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珍钊 || 论人的认知与意识
作者介绍 |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外籍),中文学术期刊《文学跨学科研究》(A&HCI收录)主编,英文学术期刊《世界文学研究论坛》(ESCI收录)执行主编,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学科评委,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代表性学术专著《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和《英语诗歌形式导论》分别获教育部首届和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代表性论文《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获教育部第六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一书入选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并获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英文论文“Towards a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获浙江省第1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第一首席专家,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外国文学史》负责人,国家出版基金“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译丛总编。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伦理学与文本研究”。聂珍钊教授的突出贡献在于其创立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这一批评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耶鲁大学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剑桥文学批评史》总编Claude Rawson称其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父”(father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英国权威学术期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TLS)、德国著名期刊arcad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ry Culture、美国著名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Style、CLCWeb: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等纷纷推出专刊或发表评论文章,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研究和评论。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哲学与文学分会设立了“聂珍钊的道德哲学”专项讨论议题。
内容提要
一、人的认知原理
知觉的产生以神经中枢中的感觉为前提,并且同感觉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一旦有了感觉,就会自动及时地传送至人的神经中枢,进入认知过程。知觉是人通过大脑对从感觉得到的数据进行的分析处理。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丰富、越准确、越完整。由于知觉是借助人的主观经验实现的对感觉的认知,因此知觉不是知觉同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器官感觉到的内容进行新的分析和处理。知觉是一种经验判断。人们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多种多样的信息,才能实现对感觉的识别和理解。
二、认知的本质
就人的认知而言,从本质上说就是将感觉道德化。人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伏羲女娲因子的存在,因此人通过进化完成人的形式之后,尽管身上出现了人性因子,但仍然保留着兽性因子。在认知过程中,人同其它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不断地用人性因子抑制和引导兽性因子,始终让人性因子处于主导的地位,不断地通过伦理选择学习做人。做人是认知的目的,也是认知的驱动力。由于人的认知是为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因此人的大脑的认知和选择是做人的认知和做人的选择,在性质上属于道德选择。而人之外的其它动物以生存为目的,因此根据本能和直觉进行选择,在性质上属于生存选择。人的选择不仅是为了生存,而且也为了人自身的道德化。动物的选择遵守动物界的生存法则,目的是为了生存和种族繁衍。
三、有关意识的概念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研究意识的代表人物。他把不仅把意识看成人的心理的核心内容,而且还把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尤其是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术语,建构了他的精神结构理论,影响和推动了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本我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好像一座冰山,只有一小部分意识露出水面,而对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对意识的三个部分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创建了人格结构理论。
四、意识的功能
就人的认知而言,尽管人的意识的功能类似于计算机的显示设备,但人的意识发生作用的机制与计算机完全不同。意识出现在人的意识脑区,因此意识的性质是自我意识。人的感受器获取的大量信息需要认知,而认知的结果需要通过意识显现出来,这样才能完成认知的过程。由于意识属于个人的,在性质上是一种自我意识,因此意识也是一种自我辨认、自我识别、自我理解。除了自我,外人是不能接受、认知和理解自我意识的。但是,人的自我意识可以在人的意识脑区转换成其它形式并显示出来,如转换成声音、符号、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从而让外人能够辨认和理解。实际上,这也是意识从客观显现再到抽象再到客观显现的认知过程。
五、意识的作用机制
意识的功能是对各种客观或主观信息的觉察和确认,其具体形式为显现或显示。所有认知及认知过程,只有经过意识显现或显示出来才有价值。觉察和确认是意识的基本功能,显示或显现是意识的表现形式。在认知过程中,无论是感觉还是感知,思维还是思想,只有在意识脑区被觉察或确认以后才能成为存在。只有在意识脑区被显示出来,认知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种认知才算完成。
【原文刊于《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责任编辑:戴道昆。为便于排版,正文略有改动。】
往 期 回 顾
聂珍钊 || 论脑文本与语言生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索引(CFLSI)的研制与运用”中期成果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第一期)暨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高层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Call for Papers || Forum Kritika o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会议延期通知 ‖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开幕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盛大闭幕会长致辞 ||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脑文本:聂珍钊与王永的学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