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讨论(一)||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
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年11月8-10日
中国・杭州
2019年11月8-10日,“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共同主办,同时得到欧洲科学院的大力支持。来自3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近700位专家学者莅临参加,旨在探索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的纵深发展与跨学科研究方法论的新方向。11月9日下午,大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了分组讨论会,共分为48个讨论小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就最新研究动态和理论成果各抒己见,各小组评议专家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分组讨论1:
环境伦理的文学表达与建构(一)
本组讨论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红召集并主持,香港岭南大学教授龚浩敏评议,聚焦于新物质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以及文本中的气候变化、声景以及城市景观等问题。韩启群就新物质主义话语中的“生态敏感性”,陈浩然就存在物之间的“游戏”特征,探索新物质主义的生态伦理维度。韦清琦强调交叠性和整体性对于文学伦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谢超认为在当下有必要构建旨在激发大气保护意识的气候伦理。黄佳佳与张桃红发现了文学文本中反映出的美国社会出现的声景和城市景观问题,提出了生活中的环境伦理关注。胡英总结了美国荒野价值变化背后的环境伦理。
分组讨论2:
中外文学中的科技伦理
本组讨论由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陈红薇召集并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都岚岚评议。全小组聚焦中外文学中的科技伦理书写,以《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别让我走》《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等当代西方当代文学作品为研究载体,对科技智能、生命技术所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从技术边界、道德阈限、伦理选择、情感重构等维度,探讨人工智能科学伦理的核心命题,对类人生命创造的伦理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形成了对“机器人三定律”伦理哲学的反思和修正。本组的讨论涵盖生命伦理、性别伦理、婚姻伦理和家庭伦理等方面,对现行科技革命中的现时和未来社会问题展开追问,充分体现了人文科学的前瞻性和预言性。
分组讨论3:
英国小说中的道德批评传统
本组讨论由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陈礼珍召集,浙江大学教授寿似琛和陈礼珍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教授王桃花评议。共有22位学者全程参加本小组讨论,陈礼珍、甘梦秋、郝祥建、沈雁、寿似琛、王爱素、王颢锦、王桃花、尤君、赵婕等10位学者宣读论文。本组讨论关注不同时期英国小说所承载的各种道德因子,考察文学虚构叙事如何通过处理欲望、婚恋、家庭、情感、自由、正义、幻想、争斗、阴谋、死亡等话题来展现生活的复杂境况,丰盈我们对个人与社会、道德与利益、意志与行动等诸多复杂关系的理解,进而让我们更加接近至善和幸福的人生。
分组讨论4: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
后现代伦理叙事
本组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世丹召集并主持。12位学者经过认真讨论,形成了以下共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念是消解权威和中心,承认差异,尊重他者,主张彻底的多元化,是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的思想基础。在认识和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上,不同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西方伦理学,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主张承认差异、尊重他者,担负对他者的绝对责任。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从后现代西方伦理学视角阐释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揭示文学文本通过虚构的人与社会所表现的后现代被接受和认可的伦理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现代道德秩序和维系这种秩序的各种规范,不仅揭示文学文本所描写的后现代伦理关系和道德秩序的变化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和导致的不同结果,而且探讨了表现后现代伦理道德并与其价值观一致的后现代伦理的狂欢化和互文性叙事手法。
