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尾菌,微观菌物爱好者。
虽然它很聪明,但是我喜欢它是因为它漂亮。
微观菌物
大家好,我叫周晴烽,是一名微观菌物爱好者。我以前是拍鸟的,拍了很多种鸟。
我发现鸟要拍好很难,需要很重的设备,我就换了爱好,换成拍微距了。之后我发现微观的东西特别多,拍不完。特别是微观的菌物,长得都很好看。我就又换了爱好,改拍微观的菌物了。
刚开始拍菌的时候,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些大型的真菌,像这种不能吃的牛肝菌,还有羊肚菌。
这个是可以吃的红菇,还有稍微小一点的须霉,还有很大的地星。
后来我就又改为观察黏菌。黏菌是什么呢?它不是真菌,也不是动物和植物,它是一种变形虫,单细胞生物。它的形态很丰富,一开始是爬来爬去的黏黏的状态,然后它会慢慢繁殖,长出一根根的“小蘑菇”,那是它的子实体。这是我最早拍的黏菌,叫鳞钙皮菌。4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带着手电筒在工作的院子的小花园里夜游。我本来是想要找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结果就看见了它。它非常小,不到1毫米,长在草的边缘。我反应了好久才发现它就是黏菌。
然后我就蹲下来继续找它其他的形态,左边有点透明的是它未成熟的样子。继续找,又看到了右边这种像鼻涕一样的,是它的原质团,就是它爬来爬去的那个生命阶段。
从这天开始,我的眼睛就像开过光,能看到很多黏菌了。下面开始,菌都会有一点密集,大家做好准备。这个叫鹅绒菌,它在山上有很多,形态很丰富。这是最容易见到的棍棒状鹅绒菌,长得像一根根小棍子。
还有这种最神奇的蜂窝状,结构很精巧,但我只见过一次。
在视频里,首先出场的是鹅绒菌,它的子实体会慢慢长大、长高,然后会慢慢变干燥。中间有一个过程很像珊瑚,它干燥以后会传播孢子,孢子就在子实体的上面。随后出现的就是鳞钙皮菌,它会左右摇摆,后面还会慢慢地变色。
注意看,它只要不动了就是马上要变色了。它最后还会变白,就是彻底变干燥,这个样子就是要传播孢子了。
也拍了一些小一点的真菌,因为大的都没有意思了,我就拍小的。这些分别是红盖小皮伞、鹅绒菌和须霉。
但是生活中最常见到的黏菌不怎么好看。这是最常见的黏菌之一,它叫煤绒菌。有很多网友在微博上@我,像左边这张照片就是一个网友家里的地板缝隙里长出了煤绒菌。它形态很丰富,长得像朵花一样。因为他家地板太潮湿了,底下可能没铺什么水泥,有很多土,就会长出来。还有一种形态就是旁边面条状的,这是另外一个网友问我的,它是从土里面冒出来的。这是我自己养的,它是从木头上面冒出来的,我给它放了树枝,它最后就挂在树枝上面了,像瀑布一样,很好看。
其实最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煤绒菌的记录了,《酉阳杂俎》里记载了一种叫鬼屎的东西:“鬼矢,生阴湿地,浅黄白色”。矢大家都知道是为什么了,颜色是浅黄白色。为什么叫它鬼呢?它平时就藏在土里还有各种各样的木头里面,我们看不见它。但只要条件一合适它就冒出来了,像鬼一样,来得很快,隔了两三天成熟以后它又会变黑,没有存在感了,所以来无影去无踪,很神秘。这是一个网友家的花盆里长出来的煤绒菌,隔几天就变成黑的了。
另外一种很常见的黏菌叫发网菌,它长得像头发丝一样。这是我一个好朋友家的窗台上长出来的,很常见。
在微观视角上它也挺漂亮的。这是我拍的一段发网菌的视频,一共拍了七八个小时,音效也是我自己配的(可以查看演讲视频)。它会变黑,这个白色的长得像西米露的是它的原质团,就是会爬来爬去的那个时期,然后它会慢慢地拔高,它和基物接触的地方会有孢囊柄伸出来,它的孢囊,就是白色的部分,会慢慢变色。
底下黑黑的就是它的孢囊柄,很像头发丝,它跟木头连接的地方很像头皮的毛囊。然后它的孢囊是棕色的,上面有很多孢子。
我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是一个老外拍的,他把多头绒泡菌养在培养皿里面,养了好多盒,后来多头绒泡菌全部越狱了。它们相互勾结,一抖一抖的,越来越多,最后全部都跑出来了。
我不知道大家看了是什么感受,我当时就有两个感受,一个是震撼,第二个就是很感叹生命的壮观。我想模仿,于是我就去山里面找它。然后我就找到了。它在倒木的背面。我把树皮剥下来,带回家养。
我想我不能只是模仿,还要有超越,我就加上我的创意,给它染各种各样的颜色。
接着我就开始拍了。因为上海天气那时候很干燥,我还开了加湿器,所以一开始有点雾蒙蒙的。它很快就跑出来了,但是没有原创的那么震撼。
我就给它撒了一圈它最喜欢吃的食物,燕麦片。你看,它们全都跑回来了。
我又拍了一段,让它在桌面上自由地越狱,它爬出了很漂亮的网络。
