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 成也“用人” 败也“用人”
击上方蓝字关注人民作家
《文史随笔》专栏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而这其间有文字记述的史籍却是汗牛充栋、浩瀚无边。史籍分正史和野史。正史是官方编纂的史书,野史是民间的史书甚至札记。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涉及到官方和民间的立场问题。谁更接近历史真实?我们现在研究历史,两方面都要兼顾。因此,发掘尘封在史籍角落一些闻所未闻的历史细节,常常会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而许许多多隐藏在史籍中的简略文字,往往隐藏着很大的信息量。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之一。
“文史随笔”, 不仅仅是作一般性的历史钩沉,发掘那些有价值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细节,分析历史人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还往往能发现史籍中一些带有明显粉饰偏向和虚妄的历史记述。
趣事、轶闻,简洁、清新,读后余味无穷。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杯有劲道的茶品。
以清净心
看历史
我们只愿心怀清欢,以清净心看世界, 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 以柔软心除挂碍!
作者:田德邦
编辑:李建丽
第 十 五 辑
隋文帝:
隋朝从建立到灭亡不过三十多年,在历史长河中显得极其短暂。尽管如此,隋文帝杨坚在位的几年,不仅统一了全国,而且在经济上迅速发展,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开皇之治”。
这期间,还发生了几件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事情:
在政治上,他废除了已经实行了360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
在科技方面,出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雕版印刷)。
不仅如此,工匠李春所造的安济桥(又叫赵州桥)不但在中国“甲于天下”,在世界桥梁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开皇之治”产生的繁荣景象、辉煌成就足以证明杨坚是一位励精图治的贤主。
然而,史家们总是批评他疑心重,好猜忌,未能让忠臣义士尽心竭辞,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理。”
话虽不错,但也必须承认,事业的失败,历来与人才的任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就杨坚取得的成就而言,说明他在用人上是有着独到之处的。
任亲也任贤,任贤重于任亲。这是杨坚用人的第一特点。
杨坚于公元581年2月登基后,任命了第一批朝廷要员,共16人。这16人都与杨坚有着各种各样的渊源关系,其中有亲也有贤。这些人在杨坚与宇文氏皇族争斗中,旗帜鲜明地跟随杨坚,可谓是些开国功臣,肯定要受到杨坚的重用。
一朝天子一朝臣,历来如此,这一点不足为怪。但其中对苏威和窦炽的任用却不寻常。
苏威曾经不愿意参加杨坚篡国之事,但杨坚赏识其才能,坚持任用为宰相。
窦炽虽曾受宇文护迫害,但在杨坚入周主政时,他仍以受周恩宠多,不肯在文书上签名,不支持杨坚代周,杨坚还是拜为太傅。
杨坚曾对吏部尚书世康说:“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从开皇二年起多次下诏,令公卿士庶,“见善必进,有才必举。”史称“隋承周制,官无清浊”。
杨坚对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并用,这就扩大了人才来源,开皇年间选用了不少贤能之才,做到长短殊用,大小异宜。
隋之前的历代中,凡外戚之家,常有乘母后之权获取高位厚职的,而杨坚在位时,“内外亲戚,莫预朝权,昆弟在位,亦无殊宠。”
皇后的兄弟官不过将军、刺史而已。由此可见,杨坚虽任亲,但更重任贤。这是前代一些帝王所不及的。因此,短短的几年间,在隋朝政治舞台上就活跃着一大批人才。
重视才学而不重门第。这是杨坚的第二个特点。
隋之前,选官制度一直沿用始于三国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即令各郡推举有声望、有地位的人担任中正,将各地人士按其门第、才能和声望评定为九品。
但由于主持选举人才的中正一职大都是豪族大姓,他们任人唯亲,门第成为举荐依据,便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专制局面。