分组讨论5:
中国古代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
本组讨论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三夕与戴建业召集,张三夕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蒋济永评议,围绕中国文学的伦理构建、伦理观念、伦理表达等方面进行。蒋济永分析了《废都》事件和《废都》的解禁现象。姜剑阐释了高葆真通过小说对中国民俗文化西传所作出的贡献。盛莉认为,《绿珠传》体现了在道德伦理的引导下小说重新建构文本并注重娱乐性的趋向。苏锑平提出缠足在欲望他者的欲望中确立了女性的主体性,成为抵制与解构父权的策略。吴相如比较了弗罗斯特和杜甫在诗歌中对自然及其与人类关系的主张。尹锡珉提出运用叙事哲学及其经传解读方法来解读《论语》子路与宰予的叙事。曾军认为,《毛诗序》将《诗经》的伦理言说纳入宗族社会视野,将社会问题放在宗族亲属的范围之中进行了伦理评判。张同胜考察了白居易的伦理身份,指出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其诗文的可能。
分组讨论6:
文学经典的伦理学批评
本组讨论由浙江大学教授高奋召集,高奋教授和维也纳大学教授Vladimir Biti主持,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陈茂林和来自浙江大学的朱振宇评议。成海鹰以奥德修斯的告别为例,分析了古希腊文明的享乐伦理。饶雪讨论了《俄狄浦斯王》中的神观及人观。陈淑鸿提出克吕泰美斯特拉的伦理选择导致了其悲剧命运。刘畅和朱振宇分别探索了《威尼斯商人》中的伦理选择和《李尔王》中的“马基雅维利式恶人”。杜红艳用“他者”理论讨论了参孙的“自杀式袭击”。郑荣华分析了《一个清白罪人的忏悔》中的伦理与身份混沌。高奋分析了《维多利亚名人传》中的伦理选择与人格显形。胡耀元对《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观照。王向红分析了《爵士乐时代的故事》中现代与传统观念的冲突。陈茂林研究了《老人与海》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曹韵竹探讨了《伊甸园之东》中的伦理混乱。丁心怡还原了《逃离》中逃离的模态与本质。李萌羽从性伦理的角度比较了《喧嚣与骚动》和《丰乳肥臀》。
分组讨论7:
神经伦理学与文学批评
本组讨论由浙江大学教授何辉斌召集,何辉斌教授和俄罗斯国立大学教授Igor Shaytanov评议。何辉斌指出,哈姆莱特理性思维发达,喜欢高谈阔论,信誓旦旦要复仇却迟迟不付诸行动,与前额叶受损者相似。梁晓晖分析了《远大前程》与《水之乡》的内在联系,提出前者通过文本世界中主人公在城市和乡村的矛盾来展现道德观,而在后者中,道德观则通过话语世界中的帝国隐喻和动物隐喻来建构。张叶鸿指出认知科学将文学研究放置于广阔的跨学科理论框架下进行考察与论证。文学认知研究在吸纳跨学科领域研究方法和成果基础上,辅以严格设计的实证研究,可以拓展经典文学理论,启示跨文化文学接受的共性基础和文化特质。其他学者亦从神经伦理学的视角对文学经典做出了全新的解读。
分组讨论8:
美国南方文学的伦理维度
本组讨论由浙江理工大学教授何庆机召集,何庆机教授与塔尔图大学教授Jüri Talvet主持,宁波大学教授段波与苏州科技大学教授祝平评议。小组共有8位参会学者宣读论文,同时旁听的学者、学生有近20位。小组发言与讨论主要围绕经典美国南方文学作家作品,例如福克纳,奥康纳,麦卡勒斯等,就小说的伦理选择,伦理旨归,伦理主题,伦理审视,伦理立场等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此外,讨论还涉及美国女诗人Narasha Trethewey诗歌中的混血身份的伦理选择问题。
分组讨论9:
战争文学的伦理研究
本组讨论由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胡亚敏召集,胡亚敏教授和来自青岛大学的王薇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刘胡敏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柳晓评议。分论坛共有13名发言人,从伦理与战争的角度,探讨了文学文本中揭示的伦理问题。其中胡亚敏、夏辉、宋维汉、柳晓、严莹、王立新主要讨论了伊拉克战争小说呈现的伦理困境,王薇和周玉花分别探讨了911和越战文学,刘胡敏、张金凤和周汶阐释了英国一战文学中的战争与伦理,樊咏梅、西槙伟则分别分析了法国和日本战争小说中的伦理问题。
分组讨论10:
后现代历史叙事与伦理批评
本组讨论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金冰召集并主持,来自全国各高校15位专家学者围绕大会的主题及分论坛的专题“后现代历史叙事与伦理批评”进行学术交流。孔令然阐释了《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之脸的他者伦理。李长亭认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体现了伦理属性在原始欲望冲击下的危险地位。吴晓梅探讨了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诗歌中的性别伦理。杨旭提出《婚姻天使》体现了拜厄特对维多利亚时代两性关系的伦理选择。余玉萍阐释了《弗兰肯斯坦在巴格达》怪物“无名氏”经历的伦理困境。张荆芳探讨了克洛德·西蒙的“反小说”书写意义。王卫平讨论了库切诗学和伦理的结合及其在后现代叙事中的矛盾心理。刘慧敏则聚焦《宠儿》中的叙事伦理。金冰以文学伦理学为视角,详细分析了《丹尼尔·德隆达》中的犹太主题。
