倒逼着我们每个人适应新的角色。



这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广大的坐办公室的打工族。一夜之间,我们都变成SOHO模式。平日里写在定位里的“居家与工作无缝转换”的高大上场景想象,此时都变成了现实。


那么各位远程工作的体验还好吗?这样的工作状态是更有效还是更累?深度感受之后,又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线下办公场景带来什么思考?



过去时的“远程办公”

其实是早已火过的旧概念。


曾经有段时间,“SOHO”是个特别时髦的词。


十几年前,它不仅仅是潘石屹打造的商办地产帝国,不仅仅是占领一二线夜生活的苏荷酒吧,也不仅仅是美国曼哈顿的艺术文旅区域。SOHO是当时横行商业地产的时髦概念,在当年的公寓和商办广告文案上经常会出现这个概念。


SOHO,即Small office(and) Home office,一种所谓“经济、新概念,指自由、弹性而新型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简单说,就是自由职业,弹性工作,在家上班。


SOHO可以火,还是要拜某些大公司所赐。比如IBM,在当年IBM还在神坛之上,引领者各种工作风潮,这其中就抱够SOHO。IBM在SOHO的全盛时期,一共有近15000名在家办公的员工。



但打脸也是从IBM先开始。被现实毒打之后,IBM逐渐叫停了这种工作模式,原因很简单:有些员工在吃空饷。特别是IBM这种庞大臃肿的体系,当发现一个员工找不到的时候,他往往已经失联了几个月。


同时IBM也发现,这种工作方式的团队感极差,特别是在面对突发危机时,效率和反应速度都会被严重影响。IBM的逐渐失势,也与这种工作方式难脱干系。


话题回到国内。在前些年互联网创业潮的时代,创业公司对硅谷的一切都摆上了神坛,包括SOHO这种方式。事实证明,这是来自硅谷的糟粕,年轻的创业团队天生缺乏自律和现场的团队责任感,而SOHO把这种必要的创业精神打的稀烂,不知道有多少创业公司默默死在这件事上。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放到当下,SOHO消失了吗?并没有,反而愈加强大。阿里和腾讯、字节跳动等都在竭力的打造远程办公和线上协作的工具,并且还打的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这又是为何?



愈发广泛的远程办公,

是办公去中心化时代要求的必然。


SOHO存在,或者说远程办公得以存在,主要还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产业对高密度信息沟通和智力生产需求,与人的时空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升级又造就出全新的岗位和工作内容。就比如流媒体内容生产,无论是文字、视频还是自媒体编辑,这套体系都相当依赖具体的人和团队,而且这种生产力又很难被复制和替代。


这个时候的远程办公,就成为了唯一选择。



要特别感谢远程办公,特别是众多的“新一线”城市。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远程办公就没有这些城市的新经济产业崛起,毕竟类似成都这种城市,现有的信息产业底子都是依托外包服务而生根发芽。


毕竟低廉的房价,舒适的生活状态,带来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数不清的码农、自媒体和数字艺术制作的个人和团队,在“新一线”做着一线的活,岂不美哉。


那么问题来了,远程办公如果是产业升级的必须选项,那又如何解决效率问题?


让我们回顾下远程办公的那些弊端:首先是沟通问题。最近我们都亲身体验了,光靠视频和语音来搞定工作是很难的,首先人就是一种来自三次元的社交动物,在纯信息沟通以外,还有肢体语言、眼神或者是“气场”之间的沟通,这些综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比较完整准确的信息表达。


其次是管理问题。首先不可能用一直开视频的办法解决,这叫视频监禁,被“老大哥”时刻盯着的感觉很难受。但如果不看着,你永远不知道你的队友在干嘛,也许他还在顺便撸猫带娃追剧、有一句每一句的应付着,效率极低。



还有工作与生活之间边界问题。远程办公多了,会发现这种方式比“996”更累,因为在你“上班”的时候,你不知道生活上会有什么事来找你,你的父母,妻儿,甚至你的猫都会来打一头。而在你“下班”的时候,你的甲方、客户、领导都可能时不时的出现在各种平台里,最终导致休息不好,也工作不好。



如果像电影里,有VR和5G、全息影像一类的技术支持,再加上一套可能更像网游的交互工具,这些事情也许能被突破。但很显然,以现有的工具我们解决不了这些核心痛点。


在眼下,还是要回到线下。


我们真正不可缺少的,是“远程线下办公”



重新审视联合办公,

它所提供的场景依然不可取代。


矛盾很激烈。


一边是产业升级带来的远程办公需求,一边又是远程办公的低效和痛苦,必须回到线下。


“大厂”面对这个矛盾是有解决办法的,简单而粗暴:冠以一个“新经济”的旗号,可以直接和当地政府勾地,然后再找一个国际级设计机构,比如像ZAHA、MVRDV之流,在新一线城市打造炫酷的区域总部。


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像大厂一样土豪。那么如何解决大厂以外的,同时也能解决外包小团队的“远程线下办公”的痛点?


面对这个场景,依然只有联合办公能够提供。



但联合办公过的并不好。在去年,因为wework的“流血上市”,管理层巨变,身为行业内的带头大哥却第一个倒下,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形象,也严重打击了整个行业的市场信心,有不少联办品牌甚至都不想被称自己为“联合办公”,动不动投向业主的怀抱,做转型,做顾问。


而在当下的疫情里,以联办为主战场的“二房东”面临着巨大的痛苦。一边是要死要活的租户,一边是六亲不认的业主方,再配上商办创空置率新高的大背景,租赁行业融资政策迟迟不落地,运营成本创新高......


这景象太过惨烈,不忍直视。


任何行业都会有优胜劣汰,但寒冬之下,联合办公,包括整个商办租赁产业命不该绝。


因为他们是培养皿,是需要被保护的“新经济火种容器”,一直在承受着最复杂最重的成本和运营压力,但却是新兴产业生态的温室,带给社会的综合经济价值远高于作为一门生意的价值。


当然,除却必要的保护,联办更应该寻找自己的问题:有没有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市场定位,有没有在华丽的办公样板间和高大上PPT背后,去为租户的今天与明天的办公诉求去考虑?


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沉湎在万亿地产行业的创新“独角兽”光环里。毕竟这光环只是一种状态和方向,并不能说明你会更好还是更坏。



作为产业刚需的联合办公,无疑一定会存在。


只是但愿眼下正在经历冷暖的联办“坚守者”,可以被拯救,也拯救自己,活到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往期阅读:

疫情之下的伊藤/大龙燚/阿那亚,如何展示好品牌的“内功”?

疫情之后的“报复性消费”,究竟会怎样呈现?

惨过餐饮的,还有数不清的展览和演出。

疫情过后,中西部两大城市群的浮沉。

街区商业“烟火气”:宅家时光,你心里惦记着哪条街道?

超级文和友:一座被创造的“魔幻市井”

在商业地产的至暗时刻,让我们来聊聊理想与远方丨 新公号序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