其实科学家特别喜欢研究多头绒泡菌,这是一个很著名的迷宫实验。大家肯定都听过,就是日本跟匈牙利的科学家把多头绒泡菌放在一个迷宫里面,然后它很快就布满了整个迷宫的通道。因为它有个特点,只要没死,它就会一直爬一直爬,爬遍所有湿润的地方。接着,科学家在入口和出口的地方各放一块食物,结果很快,黏菌就扑向了食物,而且整个网络都消退了,只留下中间一条最短的线路连接食物,每一块它都不舍得扔下。科学家就发现了黏菌它有这么个本事,它会用最短的路径来连接食物。所以后来科学家就想看一下,如果多放几个点,它还能不能以最短的路径连接所有食物。于是他们就做了另一个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培养盒子,盒子内模拟了日本关东地区的地形,在36个关键地点,分别放上了燕麦片,然后在代表东京的那个地方放上了一块最大的燕麦片。26个小时之后,黏菌就连接好了所有的点。
而且大家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一开始那些很细小的网络,像B图里的,全部都消失了,只剩下F图里最后很精简的路线。左边就是它最后设计的网络,右边是实际连接这36个地点的铁路网。有很多科普文章上说它们很像,但仔细看,我觉得其实并不像,因为这36个点都是固定的。事实上,科学家做了大量的重复实验,每次的结果都不一样,黏菌走出了很多种网络。
但是神奇的是,科学家发现那些不一样的网络,在总长度、效率、容错性方面都不比实际的网络差,也曾经走出来和实际网络差不多一样的路线。黏菌它不仅有计算能力,它还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这又是一个科学家做的实验,他们每隔60分钟给黏菌一个刺激,就是用冷风吹它,它会在被吹的那一会儿里降低爬行的速度。他们连续这样做了3个小时,每次一刺激,它速度就会变慢一阵子。到第4个小时的时候,没刺激它,它竟然也变慢了,后面两个小时也有变慢的迹象,直到好几个小时以后,它才忘了这个事情。但等到第九个小时,科学家又刺激了它一下,它就想起了之前发生的事,在第十个小时和第十一个小时的时候又变慢了。
我就觉得好神奇,这么简单的生物,它也没有大脑跟神经中枢,却能做出这样的行为,这么复杂的行为。虽然它很聪明,但是我喜欢它是因为它漂亮。我一般会到哪里找这些菌呢?首先要去比较大的树林里面找腐木堆,再找里面最粗的一根,一般上面都有很多黏菌。
这种漂亮的黏菌就是从那儿找到的,它叫团网菌,这是当时我和两个好朋友去山里面玩,其中一个阿姨找到的。我一开始以为是虫卵,直到看到这里面有柄,我才发现它是一种菌,特别漂亮,可惜我后来就没有拍到过这样的了。
这也是团网菌,但是是快干燥了的,就是快成熟的,表面特别粗糙,像冰淇淋一样。
还有这种孢丝都弹出来的,孢丝是藏在孢囊里面的,快成熟的时候它就会弹出来,把孢子弹走。
我给它吹了一口气,它就变成右边这样了,孢子都被我吹走,只剩下孢丝了。
去年夏天,我在上海的一个公园里面闲逛,我一边走一边看着两边的灌木丛,后来我就看到这么长的,十厘米不到的小树枝上面有好多点点,仔细看它不到0.5毫米。我是这样直立行走的,我都能看到这个东西。我就蹲下来开始拍它。
我知道它后面还会有变化,就把它带回家了。这是几个小时以后的变化,它变干了,像软糖一样,特别像。
2016年的时候,我有天特别无聊,在网上闲逛,然后看到一个视频,讲述的是一种真菌叫水玉霉,它的孢子囊柄会慢慢长大,然后分化出像球一样的孢囊下泡,上面还有一点黑的是孢子囊。这个孢囊下泡会把孢子囊喷出去。
我当时看到这个视频就觉得很神奇,特别喜欢,它身上有很多亮晶晶的水珠,我觉得它很漂亮,然后我就开始在野外找。找了十个月才终于找到它,当时也是有很多这样亮晶晶的水珠。
其实我开始的时候没有看到它,因为它特别小嘛,又是黑白的,不显眼,我当时是在拍这种黄色的盘菌,当拍完照片再放大的时候才看到原来边上就是水玉霉,就像看到了听说过很久的外星人一样。大家猜它长在什么东西上?它其实是长在牛粪上面,它是粪生真菌,而且它只在草食性动物的粪便上生长,比如马、牛、羊。我当时不会养菌,所以就没采标本。但是去年,我的一个好朋友他在野外看到了水玉霉,然后他就赶紧用草叶子包下来寄给我了。大家可以看到这一坨牛粪上一点点白色的东西,就是水玉霉。我一收到就用培养皿继续培养它。
这是我养出来的水玉霉,长得很像小蝌蚪。它为什么是斜的呢?因为它有向光性。我把它养在一个柜子里面,那个柜子有一根缝,缝里面有光,它就一直朝向那个缝生长,所以就长歪了。这个透明的像球一样的东西就是刚才说过的孢囊下泡,它会不停地吸水膨胀,然后聚焦光线。光线的焦点恰好就在这个黄色的地方,这是一种感光色素,水玉霉通过这种感光色素来移动自己的身体,把它的黑色的孢子,朝向有阳光的地方喷射。这是我拍的一小段视频,大家可以观察到,水玉霉会有一个移动身体寻找阳光的动作。黑的就是逐渐变成熟的孢子囊,孢囊下泡慢慢变鼓,它们俩的方向都一样,都在寻找阳光。
