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知道自己能不能长命百岁?窝个粑粑测个菌?

Mr. Gut 宏基因组 2022-03-28


(本文由热心肠先生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小黑同学共同完成)


大家一定听过这首歌吧:“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大家可能都有一个简单而质朴的愿望——长寿。


今天,热心肠先生就来聊聊肠道菌群和长寿的故事。


肠道菌群,真的是太火了,连央视都有专门新闻介绍一个研讨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0189j8x5j&width=500&height=375&auto=0


行业越来越受关注,这是好事,所以为研讨会和央视新闻都点个赞。在说长寿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说说这个视频。视频里介绍了肠道菌群的重要性,提到了长寿老人的菌群有参考意义。但问题也有,有些介绍不严谨,言过其实。找10组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收集几千份粪便去测序,不是太原创性的工作,技术含量也不高。从样本数量上看,对比华大基因或者美国HMP相关实验室冰箱里冻着的粪便或DNA样本,这个可能要少几个数量级,用来做疾病、健康或长寿的参考数据库可能还不太够。不过这是个进步,是行业受到主流大媒体关注的开端。媒体挑来介绍的,是要吸引眼球的,而肠道菌群的研究和应用,就是能任性地吸引眼球!今天,我也来说说视频里提到的肠道菌群和长寿的关系,先来介绍一个2010年意大利科学家的成果。



提起意大利,你想到的是足球?歌剧?披萨和意大利面?


其实,这个浪漫的国家还盛产长寿老人。据欧盟统计,意大利为欧洲第一长寿国,女性平均寿命84岁,男性平均寿命78.3岁。


关于意大利长寿老人研究,请观看记录片《NHK再造人类生命的神奇细胞》,之前主要从免疫角度出发,这次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



科学家找了3批意大利人,平均年龄分别为30、70、100岁。


总的来说,70岁老人和30岁年轻人相比,肠道菌群种类分布差别不大;但100岁老人的肠道菌群种类分布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厚壁菌门中的拟杆菌群XIVa明显减少,而芽孢杆菌纲的数量明显上升。



C100岁,E70岁,Y:30


科学家还发现,相比于70岁和30岁的“年轻人”,100岁老人的身体处于更高的炎症反应状态,而这可能与某些厚壁菌门细菌减少有关。


由此,他们猜想,这些百岁老人肠道菌群种类分布的改变,也许是她们(为什么用“她”,因为研究中的21个百岁老人中有20个是女性)长寿的秘诀之一:菌群种类的改变,调节了炎症反应和抗炎症反应过程之间的平衡。


炎症反应是什么,这个复杂的免疫学机制,我就不展开讲了,感兴趣的人去看论文。




百岁老人有特殊的肠道菌群组成,好的菌群结构有利于长寿。这自然会给人们很多启发,我们可以测一下自己的肠道菌群(很简单,窝个粑粑测个序,百元级别搞定),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菌群健康不健康,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改善。


但要有针对性地改善,除了要有上面视频中提到的参考数据库作人群对比(就是看看你的菌群跟年龄、性别等相似的健康人群比有什么不一样),至少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要知道某一个个体一生中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知道哪些细菌会在哪些至关重要的时刻产生坏的影响!


一生?OMG,这漫漫几十年,肯定有人会说,根本等不到科学研究结束我就死翘翘了啊!


别急,我们可以用果蝇来做实验!


果蝇?恐怕大家并不陌生。


一般人想见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一面不容易,想见果蝇一面?嗯,把家里吃剩的水果皮啊残渣啊啥的放几天,就可以获得与果蝇亲密接触的机会啦。



果蝇的一生只有几十天,而小白鼠一般要活2-4年,所以,果蝇成了很多关于“一生”“一辈子”研究的绝佳动物。


2015年,一个在果蝇身上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科学家研究果蝇的一生又一生,观察果蝇肠道里细菌的变化和长寿的关系,他们发现: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的改变,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使果蝇的平均寿命降低了一倍还多。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之前,果蝇体内的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明显改变;而在功能障碍发生之后,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的改变更为明显。而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会导致更多致病菌、病毒等进入血液,引起感染等严重后果。


于是乎,短命。



果蝇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启示。


特别是人类显然可以防范于未然,当发现肠道菌群发生一些可怕的变化后,不要等它们开始伤害你的肠粘膜屏障,就可以马上从饮食、生活方式调整入手,结合医疗上的干预,把肠道和身体都调整到正常状态,这样就容易长寿。


所以,有条件的话,窝个粑粑测个菌去,看看自己能不能长寿哈~


信不信由你!

参考文献

Biagi, Elena, et al. "Through ageing, and beyond: gut microbiota and inflammatory status in seniors andcentenarians." PloS one 5.5 (2010): e10667.


Clark, Rebecca I., et al. "Distinct Shifts in Microbiota Composition during Drosophila Aging Impair Intestinal Functionand Drive Mortality." Cell reports12.10 (2015): 1656-1667.

猜你喜欢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Cell专刊 肠道指挥大脑

系列教程:微生物组入门 Biostar 微生物组  宏基因组

专业技能:学术图表 高分文章 生信宝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读懂:宏基因组 寄生虫益处 进化树

必备技能:提问 搜索  Endnote

文献阅读 热心肠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扩增子分析:图表解读 分析流程 统计绘图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在线工具:16S预测培养基 生信绘图

科研经验:云笔记  云协作 公众号

编程模板: Shell  R Perl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18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末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