分组讨论11: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中的
日本文学研究(一)
本组讨论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俄宪召集并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陈多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邱雅芬评议。李俄宪介绍了日本文学和伦理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山月记》中的伦理意识和伦理构造。邱雅芬从伦理叙事角度对《日常生活的冒险》做出全新阐释。谭杉杉、侯冬梅、刘霞、卜小恬、梁夫永、张菊等阐述了无缘社会中的伦理选择、暗黑政治与艺术美学伦理、身份认同与政治伦理表达、伦理禁忌与伦理选择、兽与人的伦理观等多元主题。
分组讨论12:
非自然叙事的伦理阐释
及其经典作品研究
本组讨论由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李敏锐召集并主持,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梁晓冬评议。顾明生从非自然的人物、情节和情感三方面阐释了《假人》的伦理思想。王希翀探讨了小说文本中音乐元素叙事对情感序列的构建问题。张琳阐释了《智慧之树》中的视差叙事及伦理叙事策略。周晶讨论了《《亚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中的非自然人物。周莉莉阐述了史诗和小说对善恶伦理表达的独特优势。周玲从人物和心理两个层面阐述了《蓝色水壶》的非自然性。洪丽霁探讨了《铁皮鼓》中非常态人物叙述者于话语、故事两个层面的作用及其独特效果。李敏锐从非自然的人物、事件和叙述入手,结合伦理身份、伦理选择和伦理环境,对《午夜之子》进行阐释。梁晓冬探究了《世界之妻》中“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背后的女性体验、身体的善恶美丑和伦理秩序主题以及女性身体与自我的话语主体重构。
分组讨论13:
东方伦理与东方文学
本组讨论由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黎跃进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曾琼召集,南昌大学教授袁雪生主持,曾琼教授评议。本小组的讨论涵盖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多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学与伦理思想,探讨了亚洲流散文学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小组成员在发言中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夯实的理论基础。东方文化与文学研究的伦理学视域亟需学界予以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分组讨论14: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现实
本组讨论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昀召集,李昀教授和西南科技大学教授李开红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雷晓敏和滁州学院教授韩霞评议。15位中外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书写中的历史、宗教、人际关系和人类未来的命运进行了探讨,并且对各国文学构建的伦理理想进行了反思。讨论话题涉及文学中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关系,不同时代和地域文学书写中自由的意义,女性、难民、他者等群体的命运,以及如何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本小组的讨论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任务在于促使不同文化克服已有的偏见,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包容并蓄的伦理思想。
分组讨论15:
中外戏剧叙事转型与伦理传统研究
本组讨论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刘茂生召集,刘茂生教授和耶拿大学教授Wolfgang G. Müller共同主持,西南大学教授罗益民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刘红卫评议。12位学者探讨了中西方戏剧中的伦理意义、伦理选择、伦理表达、伦理传统等问题,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维度解读中西方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文艺思想与艺术实践。本组讨论肯定了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解读中西方戏剧的有效性,关注中西方戏剧的差异及其解读空间,对推动中西方戏剧的多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分组讨论16: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下的
