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珍钊 ||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学派 Author 聂珍钊
作者介绍
聂珍钊,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外籍),中文学术期刊《文学跨学科研究》(A&HCI收录)主编,英文学术期刊《世界文学研究论坛》(ESCI收录)执行主编,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学科评委,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代表性学术专著《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分别获教育部首届、第五届和第八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代表性论文《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获教育部第六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一书入选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英文论文“Towards a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获浙江省第1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第一首席专家,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外国文学史》负责人,国家出版基金“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译丛总编。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伦理学与文本研究”。聂珍钊教授的突出贡献在于其创立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这一批评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耶鲁大学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剑桥文学批评史》总编Claude Rawson称其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父”(father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英国权威学术期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TLS)、德国著名期刊arcad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ry Culture、美国著名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Style、CLCWeb: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等纷纷推出专刊或发表评论文章,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研究和评论。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哲学与文学分会设立了“聂珍钊的道德哲学”专项讨论议题。
内容提要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读、理解、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理论与方法。以自然选择为基础,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出伦理选择理论,并建构以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环境、自由意志、理性意志等术语为核心的批评话语体系,为这一批评方法的运用奠定基础。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以大脑为载体的脑文本、书写材料为载体的书写文本和电子介质为载体的电子文本,构成文学的三大文本形式;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以脑文本为基础建构自己的文本理论。在文学起源上,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源于人类伦理表达之需,将文学视为道德的产物,坚持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文学的审美是非功能化的,它主要是通向和实现教诲功能的途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体现中国学者提出原创性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努力,对于扩大中国文学理论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教诲 ;审美
正文
引 言
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
伦理选择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文本理论
三、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文学观念
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文学功能论
结 语
注释:
①Richard A. Posner, “Against Ethical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vol. 21, no. 1, 1997, pp. 1,2.
②ethical selection同ethical choice的区别在于,前者指人获取本质的整个伦理选择过程,后者指构成整个伦理选择过程的具体的选择行动。在中文语境里,由于无法找到完全与它们相匹配的中文术语,只能用“伦理选择”分别表达英文中的两个不同术语。在中文语境中的术语运用上,“伦理选择”一词两义,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参见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附录二”,第247-282页;《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③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中,女娲因子、伏羲因子和斯芬克斯因子是意义相同的三个术语,目前多用斯芬克斯因子代表前两个因子。
④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6、27-2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8页。
⑥许慎:《说文解字》,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314页。
⑦《十三经古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58页。
⑧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中华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⑨以上引用均出自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67-168页。
⑩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1999年,第169页。
⑪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⑫关于脑文本的定义及形成机制,参见聂珍钊:《脑文本和脑概念的形成机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5期;《文学伦理学批评:口头文学与脑文本》,《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6期;《论脑文本与语言生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论语言生成的伦理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⑬唐兰:《卜辞时代的文学和卜辞文学》,《清华学报》1936年第11卷第3期。
⑭唐兰:《卜辞时代的文学和卜辞文学》,《清华学报》1936年第11卷第3期。
⑮克罗齐:《美学纲要》,韩邦凯、罗芃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03页。
⑯关于文学的功能,斯坦福大学约书亚・兰迪将其分为示范功能、情感交流功能和认知功能三种,参见Joshua Landy,“Formative Fictions: Imaginative Literature and the Training of the Capacities,” Poetics Today, vol. 33, no. 2, 2012, pp. 169-216.
⑰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⑱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Reflections on Poetry, trans. Karl Aschenbrenner and William B. Holther,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4, p. 78.
⑲鲍姆嘉滕:《美学》,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6、25、115、38页。
⑳孔丘著,杨伯峻、杨逢彬译注:《论语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93页。
㉑孔丘著,杨伯峻、杨逢彬译注:《论语译注》,2009年,第103页。
㉒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页。
㉓冯梦龙:《醒世恒言》下册,顾学颉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原序”,第863页。
㉔冯梦龙:《警世通言》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叙”,第1页。
㉕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原序”,第4页。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责任编辑:王兆胜、范利伟。为便于排版,正文略有改动。】
【END】
编辑 | 任洁、汤轶丽 审校 | 杨革新
往 期 回 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索引(CFLSI)的研制与运用”中期成果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第一期)暨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高层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Call for Papers || Forum Kritika o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会议延期通知 ‖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开幕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盛大闭幕会长致辞 ||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脑文本:聂珍钊与王永的学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