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游记里河水让人怀孕的秘密:是寄生虫!我往河里放了寄生虫!

宏基因组 2022-03-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SME科技故事 Author SME情报员

本文转自“SME科学故事”,已获授权


上个世纪中期,我国南方的很多乡村都呈现出无限生机。

一到播种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到水里干活谋生。

 

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能有说有笑,邻里间其乐融融。

然而突然有一天,一种被称为“瘟神”的怪病降临,打破了这片安逸。



很多村民迅速消瘦下来,身子只剩下一张皮和骨头。

他们个子也越发矮小,看上去像侏儒一样,逐渐失去了劳动力。

 

可同时,他们的肚子却像怀孕似的在不断变大,甚至大到能将肚脐眼往外翻了。

当时只要在肚子上轻轻扎一针,就会腹水从针眼里出来,十分骇人。

 


更可怕的是,每天都有人被它夺去的性命,笼罩着一股令人窒息的绝望。


未患病的村民只好在慌乱中收拾行李,离开家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没过多久,原本欣欣向荣的村子就变得一片荒凉,让人不敢踏足。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血吸虫病。


它是危害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流行区遍布我国大江南北。


患者将近1000万人,其中晚期病人60万人,约有1亿多人口受到威胁。*


*注:数据来源当代中国国史研究.



庆幸的是,经过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目前全国有200多个县区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内的人口血吸虫的平均感染率由1957年的11.37%下降到目前的3.67%以下。

 

由于血吸虫独特的生活习性,随时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所以迄今为止,仍有许多血防人员一刻都不敢松懈,奋战在防治血吸虫的前线。

 


血吸虫,又称为裂体吸虫,隶属于扁体动物门,其下面包含了19个属。

它们的成虫大多呈圆柱状,有雄有雌,但两者体型相差甚远。

 

雌虫较为细长,雄虫则短小却粗壮得多些。

之所以也称为裂体吸虫,则是因为雄虫的腹部上有一条深沟,就像还未包裹上肉块的汉堡包。

 


可别小看这沟,它能将比雄虫细长的雌虫全部包裹住。

几乎每个雄虫都怀里抱着一条雌虫,通常这一抱就是一辈子。

 

就算雌雄合体,血吸虫还是能轻易将头部的吸盘吸附在宿主血管壁,吸取宿主的血液。

在雄虫吸取血液后,还得不断地给怀里的雌虫喂血,共同成长。



当它们发育成熟之后,雄虫和雌虫就会不断地进行交配、排卵。

看起来这些成虫的生活单调简单,但是要顺利发育为成虫却相当复杂。

 

它需要经历了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等形态和生理改变后,才能最后发育为成虫。

更为奇特的是,血吸虫在进行有性繁殖之前,还会进行无性繁殖。


当然,不同类型的血吸虫发生的改变也会有所差异。比如埃及血吸虫会从尿液排出,而日本和曼氏血吸虫则会从粪便中排出。

 


不过,它们都必须要经历中间宿主和终宿主才能顺利走完一生。

中间宿主一般为淡水螺类,终宿主则通常是哺乳类动物。

 

具体来说,它们的幼体会先在淡水螺类体内栖身。

淡水螺的种类和地理分布也成为区分不同血吸虫的重要依据。

 



要想发育为成虫就还必须找哺乳动物做终宿主。

而寄生在人体内的血吸虫的主要有三种,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

此外,在部分地区还分布有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等。

 

这当中,日本血吸虫导致的疾病是所有人类血吸虫病中唯一的人畜共患病。

除了人类之外,像牛、猪、猫、鼠等都是它们的终宿主,分布非常广泛。


三种主要血吸虫及其虫卵


而上个世纪在我国广泛肆虐的正是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就是钉螺,也是它唯一的中间宿主。


它的外表十分坚硬,就像一颗颗小螺丝,呈尖圆锥形状。

跟我们熟悉的田螺一样,它同属于腹足类贝类,喜欢栖息于淡水水域。

 

我们不禁要想,为什么它的中间寄主单一却能成为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聊聊日本血吸虫的生命周期以及它在我们人体内寄生的全过程。

 


通常而言,日本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我们人体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雌虫会在我们肠粘膜下层静脉末梢内进行产卵。

 

产下的虫卵会通过肠壁进入肠腔,随我们的粪便一起排出体外。不能排出的卵则很快就死亡了。

 

而顺利排出体外的虫卵则必需入水才能进一步发育成毛蚴。

 

日本血吸虫虫卵


不过,毛蚴只会在水里游来游去,还不会觅食。

它们需要靠体内存储的糖原提供能量,并四处寻找中间宿主的钉螺。

 

据估计,它们要是10小时之内找不到钉螺,就会活生生饿死。

但一旦发现钉螺之后,毛蚴就会迅速通过钉螺的足部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



之所以称为母胞蚴,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无性繁殖能力。

无需进行交配,就能复制出很多自身的副本,这些副本就叫做子胞蚴。

 

当子胞蚴再进行多一次无性繁殖,又演变成大量的尾蚴了。

尽管被感染之后的钉螺也活不久了,但在它死亡之前,就已养成上万条尾蚴了。


尾蚴


而这些尾蚴大部分会从钉螺体中逸出,并漂浮在水的表层游动,寻找终宿主。

这时,当人或其它哺乳动物与含有尾蚴的水(疫水)接触时,尾蚴就会迅速钻入我们的皮肤。

 

对我们人类而言,有尾蚴这样的外敌入侵时,免疫大军也立马出动攻击。

在厮杀的过程中,便会引起尾蚴性皮炎,主要表现为痒、红斑、丘疹等症状。

 


