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和谷文学创作五十年论 / 刘宁
相关阅读:
和谷是陕西文学的兄长 / 李国平共同守护好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刘平安
黄土地、黄土原与母亲河的三重变奏
——和谷文学创作五十年论刘 宁
和谷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并笔耕不辍的当代陕西与中国文坛上的重量级作家。从1972年至今,半个世纪文学创作,七十年丰富人生经历使他始终与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同频共振,其根基深深地扎根在乡村和现实生活的土壤里,而其头颅和精神却伸向广袤的天空。
一、农耕文明图景与乡村生活画卷
首先和谷以其文学作品为我们描摹出一个较完整的当代中国乡村生活及其社会结构,表现出一位农裔作家从乡土中国中汲取营养,又回归田园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生活轨迹和创作历程,就此而论,和谷对中国农耕文明书写功不可没。
八百里秦川是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边缘地带的渭北高原的黄土台原上是和谷的家乡,1980年代和谷的散文大多描写的是这片黄土台原地貌。这里黄土深厚、气候干燥、沟壑峁梁纵横的地貌表明已是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山原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相融合,和谷还将这片黄土台原向西延展到陇东高原,向北与鄂尔多斯高原连在一起,最南端横亘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绥德漫步》《两匹骡子》《塞上》《黄与黑》《照金记》《薛家寨的红石子》《柳宗元与华原柳》等作品里展现古风犹存的原阜列峙。我曾在陈忠实作品里见到过对原峁的惟妙惟肖描写,在路遥文本里目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展现,如今在和谷作品里也看到黄土的地貌,无疑,当代陕西作家对自己脚下土地的熟稔使他们反复为这片土地吟唱与高歌。除却黄土台原与高原这些西北黄土地上最常见的地理景观,和谷文本里还有年降雨400毫米农牧交错地带的长城、塞上古堡群,黄土台原地特有的窖、泉、井,使人感到干旱使这里的水显得尤为珍贵,窖水有淡淡的泥土味,不禁使人想起周作人所讲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无疑,和谷的文本从黄土地的自然地理地貌写起,到大自然节气物候、大地物产的描摹,于是,一轴简朴却耐人寻味的乡村图景徐徐在我们面前展开。那是《乡间夏雨》《故乡柿子》《萱草》《原上草》《蒲公英》《茵陈》《皂角》《母本》《牡丹》《母亲的黄花》《原上花》《寒露草木》《葵花》《桂花》《桃花》《苜蓿》《红山楂》《花与菜》等篇章组成大地上的绚烂;那是《村槐》《无忧树》《南凹古槐》形成的乡村的绿荫;那是《我的心呀在周原》《苹果熟了》《屋后田地》《立夏的园子》《园子》《故园石羊》展现的故乡的田园与土地。沿着这条田园生活的道路而上的是晋时陶渊明、唐代王维走过的路途,和谷为田园生活而歌。《石磨忆》《山中磨盘》《石器》《碾盘》这些农具描写展现的是农业生产与生活记忆,以及对手工艺的怀恋,《赶场》描写了八百里秦川麦收季节的劳动场景。从原下的渭河边到原上,麦子次第成熟,赶场人踩着金风,由东向西开始开镰,然后晒场、碾打、入囤,一幅热闹非凡的乡村劳动场面将渭河平原与渭北高原的农耕生活表现得淋淋尽致,曾经故乡迷人的夏收风景,而今代之的是机器化大生产场景。
还有纷繁复杂的乡村人物谱系与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前者以乡医、老老姑、小堂妹、姑母、父亲、母亲组成故土人脉,后者以《老姑的民歌》《耕读传家》《傍晚村景》《送嫁》显现黄土高原上的婚丧嫁娶民俗,还有《旧窑院》《古村落记》构建起乡村建筑。如果说和谷展现出了完整的农耕文明图景和乡村生活画卷已经了不起了,那么当他走出黄土地,在外漂泊多年,最终又回归到黄堡的这片黄土地上,重温农时节令,找回简朴的纯真和善良的心性,贴近大自然,然后精神皈依,对耕读传家文化赞许,对天人合一理念认同,对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礼赞,那么他笔下乡村的一切都可成为写作对象。放置在今天,当工业文明在中国走过百余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存在严重对抗的情形下,传统的农耕文明中蕴含的生态意识与观念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谷身上还体现着当代知识分子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和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在近花甲之年和谷毅然归田园居,不仅重建家园,而且重建乡村文化。他曾经给铜川市长写信为黄堡文化产业发展建言,提议对黄堡古寨保护与开发、盘活流失国有资产改建黄堡书院,建设孟姜女故里,之后,一座弥漫着浓郁书香气息的黄堡书院建成,和谷以回归乡村的实际行动,以半乡半城的双栖生活方式实现着城与乡之间的地域转换,他归田园居本是促进了乡村文化繁荣。