杨坚胸怀政治远见,果断地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科举考试制。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即可受到重用。
这个制度在当时虽然还不完备,但它毕竟是对中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
与此同时,杨坚对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也很珍惜。最明显的就是对宇文恺的任用。
宇文恺是北周皇族,多技艺。开皇年间,杨坚先任宇文恺为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又任新都副监,拜莱州刺史。后其兄弟文忻谋反被诛,宇文恺也被罢官,久不得调。
后来,杨坚因看重其技术和巧思,令其为检校将作大监、仁寿宫监,不久又为将作少监,使宇文恺的建筑才能得到了施展。
用良吏,也用酷吏。这是杨坚用人的第三个特点。
杨坚不仅重视中央官吏的选用,对地方吏治也十分注重。史称杨坚“初有天下,励精思政,妙简良能,出为牧宰。”
因其严格定期考核,重赏有功,严惩不法,扶持正气,革洗污风,所以,吏治清明,涌现了一批清廉正直、敢于进谏的好官。史学家常对唐太宗的“从谏如流”大加赞赏,而认为杨坚“天性沉猜”,其实,杨坚也有一些虚心纳谏的故事。
他曾公开颁告,要“开直言之路”,向天下求谏。苏威之父苏绰曾任西魏丞相,由于国用不足,实行重税于民。苏绰认为重税不是平世之法,当时是不得已为之,期望后世能改变这种状况。
苏威记住父言,于是向杨坚奏减赋役,务从轻典,被杨坚全部采纳。
杨坚曾生一个人的气,下令要杀掉这个人。苏威当即入阁进谏说不该杀人。杨坚起先不采纳,并且气得非常厉害,要亲自去斩杀此人,苏威上前阻拦。杨坚避开仍要出去,苏威又上前遮挡。杨坚很不满意,拂衣而入。
过了良久,杨坚终于冷静了,向苏威道歉说:“公能若是,吾无忧矣。”
杨坚对象苏威这样的贤臣总是予以重任。这些官吏们不仅直言进谏,还关心民间疾苦,勤俭节约,颇有政绩。
开皇年间,杨坚还有意任用一批酷吏。尽管酷吏声名狼藉,但他们客观上可在短期内收到令行禁止的效果。杨坚深知这一点,尤其是针对豪强官吏和社会污风,运用酷吏可起到维护社会治安、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杨坚以恶治恶,听任酷吏所为。但杨坚也善于把握尺度,不让酷吏所为超出法制太远。
如果酷吏对稳定社会秩序起消极作用时,杨坚便舍之不用,或者予以严办。
石州刺史赵仲卿,法令猛严,细微过失,便不相容,鞭笞长吏,动辄二百。官人战栗,无敢违反,“盗贼屏息,皆称其能”。对有过失之人,打其胸背,或解衣倒挂于荆棘中,时人谓之猛兽。因此屯田者不敢怠慢,收获甚多,边戍无运粮食之忧。虽有人上表奏其酷暴,但杨坚也不追究。
后来赵仲卿更加骄恣酷暴,杨坚才免其官职。
也有被杨坚赐死的,如深得杨坚信任的左武卫大将军、庆州总管刘昶,其子刘居士聚徒任侠,不遵法度,党羽300人,为非作歹,伤害无辜。杨坚下令处斩刘居士,刘昶赐死在家。
任用酷吏实际上会贻害酷吏,杨坚这一点虽不值得后世效仿,但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然而,隋朝之初的好景不长。杨坚成于用人,也败于用人。
以开皇十九年(599)废黜高颎、志任杨素为标志,前一时期他是一个明君,可他没能保持,后一时期则比较昏暗了。
而导致隋朝短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在关键之处用错了人,用错了人的原因在于他并不知人。
他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杨素却是一个专门察颜观色、揣摸心思从而见使舵的虚伪小人,更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儿子杨广竟然是一个奸诈残暴,弑父杀君的家伙。
选这样的儿子做接班人,隋朝岂有不迅速灭亡之理?
隋朝在短时间的大起大落,给后世挂起了一块“警示牌”。唐大宗任贤纳谏、宋太祖慎终如始,两人都是流芳千古的明君,他们难道不是都从杨坚身上吸取了经验教训吗?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经典
第十一辑:关于人性的三个小故事
文/田德邦
田德邦,湖北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起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三十多年来,有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时评、历史学术论文等文体作品相继在海內外报刊上发表,作品曾入选《2010年台湾文学年鉴》,出版有散文随笔、时评杂文著作2部,作品近百次获各种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