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喝凉水都长胖?吸收比别人好?肠道菌群真是个任性的小妖精

小昌 宏基因组 2022-03-28

本文转载自“态昌基因”,已获授权

BBC曾经出了一部拉仇恨的科教纪录片:为什么有的人长不胖

英国某大学招募了10自认为不容易发胖的志愿者,进行了为期4周的实验。在4周的时间里,他们每天要吃5000卡路里的食物(正常成年人一天2000卡路里就够了),并且不能运动,走路要控制在5000步以内

四周结束后,大部分人的体脂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有一个神奇的人,每天逛吃汉堡薯条巧克力,还不运动,他竟然没有长肥肉,长的都是肌肉!!!专家们将这类神奇的人拥有的超能力的原因归结为:基因好看完这个纪录片,小昌真的一点都不嫉妒,一点都不~~小昌自己身上的每一块肥肉

但是,科学家告诉我,他们吃巧克力还长肌肉,这么拉仇恨的事情,竟然是遗传的~是遗传的~遗传的~传的~的~果然超能力就是超能力。爹妈生的好,苗条没烦恼~

可是易胖体质/易瘦体质真的只由基因决定吗?如果很不幸我爹妈没有给我吃不胖的基因,我是不是应该对“易瘦体质”死心了?或者如果我天生骨骼清奇,是不是就可以喝着可乐吃着薯片等着变肌肉男了?胖瘦这件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就在2018年的4月份,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Eugene B. Chang教授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表明,小肠菌群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密切相关

文章表示,高脂饮食会损伤小肠正常菌群结构,增加小肠对脂肪的吸收率。即使食用低脂食物,其脂质吸收率也比正常小鼠高。

小昌替大家通俗地翻译一下,文章的结论是这样的:

饮食结构不合理=菌群失调=喝凉水都长肉

所以,你知道你为啥“吸收好”了吗?

划重点


1. 菌群的有无对肥胖的影响
2.  高脂饮食/低脂饮食塑造不同的菌群结构

3.  菌群结构对脂质吸收的影响

4. 培养健康的菌群

1 菌群的有无对肥胖的影响

之前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肠道菌群肥胖之间的关系。小肠菌群是食物信号灵敏的传感器。一些研究表明,高脂饮食可以在24–48小时内快速改变人和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代谢平衡,以应对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为了验证小肠菌群确实对于脂肪的吸收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给正常小鼠无菌小鼠喂食高脂饲料低脂饲料。发现正常小鼠+高脂饲料会使体脂肪含量增加,而无菌小鼠+高脂饲料组,其脂肪增加并不明显

也就是说,无菌小鼠吃高脂饲料也不会变胖。这说明,菌群对肥胖的确会有影响。

研究人员又用同位素标记了胆固醇三油酸甘油酯,发现无菌小鼠之所以吃高脂食物也不会肥胖是因为无菌小鼠小肠中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受损

无菌=不会变胖。可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想做到无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2高脂饮食/低脂饮食塑造不同的菌群结构

既然无菌是做不到的,接下来研究就是来探究不同的饮食结构对小肠菌群的影响。每天吃汉堡薯条和每天吃蔬菜水果,小肠的菌群会不会不同呢?

研究人员分别给正常小鼠喂食高脂饲料(HF)和低脂饲料(LF),并对其小肠的菌群结构进行了检测。检测发现,HF组和LF组的小肠菌群结构明显不同。HF组梭菌属Clostridium)和Turicibacter的含量明显于LF组,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Allobaculum的含量明显降

3菌群结构对脂质吸收的影响

接下来,实验的高潮部分到了。

既然不同的饮食方式可以塑造不同的菌群结构,那么不同的菌群结构肥胖有没有什么影响

为了研究不同的菌群结构脂肪吸收的影响,作者将HF小鼠的空肠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中,并分别喂食的高脂饲料(ConvD HF→HF)和低脂饲料(ConvD HF→LF),又将LF小鼠的空肠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中,喂食低脂饲料(ConvD HF→LF)。


结果发现,移植了HF菌群的小鼠对脂肪的吸收率明显较。哪怕之后喂食的是低脂食物,也比移植LF菌群的小鼠更容易变胖。这是因为,特定菌株(双酶梭菌C. bifermentans)及其活性代谢物可增加小肠中与脂质吸收相关的Dgat2基因表达

这个问题就比较令人不开心了。这代表着,你的身体会记住你吃过的垃圾食物

当你长期保持着不健康的饮食,你肠道对脂肪的吸收会非常高效,造成喝凉水都长肉的易胖体质。哪怕有一天你回心转意,开始吃健康食物了,你也不会立刻改变易胖体质。

总之,吃垃圾食品的你比别人减肥要困难

4培养健康的菌群

健康菌群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生要做的功课。

其实肠道菌群就是你生活方式的一面镜子。均衡营养、适量运动、放松心情、规律作息都是塑造良好菌群的途径。

日常三餐是本,要保证食物的多样化,保证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和杂豆类食物的摄入量。多吃自然界生长出来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未深加工过的主食(糙米、全麦、玉米、红薯等)、水);少吃人工合成的及深加工过的食物(如各种糕点、各种勾兑的饮料)。烹饪方式选择清蒸、水煮等,而不要采用油炸

塑造健康的菌群,看起来是一个奥秘,但这个奥秘说透了,就是返璞归真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摘自:“刘雯”的微博

大道理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

自律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能力

参考文献

1 Small Intestine Microbiota Regulate Host Digestive and AbsorptiveAdaptive Responses to Dietary Lipids. Cell Host &Microbe, 2018, Vol 23,P458–469

猜你喜欢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Cell专刊 肠道指挥大脑

系列教程:微生物组入门 Biostar 微生物组  宏基因组

专业技能:学术图表 高分文章 生信宝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读懂:宏基因组 寄生虫益处 进化树

必备技能:提问 搜索  Endnote

文献阅读 热心肠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扩增子分析:图表解读 分析流程 统计绘图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在线工具:16S预测培养基 生信绘图

科研经验:云笔记  云协作 公众号

编程模板: Shell  R Perl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18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末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