其次,黄河是和谷文本的另一个主角。大概是家乡的黄土台原缺水,致使和谷始终对水情有独钟。众所周知,黄河从内蒙古托克托县进入晋陕峡谷至韩城龙门出峡谷,然后进入平原地带,因为峡谷中受两山夹持前行,黄河形成九曲十八弯的壮观景象,再至陕西潼关因受秦岭阻挡,折向东流,至河南形成一条中华民族文明轴。和谷的黄河文学绝大多数就写的是这一段黄河中游的样态,形成两大主题:一个是对母亲河蕴含的民族精神、民众力量的赞美;另一个是对晋陕黄河流域中国革命的讴歌。1930至19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黄河流域将中国革命与农民,以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连接在一起,1938年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创造了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积极创建人类新文明的意象。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积极进行工农兵文艺创作,从此产生了农民文艺,并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主流。和谷对黄河及其支流的深情书写,以及对黄河流域民众生活风俗的展现,表明他继承了延安文艺的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写作。《又是潼关夜》《关城暮色》《访潼关古渡》是为千年关城潼关所写,潼关是黄河大转弯的地方,也是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之地,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众多影响中国历史的战争,如今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船歌》《黄河岸边的村野》《母亲河塑像》等作品写黄河上的扳船拉纤,船工们唱的《船夫曲》,《流凌》里表现黄河告别冬天迎迓春天时发出一阵深沉而自豪的呼吸,《黄河古渡》描写延水关古渡口是母亲延安伸出的手掌,扳水船的壮观场面激荡人心。他还写了《渭河札记》《渭河流淌》《漆河的水声》黄河支流上关于民族发祥、发展的故事,《延河的声音》描写延河风景、毛主席在南泥湾、杨家岭情境。和谷对我国著名画家石鲁作品的描述,展现出其他作家从未反映过的黄河艺术题材。1960年代石鲁曾经先后完成《东方欲晓》《延河饮马》《转战陕北》等作品,《南泥湾途中》表现黄土高原的壮阔,《禹门逆流》显现黄河两岸黄土高原的山石结构,黄河滚滚浊浪和激流的情境。河流孕育了文明,河流也滋养了文学,和谷的黄河散文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融合在一起。
不言而喻,中华民族是黄河文明的创造者,泾渭河冲积出的关中平原因为河流灌溉从而五谷丰登,今天在华阴双泉村遗留下军事粮仓,源自黄河还产生了黄河老腔等民间打击乐,其苍凉悲壮足以感天动地。
二、都市景观与西安之西
但凡陕西作家几乎都会对西安这座城产生深厚感情,并倾情书写它,和谷认为,“自古乃帝王之都的西安,是一只古老而年轻的船。史册中,它屡经颠簸沉浮,兴衰变迁,震惊中外的事件是历不胜数的。华夏民族的繁衍史,黄河流域的歌与哭,周秦汉唐优秀文化的痕迹,几乎遍布这终南山下、泾渭之滨的每一寸土地。”为此,在他离开乡村进入西安之后,他为这座城写下大量散文作品,《桨声灯影护城河》《城河沿听戏》《西安老城墙》这些作品清一色写的是西安城墙及其环城公园周围景观和事件,西安这座承载着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与风姿流韵的古都,城墙是它最具有农耕文明特征的建筑,围绕着巍然耸立的城,这座城里的那些底层人艰辛的生活样态也是和谷描摹的对象,《补衣妇》《人市》写出了这座城市的民间色彩,街头文化特征。《古都杂记》里和谷以概览的方式向读者推荐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长安梦寻》是进入历史情境与发生在长安城内外人与事遥相呼应,《老巷》把西安城市改造事件纳入视野中。不言而喻,作为西安城内的文化人,和谷还记叙下诸多这座城里文化人的文化活动,像《南院门取书》《在陕西青年的日子里》《神禾原上柳色青》的地理空间从南院门到莲湖巷,再到城南神禾原上的当代著名作家柳青埋骨之处,它们构成了西安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内容。