疾病与人体书写
本组讨论由同济大学教授刘晓芳召集,刘晓芳教授和台湾淡江大学教授蔡振兴共同主持,宁波大学教授陶久胜和云南师范大学教授郝桂莲评议。13名学者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下的疾病与人体书写”为主题,从空间学、生态批评、疾病叙述、权力话语理论、修辞学、创伤叙事等多种角度出发解读文学文本中的伦理书写和伦理关怀。文学伦理学批评为解读文本开拓了新思路,而疾病叙事作为崭新的切入点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组讨论密切关注和深入分析文本中的伦理矛盾与伦理选择,强调跨学科研究中回归文学文本的重要意义。
分组讨论17:
族裔文学的伦理视角(一)
本组讨论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罗良功召集,主持和评议。4位学者聚焦现当代少数族裔文学,借助伦理学的研究视角揭示了文学文本的伦理价值及其对族裔文学创作实践的影响。迟秋雅认为《无声告白》书写了华裔家庭融入美国社会的重重困难,记录了个体在“他者”期待中从迷失自我到最终实现了由“他者”到“自我”的蜕变过程。Sahel Md Delabul Hossain指出,萨尔曼·拉什迪在回顾印度的殖民和后殖民时期的过程中探讨了穆斯林的身份问题。黄浩认为《最蓝的眼睛》中的人物需要保留和传承黑人传统文化才能走出家庭创伤和种族创伤所带来的伦理困境。孔媛指出《逃往加拿大》中罗宾具有恶作剧精灵特质的伦理选择既是奴隶制时期黑人英雄的内涵特征,也是黑人奴隶在奴隶制中破除困境的有效策略。罗良功探讨了20世纪不同时期的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分组讨论18:
马来西亚华人文学
与文学伦理学批评
本组讨论由马来亚大学教授潘碧华召集和评议,来自马来亚大学的温珏主持。来自东南亚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围绕马来西亚、越南等地的华人文学与文学伦理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热烈交流和讨论。潘碧华和温珏重点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本土文化认同以及马华文学面临的伦理困境与抉择。郭紫薇和陈玉莲阐述马来西亚多个种族之间存在的伦理冲突与禁忌。吴越环和Hue Hoang Thi分别关注了越南“自立文团”新小说中的伦理问题和传统越南文化及当代诗学的伦理问题。申春兰探讨了东亚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及其伦理。李美与王臻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特定的马华文学文本。
分组讨论19:
二十一世纪英国小说的叙事伦理
本组讨论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尚必武召集,台州学院教授刘富丽主持,尚必武教授和德国科隆大学教授Andreas Kablitz评议。10位学者围绕二十一世纪英国小说的叙事伦理展开讨论。曹心怡分析了《别让我走》中人类与克隆人的情感关系与群体界定;陈博认为《英格兰,英格兰》中人物情感的真实存在是对历史宏大叙事的消解;黄芸蔚借用“情感结构”概念探讨《秋》中普通个体在社会剧变时期的真实心理。潮莉勾勒出《越界仪式》中海洋伦理的初步形态,陈佳怡论述了《幽灵代笔》的形式美学如何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作家的道德取位,杜安琪通过分析《坚果壳》的伦理空间,认为小说书写了现代人在物质社会中所面临挑战。杜兰兰分析了《伦敦场地》中叙述伦理、再现伦理和阐释伦理的隐喻书写;刘富丽认为《四个追梦人和艾米莉》中“此在是共同此在”的日常生活书写于暮年叙事具有重要意义;苗学华阐释了珍妮特•温特森小说中的家庭伦理思想;万可心聚焦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和男同性恋者,对《钟》进行了文学伦理学解读。当代小说家以其独特的笔法对“后真相”时代中的现实问题作出了积极回应,本组发言体现了本土学者的当代意识、问题意识、对话意识和前沿意识,是对当代小说中叙事伦理的积极探索。
分组讨论20 :
女性文学的伦理问题与伦理维度(一)
本组讨论由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卓召集,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冯海青主持,来自东北林业大学的董晓烨点评。七位专家和学者围绕女性文学的伦理问题与伦理维度展开讨论。董晓烨以《通灵女孩》为例,探讨了真实读者、小说人物和作者心目中的理想读者之间的认知伦理差异及其产生原因。陈彦华关注史蒂薇·史密斯诗歌中的女性伦理形象、伦理困境、伦理诉求和伦理抉择等话题。甘霖认为《女勇士》中不同女性人物违背、顺应或引领伦理潮流体现了伦理选择的递进性。李双双探讨了《使女的故事》中的伦理环境、身份认同和道德教诲等问题。王雅萍讨论了《到灯塔去》中伍尔夫的伦理思想,分析了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审美的关系。杨会敏探讨了《邪恶之路》中性别与伦理身份、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的关系。本组发言侧重伦理和性别关系的探讨,在回归伦理现场的前提下,探索文学伦理学的适用空间和实践方法,扩大了文学伦理学的研究界面,预示了文学伦理学研究的美好前景。