这是另外一种会发射炮弹的真菌,叫做弹球菌。这个白绒绒的就是弹球菌的外包被,它会朝向有阳光的地方,慢慢地裂开,裂成六到八个裂片。它裂开以后,里面圆鼓鼓的,我们看不见的叫做内包被,它会不停地吸水膨胀,然后冲破这个外包被的束缚,把孢子弹走。
这是另外一组,长得很像咸蛋黄。弹出孢子后,透明的内包被会慢慢缩回去。左边这个水盈盈的,就是因为它不停地在吸水,然后有一些水渗透出来。
一般它弹飞孢子的速度很快,达到了5到10米每秒,我的眼睛跟不上,相机也跟不上,要超高速的相机才能够拍得到,我买不起。
我就把它掰下来,然后给它拍了照片,直径大概是1.5毫米,跟它之前的内包被,就是那个球的直径差不多。其实有很多菌可以在家里养,我最常养的就是多头绒泡菌,因为它最好养,它什么都爱吃,不挑食。我喂过它吃这么多种食物。不只是我喂的,有些是很多养多头绒泡菌的朋友们喂的。
然后我们发现,它喜欢吃含有淀粉的食物,以及一些菇,它不太喜欢吃那种有盐分的,像海带、虾米、牛肉,它都不是特别喜欢吃。有时候来不及去菜场买我就会给它叫外卖,这是平菇、香菇,还有金针菇和姬松茸等等。
有一天我给它喂了一块平菇,刚喂的时候菌在左图的下方,它爬得很分散,在找食物。一看到右上角的平菇,它们整个都扑过去了,像右图那样。它真的很喜欢吃平菇。
然后我就给它做了一个吃播,大家一定要小心,有点高能。
这是木耳,这是野外的一个小蘑菇,这是牛肉粒,这是辣椒,它不是很喜欢吃辣椒。这是我给它染色以后拍的。然后它最爱的平菇来了。这是喂了金针菇,这是野外采的小蘑菇,它吃东西的样子特别漂亮。这也是金针菇,它吃得非常圆满,很解压。吃饱喝足以后它的原质团就会繁殖了,这是我拍的一小段多头绒泡菌繁殖的过程。它会慢慢分成一小块,然后很整齐地变成这种有结构的样子,然后孢囊就开始变黑,最后就慢慢地枯萎了,就像死了一样。但其实这个时候,它里面有很多孢子,还可以传播后代。
这是一种小蘑菇,叫粗糙金褴伞,长得很像菠萝包。右边这个蓝色的背景,大家猜我是怎么拍的?
就是在野外拍的时候,我把它放在我的牛仔裤边上,就可以拍出那样的蓝色背景了,我还拍了很多很多的蓝色背景,还把腿借给别人拍。
我用蓝色的背景拍了一个松发菌的生长视频,大家注意看,这有一个动作很可爱。
好的,已经过了,就是那个像提裤子的动作。它最后会慢慢变黑,然后变得很干燥。黏菌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就是变黑了,变干燥了才好传播孢子。有时候也会发生意外。我架相机拍松发菌拍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再去看的时候,发现我的菌都不见了。
幸好相机没关,翻了一遍,找到了肇事者:它被这个东西吃掉了。有一个眼尖的网友从它的腿毛判断出它是一种蟑螂,叫做黑胸大蠊,有人形容它的吃相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我拍过很多种菌,这是一部分。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菌物,其中光是真菌据估计都有一千三百多万种,已知的不到十万种,而我拍的不到一千种,这也就是说未来我还有很多很多可以拍的,一辈子也拍不腻。
猜你喜欢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Cell专刊 肠道指挥大脑
系列教程:微生物组入门 Biostar 微生物组 宏基因组
专业技能:学术图表 高分文章 生信宝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读懂:宏基因组 寄生虫益处 进化树
必备技能:提问 搜索 Endnote
文献阅读 热心肠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扩增子分析:图表解读 分析流程 统计绘图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在线工具:16S预测培养基 生信绘图
科研经验:云笔记 云协作 公众号
编程模板: Shell R Perl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50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PI请明示身份,另有海内外微生物相关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未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