在和谷的城市书写里还有海南岛与欧洲诸国城市。1990年代在中国掀起下海潮时,无数文人从不同省份来到海南创业,和谷也乘着这股潮流来到海南,客居八年。在中国最年轻的省份拥有最大海洋面积的地方,感受生命奔流,以故都的文化背景为参照,琢磨腹地与岛屿两种文化的融合、冲突,寻找时空杂交的种子。《客岛札记》表现与海亲近,红树林、阳光雨、海岛雨,沿街椰子树,热带草木,之后他又到中国香港及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领略这些国家的著名城市巴黎、柏林、罗马,感受到它们与关中平原上那座千年古都的不同与相同。
和谷城市写作的另一类是丝绸之路的西部之城。2002年和谷陪同老作家李若冰走上丝绸之路,而距离1954年李若冰第一次随石油部领导前往河西走廊的酒泉一带采访,写出《在勘探的道路上》《柴达木手记》《山湖草原》,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和谷走上丝绸之路,将西安与中国西部诸城联系在一起,在广袤的丝绸之路上他看到汉唐文化在中国西部延展,看到一座座荒城废墟和新建的城市散落在丝路上。
三、与时俱进与“为生民立命”
五十年文学创作和谷写了大量报告文学,这是他与时代结合最紧密的文学作品。他以报告文学针砭时世,反映现实,使其成为时代风向标,这类作品分三类:
第一类:为社会重要人物立传,为民间文化保护人物树碑。1985年发表于《延河》杂志的《市长张铁民》是和谷的第一部报告文学,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报告文学上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该作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改编为电视连续剧《铁市长》在央视热播获飞天奖、首届五个一工程奖。这部作品反映了1980年代初期时任西安市市长张铁民改善古都西安市容面貌、市民交通和社会服务等问题,给予西安崭新的城市生命,报告热情讴歌了铁市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奉献的感人事迹。
《国风》表现的是传主王勇超几十年如一日创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竭力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存的故事,其中渗透着关中人那种为生民立命的精神。北宋张载在创立关学时曾有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风》正是这样的一部为生民立命的作品,写的是一个民间草根文化人物的成长史。在我看来,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立传,即是为民族文化立传。因为馆中所藏的拴马桩曾是北方数千年来民族共存与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赵家门楼、梨园门楣等明清民居古建是民间建筑密码,而在这些民居建筑上镌刻的凝秀、源远、巧固、和顺、康宁、廉耻、山明是中国文化内涵的真实体现,是中国儒家文化深入贯彻到民众生活中的呈现。自古以来,在关中周公制礼,老子在楼观台写出《道德经》,佛教在长安历经千年完成它的中国化,蓝田三吕制定的乡约深远影响乡土中国千年。和谷将这部描写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及其院长王勇超的报告文学命名《国风》,其用意就在于民俗即国风,以民间文化承载国家文化。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依靠的秦岭、终南、南五台展现的是华夏山河祖脉之美。
第二类,从工业文明写作到生态文明书写。和谷的家乡黄堡唐宋时期陶瓷业发达,陶瓷业的技术交流、贸易来往使这里很早就发展起手工业及商业文化,到1930年代陇海线修通,有了咸铜支线,煤炭外运使民间煤窑发达起来,成为抗战物资的后方,新中国成立后转变为现代煤矿,它们是和谷所写陕西最初工业文明的基础。2006年和谷写出报告文学《陕北油气田:上帝给贫瘠的补偿》,2010年完成《中国石油的源头》和《“磨刀石”精神》,这几部作品都展现了陕西石油的开采过程。延长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源头和发祥地,它在西北黄土高原深处点亮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星火,而位于延河岸边的长庆安塞油田,在世界能源角逐中也引人注目。毋庸置疑,在陕甘宁盆地和鄂尔多斯台原这个神奇的地域,中国石油的梦想薪火相传。陕北沟壑纵横,生存条件差,但是造物主却赋予这块土地丰厚的能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同时能源开采存在生态忧患。
