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仁 | 外语学者科研成果国际化刍议
【作者简介】
陈新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外语部副主任、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所所长,East Asian Pragmatics (ESCI)主编。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语用学理论与应用、外语教育与教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等。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分会和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匈牙利科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英国)等高校兼职教授。
本文原载于 《当代外语研究》2020 年第6期。经作者授权由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微信公众号推出。
摘要:科学研究的成果要不要国际化,或者要不要首先在国内期刊发表,近来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话题。不同领域、行业的成果国际化也许有不同的原则与要求,难以一概而论。对于外语学者来说,无论是针对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等的研究,还是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视角下的本土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国际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离开国际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得不到国际同行的学术认可,“一流” 外语学科建设的含金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外语学者科研成果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缺一不可。
关键词:外语学者;成果国际化;“双一流建设”
教育部和科技部于2020年2月23日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议论,除个别 “杂音”外,舆论似乎是一边倒地点赞。两部委发布《意见》以破除论文 “SCI至上” 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原因是这一做法已经导致片面、过度,甚至扭曲的论文质量评价、人才水平评价和绩效高低评价等现象,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
当然,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相关舆论,尤其要看相关发声是不是完整、准确地理解了《意见》。细读文件不难发现,《意见》反对的是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不合理认识(如将高被引数等同于高质量)、不合理使用(如将 SCI论文发表作为人才聘用的前置条件,将SCI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与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挂钩等),以及 “以刊评文” “论篇数” 等单纯追求数量的 “非学术” 做法,而非反对SCI刊物甚至SCI论文质量本 身。众所周知,SCI是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对全球的自然科学刊物进行考察,凡影响因子大于某一临界值的刊物,则收入SCI系统,而所谓SCI论文就是指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SCI系统提 供的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等,基本可以反映相关刊物的发文水平,但不代表相关刊物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具有同等高的学术质量。也正因为此,《意见》反对将SCI论文及其相关指标(如被引数)作为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 “直接依据”,但注意 “直接” 二字,其意并非否定其作为基本证据的合理性,更非反对撰写和发表SCI论文,就如同早些时候提出的 “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反对的是 “唯” 字,而非 “论文” “职称” “学历” “奖项” 本身。关键时候,没有后者同样也是不行的。不夸张地说,文件误读、偏读、漏读是会害人害己的。
与《意见》相关的一个争议涉及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一些人认为,重要的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成果首先要在中文期刊发表,面向中国读者,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维护知识产权,服务中国需求。这固然有道理,但一定要慎重选择,一定要有限度。对于人类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事业,作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一部分,中国科学家与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本应联合打造 “学术共同体”,探索影响人类命运的共同问题,利用共有的学术平台,进行公平、公开、共享、共赢的学术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研究水平,共同推进人类科技水平的提升,造福全人类。中国科学家理应有国际胸怀和国际担当。
有趣的是,SSCI论文或 A&HCI论文似乎不在此次官方或民间关注的范围内。即使在,本人仍然认为,对于外语学者尤其是高层次学者来说,以发表SSCI或 A&HCI论文为典型特征的国际化科研成果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理由或许很多,这里仅列两点:
第一,可以参与国际交流,共同增进人类知识进步,甚至逐步赢得国际学术话语权。SSCI和 A&HCI期刊(不含非英语类期刊)面向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语言背景的研究者、作者和读者,呈现的研究成果往往涉及具有普遍性价值和意义的话题,汇聚了相关话题的研究进展。主编和审稿人往往都十分注重研究的原创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注重研究结论的可证性,注重文献与表述的严谨性、规范性。人们常说的学术前沿,绝不是一个主观判断,而是源于对同一领域国际高水平刊物发文情况的总结。检索SSCI和 A&HCI期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文,可以了解国际同行当下的学术关注;检索特定话题的相关发文情况,可以了解该话题研究已经回答了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回答的。外语学者所在的五大研究领域(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和国别与区域研究)以及下属的各类研究话题,基本上都带有 “国际性”,如果不在SSCI、A&HCI或其他高水平国际期刊发文,就不能参与国际对话,就很难与国际同行共同推进相关领域或相关话题的研究,更谈不上做到国际引领,也谈不上获得国际学术话语权。科学研究不能为发论文而发论文,但如果不发论文,也难以达成交流,进而难以推进、引领人类对相关领域及话题的认识。
第二,可以进一步完善成果、提升学术能力。SSCI和 A&HCI期刊注重同行评价,有严格的双盲评审制度。近年来,国内 CSSCI甚至普通核心期刊论文也都引入双盲评审制度,越来越重视同行评价。然而,两相比较,前者的盲审质量总体上无疑更高。其 一,SSCI和 A&HCI期刊的专业性更强,不像 国 内CSSCI期刊那么 “综合”;其二,SSCI和 A&HCI期刊的审稿人一般都是与所评论文话题相关的 “小同行”;其三,这些同行来自世界各地,与作者 “熟悉” 的可能性较低;其四,这类刊物的审稿要求具有很科学的操作性。所以,作者得到的专家意见往往很多、很细,而且全面。无论录用与否,这些意见对于提升论文质量和作者的研究水平都非常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发表SSCI和 A&HCI论文外,在一般英文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在国际出版社独立或合作出版英文著作,同样是外语学者可以选择的国际化路径。我们既要客观、理性地认可SSCI和 A&HCI期刊论文的总体水平,也要防止 “以刊评文”。此外,笔者倡导外语学者尤其是高层次学者的科研成果国际化,并非否认用母语在国内发表论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国际化与本土化要求并不相互排斥,而且可以并行不悖。
南京大学 “双一流建设” 在 “国际一流” “中国特色” 的基础上提出了 “国际认可” 的 “一流” 指标。显然,在SSCI和 A&HCI刊物发表论文,在国际一流出版社出版著作都是获得 “国际认可” 的表现。笔者认为,包括外语研究者在内的所有人,都要正确认识和解读《意见》的本意,理性看待科研成果的国际化,共同推动学术研究回归学术初心。
学术公众号推荐
欢迎关注
《当代外语研究》
官方微信公众号
说明
1. 本文推送时未加注释,引用时可参考期刊原文。
2. 本文经授权推送,未经授权不得转推。
往期文章回顾
高继海 | 莎士比亚历史剧与电影改编 —— 以《理查二世》和《理查三世》为例
董洪川 | “日日新”:“瞬时性美学”与英美诗歌的现代性诉求
蒋承勇,曾繁亭 | “屏”之“显现”——自然主义与西方现代文学本体论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