分组讨论21: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
理论资源研究(一)
本组讨论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苏晖召集并主持,南开大学教授刘英评议,13位学者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中外理论资源、该理论如何向纵深拓展等问题展开深入探索。苏晖总结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与构建国际学术话语权方面的成就,并提出“元伦理批评”这一全新概念,旨在建构一种对理论本身的元批评。陈广兴、程斌、崔洁莹、费小平、李顺鹏分别从伊格尔顿、米勒、阿诺德、马克思、柏拉图的伦理思想中展示伦理批评的发展史。黎世珍、宋薇就伦理符号学与伦理叙事理论展开探讨。陈靓针对“伦理结”概念深入剖析了其作用肌理。余锐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伦理精神入手,梳理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伦理关照之间的关系。刘英对欧茨系列“学院小说”中展现的大学教师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学术交往、学院制度等方面进行伦理解读。成芳霞、付春明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了西方经典文本。
分组讨论22:
韩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与
文学伦理学批评(一)
本组讨论由韩国高丽大学教授郑炳浩召集并评议。来自韩国近20位学者围绕韩国文学和韩国的外国文学(德国文学、法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日本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探析。学者们从女性主义、商业伦理、自我认知等角度探析了人类本质和伦理意识等伦理问题。通过讨论,本组成员认为韩国的文学以及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和批评与中国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认同,肯定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于推动韩国文学研究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分组讨论23:
21 世纪西方影视伦理主题的
新呈现(一)
本组讨论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强召集,张强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晶主持,涉及科幻、魔幻和现实题材影视作品。专家学者对现象级美剧《权力的游戏》的“反伦理”特征及“生命至上”的伦理观(张强)、《钢琴课》中的“凝视”及“阉割焦虑”再现策略(李晶)以及科幻爱情片《她》中的家庭伦理困境(宋来根)等展开分析和讨论。孙梦波和谢锦亮等结合自己的兴趣,对21世纪西方影视艺术、审美和伦理思想阐发个人见解。
分组讨论24:
世界文学中的文化、政治与伦理
本组讨论由三峡大学教授上官燕召集并主持,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安婕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杜玉生评议,聚焦文化、政治与伦理导致的世界文学多元化,探讨文化、政治与伦理在世界文学实践中的表征形式和引发的思考。研讨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以具体文学文本研究为例反思世界文学中的文化、政治与伦理研究的当下状况和焦点问题;介绍世界文学文化研究、政治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新近发展以及理论创新;探索文化、政治与伦理的复杂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与反思。 其中,杨冰峰提出的视觉伦理引起参会学者极大兴趣,各位学者一致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具有强大的分析能力和拓展空间,人文学者应该积极探索新思路和新视角,加强多领域跨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人文学科研究向纵深发展。
文 | 各组召集人责任编辑 | 汤轶丽、任洁
审校 | 杨革新
—END—
往 期 回 顾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开幕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盛大闭幕
大会主旨发言(二)||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旨发言 ||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长致辞 ||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欢迎词 ||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脑文本:聂珍钊与王永的学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