在2006年和谷写作《你好吗?渭河》时,他就已满含河流治理意识了。渭河与黄河是关乎中华民族文明史,周秦汉唐朝代更替,文化精神演进的两条河流。然而50年前的渭河岸边的人们还在河边洗菜、淘米和洗衣裳,现在河水却变臭、变黑了,流域内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从泾渭分明到黄黑分明反映了渭河的被污染的程度。2012年和谷写下《库布其,绿色琴弦》一文,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在河套平原几字弯的黄河南岸,它的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到2019年和谷出版的《春归库布其》是全面反映黄河河套治沙问题,反映生态文明的著作。多年的生态灾害,沙尘频繁袭击北京、西安等城市,致使鄂尔多斯奏响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之乐曲。在库布其沙漠北缘的黄河南岸,如今亿利资源集团依托立体式绿化方式,建成了一道全长242公里的防沙锁边林带,人们用绿色屏障锁住沙漠,遏制了数亿吨飞入黄河的流沙,同时探索引进先进技术,变沙漠为良田,发展沙漠现代农业。和谷还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反映秦文化、陕北油气田、大唐长安城、作家柳青精神的大块文化随笔,在写作这些题材中,和谷敏锐地发现了环境保护和人文精神的重大命题。
现代化问题是近百年来困扰中国与世界最为深刻的命题。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国富民强,基本上是中国寻求新的文明秩序的历史过程。当前的中国和世界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生态危机,中国经过百余年的工业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因此保护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谷敏锐地把握到时代发展的脉搏,以报告文学介入时代社会生活,并展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形成的新文明形态,这种文明会促进和提升工业文明的发展水平,推动人类思维模式、价值理念、发展模式、生产方式、制度体系的全方位绿色转型,是绿色文明,有幸和谷率先创作了这类反映我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报告文学作品,发出时代之声,被称为生态文明的中国模式。
四、不俗风骨与醇厚韵味
在我看来,和谷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最初是以诗歌敲开文学大门,之后写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电影电视剧、舞剧、歌舞剧、纪录片,从而走出纯文学创作范畴,而成为一个跨界创作的优秀作家。纵观和谷五十年文学创作,尽管广泛涉猎多种文学题材多样,并写出不凡的作品,但我总觉得他的根子是在散文和报告文学上,尤其是散文篇篇精心打磨,很多篇目都有名家的影子,其特点在于:
其一,讲究起笔不凡,开篇先声夺人,整篇讲究谋篇布局。他的《故乡的夏》有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味道,《又是潼关夜》里引用了杨朔的名篇《潼关之夜》的故事内容,并和自己的潼关夜比较,显得颇有呼应。
其二,和谷的语言干净、节制,有情有韵、有诗的意境。贾平凹在《黄土论语——读和谷<原野集>》里曾这样评价和谷的艺术风格:“它美得雄壮,美得深沉,美得不艳,乍而常看常新,愈看愈出醇味。”这是对和谷作品最精准的评判,你看他笔下的“夏夜,雨声淅沥。伏案窗前读书,忽听得谁的笛子在呜呜地吹,呜呜地吹。”景观描写画面感很强、很有情景,一下就能将人带到一种情景中。
其三,和谷的作品往往是小视角、大境界,没有明显的说理,但其思想是可感觉到,品味的出。他的情感是内敛的,笔力稳健而不凝滞,表达充分而不张扬,因此形成一种醇厚绵长的审美意味。
刘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往期精彩文章阅读:
纪录片 | 陕西故事·文坛名家:和谷 谷溪 莫伸 高建群 韦昕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