可即便再彪悍的免疫大军,也难免会有漏网的尾蚴。

之后,尾蚴将尾巴扔掉之后,就化身为童虫,潜入人体的静膜或淋巴管中。

 

紧接着,童虫就会寻找机会,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到右心、肺、再到左心等,在人体内四处移行。

 

直到抵达肝部的门静脉时,它们才会停下脚步,在那里发育,成长。

大约两个月之后就进入成虫阶段,进行雌雄合体,不断进行交配和排卵。

 


在这期间,它们会大量吸取人体内的血,诱发人体的免疫性疾病,使人日渐消瘦。

当虫卵大量在肝脏内聚集,则会严重损伤我们的肝功能;


而我们的肚子里会出现积水,再加上脾脏不断膨大,看上去就像孕妇;

所以,这也会出现民谣说的那样:“女子肚大不生仔,男子也成大肚娘。”


此外,它可能会引发消化道出血、阑尾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将人折磨地痛不欲生。

 


同时,虫卵会在人的结肠内形成肉芽肿,当肉芽肿增生时,可转化为结肠的癌前病变甚至结肠癌。

但一般而言,血吸虫致癌的恶性程度较低,发生率也较低。

 

当卵顺着患者的大便排出,流入周边水源,又可以启动下一个生命周期。

只要人们的皮肤接触到疫水,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能会发病。

因此每个人都是血吸虫病的易感者,令人防不胜防。

 

在肝脏内的虫卵


像喜欢玩水游泳的少年儿童,靠水谋生的渔船民、农民等接触疫水的几率很高,都属于高危人群。

 

只是不同的人群感染发病情况会有所不同。临床上主要将血吸虫病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

 

如今随着医学的发展,针对这些血吸虫病都有相应药物进行救治了。

其中,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是吡喹酮,副作用小,疗效好,对血吸虫的幼虫、童虫及成虫均有杀灭作用。



在那个医疗水平还十分落后的年代,人们对血吸虫病并不了解,导致了其泛滥。

据统计,当时全国共有13个省、378个县的1000多万人患此病,血吸虫病由此被称为“瘟神”。


不过,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掀起了浩浩荡荡的防治血吸虫行动。

与大多数寄生虫传染病类似,防治的方法无外乎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实际上,只要有一个生活环节出了问题,血吸虫就会死亡,无法感染人类了。

所以,当时人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消灭钉螺、粪便管理以及对患者进行隔离。



可由于当时经济不发达,这些方法实施起来可谓是异常艰辛。

就拿灭螺来说吧,人们最初采用的是人工捡螺法。


当时各地政府动员几千甚至是上万人,手里拿筷子和纸袋。

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将钉螺一个个捉起来装入袋中。

由于效率实在太低了,专家们之后才想出了筑坝、围垦、土埋法等物理灭螺法等。


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还采用氯硝硫胺等灭螺药物,延长灭螺的效果。



除了灭螺之外,还要对粪便管理,达到消灭从人体内排出的虫卵的目的。

他们要求粪便先洒砒酸钙,然后做堆沤处理,之后才可以做农家肥。


当时村民不懂如何操作,血防人员就挨家挨户上门指导操作。

但这也时常遇到坚持不愿意合作的人,他们只好上门收集粪便,亲自帮村民处理。

 

为了更好地控制疫情,血防站通知村民把粪便样本送到血防站查虫卵,避免粪便排出水中。

可恶的是,还有人造谣称血防站收集人粪是要做妖术,决不能让他们进门。



血防站的人只好挨家挨户上门进行解释,恳求他们进行粪检。

一个检查站通常要负责几千甚至上万村民的粪检。

 

不少护士因夜以继日地检查粪便,连续几日都吃不下饭。

但他们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只为早日能消灭血吸虫病。

 

经过几十年的奋战之后,目前全国有200 多个县区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

 


但迄今为止,生活在我国带虫钉螺并没有完全灭绝。钉螺的繁殖能力很强。

据估计,只要有三、五只母螺残留,来年它们就能繁衍出千万个子孙后代,让水体再次布满血吸虫尾蚴。

 

尽管目前血吸虫病已经较为罕见了,但仍有无数血防人员持续进行着消除血吸虫病攻坚战。

因为一旦稍作松懈,血吸虫病就可能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科学家也不断对血吸虫以及虫卵进行研究,争取早日研制出能够防御血吸虫病的疫苗。

目前看来最有希望,是一种叫SM-p80的钙蛋白酶,其在动物实验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但现代药物研究必须非常谨慎,预计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可能真正用到人类身上。

 


而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血吸虫病似乎是相当陌生的疾病了。


但其实,国内还存在不少血吸虫流行的地区,只是血防人员早就身先士卒排查好了,并在其疫区竖立了警示牌来提醒我们。


可总有那么几个人会因为好奇,无视警告跑去接触疫水,从而给自己带来疾病。

这不仅害苦了自己,也浪费了奋战多年的医护人员的心血了。


*参考资料

Schistosoma.Wikipedia. 14 September 2018, at 16:42 (UTC).

"Schistosomiasis Fact Shee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trieved 10 August 2011.

血吸虫.世界卫生组织

寻古识今|血吸虫防治运动与人口增长 作者:李楠/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20世纪50年代“防治血吸虫病”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实现路径的探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猜你喜欢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Cell专刊 肠道指挥大脑

系列教程:微生物组入门 Biostar 微生物组  宏基因组

专业技能:学术图表 高分文章 生信宝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读懂:宏基因组 寄生虫益处 进化树

必备技能:提问 搜索  Endnote

文献阅读 热心肠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扩增子分析:图表解读 分析流程 统计绘图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在线工具:16S预测培养基 生信绘图

科研经验:云笔记  云协作 公众号

编程模板: Shell  R Perl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23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末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